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给下面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吓唬______ 拨弄______ 耽搁______ 揉动______
泡沫______ 急遽______ 缥缈______ 惆怅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深奥( )( ) 枯瘦( )( ) 详细( )( )
3、细读课文深感悟。
课文中“我只把养花当做生活中的一种乐趣”是全文的__________。“只”字针对上文所说,自己养花不是为了搞________________;针对下文而言,自己养花不是为了计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是在于“养”的过程。
4、补充词语。
( )( )不得 ( )文( )墨 不( )无( )
( )( )皆非 ( )无( )墨 ( )( )横生
5、给多音字组词。
藏 zàng___________ 埋 mái____________ 晃 huǎng_________
cáng____________ mán____________ huàng_______
剥bāo___________ 燕 yān____________ 劲 jìn________
bō____________ yàn____________ jìng_______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1】李白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_________诗人,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的巧妙结合,表现了一个神奇而又合乎情理的艺术意境。
【2】“又疑瑶台镜”中的“疑”和“疑是地上霜”的“疑”都是(怀疑)的意思,这两句诗分别出自李白写的《____》和《____》。
【3】李白的这首小诗写得是他小时候对月亮的看法,诗人把月亮比作(______)和(______),十分幼稚而可爱,语言质朴,比喻有趣。
【4】诗中(____________)这一句借助神话传说,表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点。
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 。
,南望王师又一年。
【1】把诗句补充完整。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
【2】诗中描写的“河”指(________),“岳”指(________)。
A.长江 B.黄河 C.黄山 D.华山
【3】诗的前两句运用了 、 的修辞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_____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 ”字则突出了山的 高峻。这一句诗表现了 。
【4】从第三句的“_________、_________”看出了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从第四句的“_________南望、又一年_________”看出了百姓对和平的渴望。
【5】诗中表达作者对苦难百姓的同情和不忘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的诗句是: “ 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前两句诗展示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B.一个“入”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C.诗题点明了时间是秋季的夜晚。
D.全诗表达了诗人热切盼望朝廷收复失地的心情。
【7】末句“南望王师又一年”中的“又”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
8、课内阅读我最棒。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咬定青山不放松”中的“咬”字说明了( )
A.竹子生长的位置非常险恶。
B.青山上的岩石非常坚硬。
C.竹子很有劲。
D.竹子紧紧扎根在石缝里。
【2】作者通过描写竹子的生活环境之恶劣,赞美了竹子________的品质。
【3】最后一句诗中的__字,写出了竹子无畏无惧、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
【4】本诗是一首题画诗,下列还有哪些是题画诗?用“√”标出来。
A.《墨梅》( ) B.《惠崇春江晚景》( )
C.《滁州西涧》( ) D.《江南春》( )
9、课内阅读。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1】写出下面的词语的近义词。
提到——(______) 益发——(______)
【2】“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这个句子采用的修辞方法是( )
A.排比
B.比喻
C.拟人
D.夸张
【3】八儿为什么“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现代文阅读
道行
马宝山
于先生是小镇上的名人。
于先生一辈子走村串乡唱皮影儿,小镇人一年也见不到他几回。一旦于先生出现在小镇里,这天晚上于先生小屋前面的老槐树下就聚起一帮人,等着太阳落山了看于先生的皮影儿。于先生是不收乡亲们一文戏钱的,权当是犒劳乡里乡亲。
于先生的驴皮影人全部是自己设计,自己雕刻。无论是古代的人物,还是现代的人物,都做得有模有样。那年,上面派来一个镇长,是个贪得无厌的泼皮,没做两年镇长就被小镇人撵走了。泼皮走的当天,于先生就演了一场皮影儿,主角就是刚刚被撵走了的泼皮镇长。他那走势、坐样、贪相、泼皮无赖的模样惟妙惟肖,赢得乡亲们一阵阵喝彩;像,像,大像了,真是那泼皮无赖样儿啊。
于先生的影人不仅由自己设计,自己雕刻,在幕布后面还自己操纵。更绝的是,生旦净丑,戏里的所有人物的说唱全部由他一人完成,男角声音浑厚敞亮,女角清婉柔美,丑角油腔滑调,让人禁不住捧腹大笑。人物是这样,就是那些动物也是活灵活现的,马嘶鸣,鸡啄食,狗啃棒,鸟扇羽,猴子翻白眼,角摆尾喷水……都栩栩如生,似有神助一般。
就这样一个能人,愣是一生不收徒。直是可惜了一身绝技。
给于先生挑担走村串乡的人姓皮,谁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大家都叫他皮挑儿。皮挑儿跟着于先生,每天挑着于先生五颜六色的驴皮影人和锣鼓家什走南闻北,一跟就是三十年,愣是唉也不懂,啥也没学会。
人们也劝皮挑儿,跟着于先生学几招,好歹能挣口饭吃不是。皮挑儿嘿嘿一笑:“我笨呢,就靠两个肩膀糊口吧。”
人们也劝于先生,好歹教皮挑儿两手,您干不动了,让他也有口饭吃不是。
于先生也是嘿嘿一笑:“超拔绝妙的技艺不是教的,也不是学的,要看有没有悟性。悟性高了,自有天成。”
说这话没过一年,于先生就故去了。
小镇人叹息:可惜了,一身绝技都让于先生带进棺材里去啦。
四村八乡人惋惜:于先生走了,再也看不到那么好看的驴皮影儿喽。
没想到小镇忽然又演开了驴皮影儿,那幕布上的影人儿嬉笑怒骂、耍戏打斗,样样生动逼真、惟妙惟肖。特别是人们看到幕布上女人梳洗打扮的表演:散发、梳头、挽髻、瞽花、涂脂抹粉、更换衣衫的一系列动作干净利索,真不相信那是由几根竹棍子操纵出来的。观看的人无不喷啧赞叹,拍手叫好。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演皮影的人竟然是皮挑儿。他的演技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于先生还要胜一筹。
有人问皮挑儿:“你有这般手段,为何早先不露一手啊?”
皮挑儿说:“那时候有于先生在,我是怕争人家的名头,夺人家的饭碗啊。”
“那你现在就不怕了?”
皮挑儿说:“现在于先生走了,他不需要那个名分,也不需要拿这手艺糊口,可我还是要活下去呀,大家也要看皮影儿度日子啊。”
人们无不称道:皮挑儿这人道行好,道行又高。他是怎么学的皮影戏﹖又是怎样练就的一手功夫?不仅外人不知道,就连于先生也毫无觉察。
大家再也不叫他皮挑儿,改成皮先生。
【注释】道行(héng):僧道修炼的功夫,借指人的涵养、本领。
【1】小说文尾“大家再也不叫他皮挑儿了,改称皮先生”一句包含了“大家”对皮挑儿怎样的感情态度?(请用两个词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上文解释词语。
犒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惟妙惟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句子中的加点字写出了什么?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演皮影的人竟然是皮挑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皮挑儿嘿嘿笑”,“于先生也是嘿嘿一笑”,同样是“嘿嘿”笑,传达出来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并分析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说题目的“道行”指向哪一人物﹖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来写于先生这一人物,其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了这篇小说,你悟出了一个怎样的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舌尖上的浪费
自2012年年末开始,“舌尖上的浪费”成为热议话题。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址分之一,即使按保守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口粮。2012年2月,人民网曾在全国范围内“针对舌尖上的浪费”展开大规模的民意调查。下图是不同年龄段打包比例、浪费情况调查统计表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仅关系到对社会资源的珍视,更意味着对他人劳动的尊重。古人尚懂得“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今人更不能浪费食物,糟蹋社会资源。我们都应当从自身做起——外出用餐时,不做“必剩客”,争当“光盘族”,吃不了,“兜着走”!
【1】根据图表“打包比例”显示的信息,最需要接受外出用餐打包教育的年龄段是( )
A.20岁及以下
B.21~30岁
C.31~40岁
D.41~50岁
E.51~60岁
F.60岁以上
【2】根据图表信息,节约意识最强的年龄段是________ , 理由: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
【3】文本中“必剩客”是指________;“光盘族”是指________;“兜着走”是指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填人文中横线处合适的名言有( )(多选)
A.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
B.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C.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
D.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12、阅读与理解。
说勤奋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古今中外,成功者手中的鲜花,哪有不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北宋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从小就勤奋好(hào hǎo)学。每篇课文他都读到gǔn guā làn shú(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用了 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因而也成了流芳百世的名人。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末,他的学习成绩很差(chà chā),但他háo bù qì něi( ),jí qǐ zhí zhuī( )。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已míng liè qián máo ( )。后来,他远渡重(chóng zhòng)洋,到比利时去留学,由于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此可见,成功等于一分天才加九十九分汗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wéi wèi),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1】在文中( )里正确的音节下面划上横线。
勤奋好(hào hǎo)学
成绩很差(chà chā)
远渡重 (chóng zhòng)洋
有所作为(wéi wèi)
【2】根据拼音在( )里填上相应的词语,并选择其中两个词语写一段话。
gǔn guā làn shú ( ) háo bù qì něi ( )
jí qǐ zhí zhuī ( ) míng liè qián máo ( )
【3】按要求改写下列句子。
(1)他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改成“把”字句:
改成“被”字句:
(2)古今中外,成功者手中的鲜花,哪有不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改成陈述句:
【4】短文围绕“成功离不开勤奋”这一中心,举了哪两个事例?请你简要归纳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短文后,请你写两句劝勉勤学的名言警句或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老师的腰围
①在一所小学听数学课。老师是个女的,四十来岁,胖胖的。讲完厘米、分米和米的概念后,她让学生们测量桌子、铅笔和手臂的长度。两分钟后,被点名的同学报出答案,都得到了表扬,张张小脸涨得红红的,嘴巴笑成了一朵朵花儿。
②老师说:“我们再找找别的东西测量一下。”老师的话刚说完,一位瘦个子男孩“噌”地站起来:“老师,我想测测你的腰围。”
③教室里一下静了,同学们都转过头或侧过身看着这个瘦男孩,然后又把目光对着老师。老师低头看了一下自己的腰,然后静静地看着那个学生,笑道:“好啊,你来量吧。”
④小男孩拿着尺子,飞快地跑到黑板前。他用手按住尺子的一端,让尺子在老师的肚皮上翻着跟头,翻了好几趟,他说出了一个答案:“87厘米。”“不错,他量得很认真,答案也比较接近。但是其他同学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测得更准确一些?”她的话音刚落,一个胖乎乎的女孩站起来说:“老师,我有,我用手。”
⑤老师问:“你用手怎么量呢?”小女孩说:“我一掌是11厘米,我看是几掌就知道了。”老师笑了。小女孩的手在老师的腰上爬,刚爬了一圈之后,她就报出了答案:“89厘米。”
⑥“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笑容在老师的脸上绽放。教室里静悄悄的。片刻之后,前排的一个小孩站起来:“老师,你把裤腰带解下来,我们一量就知道了。”
⑦我没想到这个小小的孩子会想到这种聪明的办法。老师肯定也没想到,我看到她在大笑,真正地开怀大笑。老师一边笑,一边认真地解下了裤腰带。
⑧小同学量出的是90厘米,这当然是最准确的一个答案。老实说,这位老师并不漂亮,但这节课却是我听过的最漂亮的一节课。
【1】用“____”画出短文的中心句。
【2】短文的结尾中,前一个“漂亮”是指______________,后一个“漂亮”是
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说说第⑤段中加点字“爬”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介绍了哪几种测量腰围的方法呢?请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短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笑容在老师的脸上绽放”,说明老师和蔼可亲。
B.“小小的孩子会想到这种聪明的办法”是指学生用手在老师的腰上量。
C.“好啊,你来量吧。”这句话流露出老师的豁达与乐观。
【6】根据短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请你写一段赞美这位老师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狐狸和猴子
河中央有一个土墩,墩上长着一株桃树,树上结满了大桃子。
狐狸想吃桃子,可是过不了河。
猴子想吃桃子,可是也过不了河。
狐狸便和猴子商量,一同想办法架桥过去,摘下桃子各分一半。
狐狸和猴子一同花了很大力气,扛来一根木头,从这边架到河中央的土墩上,成了一座独木桥。这座桥太窄了,它们不能同时过去。
“让我走过去,你再过去吧!”狐狸对猴子说。
狐狸走过去了。狐狸想独自吃桃子,便故意把木头推到河里去。
“猴子,请你回去吧!”狐狸哈哈地笑了起来,说:“你没有口福吃桃子。”
猴子非常生气,可是它马上也笑了起来说:“哈哈!你能够吃到桃子,但是你永远回不来啦!”
狐狸听了非常着急,没有办法,只好苦苦哀求猴子说:“猴子大哥,我们是好朋友,请你替我想个办法让我回去吧!”猴子一句话也不说,独自走了。
【1】“猴子一句话也不说,独自走了。”是因为( )
A.猴子没有吃到桃子,很生气。
B.看着狐狸吃桃子,只得无可奈何地走了。
C.它知道不能和狐狸这样的坏人交朋友。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喜欢短文中的狐狸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句子乐园。
【1】小守门员敏捷地把球挡回去了。(改为“被”字句)
【2】杨靖宇难道不是值得我们敬佩的英雄吗?(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3】她现在听课认真。她现在精神焕发,信心十足。(用关联词连接)
【4】讨论时,同学们发言特别激烈。(修改病句)
【5】这堂课,王老师给我留下了永远不能忘记的难忘的印象。(修改病句)
16、按要求写句子。
⑴有谁不知道这种华美的蝶蛾?(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蜘蛛最终缚住了这只强有力的苍蝇。(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我对儿子说:“把笼子放在那儿,跟我走。我们去看一样稀罕的东西”。(改成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大孔雀蛾在飞舞。(至少扩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改写句子,不要改变句子原意。
1.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换成“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换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爸爸辅导我。我学作文。(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我们应该把自己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
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1)我在山林中逮到了一只可爱的小松鼠。
“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我突然看到了两道及其古怪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祈求,更像是对我的蔑视和抗议。(仿写,用上加点的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
改写成双重否定句:
改写成陈述句:
21、题目:初中生活记事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