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福建三明高二下册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端午节与中秋节、春节一样,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_______,风土民情与传统民俗_______。传统文化就这样丝丝缕缕浸入人们心田,融入民族性格。中国文化向来讲究_______,在历史长河的荡涤中获得更大张力。恰如清明节从慎终追远的情愫中走来,融入绿色祭扫、踏青远足等内容;至若端午节,丰富的现代化、信息化载体为其注入现代气质,使其可玩可嚼、可观可赏、可思可想。时光流转, ,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独特的精神标识从未变换。

    A. 水乳交融   相得益彰 包罗万象 物是人非

    B. 水乳交融   交相辉映 兼容并蓄 物换星移

    C. 浑然天成   相得益彰 包罗万象 物换星移

    D. 浑然天成   交相辉映 兼容并蓄 物是人非

  • 2、“相”可以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根据语境可译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下面句子中的“相”的归类,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及时相遣归   ②会不相从许   ③还必相迎取   ④好自相扶将   ⑤嬉戏莫相忘   ⑥誓不相隔卿

    ⑦誓天不相负   ⑧蹑履相逢迎   ⑨怅然遥相望

    A.①⑤/②③⑥⑦/④⑧⑨

    B.①③⑤/②④⑦/⑥⑧⑨

    C.①⑤/②④⑥⑧/③⑦⑨

    D.①②⑥/③⑦⑨/④⑤⑧

  • 3、表明教师职责的句子是   (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 4、按要求选择。

    同等质量下,不同的人工增甜剂的混合物和单一的人工增甜剂的增甜强度一样。当用来使食物变甜时,增甜剂的混合物降低了消费者摄入过量的单一增甜剂的可能性。因此,应该使用混合的而不是单一的人工增甜剂,因为混合物更健康,而且有同样的效果。

    如果上述论证成立,必须以下列(   )项假设为前提。

    A. 当混合物中的不同人工增甜剂一起被消化时,不会产生交叉作用以至于对健康有害。

    B. 不同的人工增甜剂一起用于食物,不会比单独使用其中一种给食物带来更好的味道。

    C. 任何人工增甜剂所给定的日摄入量都是保守数字,即使超过这一数字也不会有危险。

    D. 饮食中用人工增甜剂代替食糖的消费者通常会记录他们每日对不同增甜剂的摄入量。

    E. 过量摄入任何单一的人工增甜剂对健康造成的危害不能通过以后减少摄入量来消除。

  •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换成括号内的词语后,最接近原意的一项是

    A.这次夺冠可能性很大的省足球队甚负众望(深孚众望),兵败于家门,实在是令人嗟叹不已。

    B.向社会公开招干的启事一登出,报名者便纷至沓来(接踵而至),报名处热闹非凡。

    C.秋雨初霁,阳光和煦,公园里游人如织,人们个个喜笑颜开(喜出望外)。

    D.我们共产党人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同爱国的民主人士肝胆相照(同舟共济),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红楼梦》后四十回缺失,就像断臂的维纳斯,有着神秘莫测的残缺美。事实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完整的维纳斯,也有一部完整的《红楼梦》。只是《红楼梦》的续写有的过于乌托邦,有的令人肝肠寸断;有的过于随性,有的比较专业。然而,于各人而言,总归是美的。

    在后四十回中,读者最关心的必定是钗黛二人的结局。“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是判词所预设的结局,由此看来,这两个人的下场必定是悲剧的,至于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悲”法,却各家有各家的说法,像宝玉遗弃宝钗,像钗黛沦落教坊。这些都应和了原著的悲剧走向,不像后来有些续本的大团圆结局,虽然给人不少喜感,但是读来无味,如果这样,《红楼梦》就丧失了应有的艺术价值,就不能算是一本奇书。如今人们接触最多的程高本结局是黛玉早死,宝玉出家,宝钗守寡。高鹗所续的结局虽然凄凉,但还未到苍凉的程度。所谓苍凉就是一种放下书后,仿佛置身空旷的天地之间,低头一声惆怅,仰天泪流满面,静静地思考历史的长度与人生的厚度的感觉。

    至于《红楼梦》中的二线人物,在前八十回中大多指明了结局。大纲已出,但是细节之处着实值得遐想创作一番。原著暗指的结局符合现实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的审美,这种“美”的源头——《红楼梦》十二曲就像是整本书的骨架,贯穿全书,如若续写不当,就会使全书的美畸形。

    (摘编自李相《红楼未完,残缺之美》)

    材料二:

    残缺是相对于圆满、完整而言的,它是部分的空白和不在场,是整体的未完成或已失去的状态。残缺美是以残缺为审视对象,从美感的角度对残缺进行的审美体验。从某种意义说,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为什么残缺会使人产生审美体验呢?

    从审美心理角度讲,残缺美是残缺物在人们心中趋于完美化的心理作用的结果。“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上有一种出自本能的“完形倾向”,总是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完善化,人们通过感官知觉所得到的是一个个“完形”。当人们看到一个不规则、不完满的形状时,会产生一种内在的紧张力,迫使大脑皮层紧张地活动,以填补“缺陷”使之成为“完形”,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这是一种“完形化”的心理趋势,这是一种对物体或事物进行理想化再造的过程,人们能在这种“再造”之中获得一种愉悦感。

    从审美主客体的关系来说,一方面,文学作品是审美主体感知欣赏的审美对象,它对读者的认知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众所周知想象是艺术创作和鉴赏的重要品质,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没有想象也就没有文学作品的欣赏。完整的文学作品会给读者以完美的赏识,残缺的作品也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文学作品的残缺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思索的空间,引发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而无穷无尽的想象,可以使欣赏者能动地把审美对象加以改造或创造,从而产生新的形象。

    另一方面,从审美主体来说,文学作品欣赏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受众通过再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以达到赏心、悦目、怡情的目的。这个新形象本质上不背离审美对象的形象内涵,但又不等同于审美对象,它具有更新的内容与更深的意蕴。所谓“有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指的就是这个艺术规律。歌德曾经说过:“优秀作品无论你怎么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曹雪芹凭借“半部《红楼梦》”蜚声文坛,他的作品也是残缺的,但带给读者的却是回味无穷的美。可见,残缺能给予读者更多的再创作空间,使文学作品具有更大价值的美感。

    (摘编自李建群 周合军 《论文学作品中的残缺美》)

    材料三:

    每次与人谈到《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修补复原问题,很多人总是说《红楼梦》八十回后应该有多种结果,而不需要有一个唯一的结果与答案,还拿罗丹“断臂的维纳斯雕像”来作比喻。我认为把《红楼梦》八十回后的残缺比作罗丹“断臂的维纳斯雕像”那是一点也不妥的。

    《石头记》脂砚斋批注里多次提到“百回大文仅此一见”,明确地告诉你《红楼梦》是百回大文。曹雪芹死后,一百二十回程高本《红楼梦》印刷流传,开始广为世人接受。后来的续书也不知有多少,多不被读者接受,读者唯独接受程高本后四十回,这样更可证明程高本后四十回是含了曹雪芹二十回的一些原笔与原意的。周汝昌先生考证过程高本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是皇家殿印,意即是皇帝要看的书。为了面世,程高聪明地进行了粉碎与增添。

    由此可以告知大家,《红楼梦》不是“断臂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也不是《红楼梦》,它们是两个独立的作品,两种艺术的表达方式,而且是不可能复制的两种表达方式。罗丹的“断臂的维纳斯雕像”那是一个以罗丹的思维完成的伟大完整之作,他需要那种断臂的形式未完美他的独特的艺术构思。而《红楼梦》在它完整的状态下,遭遇到当时皇权的粉碎,破坏毁灭了曹雪芹艺术作品的完整性。

    《红楼梦》被皇权恶意粉碎成了一百二十回,幸亏有学人搜罗整理校对出了带脂砚斋批注的八十回《石头记》,我们才得以知晓《红楼梦》真面目,才最终使我在十四岁那年发现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中隐藏了曹雪芹原笔,并开始十年如一日地为实现修补复原出它们这个梦想而博读杂书,以立志成为作家的方式抵达曹雪芹的精气神韵,最终修补复原出了《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二十回,完成发表了《红楼梦八十回后真相复原》这一我个人认为横空出世之作。

    (摘编自唐国明《〈红楼梦)不是“断臂的维纳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红楼梦》八十回后续本中,黛玉和宝钗悲剧的结局更符合“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判词的预设。

    B.审美主体感知审美对象获得深刻而持久的审美体验,是由于审美对象处于未完成或已失去的残缺状态。

    C.材料一指出《红楼梦》具有残缺美,材料二从理论上阐释了《红楼梦》具有残缺美的内在原因。

    D.材料三认为程高本后四十回暗含了曹雪芹二十回的一些原笔与原意,这与材料一当中的观点是一致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完整的《红楼梦》,这与人类心理上本能地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完善化有关。

    B.高鹗所续的《红楼梦》结局虽然未到苍凉的程度,但仍然比有些续本的大团圆结局更具有艺术价值。

    C.残缺的作品能给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这有助于读者能动地改造或创造审美对象,从而产生新的形象。

    D.“有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红楼梦》,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与众人完全不同的林黛玉。

    3下列说法中,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残缺结构是文学无言的意义建构方式,也是文学超越语言表达本身,达到无限的审美境界的途径。

    B.“残缺的艺术”在于它唤起了审美主体的无限想象空间,并由此带来艺术作品的转机和创新的可能。

    C.“美的残缺,则是美的中断、美的危机和美的破坏,不能获得更高层次上的情理之中的审美意趣。”

    D.“残缺要恰到好处地昭示美,必须处于节制谨慎的度中,而度的差异导致了美感有无和深浅的不同。”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材料三作者能修补复原出《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二十回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言笑晏晏。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

    (2)还顾望旧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忧伤以终老。(《涉江采芙蓉》)

    (3)______________,人生几何!______________,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4)暧暧远人村,_____________。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5)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沦陷区的人民安于异族统治的景象进行了描写,痛心不已。

    (2)《归去来兮辞》中,诗人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勃登上滕王阁放眼远望山川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借“水” “月”阐述了天地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从“变”的角度看“__________________”,从“不变”的角度看“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写阿房宫占地之广、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刘禹锡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宇宙永恒人生短促,人的个体生命卑微渺小”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明心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高》中把心中重重悲情和眼前秋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这个说法与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泪水”外化为艾青表达诚挚的爱国情感的意象。在屈原的《离骚》里,以“泪水”表达深沉的爱国情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一诗中,琵琶女自言:“暮去朝来颜色故。”同样的意思,《氓》当中用“_____________”八字来表达。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刿论战》中齐人败绩,曹刿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断定齐国是真的退败后才下令追击。

    (2)《望海潮》中勾画街巷河桥,居民住宅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雨本寻常,但却常常能淋湿诗家的心。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会从中感觉到一种人生的无常。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小题。

    南乡子·自述

    苏轼

    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馀。卧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

    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若问使君①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

    (注)①使君:太守。作者时任徐州太守。

    1上阕描绘了怎样的生活场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请指出下阕主要采用的抒情方式,并简要分析下阕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杨素,字处道,弘农华阴人也。素少落拓,有大志,不拘小节,世人多未知之,唯从叔祖深异之,每谓子孙曰:“处道当逸群绝伦,非常之器,非汝曹所逮也。”善属文,工草隶。拜御史大夫。上方图江表。及大举伐陈,以素为行军元帅。军至流头滩,陈将戚欣以青龙百馀艘、屯兵数千人守狼尾滩,以遏军路。其地险峭,诸将患之。素曰:“胜负大计,在此一举。”乃以夜掩之。素亲率黄龙数千艘,击之,欣败走。悉虏其众,劳而遣之,秋毫不犯。浙江贼帅高智慧自号东扬州刺史,兵甚劲。素击之。智慧逃入海,素蹑之。智慧遁守闽越。先是泉州人王国庆杀刺史刘弘据州为乱诸亡贼皆归之自以海路艰阻非北人所习不设备伍素泛海掩至国庆遑遽弃州而走素分遣诸将,水陆追捕。乃密令人谓国庆曰:“尔之罪状,计不容诛。唯有斩送智慧,可以塞责。” 国庆于是执送智慧,斩于泉州。自余支党,悉来降附,江南大定。突厥达头可汗犯塞,以素为灵州道行军总管,出塞讨之。先是,诸将与虏战,每虑胡骑奔突,皆以戎车步骑相参, 骑在其内。素谓人曰:“此乃自固之道,非取胜之方也。”于是悉除旧法,令诸军 为骑阵。达头闻之大喜。因下马仰天而拜,率精骑十余万而 至。素奋击,大破之,达头被重创而遁,杀伤不可胜计,群虏号哭而去。素多权略,乘机赴敌,应变无方,然大抵驭戎严整,有犯军令者,立斩之,无所宽贷。素时贵幸,言无不从,其从素征伐者,微功必录,至于他将,虽有大功,多为文吏所谴却。故素虽严忍,士亦以此愿从焉。还京师,因从幸洛阳,以素领营东京大监。卒官。

    (选自《隋书·杨素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先是/泉州人王国庆/杀刺史刘弘/据州为乱诸亡/贼皆归之/自以海路艰阻/非北人所习/不设备伍/索泛海掩至/国庆遑遽/弃州而走/

    B.先是/泉州人王国庆/杀刺史刘弘/据州为乱/诸亡贼皆归之/自以海路/艰阻非北人/所习不设备伍/素泛海掩至/国庆遑遽/弃州而走/

    C.先是/泉州人王国庆/杀刺史刘弘/据州为乱/诸亡贼皆归之/自以海路艰阻/非北人所习/不设备伍/素泛海掩至/国庆遑遽/弃州而走/

    D.先是/泉州人王国庆/杀刺史刘弘/据州为乱诸亡/贼皆归之/自以海路/艰阻非北人/所习不设备伍/素泛海掩至/国庆遑遽/弃州而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形体逐渐演变,主要形体有: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

    B.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表,意为“外”,从中原看,江南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C.突厥,我国古代民族,在阿尔泰山一带游牧。可汗,我国古代突厥等最高首领的称号。

    D.我国古代帝王、皇后和大臣乘坐的车总称为“驾”。后用“驾”代指帝王、皇后或大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素作战有方,纪律严明。杨素奉命讨伐陈国,陈将戚欣以强军据守险滩,杨素率军趁夜袭击敌军,大败戚欣,抚慰俘虏,官兵秋毫无犯。

    B.杨素打击叛贼,平定江南。他进攻浙江叛贼高智慧,高智慧逃到海上并与泉州叛贼王国庆会合,他让王国庆抓了高智慧,江南彻底平定。

    C.杨素讨伐突厥,大败敌人。他讨伐入侵的突厥人,改变以前对胡人作战的布阵方法,突厥首领听说后非常高兴,前来迎战,结果突厥军队大败。

    D.杨素富有权谋,治军严厉。他显贵受宠,朝廷对他言听计从,随他征战的人有小功必被记录,士兵们都愿意跟从他;他治军严厉,严惩违法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处道当逸群绝伦,非常之器,非汝曹所逮也。

    (2)素奋击,大破之,达头被重创而遁,杀伤不可胜计,群虏号哭而去。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有人说:怒是人的正常情感之一,没有愤怒的生活是一种悲哀;也有人说:人怒时,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怒是健康长寿的大敌。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