1、有研究表明,浙江河姆渡遗址中普遍发现猪、狗、水牛的骨骼,从猪的死亡年龄及陶塑小猪的形态来看,猪已经是人工饲养的产物了,水牛此时也已被驯化。这表明( )
A.原始畜牧业已出现
B.社会出现严重的阶层分化
C.原始生活物资充足
D.畜牧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
2、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构成的数据:第一届代表总数1226人,其中中共党员人数为668人,民主党派人士为274人,无党派人士为284人;第二届代表总数为1226人,其中中共党员708人,民主党派人士为284人,无党派人士为234人;第三届代表总数为3040人,其中中共党员为1667人,民主党派为565人,无党派人士为808人。对以上数据信息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B.全国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
C.全国人大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D.全国人大是统一战线组织形式
3、启蒙运动时期,孟德斯鸠在高举理性大旗从事资本主义宪政制度设计的同时,又虔诚地信仰天主教,主张有神论、宗教宽容和信仰自由具有重要政治意义,这表明孟德斯鸠意在( )
A.抨击天主教会的贪婪腐败
B.批判封建专制的腐朽制度
C.描绘资产阶级的政治蓝图
D.强调理性与信仰协同合作
4、宋辽金对峙时期,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金人进入中原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认为金、宋都是“中国”。上述历史现象反映出( )
A.各民族生活习俗日趋一致
B.各民族间区域经济交流频繁
C.各民族文化认同趋势加强
D.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始终领先
5、有学者指出:“一条鞭法中的田赋征银,田赋中除政府需要征收的米麦以外,其余所有实物都改为用银折纳,开始了由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这种安排也冲击了人们‘以末致财,以本守之’的传统理财观念,增加了商人把财富继续留在流通领域或者投入到手工业生产中的可能性。”该学者意在说明田赋征银的方式( )
A.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B.有助于新的经济因素的成长
C.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D.冲击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格局
6、斯大林对中国的“一五”计划提出了一些原则性建议,他认为“确定20%的年增长率对工业是不是有些紧张?建议降到15%或14%”。据此可知
A.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B.美英等国对中国进行制裁
C.中国原有工业基础薄弱
D.中国国民经济恢复需要时间
7、新世纪开始之际,因特网使用者几乎半数在美国,有人担心世界会向全球化、美国化迈进一大步⋯⋯与此同时,在能接触计算机新技术的国家和不能接触新技术的国家之间,划开了一条鸿沟。这表明信息技术的发展( )
A.密切了世界各地的交流联系
B.确立了美国战后世界霸主地位
C.加剧了世界发展的不平衡性
D.导致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
8、宋代乡约是在野士大夫实践政治理想的重要举措。面对民间社会的日益平民化和碎片化,熙宁九年(1076),吕大钧兄弟率先在关中创建《吕氏乡约》,建立起中国最早的成文的乡村自治制度。这说明了宋代( )
A.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B.乡约具有强制的约束力
C.士大夫具有家国情怀
D.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9、《1791年宪法》第三篇国家权力中规定:凡属积极公民,一律平等,但必须,……在工国内任何一个地方,至少已经缴纳了相当于三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并须提供纳税的收据,才有选举人的资格,并且必须年满21岁。这说明法国( )
A.客观上存在着公民财产多寡的区别
B.等级观念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根深蒂固
C.以明确的条文对公共权力进行限制
D.政治实践与启蒙理性思想之间的偏离
10、巴黎和会后,新的民族国家的涌现满足了民族主义对国家自主的渴望,人们希望国际联盟的成立裁决争端,也可阻止未来战争。但实际情况是,在20世纪20年代,国联插手于许多争端,基本上还起到了救火队的作用,但只要纠纷涉及大国,就会隔岸观火、无能为力。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当时( )
A.巴黎和会并未带来实质和平
B.国际联盟基本成为了傀儡
C.国际关系体系相对比较脆弱
D.大国支配小国现象较普遍
11、北魏孝文帝采取措施改革鲜卑族的婚姻丧葬、发式服饰、生活习惯等,此后鲜卑族的生活方式和习惯逐渐与汉族趋同。据此,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完成鲜卑族文化转变
B.确立北魏政权的正统地位
C.推动民族的交流交融
D.推崇儒家礼治与孝治思想
12、东亚地区的中国先民最早学会种植水稻和粟;南亚地区的居民则最早驯化了芋头;中南美洲的居民发现并种植了玉米等,他们都还驯养了猪、牛、羊等家畜。这些现象的出现( )
A.根源于国家的形成
B.以私有制产生为前提
C.是城市兴起的基础
D.发生于原始社会早期
13、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首先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思想,认为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且应该由国家和政府来管理组织学校,这些思想( )
A.实现了教育的大众化
B.旨在提高民众文化水平
C.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
D.增强了人民的民族意识
14、如图反映的是17~19世纪某国际体系,下列关于它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它揭开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序幕 ②创立并确认了集体一致的原则
③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 ④无法真正解决国际争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历史的终结》一书的作者福山指出,中国制度具有“强大的国家能力”,中国从秦汉开始就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现代国家”,先于欧洲1800年。“现代”是指( )
A.严密的法律体系
B.精细化的基层管理
C.国家版图基本确立
D.理性化官僚体系
16、唐高宗时,凭门荫官至宰相的薛元超说:“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张翅“童年以门荫补斋郎,立志不就”,后以国子明经上第,官至刺史。这表明当时( )
A.贵族世袭特权彻底被废除
B.科举入仕受到社会的重视
C.门阀制已经被科举制替代
D.科举制更有利于选拔人才
17、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文官制度的国家之一。19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对文官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于1853年制定了一套行使至今的制度。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革命的影响
B.英国政府的推动
C.传统选官制度弊端
D.中国科举制的影响
18、1980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制定的基本原则为“税负从低、优惠从宽、手续从简”。这三项原则( )
A.适应了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
B.不利于调节国民收如的水平
C.会大大加重多数公民的负担
D.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财政收入
19、1514年,尼德兰画家昆汀·马西斯创作了《钱商和他的妻子》(如图所示),画中的男子正用精致的天平计量面前堆放的珠宝和金币,神情专注;他的妻子双手在翻阅祈祷书——定格在圣母、圣子图像上,而她的双眼炯炯有神地注视着丈夫面前的珠宝和金币。该作品( )
A.挑战了僵化的宗教伦理
B.反映了文艺复兴的兴起
C.说明艺术遭到宗教控制
D.折射出价格革命的影响
20、1975年,四川成都汉墓出土的酒像石上有一幅“养老图”,画中老者手持皇帝专门赐给高龄老人的鸠杖(如图)。1981年,甘肃省武威汉墓出土《王杖诏令册》竹简26枚,记载了汉宣帝时期的尊老法典。这些考古发现印证了汉代( )
A.尊老养老的优抚制度
B.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C.家给人足的小康生活
D.整齐划一的法治氛围
2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以后,法国政府开始有意识地复兴源于大革命的共和传统:马赛曲成为国歌、攻占巴士底狱日成为国庆日,政府还采用共和节日、共和格言、国旗等各种象征物的形式来把那些抽象的共和思想、共和观念具体化、形象化。这些措施( )
A.表明民主共和成为法国社会共识
B.有助于新的国家意识形态的构建
C.反映出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重重
D.有效地摧毁了君主制的思想基础
22、胡适1935年发表评论道:“七八年的党治,不能不感觉今日的党治制度绝不是孙中山先生的本意。国民党原来不认一党专政是永久的:党治的目标是训政,是训练民众作宪政的准备。”他的评论针对国民党
A.维护资产阶级民主
B.遵从三民主义学说
C.扩大人民政治权利
D.延长一党专政时间
23、古罗马法中的裁判官告示——《乌尔比安告示》中“关于辱骂”有如下记载:“对于任何违背善良风俗进行聚众侮辱的人或者其所为之事导致违背善良风俗的侮辱,我将授予对抗他的诉权。”这一法律记载( )
A.反映了习惯与法律的对立
B.说明了对公民人格权的重视
C.体现了对法律程序的重视
D.突显了社会秩序混乱的状态
24、商朝的诸侯多数是自行发展起来的,商王只是对既有事实进行“承认”,而西周各诸侯的权利直接来自周天子的封赐,是一种权力的“授予”。 这一转变表明分封制( )
A.消除了诸侯争霸的隐患
B.密切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C.强化了君主的绝对权力
D.淡化了宗法制的政治影响
25、中国古代统治思想的演变:
1)法家:
(1)战国时期(原因):___________的需求(大动荡、大分裂、大融合、大转型);___________的需求;___________的影响;___________的要求;___________的影响;
(2)秦朝(原因):商鞅变法的影响;大一统的需要;
2)黄老之学(道家):
(1)原因:___________之教训;战争导致社会衰败;为了维护___________的统治;___________思想的影响;
(2)时间:汉初(汉高祖到汉武帝);
(2)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儒家(外儒内法、济之以道):
(1)原因:汉初经济实力的___________,人民生活的___________,社会的___________,国力的___________;社会危机(诸侯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严重、___________的威胁);为了加强___________,实现___________;董仲舒新儒学的形成;
(2)时间:汉武帝到清朝;
(3)内容:儒学成为___________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外儒内法、济之以道;
26、________年,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27、1915年,_____________在上海创办,《_______________》,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8、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同学们搜集了很多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提倡的人生道路。请把与“修身”、“齐家”相对应的儒家名言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修身:
齐家:
①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供养、赡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③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④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⑤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⑥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29、牛顿创建了_________________和力学三定律,建立了____________,改变了自古代中世纪以来人民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30、1917年4月,流亡国外的革命领袖列宁回到俄国,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________革命转变为________革命的任务。
31、中国东汉末期已出现______,三国时期马钧对其进行了革新,其后翻车在民间广泛使用。唐朝出现了______,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
32、孟德斯鸠设想的资产阶级国家权力分配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
33、政治思想:主张“___________【9】”。
34、1982年_______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87年_______邓小平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也,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释道犹劝人以善,小说专导人以恶。……世人习而不察,辄怪刑狱之日繁,盗贼之日炽,岂知小说之中于人心风俗者,已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清)钱大昕(1728~1804)著《潜研堂文集》卷十七《正俗》
材料二
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的,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概括材料一中关于明清小说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小说兴盛的原因。
(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对“中体西用”的评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中体西用”的实践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36、法律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罗马统治者一直注重用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请问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什么?指出罗马法对近代西方国家的影响。
(2)美国在独立之初,为改变中央政府软弱无力的局面,实行了什么制度?该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3)20世纪初的中国,在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什么?该成果在当时有何进步意义?
(4)请列举中国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重大成就。
(5)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法制建设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37、要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就必须对人性有深刻了解。阅读材料:
材料一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材料二“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论物矣。”
——李贽《焚书》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欤。”(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各从所好,各驰所长”。
——李贽《藏书》
材料三美国政治家汉密尔顿认为:“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
请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孟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这个主张的人性论基础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李贽对人性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贽思想的经济根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西方设计民主政治制度的人性论前提是什么。
38、阅读教材P45“史料阅读”,思考:法家和儒家的治国理念有什么不同?你认为谁的更适合当时社会形势?为什么?
39、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位鲜卑族部落首领)说:“漠北人能捕捉六畜,善骑马奔驰,随水草迁移,哪有什么可以做将领的人。”
材料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材料三:原有之田地纳贡办法,一律作废;并规定于地契调查完毕后,按土地价格取其百分之三,作为地税。原有地方厅官或各乡各村就地征收之税目,亦一并按照土地价格征收之,但所征金额不得超过地税金额三分之一。此次改正地税之事,举办非易。因土地情况之不同,改正亦有缓急难易之差别。……原有税法,于地税改正实施之前,继续有效。改正之后五年以内,土地价格因土地买卖而生增减,均按照最初核定之土地价格。
——明治六年《地税改正条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何重大意义?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明治时期地税改革的历史意义。
(3)从社会发展进程的角度说明孝文帝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对两国各自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