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具有雄才大略的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静观世事变化。刘备的“三顾茅庐”使他抱定为刘备打江山的心愿,说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豪言,发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感慨。定位清宁人生,保持初心不变是人生的大智慧。人生路上荆棘丛生,我们唯有定位清宁,然后不懈坚守清宁,无所不为,人生方向才不会偏离。这可贵的人生态度必然助你的人生绘出别样的精彩画卷。
A.三顾茅庐
B.荆棘丛生
C.无所不为
D.别样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那一天,阳光明媚,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到处传递着幸福的味道。
B. 孩子向家长倾吐心声时,家长应洗耳恭听,这是家庭沟通中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C. 上海复旦附中武亦姝在中国诗词大会上的不俗表现,至今让人记忆犹新。
D. 读屏和读书两种阅读方式并存,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阅读时代。
3、(18届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九年级第二次调硏测试)请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联是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具有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节奏相合、平仄相协、意义相关的特征。对联通常用毛笔竖写,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B. “尽管人民革命的力量在开始时总是弱小的,所以总是受压的;但是由于革命的力量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因此本质上又是不可战胜的。”这个句子中的分号表示转折关系。
C. “袖手旁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这几个成语都是并列短语。
D. “秋风阵阵地吹,折扇形的黄叶落的满地都是。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4、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憋闷 熏淘 异想天开 两肋插刀
B. 迟疑 锱株 战战兢兢 涓涓细流
C. 荒唐 洋溢 望眼欲穿 不知好歹
D. 惦记 温情 如坐针毡 无精打彩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①。太夫人②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③,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④,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 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⑤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
“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耳。’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
(节选自欧阳修《泷冈阡表》)
[注释]①孤:古时年幼就死了父亲称孤。②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古时列侯之妻称夫人,列侯死,子称其母为太夫人。③以长以教:一边抚养(欧阳修)一边教育他。④姑:丈夫的母亲,这里指欧阳修的祖母。⑤免于母丧:母亲死后,守丧期满。⑥求其生不得:无法免除他的死刑。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然知汝父之能养也/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B.间御酒食/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
C.既而其后常然/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D.此死狱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下列对文中划线句的断句,准确的一项是
A.夫养/不必丰要/于孝为吏/不必博于物/要其心乏厚于仁
B.夫养不必丰/要于孝/为吏不必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
C.夫养不必丰/要于孝为/吏不必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
D.夫养/不必丰要/于孝为吏/不必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
(2)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
【4】请结合原文分析欧阳修的父亲主要有哪些优秀品质?
6、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润州金山寺
张祜
一宿金山寺,超然离世群。
僧归夜船月,龙出晓堂云。
树色中流见,钟声两岸闻。
翻思在朝市①,终日醉醺醺。
【注释】①朝市:泛指尘世。
【1】诗中润州金山寺地理位置独特,该寺建在 。
【2】结合诗句,分析作者感到“超然离世群”的原因。
【3】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7、下面这份申请书有两处错误,请修改。
申请书
尊敬的校领导:
我是初三(19)班学生王丽,因腿部骨折,经医院鉴定不能参加剧烈运动,特此申请本次体育中考免考,望学校给予办理并批准相关手续。
此致敬礼!
申请人:王丽
2017年5月10日
修改:
(1)、
(2)、
8、根据课文默写
①不愤不启, 。(《<论语>八则》)
② ,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 ,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④荡胸生曾云, 。(杜甫《望岳》)
⑤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
⑥今日听君歌一曲,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⑦夜阑卧听风吹雨,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⑧ ,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
⑨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⑩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 》)
9、父与子
马伯庸
①《三国演义》里有一段不太起眼的故事。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大战一触即发。可这时曹操因为别的危机带兵离开,导致许都空虚。这时一个叫田丰的谋士劝谏袁绍,让他乘虚而入,直捣许都老巢。袁绍说我幼子生病,没心情,算了。气得田丰拿拐杖敲地:“嗟乎,事去矣!夫遭难遇之几,而以婴儿病失其会,惜哉!”
②早年我读这段历史,对袁绍充满不屑,觉得他实在是个白痴。许多年以后,有一次我儿子生病,我抱着他在医院里打点滴。小家伙病恹恹地蜷缩在怀里,我根本无心工作,懒得开会,不想聊天,连游戏都不想打,可以说是食不知味、心乱如麻,对任何东西都丧失了兴趣。
③我怀抱着他,突然没来由地想起了袁绍的这段往事。在那一瞬间,我能理解袁绍了,完全能体会到一个病孩家长错失事业良机的心境。在我心中,袁绍当然还是那个志大才疏、多谋寡断的家伙,但他身上多了一层人情味。
④所以说,一个人对世界的理解,往往与自己的人生阅历密切相关。很多年轻时读不懂、看不明白的东西,当我迈入一个人生新阶段之后,才骤然领悟。
⑤在我儿子五岁半的时候。我决定开始陪他一起看动画长片,一来他年纪还小,很多桥段需要解释;二来我认为“父子关系”的培养,不光只是物质上的照顾,也得有有精神上的陪同——看电影显然是最好的办法之一。
⑥当时我选了《狮子王》,它的主题恰好是讲父子关系,有助于马小烦增进理解。这部电影我从小到大看了许多遍。熟悉里面每一个桥段。我陪儿子重温时,本以为不会有什么惊喜,权当怀旧,可一开头,就让我惊讶了。
⑦《狮子王》的开头是伴随着“生生不息”歌曲的荣耀石,紧接着引出了木法沙与刀疤的一场对峙。接下来,是木法沙陪辛巴去看日出,并说出关于自然平衡的教诲。但我注意到一个细节,一个之前看过但从来没深想的细节。辛巴冲进洞穴时,父母正在呼呼大睡。辛巴吵闹着要叫醒他们,沙拉碧说:“你儿子叫你起床呢。”睡眼惺忪的木法沙回答:“天亮之前他是你儿子……”
⑧从前我看到这段毫无触动,也没留下什么印象。可当我有了孩子之后,再看到这一段简单的对话,差点老泪纵流。编剧要被自家孩子折磨多少次早起,才会写出如此生动的桥段呀。这样的对话,几乎发生于每一对有孩子的夫妻之间。我指着吵闹的辛巴对儿子说:“你觉得辛巴烦人吗?”
⑨他一本正经地回答:“不烦,挺好的,就该这样。”我……”
⑩从这一次开始,每次陪着他看动画片,我不再醉心于巧妙的情节和幽默桥段,总会不由自主地去观察从前的我所无法留心的细节。比如说《海底总动员》,又一出父子戏。我原来觉得莫林实在太聒噪了,絮絮叨叨,对儿子出去上个学都胆战心惊,实在有点病态。结果到了我儿子第一天上小学,我在校门口拽着他叮嘱了五六分钟,从不要在走廊上奔跑到自己去找厕所,事无巨细唠叨了好几遍,直到他把我不耐烦地推开,自己走进校门。
⑪我看着他的背影,那一刻不止想到了莫林和尼莫,还想起了另外一位历史人物:诸葛亮。
⑫《出师表》是千古名篇,我从前背诵的时候,感动之余,未免觉得诸葛亮有点唠叨。什么“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什么“宜付有司论其刑赏”,都是非常琐碎的絮叨,甚至还列举了一连串的人名,详细地安排了陛下你有什么事就找谁谁啊。好不容易嘱咐完了,又开始回过头讲我从前如何如何,没完没了,最后又不放心地叮嘱了一遍:“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⑬现在回过头看,虽然刘禅与诸葛亮的关系是君臣,但这篇《出师表》写的,简直就是莫林附身,充满了对自家傻儿子的担忧与关爱。这一层寓意,直到我送孩子上学之后,才能真正体会到。
⑭我陪我儿子看过星战。他特别喜欢黑勋爵,也喜欢白兵,对于脏兮兮到处乱窜的义军毫无兴趣。看到《星球大战:帝国反击战》时,我全程满怀期待,猜测他看到那段经典剧情时,会是什么反应。
⒂没想到他看完之后,毫无触动,一言不发。我有点失望,但也暗自松了一口气。
⒃第二天早上,我躺在床上熟睡,忽然听到耳边响起一阵熟悉的嗡嗡声。这是光剑?我猛然惊醒,看到他站在床头,高举着我买给他的廉价玩具光剑:“你杀了我父亲!”
⒄我一脸呆滞,不知该怎么反应才好,心中掀起巨大的波澜。他大吼一声,在我还没来得及给他看第六部父子和解戏之前,挥下了光剑。
(选自《意林》,有删减)
【1】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情节 | “我”的表现 | 儿子的表现 |
“我”读袁绍父子的故事 | ① | / |
“我”陪儿子看《狮子王》 | 让“我”惊讶,差点老泪纵流 | ② |
儿子第一天上小学 | ③ | 把“我”不耐烦地推开,自己走进校门 |
④ | “我”有点失望,但也暗自松了一口气 | 毫无触动,一言不发 |
【2】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子的表达效果。
小家伙病恹恹地蜷缩在怀里,我根本无心工作,懒得开会,不想聊天,连游戏都不想打,可以说是食不知味、心乱如麻,对任何东西都丧失了兴趣。
【3】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引用袁绍的故事是反衬“我”作为父亲的不称职,为下文“我”骤然领悟,决定陪儿子一起看动画片作铺垫。
B.第⑪段承上启下,从观影《海底总动员》有感转入对《出师表》的新的感悟。
C.全文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第⑩段插叙了“我”送儿子第一天上小学的事。
D.第⒄段“我一脸呆滞,不知该怎么反应才好,心中掀起巨大的波澜”。运用神态和心理描写,写出了“我”内心的失望和震惊:陪伴儿子看了那么多父子情深的动画之后,一部星战就毁了一切。
E.文章结尾儿子“在我还没来得及给他看第六部父子和解戏之前,挥下了光剑”。写出了儿子像当年的作者一样暂时未能理解父与子之情。
【4】请你结合文章的主题和[链接材料],完成下面题目。
[链接材料]
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是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
——[法]蒙田
(1)概括文章“我”的形象特点。
(2)怎样培养父子关系?请结合文章主题和[链接材料]谈谈你的看法或感悟。
10、墓碑
周海亮
①兵是他的兵。他是兵的营长。
②所有人,都把那个兵忘了。唯有他,梦里时时遇见,醒来后,无限忧伤。
③整整一个营的兵力,越打越少,最后,只剩十几个人。十几个人埋伏在沼泽的边缘。部队正在撤离,他们的任务是拖住敌人,至少一天。
④十几个人对几千个人,这不是打仗,这是自杀。可是他们硬是奇迹般地将敌人缠住一天一夜,更不可思议的是,当他们撤离到安全的地方,仅仅失去一名士兵。这绝对是一场可以大书特书的胜利,可是营长不这样认为。因为一名士兵在战斗中死去。只要有兵死去,哪怕再大的胜利,营长也认为,这是失败
⑤梦醒以后,营长一遍遍回忆兵死去的情景,每回忆一次,心头便多出一道伤疤。伤疤淌出鲜血,营长心如刀绞。
⑥他们开始撤离,子弹追赶着他们。他们且战且退,进入沼泽。兵停下,转身,开枪,便陷进淤泥。淤泥漫到小腿;兵动了动,两条腿,便全都不见。兵开始挣扎,可是他越陷越深。但兵仍然在战斗!瞄准,开枪,开枪——密集的子弹让十几个敌兵抬不起头。他至少打死三个敌兵,淤泥终漫到胸口。那时他就站在兵的身边,躲在一棵树的后面,他试图拉兵一把,试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他看着兵,兵只剩一个紫黑色的脑袋。兵痛苦地从嘴里吐出污水和淤泥。兵冲他喊,救我。兵的脸扭曲成不可思议的形状。淤泥一点一点漫过兵的眼睛、头顶,终于,一个巨大的气泡慢慢升起,訇然破裂……
⑦营长记得清清楚楚,最后一刻,兵高举的两手胡乱地开枪。一颗子弹击中树干,又在营长的面前,划一条滚烫的弧线。营长不知道,兵的这颗子弹,是想送给敌人,还是自己。
⑧后来,兵被追认为烈士,墓碑下面,没有他的遗体。很多年,夜里,营长一次次地从梦里醒来,每一次,都大汗淋漓。兵被扔进沼泽,孤零零一个人。营长这样想,白发又多出几根。终有一天,营长决定,找到兵。
⑨找到兵,并不容易。沼泽仍是沼泽,潮湿肮脏。淤泥,污水,茅膏菜,水木贼,燕子花,睡莲和泥炭藓几乎构成沼泽的全部。好在还有那棵树。营长认识那棵树。现在,站在树下的营长突然确信,兵的那颗子弹,是奔他而来。因为战友们将兵抛弃,且没有任何借口。任何借口都不是借口,都不能原谅。这么多年,兵被孤独地扔在这里,似乎连上帝,都将他遗忘。
⑩淤泥里找到兵极其困难——将淤泥挖开一隙,淤泥很快合拢,再挖开,再合拢……很多次,营长认为,他也许永远不能够再找到兵。可是夜里,当他梦里再一次见到淤泥和污水中挣扎的兵,他发誓,纵是老死在这里,也要把兵找到。
⑪终于,那天黄昏,他挖到一具完整的骨架。营长就知道,那是死去的兵。兵保持着死去的姿势,手里,一杆枪烂得没了形状。
⑫营长长跪在兵的身边,号啕不止。然后,那天,一夜无梦。
⑬沼泽的边缘,多了一座坟墓。坟前有碑,碑的背面,留着营长的字迹:上帝忘记了你,我没有忘记。
【1】第①自然段两个独句成段,有什么特殊作用?
【2】结合语境,分析第⑦自然段划线句中“滚烫”一词的丰富含义。
【3】第⑨自然段划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4】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营长”的形象特点?
11、二十年以后
欧•亨利
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人已寥寥无几了。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
男子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男子继续说,“我和吉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哦,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从小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当时,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俩约定:20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
“当然啰!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
“不会的。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如果吉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察先生。”
“再见,先生。”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的。
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径直走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
“你是吉米•维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
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不错,你是鲍勃。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啧,啧,啧!20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你看,鲍勃!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鲍勃,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
“哦,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你的变化不小啊,吉米,你在纽约混得不错吧?”
“一般,一般。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来,鲍勃,咱们去转转,找个地方好好叙叙往事。”
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着。来到亮处以后,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你不是吉米•维尔斯。”他说,“20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个人变得容貌全非。”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
“然而,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你被捕了,鲍勃。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朋友写给你的。”
鲍勃: 。
【1】【1】阅读全文,理清小说的的情节,按要求填空。
鲍勃赴约,与执勤警察攀谈→__________________→鲍勃发现问题→_________________
【2】【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1)结合语境,赏析加下划线的词语。
鲍勃接过纸条。读着读着,他微微的颤抖起来。
(2)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
【3】【3】小说中的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结合全文内容,请简要分析。
【4】【4】结合文章内容,联系上下文,为本文续写一个50字以内的结尾。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前不久,在武汉战疫前线,采访到一位名叫汪勇的快递小哥,他的事迹让人感动:组织起志愿者司机团队,义务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建立餐食配供小组,通过“扫街”找餐馆,让医护人员吃上热乎饭;还组织了一支生活服务队,为援助医疗队队员维修手机、眼镜,购买生日蛋糕;还张罗着为一些定点医院运送医用物资。
汪勇的行动,给医务人员送去了关爱。疫情当前,白衣战士是火线上的中流砥柱。每天高负荷工作,他们承受了巨大的体力消耗,有时却顾不上一日三餐。守护他们,便是守护战斗力。为医务人员解除后顾之忧,让他们能持续健康、心无旁骛地投入战斗,是全社会的责任。
汪勇的事迹,感动你我。请你以武汉汉阳中学9年级1班张可可的身份写一封感谢信,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