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孙权劝学》节选自该书。
B.普希金,俄国诗人,代表诗作有《自由颂》《致大海》等。茨威格,英国著名作家,《伟大的悲剧》节选自他的《夺取南极的斗争》。
C.《阿长与〈山海经〉》选自小说集《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
D.《卖油翁》《登飞来峰》的作者欧阳修、王安石,都是北宋文学家,名列“唐宋八大家”。
2、有人从我们学过的课文中,选取词语组成一首赞美白衣天使抗疫的小诗,但出现了汉字字形或加点字注音的错误,请指出完全正确的一项( )
A.疫情肆虐(lüè)尽惶恐
B.一霎倒气呜咽(yān)中
C.遏止蔓延医不辍(chuò)
D.深霄督战亦由衷(zhōng)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郁达夫曾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
B.当前,广义上的书法领域参差不齐,低俗、庸俗现象时有发生,一些背离艺术规律、脱离汉字本体的“奇书”“怪书”等,正在污染着书法艺术生态。
C.如果我们把课后服务仅作为上课时间的一个加长版,作为仅局限于看住学生,守住他们完成作业,结果则大相径庭,有违初衷。
D.文学事业,是一种终生的事业,要勤勤恳恳搞一辈子,不能见异思迁。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 降格/投降 驿站/如释重负 狂吼怒号/号啕大哭
B. 土壤/镶嵌 服侍/恃强凌弱 怏怏不乐/祸国殃民
C. 角逐/角色 闷热/闷闷不乐 血气方刚/血海深仇
D. 缠绕/丰饶 侮辱/诲人不倦 坚持不懈/令人不解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决择 堕落 狡辩 相辅相成
B.萦绕 强褓 浩劫 愧不敢当
C.绚丽 枷锁 拙劣 怒不可遏
D.授予 荧屏 开辟 振耳欲聋
6、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端午节到了,小明准备按照传统习俗邀上三五好友插菖蒲、包粽子、登高赋诗。
B.宋代把《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合称为“四书”。
C.古代人们常常称对方的言论为“高见”“高论”,说自己的看法一般用词为“拙见”。
D.古人往往在家信中寄语子女弟侄,予以教诲与劝勉,这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
7、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酝酿(liàng) 吝啬(lìn) 菡萏(hàn) 咄咄逼人(duó)
B.菜畦(wā) 欹斜(qī) 攒聚(zǎn) 人迹罕至(hǎn)
C.发髻(jì) 黄晕(yùn) 盔甲(kuī) 波光粼粼(lín)
D.笃志(dǔ) 蝉蜕(duì) 秕谷(bǐ) 淅淅沥沥(lī)
8、核舟记
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盖大苏泛赤壁云/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B.高可二黍许/珠可历历数也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D.中轩敞者为舱/为宫室、器皿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
(2)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3】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时,为什么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
9、阅读《饮酒》(其五),完成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在“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诗人写到了①___________之景,抒发了②___________之情。
【2】关于陶渊明《饮酒》(其五),苏轼这样评述:“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同意苏轼的说法吗?说说你的看法。
10、综合性学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本学期同学们学习了几篇小说,那些鲜活的人物,生动的故事情节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此,九年级(3)班举办了一次以“走进小说天地”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各题。
(1)【活动创意】为这次活动拟一则主题词。
(2)【分享心得】活动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请你仿照以下示例,从“刘备、范进、于勒”中挑选一个人物,向同学介绍你的心得。(不超过60字。)
示例一:祥子,一个旧北京的人力车夫,拉着一辆黄包车在烈日和暴雨下四处奔跑,我从中读出了下层百姓生活的辛酸苦难。
示例二:奥楚蔑洛夫,一个沙皇政权的警官,在处理街头小事时变化无常,我从中读出了沙皇政府的黑暗统治。
(3)【活动成果】活动结束后,同学们想把大家分享的人物汇集成册。请你给这本册子取个生动的名字,并简单阐述理由。
1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______,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3)浩瀚诗海,思乡是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王湾在北固山下吟咏乡愁,“______?______”,表现了思乡之切;马致远面对夕阳,一句“______,______”包含着思乡的泪水。
(4)《论语》中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5)请把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默写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走近名著,与大师的心灵对话,与高贵的精神同行。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读书卡。
作品 | 精彩原文 | 阅读批注 | |
(1)《_______》 | 这场面只是瞬间的事。鲨鱼掉转头来,翻转身子,正准备把采珠人拦腰咬断。突然间,我觉得蹲在我身旁的尼摩船长忽地站直身子,举着匕首,朝那大怪物扑过去,与它展开了顽强的搏斗。 | 赏析式批注 | 对尼摩的动作描写,突出了他(2)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
《骆驼祥子》 | 这么大的人,拉上那么美的车,他自己的车,弓子软得颤悠颤悠的,连车把都微微地动弹;车厢是那么亮,垫子是那么白,喇叭是那么响;跑得不快怎能对得起自己呢,怎能对得起那辆车呢?这一点不是虚荣心,而似乎是一种责任,非快跑、飞跑,不足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与车的优美……拉到了地点,他的衣裤都拧得出汗来,哗哗的,像刚从水盆里捞出来的。 | 评价式批注 | 从这个场景中,看出祥子是个(3)_______、_______、自信乐观的人。 |
13、附加题——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文段一: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
文段二: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的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的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与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恶毒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的老城像烧透的砖窑,使人喘不出气。
【1】文段一中的“他”指的是_______,这两段文字均出自________的长篇小说《_____》。
【2】文段二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3】该原著的作者善于写人,善于调动各种手法塑造人物。文段一主要采取哪种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请结合原著,简要说说他的性格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4、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甲】 丝绸之路
二千多前,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所开通的贸易古道“丝绸之路”世界闻名,它作为中国和欧、亚、非国家之间的桥梁,为东西方的物质往来和文明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由于大量的中国蚕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所以被称为“丝绸之路”。 当时的“丝绸之路”南道可西行到现在的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伊朗,最远可到达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另一条路经过巴基斯坦、阿富汗喀布尔,到达波斯湾头;如果从喀布尔南行,可以到达现在的巴基斯坦卡拉奇,转海路也可以到达波斯和罗马等地。
通过“丝绸之路”复杂的网状道路系统,东西方频繁地往来。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一批带有“胡”字的植物,如胡桃、胡瓜、胡椒、胡罗卜等,大多来自西方。到公元7世纪至9世纪的唐朝,“丝绸之路”最为繁荣,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交流呈现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景象。西方的珍禽异兽、珠宝香料、玻璃器皿、金银货币,西亚和中亚的音乐、舞蹈、饮食、服饰等源源传入中国。与此同时,中国的物产和技术也经过“丝绸之路”传到各地,像丝绸、农桑、造纸术、印刷术、漆器、瓷器、火药、指南针等,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物质贸易的同时,通过“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也曾十分活跃。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早在西汉(前206-220)末就传入中国。开凿于3世纪的新疆克孜尔石窟寺中,现存近1万平方米的壁画,反映了早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轨迹。据推测,佛教从印度经“丝绸之路”传到新疆克孜尔,再到甘肃敦煌,然后传入中国内地。沿着“丝绸之路”留存下来的佛教石窟,著名的如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等,大多融入了东西方的艺术风格,是“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如今它们都是世界文化遗产。
公元9世纪之后,随着欧亚大陆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特别是航海技术的进步,海运在贸易中的作用日益彰显,这条传统的陆路古道逐渐走向衰落。到10世纪中国宋朝时期,“丝绸之路”已经很少被作为贸易的途径了。
“丝绸之路”这条古道漫长而久远,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不仅是中国联系东西方的“国道”,也是整个古代中外经济及文化交流的国际通道。
6月22日,由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
【乙】一带一路
20153月初,“一带一路”成为两会期间热门话题。“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建设在总体思路上,适应了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趋势,契合了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提供了国际合作的新平台。将世界的机遇变成中国的机遇,将中国的机遇变成世界的机遇,“一带一路”建设可谓是“一子落而满盘活”。
一带一路大事记:
——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要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这是中国领导人首次在国际场合公开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战略构想。
——10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提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互联互通建设,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5月19日,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首个实体平台,中国-哈萨克斯坦(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启用。
——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APEC峰会上宣布,中国将出资 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同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筹建工作已经迈出实质性一步,创始成员国不久前在北京签署了政府间谅解备忘录。
——12月29日,丝路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注册成立并开始运行。
——2015年3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论坛亚洲论坛2015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指出,“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欢迎沿线国家和亚洲国家积极参与,也张开双臂欢迎五大洲的朋友共襄盛举。同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截至2015年4月19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增至57国。
【1】【甲】文是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丝绸之路”促进了古代文明的发展?
【2】【乙】文为我们介绍了“一带一路”的相关知识,请概括中国政府为建设“一带一路”所采取几个具体行动。
【3】请从请从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作答。
(1)有人结合【甲】文的内容写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你结合【乙】文给对上一个下联。
上联:以点连线,显古丝绸之路风采
下联:由面到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结合【乙】文的内容写了一副对 联的上联,请你还结合【乙】文给对上一个下联。
上联:互通互联促文化包容政治互信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以“他(她、它)让我感到______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作文要求:(1)请把题目补充完整。(2)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5)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