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广东潮州高二下册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去今之而葬焉

    B. 行露宿

    C. 北虽敬,实则愤怒。

    D. 人皆得以使之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全都属于古今异义的一组是( )

    然而不王者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囊括四海之意

    ④吾从而师之   ⑤于是相如前进缶   ⑥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⑦公车特征拜郎中   ⑧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A.①③⑥⑦ B.②④⑥⑧ C.①④⑤⑦ D.②③⑤⑧

  •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识文断字”“文思敏捷”“学富五车是一个人有文化的标准,从事口头传承行业的人,如操弦乐师、戏曲艺人等都被划定在没文化之列。            

    毫不客气地说,这种观念至今仍然没有多大改变

    吟诗作赋如此高贵,唱歌表演如此低贱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问题,很难做出简单判断

    文字如此高贵,音符如此低贱

    人们常常思索,学堂教育与民间传承到底哪种标准更符合技术传承规律

    行文走笔如此高贵,弹琴舞蹈如此低贱

    A.①②⑥⑤④③

    B.③②⑤④⑥①

    C.⑤③②④⑥①

    D.④⑥②①⑤③

  • 4、选择标号①-④中的句子依次填到下面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是(       )

    寂寞未必就是不幸,倒可能是一种磨炼,甚至能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大凡有成就的人,_________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有了理想才谈得到生活。”_______________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

    ①往往是最有才华的人,又都是耐得住寂寞的人。

    ②不一定是最有才华的人,而往往是耐得住寂寞的人。

    ③你了解生存与生活的不同吗?

    ④生活与生存这两个概念迥然不同。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能独(保全)   始祸焉(招致)

    B.六国丧(相继)   失强援(因为)

    C.不利(兵器)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哉(胁迫,挟持)

    D.赂秦耶(概率)   牧以谗诛(等到)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

    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在世界范围持续发展,跨时空的全球性交流互动不断由经济、科技领域走向政治、文化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全球文化一体化、世界文化趋同化、全球文化同质化等论调甚嚣尘上。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决定政治、文化全球化,世界市场使得消费主义走向全球各个角落,而通信、交通和网络的超地域性加速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融合,让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最终走向趋同。事实上,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其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处时代和固有文化传统,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

    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同民族和国家融入世界市场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不同民族和国家经济发展、国家治理、民众生活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因而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利益诉求也各不相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为维护自身利益,不同民族和国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决策,并相应实行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在这种不同民族和国家基于维护与发展自身利益而形成的世界格局中,连经济都很难趋同,就更谈不上所谓的文化趋同了。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民族文化是长期发展和积累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根脉。由于人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存在差异,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造就了多元文化,而且每一种文化都具有无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生存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否认这种差异,盲目推动趋同,不但会导致人们自我身份认同的弱化甚至消失,而且将导致民族文化衰落和国家衰亡。

    西方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正因如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才不遗余力地向发展中国家推广自己的文化,企图让所谓的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消融在单一西方文化中,实现西方文化全球化。

    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不仅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物质商品,而且强力输出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更高级的文化样式,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最终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我们应当认识到,西方国家鼓吹“文化全球化”,目的是要加速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全球渗透,以攫取更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

    当前,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走上发展快车道,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不同区域逐渐形成,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新态势。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同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发展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

    (《人民日报》2018年03月14日07版,作者刘焕明,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经济、科技的全球化推动了政治、文化的全球化,这是“文化全球化”产生的背景。

    B. “文化全球化”将趋同、消融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它实际上是西方文化全球化。

    C. 通过交流互动输出物质、文化产品是 “文化全球化”的欺骗性和危害性的体现。

    D. 西方国家借助扩张垄断资本与渗透价值观鼓吹“文化全球化”,以攫取更多利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产生背景、影响、本质、特征等方面对文化全球化这一伪命题作了细致的分析。

    B. 文章着重从经济与文化两个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并阐述文化全球化推行的欺骗性危害性。

    C. 文章采用道理论证与对比论证结合的方法,论证有力,逻辑严密,体现作者深度思考。

    D. 文章阐述了在西方文化全球化思想渗透下中国应持有的立场,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世界应是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如果以单一文化为取向,不能兼容反而消融其它文化,那将是灾难性的。

    B. 当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风俗习惯时,这个民族等于失去了灵魂。

    C. 西方国家极力宣扬“文化全球化”是基于利益的驱使,并力图使它成为整个世界的共同尺度。

    D. 若我们能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自主性,则可以有效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和扩张。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4小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4)守着窗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5)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①

    杜甫

    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②复乌啼。

    客子③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④风凄凄。

    南渡桂水⑤缺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⑥。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⑦。

    【注】①此诗为杜甫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自夔州出峡,寓居公安时所作。②击柝:打更。柝,巡夜打更用的梆子。③客子:杜甫自称。④捣练:用木杵捶平绢帛,以便缝制寒衣。⑤桂水:在湖南郴县,位于公安之南。⑥鼓鼙:指战争。⑦杖藜:拄着手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黄”字在此处用作动词,即“染黄”意,既写出了秋霜之酷寒,也展现了由梧桐黄叶点染的秋景,颇见锤炼功力。

    B.首联首句着眼于视觉感受,一句中用三个表颜色的字,见安插顿放之妙;第二句重在表现听觉感受,“击柝”暗示入夜已深。

    C.颔联写深夜归来时的所见所闻,突出了寒冷、凄凉的感受。深秋夜晚的月光给人清冷之感,飒飒寒风中捣练声声,引人生悲。

    D.整首诗紧扣“暮归”,前两联写暮归的景色,后两联转入抒情,结构严谨。全诗纯粹写实,以“复”起,以“还”结,卒章显志,章法井然。

    【2】这首诗蕴含了诗人复杂的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幾,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凌、安阳,拔之。

    后四年,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明年,秦兵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相国。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B. 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C. 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D. 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字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挑战 时汉连伐胡,通使相窥观

    B. 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 相如虽驽,畏廉将军哉

    C. 相国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吏常惠等

    D. 廉颇死于寿春 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廉颇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廉颇转战四方,先后打败了齐国的一支军队,占领了齐国的幾邑,占领了魏国的防凌、安阳,反击燕军,夺取魏国的繁阳。

    B. 廉颇为国尽忠,不计前嫌。长平之战,廉颇因延误战机被罢职,后仍能以国家大局为重,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尽心尽力为国尽忠,击退燕国入侵。

    C. 廉颇为人耿直,言语直率。击退燕国入侵后,之前因廉颇失势离开的门客重新投奔廉颇。但是廉颇很直白地让门客们离开,丝毫不想留下他们。

    D. 廉颇性格刚烈,处事鲁莽。当赵悼襄王让乐乘代替廉颇为将时,廉颇一怒之下,发兵攻打乐乘,乐乘败走。廉颇逞一时之气后投奔魏国大梁。

    4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

    (2)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广东云浮13岁少年张家城独臂打篮球走红,5岁时,因为一场意外他失去了右臂,在短视频平台上,能看到这位少年发布的日常训练视频,在家中、在操场上,每个可以打球的地方,都有他练习的身影,“要么努力,要么放弃”,这是他的座右铭。

    湖北7岁一年级学生柯恩雅,4月3日复工后,父母在集贸市场卖卤菜,她就一直在卤菜店的案板下上网课,已坚持一个多月。

    2018年5月,习近平同北大师生座谈时说:“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

    作为身处前所未有的时代、正值芳华的青年,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索?请立足自身,放眼天下,据此写一篇文章,作为以“青春为何,青春何为”为主题的班会发言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50
题数 10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