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福建厦门高二下册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白居易的《曲江有感》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曲江西岸又春风,万树花前一老翁。__________________,若论惆怅事何穷?

    A. 年事已多筋力在

    B. 自别花来多少事

    C. 遇酒逢花还且醉

    D. 西南一望云和水

  • 2、阅读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漫 郎

    陈与义

    漫郎功业大悠然,拄笏看山了十年。黑白半头明镜里,丹青千树恶风前。

    星霜屡费惊人句,天地元须使鬼钱。踏破九州无一事,只今分付结跏禅。

    [注]漫郎:指唐代道家学者元结,借指放浪形骸不守世俗检束的文人。拄笏看山:比喻在官有高致。元:本来。跏禅: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首联借用典故,表达出自己做官十年间放浪形骸,不拘世俗的形象特点。

    B.颔联写透过镜子看到朋友已双鬓斑白,既有对朋友的同情也暗示自己的一事无成。

    C.颈联前句用“星霜”写岁月变幻,用“惊人句”写诗人有才华,表现了诗人的愤慨之情。

    D.尾联将自己过去壮志难酬与现在只好坐跏修禅进行了对比,悲愤之情寓于其中。

  • 3、对下列句子使用修辞手法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墙面上用白的与玫瑰红的大理石砌成素朴的方纹,在日光里鲜明得像少女一般。

    ②风边走边唱,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她还不时捡起几片落叶,一会又轻轻把它放下。

    ③等到那角色猛一转身,一声高叫,戏园屋顶上的瓦片也被震得哗啦啦作响。

    ④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

    ⑤那山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不言不语,风来云去,闲情自若。

    ⑥秦腔《伐董卓》在梁庄上演的时候,整个剧院挤得连根针也插不下。

    ⑦树上的花朵,被雨水这么一淋,好像卸了妆似的,伤心地哭了起来。

    ⑧等那慧娘往起站,慢慢地,慢慢地,慧娘站起来了,全场人的脖子也全拉长了起来。

    ⑨古今真乐府,天地大梨园。

    A.①/②④⑤⑦/③⑥⑧/⑨

    B.①②/④⑤⑥/③⑦⑧/⑨

    C.①/④⑤⑦⑧/②③⑥/⑨

    D.①/③④⑥/②⑦⑧/⑤⑨

  • 4、下列选项加点字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有大石中流 安步

    B.噌吰如钟不绝   微风

    C.郦元之所见闻,与余同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有神护者。

    D.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顾安所得酒乎?

  • 5、下列各句与“尝试语于众曰”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彼,人也;予,人也。

    C. 去以六月息者也。   D. 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许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虑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啐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2下列对中国诗歌性情与声色之间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宋之际,中国诗歌发生了第一次转变,从重性情转向重声色。

    B.盛唐时,性情与声色的完美统一,使中国诗歌达到了发展的顶峰。

    C.诗歌在盛唐之前,重声色,轻性情;在盛唐之后,重性情,轻声色。

    D.盛唐半个世纪一过,能以性情与声色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现象再也没有过。

    3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

    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师说》中写士大夫这类人从地位尊卑的角度为自己不从师学习进行辩解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要读书人要有远大的抱负,并敢于担当,意志坚定,我们常用《论语·泰伯》中曾子说的话:“__________________。”

    (2)在《孟子》中,公孙丑问孟子擅长什么时,孟子的回答是“__________________。”

    (3)在《老子》第三十三章中关于有志和长久的精彩论述是“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三题)

    (1)仰之弥高,__________。瞻之在前,______________。(《论语》)

    (2)______,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______。(苏轼《赤壁赋》)

    (3)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李白《蜀道难》)

    (4)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___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望》中,诗人感时伤别,运用拟人手法抒发伤感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

    (2)《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______________”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________________”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2)古人善于用典。在《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暗含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两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表明自己不追求物质享受,把读书当做最大乐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 12、《桂枝香·金陵怀古》

    ①《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写远望中的江和山:长江在金陵城外流过,像一匹白绢;远山青翠可爱,围绕着主峰聚集起来。

    ②《桂枝香·金陵怀古》词中,词人关注到江上的征帆和江边的酒家等人文景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唐朝诗人杜牧曾在《台城曲》中讽刺说:“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用这个典故表达亡国之恨的。

    ④《桂枝香·金陵怀古》说六朝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此时只剩凄凉秋色,反映词人吊古伤今的情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浣溪沙·和无咎韵

    陆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和无咎韵:韩元吉,字无咎,南宋许昌人,与陆游关系甚好,多有唱和。陆游通判镇江时,韩无咎从江西来镇江探母,陆游与其交游两月。《浣溪沙》作于韩无咎即将离开

    A.“和无咎韵”表明这首词是陆游与韩无咎的彼此唱和之作,写于韩无咎即将离别之际。

    B.“懒”字写出了韩无咎临别之际慵懒伤感的精神状态,他懒得去沙洲边与作者一同饮酒。

    C.“夕阳吹角”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最关情”表明吹起的角声勾起了离别的伤感情绪。

    D.这首词上片表现了作者与韩无咎真挚的友情,下片写客中送客,表现了作者的孤寂心绪。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房玄龄,临淄人。开皇中,皆谓隋祚方永,玄龄密白父曰:“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于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竟侈僭相倾阅终当内相诛夷”年十八,举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太宗以燉煌公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公为秦王,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居府出入十年,军符府檄,或驻马即办,文约理尽,初不著稿。高祖曰:“若人机识,是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隐太子将有变,王召以方士服入,夜计事。事平,第功班赏,功第一,食邑千三百户。淮安王神通曰:“义师起,臣兵最先至,今玄龄以刀笔吏居第一,臣所未喻。”帝曰:“叔父兵诚先至,然未尝躬行阵劳。今玄龄有决胜帷幄、定社稷功,此萧何所以先诸将也。”居宰相积十五年,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帝遣使谓曰:“让,诚美德也。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毋多让!”会伐辽,留守京师。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忧矣。”玄龄教上书劝帝,愿毋轻敌,久事外。晚节多病,玄龄顾诸子日:“今天下事无不得,惟讨高丽未止,上含怒意决,群臣莫敢谏,吾而不言,抱愧没地矣!”遂上疏,帝得疏,日:“是已危慑,尚能忧吾国事乎!”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媢忌,闻人善,若已有之。明达吏治,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已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令各取一具,日:“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

    (选自《新唐书·房玄龄传》)

    【1】下列对文中西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B.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C.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D.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考试的人,即殿试及第者。

    B.幕府,古代君王或军中将帅处理政务之地,用帐幕搭建,故称之,也泛指衙署。

    C.刀笔吏,指文职官员或掌管文案的官吏,因为古代读书人常用刀和笔修改文字。

    D.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各族,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玄龄深得太宗信任。太宗巡行渭北时,房玄龄与太宗就一见如故;后来凡有战事房玄龄就一定跟随。

    B.房玄龄为国尽心竭力。他不爱奇珍异宝,一心广搅贤才,为国效力,即使病重,也不忘为国事上书进言。

    C.房玄龄才能卓尔不群。年轻时就被高孝基誉为国家的栋梁,在秦王府任职达十年之久,展现了他的才华。

    D.房玄龄注重家风建设。房玄龄注重自身修养,见贤思齐,宽以待人,收集古今家训,警示子女遵守法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人机识,是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

    (2)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

    【5】文中唐太宗两次把房玄龄比作汉朝名相萧何,各有怎样的目的?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沉默是一种处世哲学,用得好时,又是一种艺术。------朱自清

    (2)邪恶获得胜利的唯一条件,就是善良的人们保持沉默。------爱德蒙·伯克

    (3)你若沉默,请出于爱而沉默;你若发声,请出于爱而发声。------奥古斯丁

    上述材料唤醒了你怎样的体验?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