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 掠江东南去
B. 上干云霄
C. 岸土赤而壁立
D. 得尽所历妙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改变其实也很简单,拿起一本有意义的书、做一件有价值的身边小事就可以。越是信息爆炸,越是漫无目的,( )。既然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那就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投入智慧和热情,压实生命的密度,让身体和灵魂都饱满充盈,成为更好的自己。
A.越要学会做加法,摒弃无用的关注,不让生活失去焦点
B.越要学会做减法,不让生活失去焦点,摒弃无用的关注
C.越要学会做减法,摒弃无用的关注,不让生活失去焦点
D.越要学会做加法,不让生活失去焦点,摒弃无用的关注
3、古时候缠绵吟诵“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诗人是( )。
A.李煜
B.秦观
C.李清照
D.柳永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惨淡 诧异 间牒 欣然前往
B.和蔼 编辑 惩创 殚精竭虑
C.永诀 眷恋 信扎 罗曼谛克
D.桀傲 缁衣 恩赐 苟延残喘
5、以下文学文化常识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A.《陈情表》中李密自称“密”,《滕王阁序》中王勃自称“勃”,皆有自谦之意。
B.古代女子满十三岁,称“及笄”。笄,是女子成年之礼,犹冠男也。
C.古人将每月的第一天称为“望日”,如“丁卯三月之望”,就是指丁卯年三月初一。
D.史传类作品当中经常有关于官职变动的词语,常见的“拜”“除”都是任命官职的意思,而直接含有升迁之意的词语有“陟”“升”,含有贬谪之意的有“擢”“黜”。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际传播是指由大众传播媒介所进行的具有特定经济、政治、文化目的的跨越国境的传播活动。“中国内容国际表达”是当前中国国际传播的主要特点。所谓“中国内容”,是指中国国际传播积极向世界介绍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教、军事、体育以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不断增加中外交流以及与中国有关的国际事务的内容。在具体报道中更加注重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国内外事务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所谓“国际表达”,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指根据国外受众的思维方式、接受习惯、信息需求等,有针对性地设计传播形式;二是尽可能地通过国际人士、传播对象、国家人士的视角表达和解读中国内容;三是借用国际惯例和规则等对中国事务和问题进行解释和说明。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媒体在向世界介绍中国、展示中国良好形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和展会上,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等突发事件等一系列重大国际事务的报道中,中国媒体也能很好地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的立场和观点,发出中国声音。
当然也要看到,目前中国国际传播还存在不少需要改进和提升的地方。比如,在内容上仍是着重向世界介绍中国事务与立场、在表达上有时难免陷入以西方为主的思维范式。为了获得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正确认识、消除偏见和误解,一些媒体在向世界介绍中国的过程中过分迁就和迎合西方价值标准,过于强调国际惯例、与国际接轨等,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中国国际传播的主体地位。在国际舆论格局仍然是“西强我弱”的背景下,中国国际传播需要更好地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努力改变国际传播中存在的碎片化、浅表化、边缘化现象,在突出中国立场和观点的基础上推动国际传播向更层次发展。
当前,国际传播的主战场已由国内转移到海外。如何在传播中国事务之外,在对全球各类事务的传播中体现中国价值,就成为中国国际传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目前,中国国际传播竞争力和影响力不强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国际舆论话语权严重缺失,而争夺国际舆论话语权的关键因素是核心价值。中国国际传播要在国际舆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突出中国价值。
在新形势下,中国国际传播的内容不应限于中国事务,而应强调“全球内容、中国价值”,进一步放眼全球,用中国价值来审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通过对全球事务的报道传递中国价值。传播理念既体现中国立场,又体现世界眼光,强调全球利益共享与合作,更好地让中国走向世界、融入世界;传播视野强调开放与包容,通过更高层面的议程设置与角度选择,将中国立场寓于客观报道之中,润物无声地传递中国价值,体现中国影响。
一个国家走向强盛,既取决于强大的硬实力,也取决于强大的软实力。中国要走向强盛,不仅体现在世界各地的人们愿意接受来自中国的产品,更体现在世界各地的人们愿意倾听来自中国的声音,认同并推崇中国价值。
(摘编自《人民日报》王庚年《中国国际传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材料二:
讲好中国故事的最大挑战就在于,在多数国家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并可能对社会主义存在较深误解的世界上,怎样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故事,让其听得进听得懂,可接受能认同。
一是在落实“真实立体全面”上创新理念实践。党的十九大对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一项具休要求是,“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真实立体全面”作为一个辩证的概念隐含着新的时代内涵。在“自塑”与“他塑”的关系层面,这首先是针对西方舆论场中“镜像中国”与立于东方大地上的“真实中国”之间的偏差和反差。更充分地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就是把中华民族昂扬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崭新姿态完整地呈现在世界面前。同时,相对于“没有发展起来”的过去,在“做好了中国事情”的基础上,“讲好中国故事”更具坚持实事求是的底气。“真实立体全面”的多维空间里包含着中国发展独有的高度复杂性。这个“复杂性”正是“中国故事”的“戏剧性”所在。
二是在讲好“制度故事”上下功夫见实效。“中国故事”是一个快速发展、迅速崛起,有着最悠久的历史文明传统而走在一条不同的现代化道路上的国家和民族的故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中国奇迹”概括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这“两大奇迹”是中国故事的主体,而对世界来说,关注点在于“奇迹是怎样发生的”。几十年的历史经验显示,直到最近,西方关于中国的舆论轨迹基本表现为“垮台论”与“威胁论”的交替循环。但过去他们讲“垮台”很大程度是当真的,就是真认为中国会垮台;讲“威胁”比较牵强,心里未必真有多害怕。现在不同了,讲“垮台”讲不起来的,但讲“威胁”很焦虑。这可以理解为是对中国制度、中国道路的优越性和有效性的一种默认。这样的背景,为我们讲好中国制度故事提供了一种新的机遇。我们既要讲清楚中国制度与中国奇迹的关系,就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源于政治制度的成功,中国的发展优势和竞争力集中地体现在制度优势和制度竞争力上;又要讲清楚中国制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也就是“中国特色”与“世界价值”的关系。
(摘编自《对外传播》周树春《自觉把握新时代国际传播的特征规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内容、国际表达”是以国外受众易接受的传播形式,用受众视角、国际惯例和规则表达和解读中国内容。
B.中国国际传播竞争力和影响力不强,主要原因是缺乏核心价值和主体地位,且西方国家掌控着国际舆论话语权。
C.中国国际传播强调“全球内容、中国价值”就是要以更加开放与包容的态度,在报道全球事务中传递中国价值。
D.西方对中国的舆论由之前“垮台论”转为如今“威胁论”,是对中国制度优越性、道路有效性的一种无奈默认。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今国际舆论场“西强我弱”的格局,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中国自身在国际传播中重“自塑”、轻“他塑”的原因。
B.中国媒体正通过对重大的国内国际事件报道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中国立场和观点,传递中国价值、重塑大国形象。
C.中国国际传播竞争力和影响力不强导致国际舆论话语权严重缺失,要抢占有利的国际舆论地位,就必须突出中国价值。
D.西方舆论场“镜像中国”与“真实中国”存在较大偏差和反差的原因,是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偏见,立场不公正、不客观。
【3】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A.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2012年10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B.2021年7月“泉州:宋元中国的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成功。
C.记录中国乡村生活的视频博主李子柒,收获全球亿万粉丝。
D.中国在2021年2月25日宣布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上的联系。
【5】作为一名青年学生,你对“中国内容、国际表达”是如何理解的?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年会邀请你作交流发言,请结合材料,列出发言纲要。
附: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成立于2004年,致力于增进中外青年之间的相互了解,推动国际青年领域的务实合作,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环保、创新等领域,努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青年动力。
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将“古之圣人”的“____________”与“今之众人”的“____________”作对比,指出尊师重道与是圣愚有别的原因所在。
(2)沈从文《边城》中“水中游鱼来去,皆如浮在空气里”的描写与《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3)《水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面对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不禁遥想当年刘裕“__________,_________”的北伐壮举。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苏轼《赤壁赋》)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3)斜阳草树,_________,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名句,阐明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
(2)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上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名句描写了“沙场秋点兵”的豪壮气势。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望岳》中“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两句展现了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荀子·劝学》中以蟹为例,阐述浮躁令其处境尴尬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 ,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____,不亦乐乎?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论语》)
(2)________,________,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3)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酻江月。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发端三句,熔铸江山、历史、人物,既有时间无限生命渺小的悲怆,又有通古今而观之的通脱。
B. “乱石”奇峭高峻,“惊涛”浩荡澎湃,雄奇壮阔的赤壁之景中涌动着词人不可羁勒的激情。
C. “江山如画”总领下片,“一时豪杰”将“千古风流”凝聚到周瑜身上,此二句过渡自然,使词意脉密合。
D. “遥想”以下五句,从婚姻、身姿、服饰、韬略的角度刻画英雄,含蕴词人仕途受挫的无望感伤。
E. 该词融合功业与柔情,英武与儒雅,豪放与婉约,昂奋豪情与超旷思绪迭相递转,庄中含谐。
【2】这首词与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思想情感同中有异,请试作分析说明。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源怀,谦恭宽雅,有大度。高宗末,除殿中尚书,出为长安镇将、雍州刺史。清俭有惠政,善于抚恤,劫盗息止,流民皆相率来还。景明二年,征为尚书左仆射,加特进。时有诏,以奸吏犯罪,每多逃遁,因眚乃出,并皆释然。自今已后,犯罪不问轻重,而藏窜者悉远流。若永避不出,兄弟代徙。怀乃奏免之。又诏为使持节,加侍中、行台,巡行北边六镇、恒燕朔三州,赈给贫乏,兼采风俗,考论殿最,事之得失,皆先决后闻。自京师迁洛,边朔遥远,加连年早俭,百姓困弊。怀衔命巡抚,存恤有方,但宜运转,有无通济。时后父于劲势倾朝野,劲兄于祚与怀宿昔通婚,时为沃野镇将,颇有受纳。怀将入镇,祚郊迎道左,怀不与语,即劾祚免官。怀朔镇将元尼须与怀少旧,亦贪秽狼藉,置酒请怀,谓怀曰“命之长短,由卿之口,岂可不相宽贷?”怀曰:“今日之集,乃是源怀与故人饮酒之坐,非鞠狱之所也。明日公庭,始为使人捡镇将罪状之处。”尼须挥泪而已,无以对之。怀既而表劾尼须。其奉公不挠,皆此类也。正始元年九月,有告蠕蠕率十二万骑六道并进,南寇恒代。诏怀出据北蕃,指授规略。蠕蠕亡遁。怀旋至恒代,案视诸镇左右要害之地,可以 筑城置戍之处。怀性宽容简约,不好烦碎。恒语人曰:“为人理世务点类维何必须太无细也譬如为屋但处望高显楹栋平正基璧完牢风雨不入足。斧斤不平,斫削不密,非屋之病也。”又性不饮酒而喜以饮人,好接宾友,雅善音律,虽在白首,至宴居之暇,常自操丝竹。
(选自《魏书》列传第二十九,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为贵人理世务/当举纲维/何必须太子细/也譬如为屋/但外望高显/楹栋平正/基壁完牢/风雨不入/足矣
B. 为贵人/理世务当举纲维/何必须太子细也/譬如为屋/但外望/高显楹栋/平正基壁/完牢/风雨不入/足矣
C. 为贵人理世务/当举纲维/何必须太子细也/如为屋/但外望/高显楹栋平正/基壁完牢/风雨不入/足矣
D. 为贵人/理世务当举纲维/何必须太子细也/譬如为屋/但外望高显/楹栋平正/基壁完牢/风雨不入/足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行台也叫行台省,是魏晋至金代御史台临时在外设置的分支机构。
B. 京师出自《大雅•公刘》“京师之野”,后世因以泛称国家的都城。
C. 朔即朔方,杜甫“一去紫台连朔漠”中的“朔漠”即北方的沙漠。
D. 郊指古代都城以外,百里以内的地方,郊迎指出迎于郊以示敬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源怀为政清廉,宽厚爱民。他在做长安镇将、雍州刺史时,善于抚恤百姓,境内盗贼止息流民相继返回家园。
B. 源怀巡边御敌,屡立功勋。他不止一次受命巡边,工作卓有成效。蠕蠕南侵时,他又出守北部边境,指示方略。
C. 源怀奉公守法,不徇私情。他的姻亲于祚贪污,被他弹劾免官。他的朋友尼须向他借钱弥补亏空,也被他拒绝。
D. 源怀擅长音乐,广交朋友。他自己不饮酒,喜欢以酒待人。晚年时,到了安逸闲暇的时候,常常自己演奏音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赈给贫乏,兼采风俗,考论殿最,事之得失,皆先决后闻。
(2)怀旋至恒代,案视诸镇左右要害之地,可以 筑城置戍之处。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历书》记载了“小满”节气的由来:“斗指甲为小满,万物长于此少得盈满,麦至此方小满而未全熟,故名也。”从字面上理解,小满而未满,预示着饱满但又未到顶峰的终结。小满之后没有对应的节气大满,是因为古人认为水满则溢,日满则亏,月圆则缺,器满则倾。满则溢,亏则损,旺极而衰,按照满招损的原则,太满了就不好,所以是小满,而不是大满,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