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新疆克州初三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带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学习的个性化时代,二者需要结合互补。

    ②总之,创客教育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创客文化的普及特别是实践的深入,我们对它的理解也将不断加深。

    ③从这个意义上看,创客空间将成为学习变革的下一个支点。

    ④数字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带来的不仅是微课,还有创客教育。

    ⑤学生不但可通过在线学习获得知识,而且还能在学校的创客空间设计制作,发挥创造才能。

    A. ①③②⑤④   B. ④①②③⑤

    C. ④①⑤③②   D. ①④③⑤②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种比赛进一步培养青少年敏捷灵活的思维、随机应变的能力和勇于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

    B.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C.郝老师只读了课文的一小部分就能说出文章的内容和主旨,他这种断章取义的能力让同学们惊叹不已。

    D.整个科研过程他都没有参与,最后却鸠占鹊巢,把功劳归为己有。

  • 3、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然(wǎng)   笑(chī)   (huì)

    B. 恣睢(zì suī)  胆(qiè)   予(jǐ)

    C. (feī) 穿(cuó)   妒忌(dù jī)

    D. 异(chà)   (yǐn)   据(jié)

     

  • 4、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和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旁          候shì     huán     吹毛求

    B.拘          xuē     懦qiè       轻而举yì

    C.伤zhòng     语yàn     合qì        言不义jí

    D.睢zì          据jié     囵hú        鸠占巢què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文言文阅读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也?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佳木而繁阴

    (2)醉翁之不在酒

    (3)而不知太守之其乐也

    (4)余至扶风之明年

    (5)既而月不雨

    (6)而吾亭成。

    2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之者谁   则以

    B.不知人之乐   凿池其南

    C.醉能同乐   真无马耶 (《马说》)

    D.为休息之所   不物喜,不以己悲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则吾与二三予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

    4(甲)文和(乙)文都是抒情散文,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他们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乙】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下列对诗歌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甲】诗从听觉、视觉两个方面写边地秋夜,诗句流利婉转。

    B.【乙】诗音韵和谐,讲究韵律,韵脚是“啼”、“溪”、“西”。

    C.【甲】诗颔联将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D.【乙】诗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2)【甲】【乙】两诗中都运用了明月这一意象,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语文综合运用。

    亲爱的同学们,你在“走进小说天地”的综合性学习中,那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形象,一定给你留下过深刻的印象。让我们携手并肩,再度走进那一片五彩斑斓的天地。

    (1)活动创意: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标语(请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2)小说人物大家猜。

    九(二)班在“小说人物大家猜”的活动中,郭嘉同学拟了几道知识竞赛题,你能说出其中的人物形象吗?

    鲁智深道:“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洒家放你不下,直送兄弟到沧州。”两个公人听了,暗暗地道:“苦也!却是坏了我们的勾当,转去时怎回话!且只得随顺他一处行路。”

    ①选段中的“兄弟”指_________(人名),从人物语言中可以看出鲁智深的_______________ 品质。

    《水浒》中这样写道:“山顶上立一面杏黄旗,上书‘替天行道’四字,忠义堂前绣字红旗后面:一书‘山东呼保义’,一书‘河北玉麒麟”。

    ②上段话中依次出现了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位首领的绰号。

    (3)下面是某同学写的活动感言中的一段文字,请你按要求帮他修改。

    我热爱小说,小说是我的最爱。A几年来,通过阅读小说,使我的知识得到不断积累,思维更加活跃,看待问题的角度更加全面。人生是短暂的,怎样才能让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问题。B从阅读第一部小说《平凡的世界》开始,每读一部小说,我就将自己代进故事之中,体会和了解了不一样的人生。C这是我阅读小说的最大乐趣。

    ①A句成分残缺,应将“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删去。

    ②B句语序不当,应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位置互换。

    ③c句是肯定句,请将其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诗词默写

    (1)在《观刈麦》中,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诗句是: ,童稚携壶浆。

    (2)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写人到中年的主人公,壮志未酬的感叹的句子:   ,鬓微霜,又何妨!

    (3)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出师表》中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苟全性命于乱世,  

    (5)在《陈涉世家》中,表明陈胜从小就有远大理想的句子: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1-3题。

    【甲】天是越来越冷了,祥子似乎没觉到。心中有了一定的主意,眼前便增多了光明;在光明中不会觉得寒冷。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显出干燥,结实,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象已把潮气散尽。特别是在一清早,被大车轧起的土棱上镶着几条霜边,小风尖溜溜的把早霞吹散,露出极高极蓝极爽快的天;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象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有时候起了狂风,把他打得出不来气,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象一条浮着逆水的大鱼;风越大,他的抵抗也越大,似乎是和狂风决一死战。猛的一股风顶得他透不出气,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仿佛是在水里扎了一个猛子。打出这个嗝,他继续往前奔走,往前冲进,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住这个巨人;他全身的筋肉没有一处松懈,象被蚂蚁围攻的绿虫,全身摇动着抵御。这一身汗!等到放下车,直一直腰,吐出一口长气,抹去嘴角的黄沙,他觉得他是无敌的;看着那裹着灰沙的风从他面前扫过去,他点点头。风吹弯了路旁的树木,撕碎了店户的布幌,揭净了墙上的报单,遮昏了太阳,唱着,叫着,吼着,回荡着!忽然直驰,象惊狂了的大精灵,扯天扯地的疾走;忽然慌乱,四面八方的乱卷,象不知怎好而决定乱撞的恶魔;忽然横扫,乘其不备的袭击着地上的一切,扭折了树枝,吹掀了屋瓦,撞断了电线;可是,祥子在那里看着;他刚从风里出来,风并没能把他怎样了!胜利是祥子的!及至遇上顺风,他只须拿稳了车把,自己不用跑,风会替他推转了车轮,象个很好的朋友。

    【乙】那是一个明朗的清晨,我老师散步到一个较远的地方。但在我们回家的路上,天气变得闷热起来,好几次我们不得不在路旁的树下小憩。最后一次歇息在离家不远的一棵野樱桃树下。树枝茂盛又好攀登,莎莉老师用手一托,我就上了树,找个枝杈坐了下来。树上真是凉快舒畅,于是莎莉小姐提议就在这儿吃午餐。我乐坏了,答应她一定安静地坐在那里,等她回去把饭拿来。

    忽然间风云突变,太阳的温暖完全消失了,天空乌云密布,泥土里散发出一股怪味。我知道这是暴风雨来临之前常有的预兆。我感到一种不可名状的恐惧,一种同亲人隔绝、同大地分离的孤独感油然而生。我一动不动地坐着,紧紧地抱着树干,一阵阵发抖,心中祈盼着莎莉小姐快快回来。

    一阵沉寂之后,树叶哗啦啦齐声作响,强风似乎要将大树连根拔起。我吓得抱住树枝,惟恐被风吹走。树摇动得越来越厉害,落叶和折断的小树枝雨点般向我打来。虽然我急得想从树上跳下来,却又不敢动弹。我觉得大地在一阵一阵地震动,像有什么沉重的东西掉到了地上,这震动由下而上地传到了我坐着的枝干上。我惊恐到了极点,正要放声大叫时,莎莉小姐赶到了,她抓着了我的手,扶我下来。我紧紧抱着她,为又一次接触到坚实的大地而高兴得发狂。我又获得了一种新的知识。

    1.【甲】文中祥子拼命拉车为何最终没能够成功买到车?【乙】文中的海伦·凯勒收获了什么新的知识?(2分)

    2.请结合文段简析甲乙两文在写景上有何不同。(4分)

    3.有人评价(A)段中的祥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有人评价(B)段中的海伦·凯勒被评为20世纪美国的十大偶像之一,他们在困苦中的不同结局给了你什么启示,请你在网上读书吧中跟帖发言。(150字之内)(4分)

     

  • 10、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传承诗词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

    郦波

    ①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词在我们的生命岁月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给心灵以美的熏陶,给生命以丰厚的馈赠,给人生以深沉的激励。试想如果没有李白、孟浩然、王之涣、杜甫、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黄鹤楼上、晴川阁下该少却多少韵味,鹳雀楼头、赏心亭中又何来千古回响?诗歌已经融入我们的文化基因,成为诗意人生的写照、家国情怀的寄托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艺术结晶。传承好诗词文化,对安顿个体心灵、涵养民族精神和增强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②古典诗词生命力强,至今仍是温暖人、鼓舞人的文化力量。许多电视文化节目在录制中每每需要为观众解读华夏文明的某个特质时,总是可以借助诗词做出迅速而贴切的传达,同时还富有审美意蕴。不仅如此,在互联网广泛普及、传播更加大众化的今天,诗词节目成为家庭成员之间的共同话题,推动文化的代际传承,为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温暖的文化力量。诗词还能转化成前行的力量,这也是伟大诗篇流传至今的原因。一位登上央视舞台的普通农家女子白茹云,她家境平平又身患疾病,却不抱怨不沮丧。她最喜欢苏轼的名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在人们的帮助下,带着这份洒脱和豁达,白茹云在田野里劳作,在家务中忙碌,过着充实又诗意的生活,成为乐观坚强的平凡英雄。

    ③古典诗词内涵丰富,承载着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诗言志的传统一以贯之,诗歌也由此得到升华,成为传达理想价值、展现中华文化的重要艺术载体。我们的先贤,那些伟大的灵魂,他们经历再多的坎坷与磨难,也能够凭借诗词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实现对生命价值的内在超越。现代人也可以借中华诗词,对薪火相传的价值与信仰做出坚定而有诗意的表达。民族危难时,抗日志士慨叹“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改革开放中,先行者“弄潮儿向涛头立”;抗疫过程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唤起抗疫决心的无穷力量。在朝气蓬勃的新时代,用中华诗词涵养民族文化气质,进而不断涵养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就有了更为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④古典诗词创新发展,能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诗词有助于唤醒和发展青少年的母语感知能力,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不可替代。中小学语文教育加大了诗词教学力度,我们应抓住契机。通过及时有效的正向反馈,让广大青少年真正爱上诗词,由此获得心灵的滋养、良知的启迪、创适力的激发,延续好中华文脉。大众媒介为传播诗词文化提供了有效助力。比如《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诗意中国》等文化节目,激发了诗词文化热,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选手从节目中脱颖而出,在同龄人中产生一定的示范效应,热爱诗词在当代青少年中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为提高文化素养、坚定文化自信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在文化艺术领域,诗词文化转化创新大有可为。通过一声声诵读,唤醒情感记忆;通过美食、服饰和建筑设计,再造诗词意境;通过一部部专题片,在影像中重温经典;通过一本本图书,传承文明薪火;纪录片挖掘文旅深度融合的可能;影视剧中越来越多的诗词文化元素被引入,丰富着艺术创作的文化质地。

    ⑤腹有诗书气自华。千百年来,中国人用诗词荡涤灵魂、滋养精神。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在生命的不同时刻,诗词都可以成为温暖人心、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我们相信,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无比丰富的中华诗词文化一定能焕发更加璀璨的光彩,进一步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陪伴我们诗意地栖居在神州大地。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概括选文的中心论点。

    【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阅读选文第④段,理清论证思路,补全下面的分析。

    首先(1)______,接着阐述抓住中小学语文教育加大诗词教学力度的契机,让广大青少年真正爱上诗词,然后(2)______,最后(3)______

    【4】选文谈到诗词“给心灵以美的熏陶,给生命以丰厚的馈赠,给人生以深沉的激励。”请你任选下面一首诗歌,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及自己的生活、学习经历谈谈对这句话的感悟。

    A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我选( )(填序号),我的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   

    ①叶明之一瞬间就彻底明白,自己落入了魔掌,再也挣脱不了了。

    ②果然,叶明之经受了十八般酷刑,双腿齐刷刷地断了,昏死了过去,醒来时已在一处黑洞洞的牢房里了。他抬抬双手,钻心的疼袭来,冷汗霎时滚了下来。

    ③叶明之发现了一双眼睛,一眼不眨地望着自己,充满了恐惧和慌乱。他还是强忍着疼,给这双眼睛递过去了一缕淡淡的笑。

    ④那双眼睛闪烁着躲开了,躲避在牢房门外的旮旯里

    ⑤叶明之第二次见这双眼睛时,是在第二天的中午。牢门打开,眼睛的主人走了进来,是来送牢饭的。他的腿断了,牢饭只能送到面前。

    ⑥那人说:叫我黄三吧。声音低得像蚊子哼,目光打在脚面上。

    ⑦叶明之饿极了,捧起瓦盆,几乎是把饭倒进肚子里的。黄三站在一边,目光还是低低的。叶明之吃完了,用手擦擦嘴,轻轻地道了声:谢谢!

    ⑧黄三头也不回地走了,牢门咣的一声锁死了。

    ⑨叶明之安静了下来,把前前后后的事想了一遍,还好,没有破绽。他是在通知完最后一个同志撤离后被捕的。出了叛徒,叶明之蹬着自行车,抢在敌人前头,通知了他的上下线,在稍微喘了口气时,被按在了地上。①不过,他嘴角却露出了不易察觉的笑意。又顿觉周身疼痛,身上没有一寸地方是好的了。

    ⑩叶明之彻底暴露了,若不松口,死是唯一的一条路。

    不怕死。对死,叶明之早就有了准备,参加地下党那天,他就做好了死的准备。

    黄三是叶明之每天见到的唯一活物,送饭、送水;要大小便时喊一声,黄三就进来。只是黄三的眼睛无处放,不敢和叶明之对视。

    叶明之有时找黄三说话,黄三躲着,叶明之就自言自语,不着边际地说一些事。他知道,黄三在听,听得静悄悄的。

    一天夜里,叶明之听到了低低的哭声,本以为是自己做梦,但不是在梦中,叶明之听出了这哭声来自黄三。

    早晨黄三进了门,丢下稀汤样的早饭,还丢下一句话:我也在坐牢。叶明之没接上话,黄三已走开了。

    叶明之能够在牢房里挪动身体了,黄三还是将牢饭送进来,此时的黄三眼中多少有了些喜色。是为叶明之吗?叶明之没往深处想。

    叶明之多了样事,黄三在牢房外时,他就自言自语,有时背一首诗歌,有时讲些浅显易懂的道理。他是说给黄三听的,黄三也明白是说给自己听的。俩人心照不宣,一人说,一人听。

    他还是知道了黄三哭的原因,黄三的老母亲被人欺负了,向死里欺负。

    身体刚刚恢复的叶明之又一次被动了大刑,这次是双手,十指被钉了竹签。

    叶明之昏迷后醒来,黄三立在叶明之身旁,这次黄三的目光没有躲避

    黄三说话了:就认了吧,说句软话。黄三的话很轻柔,也好听。

    不!叶明之吐出一个字,但硬得如铁钉。他太痛苦了,即使是一个字,都会出一身冷汗。夜里,叶明之发高烧,说胡话。黄三守在一边,有时捂叶明之的嘴,有时把他摇醒。

    下半夜,叶明之真正睡着了。可不久,又被哭声吵醒了,叶明之听出是黄三在哭,哭声噎在嗓子眼儿里,闷闷的。

    第二天,黄三打开牢门,这次黄三主动看叶明之的眼睛了,定定地看,看得叶明之都想躲避了。黄三的目光里有东西,湿湿的

    黄三说:你梦中喊一人的名字,我捂住了。叶明之大吃一惊,还是回了句:谢谢!他知道,自己喊的那个人,是自己的爱人,也是同志。

    到了秋天,黄叶悄悄地落,叶明之算了算,春天入狱,已半年时间了。他长长地叹了口气:牢底坐穿吧。

    黄三送来了好吃的,还有一壶酒。黄三脚步沉重,像是提着千斤重物。叶明之知道,自己要上路了,去好远好远的地方。内心坦然,借着黄三的力量席地而坐,理了理荒草样的乱发,将一壶酒一饮而尽。

    黄三忍不住落了泪,然后定神将叶明之看了个遍。黄三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和一支秃秃的铅笔,递给叶明之。叶明之愣了下,摇了摇头。

    不给她留句话?

    不了,该说的,都已说过了。叶明之的笑从嘴角慢慢洇开

    黄三不舍地起身离开,但又在牢房外停住脚步,他还想听叶明之的自言自语。

    没有,一切都死寂。黃三只听到自己心的怦怦声。

    叶明之被活埋了,埋得不留痕迹。

    没过多长时间,黄三消失了,从监狱不声不响地消失了。

    黄三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了叶明之高烧时喊着的那个她。

    她满脸泪水,问黄三:他有遗书吗?

    黄三哽着嗓子回答:我就是他的遗书。

    春天来了,黄三透过泪眼,看到好多花都开得红艳艳的

    【1】小说前两段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2】联系上下文,分别体会下列句中人物“笑”的意蕴。

    ①不过,他嘴角却露出了不易察觉的笑意。

    ②叶明之的笑从嘴角慢慢洇开。

    【3】下面各句是对黄三眼睛的描写,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那双眼睛闪烁着躲开了,躲避在牢房门外的旮旯里。”(表现他内心的胆怯慌乱。)

    B.“这次黄三的目光没有躲避。”(在叶明之的教育下,黄三内心发生了转变。)

    C.“黄三的目光里有东西,湿湿的。”(他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内心痛苦。)

    D.“黄三透过泪眼,看到好多花都开得红艳艳的。”(缅怀烈士,看到了希望。)

    【4】联系全文,简要概括“我就是他的遗书”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威克教授做过一个实验,把几只蜜蜂放进一个平放的瓶中,瓶底向光;蜜蜂们向着光亮不断碰壁,最后停在光亮的一面,奄奄一息;然后在瓶子里换上几只苍蝇,不到几分钟,所有的苍蝇都飞出去了。原因是它们多方尝试——向上、向下、向光、背光,一方不通,立即改变方向,虽然免不了多次碰壁,但最终总会飞向瓶颈,脱口而出。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悟或思考?请自选角度,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写一篇文章。

    (2)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抖擞精神,总有一种力量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这种力量来源于你,来自于你们中间的每一个人。

    请以“面对 ,我流泪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字数不少于 600字;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得抄袭、套写;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和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