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句子中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
B.孩子们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
C.纺织娘寄住在他们屋前的瓜架上。
D.那碰着岸边的石块的叮当声,像是大路上车轮滚过的铃声……
2、威尔伯先后邀请了母鹅、小羊羔和( )做他的玩伴,但都遭到了拒绝。
A.牛
B.鸡
C.老鼠坦普尔顿
3、“下雨时,路上很滑,走路要小心, 跌倒。”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是( )
A.准备 B.防备 C.防卫 D.防守
4、怎样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找课文中最长的句子。
B.找主要人物说的一句话。
C.把各段的段意连起来。
5、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系(xì)绳子 稍(shāo)微 蜿(wǎn)蜒
B.漆(qī)黑 上源(yuán) 盘曲(qǔ)而上
C.浙(zhè)江 仿佛(fú) 呈(chéng)粉红色
D.一簇(cù) 臀部(tún) 狭窄(zǎi)
6、下面加点词语的感情色彩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
A.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
B.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
C.转眼间,他那阴沉的脸上闪出一丝冷笑。
D.她像一只五彩斑斓的蝴蝶,跳着轻快的舞蹈。
7、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囚笼(lóng lǒng)空旷(kuàng guǎng)
唬人(hǔ hǒu) 谙熟(yīn ān)
8、组词小能手。
朗( ) 键( ) 疏( )
郎( ) 健( ) 梳( )
帮( ) 矶( ) 墟( )
帮( ) 机( ) 虚( )
9、阅读理解。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
【2】诗中“和”的意思是( )
A.平和
B.和谐
【3】用自己的话把“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写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望洞庭》是一首描写秋天的诗.你能再默写两句描写秋天的诗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完成练习。
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一群群白鸥掠过湖面,在阳光下一闪一闪,好看极了。
【1】照样子写词语。
例:层层叠叠: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按要求找出词语。
①近义词:________——________
②反义词:________——________
【3】选择合适的词填空。
________的西湖 ________的山峦 ________的山水画 ________的银镜
【4】选择语段理解正确的句子,在括号里打“√”,错误的打“×”。
(1)这几句话分别写了西湖、山峦和阳光。( )
(2)这几句话分别写了远山、湖面和白鸥的美。( )
(3)这几句话分别写了山水画、银镜和湖面的美。( )
11、挑战课外阅读。
窗
我最喜欢从富子里看外边的景物。
四岁时,我家住在哈尔滨的松花江畔。从窗口往外望去,江水茫茫东去。早上雾很大,看不到对岸。中午却异常睛朗,一目了然,连太阳岛都看得清清楚楚,夜晚,坐在窗口看月亮在水里的倒影,倒也十分有趣,沙沙沙,一群鱼儿游过来,水中玉盘破了,一会儿又合拢了。
五岁时,我从武汉坐客轮去重庆,从窗口眺望长江,波涛滚滚,大小船只,来来往往,白白的墙壁,小小的阁楼,一面旗子迎风飘扬。
六岁时,我同爸爸坐火车到北家来,我又选择了靠窗的座位。窗外是平旷的土地,绿色的原野,近处的树木飞快地向后退,晚上火车的轮子隆隆地响着,吵得人不能入睡。这时,欣赏窗外的景色,却别具风味。火车道旁的路灯发出昏黄的光,远处的灯光像一朵朵金花,一颗颗星星,点缀着大地,真是神奇的世界。
现在,我住在和平里,我从窗口往外一看就是马路,一辆辆无轨电车,在马路上奔驰着。
每天,我都倚着窗子观赏风景,祖国的美景吸引着我,常常引起我的遐想。透过窗户,我看到祖国前进的步伐,看到了新世界的远景。每年我都坐在窗口迎接春天,窗子已经成了我的朋友,我们分不开。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___________)的墙壁 (__________)的阁楼
(___________)的世界 (__________)的原野
【2】判断下列句子是否为比喻句,是的画√”,不是的画“×”
(1)一面旗子迎风飘扬。(______)
(2)远处的灯光像一朵朵金花。(______)
(3)一群鱼儿游过来,水中玉盘破碎了,一会儿又合拢了。(______)
【3】五岁时的“我”,从窗口跳望长江,看到了什么?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来。
【4】作者透过窗子除了看到祖国的美景外,还看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晚上九点多,我顺着公园边上的环形路往家走。走到一棵树下,一个影子突然从树根下站起来,吓了我一跳。
借着路边的灯光,我看了看,是个女孩,十来岁的样子。我镇定一下情绪,正准备继续走,那女孩在我身后喊道:“叔叔,你等一等!”我停下脚步,回过头去。
“叔叔,你能不能帮我在那个报亭买份报纸?”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前方五十米的地方果然有个报亭。“买报纸?”我有些惊讶。“嗯,买张《晚报》。”孩子边说边将一枚硬币放在我的掌心。我很诧异,心想:举手之劳,自己怎么不去呢?但我没说出口。天这么黑,我一个大人,对孩子的这一点小小的要求不能不满足吧。拿着钱,我走过去,将一元钱递给那个妇女,取了报纸,转身往回走。
那女孩还站在树底下。“你怎么站在树底下呢?”我问。“我怕被我妈妈看到。”“你妈妈在哪儿?”“就是那个卖报纸的。”“你怎么从你妈妈那儿买报纸呢?”我怔怔地看着小女孩问。
小女孩低着头摩挲(mó suō)着手上的报纸,说:“我晚上给她送饭时,她还剩下一份报纸,她说如果卖不掉,明天就没人买了。我在这里等了她一个小时,看情形她肯定卖不掉了。”
看着小女孩,我的眼眶里充盈着滚烫的泪水。她的妈妈已在收摊儿了。小女孩把报纸往我手里一塞:“叔叔,给你看吧,我回家了。”说完,她在树影底下跑走了。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举手之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感到“惊讶” “诧异”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这么黑,我一个大人,对孩子的这一点小要求不能不满足吧。”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女孩从她妈妈那里买报纸,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我去买报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短文,你想对小女孩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给文章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
(1)买晚报 (2)最后一份晚报 (3)忘不了那个晚上
13、开心阅读。
动物对人类的报复
近三百年间,由于人类的发展加快了对环境的破坏,对野生动物的乱捕滥猎更是十分猖獗(chāng jué),大多数生物物种正以惊人的速度从世界上消失。枪杀、圈套、陷阱、下毒、电击、网罗、暗箭、钢夹、污染……在人类精心设计的十面埋伏中,各种珍稀野生动物发出了阵阵绝望的哀鸣。一些不甘被人欺凌的野生动物也对人类进行“报复”行动。
在我国南方一座深山里,当地的一个偷猎者枪杀了一只小熊。悲伤的母熊不顾一切地追赶这个偷猎者,使其在树林中东窜西奔,狼狈不堪。虽然他侥幸逃脱了母熊的追击,但此后一段时间里,这头为爱子复仇的母熊始终在追踪他,搅得他寝食不宁。每当他出门时,这头母熊便跟在后面,始终与他保持一段距离,这个距离正好是他的射击极限。当他回家后,母熊便在对面山头上默默地坐着,不时发出悲怆的低吼声。终于有一天,母熊又向这个偷猎者发起攻击,将他猛地一屁股坐在身子底下,霎时他的双腿嘎嘎断成了几节,不久便一命鸣呼了。
除了哺乳动物外,爬行动物等也常有“报复”行动。90年代初,孟加拉国南部的一个村子发生了一起群蛇进攻农民住宅的怪事。原来,一周之前这个村里有一个农民家中发现了一条眼镜蛇,就想将它打死,但被打伤的眼镜蛇还是逃掉了。没想到不久便有50多条眼镜蛇成群结队地来到村里,将这个农民的家包围起来,准备进行报复。惊恐万状的农民全家只好在别人的帮助下,仓皇出逃。
【1】“悲怆”一词中,当我们知道“怆”的部首而不知道读音时,可以用________查字法,先查________,再查________。根据部首,我们可以推断“怆”字与_______有关;结合句子,“悲怆”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写词语。
近义词:欺凌——(___________)惊恐——(___________)
反义词:破坏——(___________)消失——(___________)
【3】文章中“报复”加引号的作用是( )
A.表示直接引用 B.表示特殊含义 C.表示着重强调 D.表示特定称谓
【4】词语是有情感的。我们从“在人类精心设计的十面埋伏中……”句中的“精心设计”读出了__________,从“悲伤的母熊不顾一切地追赶这个偷猎者”中的“不顾一切”,我们读出了_____________。
【5】文章中举了两个例子来写野生动物对人类的报复行动,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中有一个过渡句,请你用喜欢的阅读符号画出来。
14、阅读
左权的英雄事迹
左权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我军著名的高级将领。左权多次指挥战斗并取得胜利,体现了他高超的军事素养和深厚的军事理论功底,他学习刻苦,精于钻研,人们对他非常尊敬。
1942年5月,日军纠集3万兵力,再次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了空前残酷的“大扫荡”,形势十分严峻。鉴于敌我兵力对比悬殊,彭德怀、左权等决定于5月23日进行转移。为保证八路军总部的安全转移,左权不顾危险,站在山头上沉着地指挥战斗。
他心里不仅想着总部各部门的安全,也惦记着群众的安危。①当他看到附近山上还有群众没有脱离险境时,便命令警卫连长唐万成从已经十分吃紧的兵力中抽出一部分兵力吸引敌军,以便让群众转移。直到安排妥当,左权才不慌不忙地走下山去。
日伪军发觉了八路军分路突围的意图,迅速收缩包围圈,并将一簇簇炮弹砸向密集的人群,给突围的人们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和恐慌。面对这一极度危险处境,左权一边鼓舞士气,一边迅速督促彭德怀赶快转移。他说:“你的转移,事关重大,只有你安全突出重围,总部才能得救。”彭德怀关注着包围圈里的大批战友,坐在高大的马背上就是不挪动。左权急了,以强硬的口气命令唐万成:“连人带马,给我推!”彭德怀被感动了,挥起马鞭,在警卫战士的掩护下,向西北方向疾驰而去。②目送彭德怀离去后,左权又奔向司令部直属队,继续指挥大队人马的突围行动。他的身体这时已虚弱得很厉害,但仍然尽全力招呼着每一个人。午后2时,在十字岭高家坡,利用短暂的休整,左权用嘶哑的声音激励着已极其疲劳的队伍:“同志们,虽然敌情严重,但大家不要慌。我们要胜利,就得一齐冲,一齐冲就要听从指挥,只要冲过前面一道封锁线,我们就安全了。”
③左权从容地指挥队伍继续突围,他登上一块高地,尽管他声音更加嘶哑了,但还是一遍又一遍地高喊道:“不要隐蔽,冲出山口就是胜利,同志们快冲啊!”大家见副总参谋长就在身边指挥,情绪很快就稳定下来,突围的速度也更快了。当队伍冲向敌军最后一道封锁线时,敌人的火力更加凶猛。突然,一发炮弹落在左权身边,他不顾危险,高喊着让大家卧倒。接着第二发炮弹又接踵而至,左权的头部、胸部、腹部都中了弹片。就这样,一位才华横溢、智勇双全的八路军高级将领,为了拯救民族的危亡,失去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为了纪念左权将军,根据太行人民的请求,辽县改名为左权县。
【1】(品词析句)读文中画“ ”的句子,完成练习。
(1)句①中“十分吃紧”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左权将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句②抓住左权的_____,描写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句③进一步表现了左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优秀品质。
【2】(整体感知)读文章,完成填空。
(1)文章既写了人们_____________,又写了左权将军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纪念左权将军,根据太行人民的请求,辽县改名为___________。
【3】(提取信息)用“ ”画出文章的过渡句,它的作用是: 。
【4】(评价人物)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左权将军怎样的伟大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句子练习。
(1)有一个人朝他追了过来( )并在他身后大声喊着( )孩子( )你停一停( )(加上合适的标点)
(2)那鞋的制作工序是:先将上等的芦花采回来,然后将它们均匀地搓进草绳里,再编织成鞋。(用加点词语写句子,要运用上表示连续动作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中肯定有一两个是搞艺术的,看着这些鞋,嘴里啧啧啧地感叹不已。(用加点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让人想到落在树上的鸟,风吹起时,细软的绒毛被吹开,露出身子来。两双鞋,既像四只鸟窝,又像两对鸟。”这句话用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说明了鞋子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为后文写很多人争买芦花鞋作铺垫。
16、修改下列病句。
1.听了这段报告,使我们懂得了许多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经把连长交给我的任务顺利实行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过教育,受害者擦亮了眼睛,增高了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买了钢笔、尺子、橡皮和文具就急忙赶回家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修改下面这段话。
鲁爷爷今年已经差不多八十多岁了,他身穿一件黑棉袄和一顶旧棉帽,仍然保持着艰苦朴素。在解放初期,他推着小车为前线送小米、小麦和粮食,不知走过多少城市和村庄。他经常对我们说:“我经历了两个新旧社会,深知今天的辛福生活来之不易,你们一定要爱惜它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在原句上修改病句。
(1)他演讲得真好,同学们忍不住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
(2)老师很耐心地我们。
19、作文。(30分)
以《一件令人感动的事》为题,写一篇作文,4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