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生态系统,大量物质的利用产生了众多垃圾,导致“垃圾围城”危机,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了应对这种危机,很多城市开始实行垃圾分类收集,便于垃圾分类处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施垃圾分类可以减小生态足迹
B.通过垃圾分类可增加垃圾的回收利用,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C.有害垃圾中的重金属、有毒物质等可能会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在人体内积累
D.能降解垃圾的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
2、下列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分子结构均与植物激素的相类似
B.青鲜素可抑制发芽,从而延长蔬菜、水果的保鲜时间
C.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
D.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受植物的生理状态和气候影响
3、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竹林中凤尾竹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两种生物竞争的结果一定是一方灭亡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在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最终一定会发展到森林阶段
4、如图所示是生态系统氮循环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⑤为固氮过程,进行该过程的生物可以是消费者,也可以是分解者
B.③为硝化过程,进行该过程的生物一般是分解者
C.④和⑦过程可表示植物从土壤中同化氮元素
D.在生物群落内部,氮元素一般以有机氮的形式通过食物链、食物网进行传递
5、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严重的小儿麻痹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 )
A.能运动,对刺激有感觉
B.运动障碍,对刺激有感觉
C.不能运动,对刺激无感觉
D.运动障碍,对刺激无感觉
6、图1是某种农业害虫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的改变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2为另一个种群中,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不考虑迁入、迁出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1中t1-t2时期与图2中b-c时期种群年龄结构都是增长型
B.图1中为有效防治此农业害虫,应在种群增长速率为t2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C.由图1可知此农业害虫迁入这个新环境后是以“S”型曲线增长
D.此农业害虫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将一直保持相对稳定
7、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
B.非特异性免疫作用范围广、无特异性;特异性免疫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
C.免疫活性物质主要包括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D.非特异性免疫是在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8、入冬以来,由肺炎支原体入侵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明显增多。肺炎支原体侵入人体被免疫系统清除的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功能为( )
A.免疫防御
B.免疫监视、免疫防御
C.免疫自稳
D.免疫监视、免疫自稳
9、下列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B.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降解失活
C.神经递质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被释放
D.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
10、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一猎物模型,如图甲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图乙为相应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乙中N为猎物的种群数量,P为捕食者的种群数量
B.图甲模型分析,图中最可能代表猎物和捕食者K值的数据分别为N2和P2
C.图甲中①②③④种群数量变化与图乙中abcd依次对应
D.图甲模型属于物理模型,该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
11、下列有关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过高浓度的2,4-D会抑制插条生根,甚至会杀死双子叶植物
B.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以使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能产生α-淀粉酶
C.吲哚丁酸的分子结构与IAA完全不同,但具有与IAA类似的生理效应
D.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可得到无子番茄
12、甲种群与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如图表示甲、乙个体数量比随时间变化的坐标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影响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有食物、天敌、传染病、地震、火灾等
B.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乙种群最终呈现“S”形增长,t时刻甲种群可能被淘汰
C.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应高于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而死亡率则相反
D.甲、乙两种群可分别代表草原中的兔子和牛,二者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
13、桃蛀螟是一种杂食性害虫,研究人员利用性引诱剂诱捕桃蛀螟雄性成虫,在防治虫害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桃蛀螟卵的种群密度
B.通过性引诱剂诱捕桃蛀螟雄性成虫主要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降低种群数量
C.在没有人为干预的自然条件下,桃蛀螟的种群数量一直增长,无K值
D.仅调查桃蛀螟的种群密度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14、丙型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医生为患者静脉注射某种消炎药进行治疗,药物首先进入的内环境是( )
A.组织液
B.血液
C.血浆
D.细胞内液
15、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微生物,醋酸杆菌可酿醋,毛霉可制作腐乳,酵母菌可酿酒。下列有关这三种微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者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B.三者都能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C.三者的基因都遵循分离定律
D.三者主要在细胞质基质上进行有氧呼吸
16、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 3 种生物的二氧化碳释放量(相对值)的曲线图,假设 3 种生物在一天中呼吸速率不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 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动物
B.b、c 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C.b 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任何一种生产者
D.a、b、c 都有可能是原核生物
17、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来源及其生理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选项 | 激素 | 分泌腺体或细胞 | 生理作用 |
A | 促胰液素 | 胰腺 | 促进胰腺合成和分泌胰液 |
B | 生长激素 | 垂体 | 促进生长,促进骨的伸长和蛋白质的合成 |
C | 胰岛素 | 胰岛B细胞 | 降低血糖浓度 |
D | 甲状腺激素 | 甲状腺 | 促进幼小动物的生长发育、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和维护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
A.A
B.B
C.C
D.D
18、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湿地物种资源受到的威胁越来越大。为保护湿地,某研究团队对沿黄河下游青龙湖湿地的植物群落演替进行野外样地调查,发现青龙湖从湖心到岸边的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为:沉水植物菹草群落→纯水烛群落→水烛群落→水烛+扁秆藨草群落→藨草群落→芦苇群落。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土壤含水量是湖泊湿地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
B.与水烛群落相比,水烛+扁秆藨草群落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复杂
C.群落依次演替的过程中,每二种植物的种群密度都在不断增加
D.群落演替过程中,其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会发生改变
19、某地常绿阔叶林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 )
A.群落演替的类型为初生演替
B.每个种群的生态位保持稳定
C.不同季节的物种丰富度相同
D.群落的结构和功能趋向稳定
20、某种植物的红花和白花是一对相对性状,下列实验中都能判断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关系的是( )
①让红花植株甲进行自交,子代全为红花
②让白花植株乙进行自交,子代出现性状分离
③让红花植株甲与白花植株乙进行杂交,子代中既有红花又有白花
④让红花植株甲与白花植株丙进行杂交,子代全为白花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①和③
D.②和④
21、读以下材料,完成题目:
某加酶洗衣粉包装袋上印有以下资料:
成分:蛋白酶0.2%,清洁剂15%。适用范围:适用于棉、麻、化纤及混纺等质料之衣物,切勿用于丝、羊毛织物。用法:洗涤前先将衣物浸于加有适量洗衣粉的水内一段时间,使用温水效果最佳;用后须彻底清洗双手。用上述蛋白酶去处理核糖体,处理完全后用剩余的物质仍可催化某种反应,由此推测该物质可能是( )
A.氨基酸
B.核苷酸
C.DNA
D.RNA
22、普通的水稻很难在盐碱地中生长,高渗的环境不仅容易“烧苗”,还易被某些病原菌感染。而海水稻在盐碱地中却能正常生长,海水稻抗逆性相关生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H2O以被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使细胞质基质的渗透压降低
B.SOS1和NHX的结构虽然不同,但转运Na+的方式都是被动运输
C.H+被主动转运到液泡中是为了维持液泡膜两侧H+的浓度差
D.使用呼吸抑制剂会使海水稻的抗病性降低
23、已知生长素不能透过云母片,琼脂块不影响生长素向下运输。下列有关植物胚芽鞘生长方向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B.
C.
D.
24、下列有关激素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只运输给靶器官、靶细胞
B.通过体液运输
C.微量、高效
D.激素作用后立即失活
25、神农架川金丝猴是我国特有物种和国家极度濒危物种,研究者于1977年首次在湖北神农架发现川金丝猴种群,随后我国在神农架建立了国家自然保护区。下表是研究者在不同时期调查神农架川金丝猴的种群数量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调查年份 | 1990年 | 2006年 | 2019年 |
种群数量 | 501只 | 1282只 | 1471只 |
(1)建立自然保护区后,直接导致神农架川金丝猴数量增长的种群数量特征是____。结合调查数据分析,神农架川金丝猴种群数量最终可能呈现____形增长。
(2)保护区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____,为了更好的保护神农架川金丝猴,研究人员需要研究川金丝猴的生态位,研究内容通常包括它的____。
(3)在自然干扰或人为活动的影响下,大面积连续分布的栖息地被分隔成小面积不连续的栖息地,有些捕食者总是沿着被捕食者栖息地的边界觅食,并可深入到某一固定深度(如图所示)。栖息地破碎后,神农架川金丝猴种群数量呈现下降趋势,由图分析原因是____。
26、气温骤降及病原微生物的侵染容易引起人发烧、食欲减退等病症,使机体生理状态发生改变,请回答:
(1)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会引起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分泌活动的一系列改变,该过程中,引起垂体分泌活动改变的信息分子有________,寒冷引起甲状腺分泌活动改变的调节方式为____________。甲状腺激素促进机体产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当处于炎热的环境中,下丘脑感受到温度变化发送信息,会引起汗腺分泌增多,毛细血管_________,以增加散热,维持体温恒定。
(3)当食物过咸,人体摄入的Na + 过多时,会引起__________升高,进而引起下丘脑合成并由垂体释放的________激素增加,通过促进水的重吸收,来维持Na + 浓度的平衡。
(4)机体受到病毒侵染后,吞噬细胞对病毒的处理和清除过程与细胞结构中的_______(细胞器)有关;抗原刺激B淋巴细胞后,所引起的淋巴细胞相关的免疫反应有_________。
27、母亲孕期肥胖或高血糖会增加后代患肥胖和代谢疾病的风险。科学家用小鼠进行实验,研究孕前高脂饮食对子代代谢调节的影响。
(1)从孕前4周开始,实验组雌鼠给予高脂饮食,对照组雌鼠给予正常饮食,食物不限量。测定妊娠第20天两组孕鼠相关代谢指标,结果如下表。
分组 | 体重(g) | 胰岛素抵抗指数 | 脂肪含量(mg/dL) | 瘦素含量(ng/dL) | 脂联素含量(μg/dL) |
对照组 | 38.8 | 3.44 | 252 | 3.7 | 10.7 |
实验组 | 49.1 | 4.89 | 344 | 6.9 | 5.6 |
①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以___方式分泌,经体液运输到组织细胞发挥降血糖功能。
②正常情况下,体脂增加使脂肪细胞分泌的瘦素增多,瘦素经体液运输作用于下丘脑饱中枢,抑制食欲,减少脂肪合成,该机制为___调节。表中结果显示,实验组孕鼠瘦素含量高于对照组,但瘦素并没有发挥相应作用,这种现象称为“瘦素抵抗”。
③脂联素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激素,能增加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据此推测实验组孕鼠出现胰岛素抵抗的原因是___。
(2)24周龄时,给两组子代小鼠空腹注射等量的葡萄糖或胰岛素,检测结果如图,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___,推测实验组小鼠出现了“胰岛素抵抗”。
(3)根据该项研究结果,对备孕或孕期女性提出合理建议(至少两点):___。
28、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激素调节,请据图回答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问题。
(1)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甲图中,可表示单子叶植物受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影响的是曲线_______,可选用图中______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
(2)研究人员用一定浓度的CaCl2和赤霉素对某植物种子胚轴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乙图所示。由图可知,一定浓度的CaCl2对胚轴的生长具有__________作用。根据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推测,实验中加入赤霉素溶液的时间应在图中的________点。
(3)将大小相近的同种植物分为①②③三组,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实验结果如丙图所示。根据①③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继而将②组结果与①③进行比较,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科研人员利用某些植物,研究植物生长的不同阶段体内各种激素的作用,列举部分结果如下:
生长阶段
| 生长素
| 赤霉素
| 细胞分裂素
| 脱落酸
| 乙烯
|
种子发芽
|
| +
| +
| -
| +
|
花芽形成
| +
| +
| +
| +
| +
|
果实生长
| +
| +
| +
|
| +
|
器官脱落
| -
| -
| -
| +
| +
|
衰老
| -
| -
| -
| +
| +
|
(注:“+”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由表可以看出,植物生长的不同阶段都是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从本质上看,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受基因组________________表达的调控。
29、我国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导致部分山体滑坡,30年后科研人员对当地恢复群落和未受干扰的原始林两个群落及其中的生物种群进行了研究。请回答:
(1)山体滑坡后,原有植被虽不存在,但还可能存在植物的种子、可能发芽的地下茎或植物根系等,在这一基础上形成恢复群落的过程为_______演替。
(2)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______特征。在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___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图1为某种群的种群密度对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种群密度在____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在______点时,表示该种群已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
(4)图2为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人口出生率陡然上升,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30%。现阶段,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自然出生率下降。这两个阶段分别符合图1、2中的[ ] _______型、[ ] _______型。
30、如图1表示某一动物(2N=4)个体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图2表示该动物在细胞增殖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图3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图4表示该生物体内一组细胞分裂图像。请分析并回答:
(1)图4中甲、乙、丙属于有丝分裂的是________。乙图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________。
(2)图1中a、b、c表示染色体的是________(填字母),图1________对应的细胞内不可能存在同源染色体。
(3)图2中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发生在________ (填数字序号)阶段;B过程表示生物体内发生了________作用。
(4)图3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图3中CD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
31、富集培养是微生物学中最强有力的技术手段之一。主要是指利用不同微生物间生命活动特点的不同,设定特定环境条件,使仅适应该条件的微生物旺盛生长,从而使其在群落中的数量大大增加,人们能够更容易地从自然界中分离到所需的特定微生物。富集条件可根据所需分离的微生物的特点,从物理、化学、生物及综合个人方面进行选择,如温度、pH、紫外线、高压、光照、氧气、营养等许多方面,下图描述了采用富集方法从土壤中分离能降解对羟基苯甲酸的微生物的实验过程。
(1)本实验所需培养基为___________,碳源为_______。
(2)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③重复培养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⑤的菌落中大部分是降解的_______微生物。
(5)⑥为_________组,⑦为_________组,设置⑥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6)⑤→⑥采用单细胞挑取法,接种到⑥的培养基中,在操作过程中为防污染应注意的事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回答下列(一)(二)小题
(一)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一种RNA病毒,研究者对HCV感染后细胞中与HCV增殖有关的产物以及细胞代谢产物进行了测量(图甲),同时绘制出了HCV对肝细胞代谢影响的示意图(图乙)。
(1)结合图甲中的信息用中心法则的表达方式写出HCV增殖的过程:__________。
(2)图乙中物质A为__________,物质B为__________。进食后,血糖升高,胰岛β细胞接受刺激后分泌胰岛素,不能促进图乙中__________(填序号)进行。
(3)感染HCV后能引起Ⅱ型糖尿病,可用__________试纸检测患者尿液,是否出现颜色变化。除此之外还应检测患者__________(填激素名称)分泌量是否正常。但有的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受体受损,患者体内胰岛素含量比正常人__________(填高、低或正常)。
(二)下表是不同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量比较,试回答下列问题:
陆地生态系统 | 热带雨林 | 北方针叶林 | 温带草原 | 苔原 |
净初级生产量(NP) | 2000g/(m2·a) | 800g/(m2·a) | 500g/(m2·a) | 140g/(m2·a) |
海洋生态系统 | 珊瑚礁和藻床 | 河口 | 大陆架 | 开阔海洋 |
净初级生产量(NP) | 2000g/(m2·a) | 1800g/(m2·a) | 360g/(m2·a) | 127g/(m2·a) |
(1)各地的净初级生产量随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2)海洋面积虽然比陆地大一倍,但其年净初级生产量却只有陆地的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但是海洋的次级生产量却相当于陆地次级生产量的三倍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生产量和生物量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A.从表中得知热带雨林的总初级生产量与珊瑚礁和藻床的总初级生产量相同
B.次级生产量包括次级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也包括呼吸消耗的能量
C.通过对动物生物量的计算,可以推测各类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相对重要性
D.初级生产者是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次级生产者是该生态系统中次级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