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孤舟一系故园心
B. 凄凄不似向前声
C. 艰难苦恨繁霜鬓
D. 望帝春心托杜鹃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问君西游何时还?②青泥何盘盘。
B.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②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C.①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②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D.①危乎高哉!②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公车特征拜郎中
B.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C. 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D. 信义安所见乎 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大王来何操
A.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B. 欲呼张良与俱去
C.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D.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5、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咬文嚼字》资深编辑金文明向来喜欢字斟句酌,注意大众文化的字词选用。他在余秋雨庞杂的著作中曾找出130多条差错,引起舆论大哗。而余秋雨也不甘示弱,反唇相讥,并不忘自我表扬一番。一个得理不让人,一个坚持自己一贯正确,长于雄辩。一时间双方势不可当,互不相让。
A.字斟句酌
B.不甘示弱
C.反唇相讥
D.势不可当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小说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的传统。“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国小说向西方学习,另起炉灶。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再次掀起向西方小说学习的浪潮,各种先锋的文学实验纷纷登场。今天,后现代写作的叙事实验越来越难以走出小众化的怪圈,回到中国小说传统的声音不时响起。那么,中国小说到底有哪些有别于西方的传统?
中国小说在演进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叙事传统,比如说潜在的“四季结构”。西方文学中的长篇虚构叙事,从史诗发展而来,因此非常重视叙述一个完整的事件,即叙述一个开头、发展、结尾过程俱全的故事。“结构的完整性”往往成为评价一部西方长篇小说的标准。中国小说也注重讲故事,但往往不是紧紧围绕着小说主人公,包含了故事的发展和高潮的严密的叙事结构,而是在故事的结构之外,常常还有另一重潜在的结构,比如明清长篇小说中的“四季”,或者说“季节的转换”。
以《红楼梦》为例。“四季”具有对应人物、家族命运的叙事功能,同时小说虽然以宝黛的情感发展为线索重点写了几大事件,但还有一个潜在的结构,便是“季节的转换”。在此基础上,写庆寿、看戏、结社、消夏、过冬,以及一应的衣饰、食物。一部《红楼梦》,不过写几年的春去秋来,便写出了中国人“恒常”的人生与面对自然的心灵世界。而在这“恒常”的底色之上,作者写出世事、命运的“无常”,增加了悲剧感。
可以说,“四季”的结构方式是中国小说对小说结构的独特贡献,深具启发意义。而与“四季”的结构方式相对应的则是中国小说在讲故事之外的“非叙事性”,常常描写“无事之事”。再加上大量抒情诗的运用,构成了西方小说传统重视叙事过程、注重“结构完整性”的标准大异其趣的景观。
“四季”这一潜在的结构方式很少受到当代写作者的重视。“四季”代表的是“日常”“恒常”。代表一种自然、复沓之美,代表编织其中的中国人的文化和精神。而当下的一些小说,具体的故事情节背后,往往是时代的背景和宏大的思想框架,与“四季”的旨趣相去甚远。而先锋浪潮中,西方现代与后现代的文学技巧轮番上演,小说的主体不再是故事、人物,有时甚至只是叙事行为,更是与“四季”的旨趣南辕北辙。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了一批能够自觉融合中国小说传统和域外小说经验的成熟作品。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半生缘》是其中的代表。这部小说故事情节套用美国作家马宽德的小说《普汉先生》,但故事框架却继承了《红楼梦》的小说传统,运用“四季”结构,填上细密、真切的细节。正是后者,使之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此外,沈从文的《边城》也受益于这一结构。
另外,中国小说特别是白话小说中常常使用对话来表现人物,通过语言,人物的个性鲜明生动、跃然纸上,对话甚至被用来表现故事。中国的主流文学,“言”往往重于“事”,“事”常常被“非事”打断。 而西方文学更重“事”,小说注重描写事件的发展过程。
(摘编自王晶晶《将中国小说的传统重新擦亮》)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掀起了向西方小说学习的浪潮,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先锋文学作品。
B.因从史诗发展而来,西方长篇虚构叙事文学所讲述的故事是一个头尾俱全完整的事件。
C.中国小说在故事的结构之外,常会有一个潜在的结构,如明清长篇小说中的“季节的转换”。
D.《红楼梦)中也运用了“四季”结构,写出了人生的“恒常”与世事、命运的“无常”。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指出中国小说在近现代发展史上出现了一些偏离中国小说传统的写作现象。
B.文章主体部分重点论述了中国小说“四季结构”的内涵、意义及当代写作者对它的态度。
C.文中以《红楼梦》为例,简明扼要地分析了此小说以“四季结构”来安排叙事的写作特点。
D.文末分析中外小说在语言叙述方面的差异:中国小说重视对话描写,西方文学重视事件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白话小说经常用对话来表现人物,因为对话能使人物的个性鲜明生动、跃然纸上。
B.先锋浪潮下的中国小说主体不再是故事、人物,或仅叙事行为,偏离了中国小说的叙事传统。
C.张爱玲的《半生缘》和沈从文的《边城》都受益于“四季”结构,因而成为文学巅峰之作。
D.当代的写作者不重视“四季”结构写法,小说的主体只是叙事行为,丢弃了故事和人物。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有直接描述,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人们在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往往产生同病相怜的感慨,常用《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来表达生活的不如意。
(3)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韩愈在《师说》一文中,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咏怀古迹》 (其三) 中,诗人运用拟入手法,借助山水形象蓄势,用以烘托昭君形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漫成一首①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注释]①漫成:即诗人一时应手之作。这首诗是杜甫寄居巴蜀时期所作,时间为唐代宗大历元年即公元766年,当时杜甫正在从云安即现在四川云阳前往夔州的船上。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可谓异曲同工。
B.一二句似乎都是写景,但已暗示出一个未眠人的存在,这就是诗人自己。
C.夜宿的白鹭睡得安恬,与环境极为和谐,这是当时平和安定的社会环境的象征。
D.本诗“一句一绝”,月、灯、鸟、鱼,各成一景,但物与物、情与景之间又浑融一体。
【2】诗歌后两句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寄寓着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叔孙通者,薛人也。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余人,习之月余。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①。
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仪:先平明,谒者②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志。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大行设九宾,胪传。
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
汉九年,高帝徙叔孙通为太子太傅。汉十二年,高祖欲以赵王如意易太子,叔孙通谏上曰:“昔者晋献公以骊姬之故废太子,立奚齐,晋国乱者数十年,为天下笑。秦以不蚤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之;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废嫡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高帝曰:“公罢矣,吾直戏耳。”叔孙通曰:“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奈何以天下为戏!”高帝曰:“吾听公言。”上乃遂无易太子志矣。
高帝崩,孝惠即位,乃谓叔孙生曰:“先帝园陵寝庙,群臣莫习。”徙为太常,定宗庙仪法。及稍定汉诸仪法,皆叔孙生为太常所论著也。
(节选自《史记·叔孙通传》)
注:①肄:学习、练习。 ②谒者:官名,掌接待宾客及赞礼。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
B.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
C.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
D.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士:指古代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涯的官职。
B.九宾: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C.太傅:指两种官职,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后来成为一种荣誉性称号。文中指的是太子的老师。
D.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甍,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庶人死曰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初即位,废除秦代严苛的礼仪法制,在朝中推行简单易行的规定,但群臣饮酒狂欢行为粗鲁的状况,又使他日益担忧。
B.叔孙通向汉高祖建议制订宫廷礼仪,得到汉高祖的同意,于是他自创了有序且易于推行的礼节。
C.叔孙通的措施震慑群臣,使群臣遵守宗法礼仪不敢怠慢,而刘邦也从中找到了自己作为皇帝的尊贵感。
D.叔孙通劝止易太子,终被采纳。高帝想立赵王如意为太子,叔孙通以废立之事会造成国家动乱甚至会导致朝廷更迭为据,坚决反对另立太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余人,习之月余。
(2)秦以不蚤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之先贤深知自己对社会、国家肩负责任,因此孔孟圣人不辞劳苦奔波于世,推行自己的思想,烛之武不畏艰险临危受命,智退强秦;今之众人,在新冠肺炎疫情席卷神州之时,“逆行”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各个角落……责任不分大小,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以不同身份、不同角色承担着各种责任。
读了以上材料,作为新一代青年的你有怎样的感想?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