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过程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抗日战争
2、关于诺曼底登陆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英美军队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
B.成功地开辟了第二战场
C.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覆灭
D.有力地配合了斯大林格勒战役
3、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下列各项中属于观点的是( )
A. 《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B.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 苏联的解体 D.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4、自北魏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其原因主要是他们
A. 学习汉族的礼法
B. 采用了汉族的官制
C. 与汉族贵族联姻
D. 将姓氏改为了汉姓
5、为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做出决定性贡献的科学家是:
A. 瓦特
B. 史蒂芬孙
C. 爱迪生
D. 富尔顿
6、书籍《天工开物》中记录了中国古代某项手工技术的制作流程:斩竹漂塘—煮楻足火—荡料入帘—覆帘压平—透火焙干。该项手工技术是
A. 制作火药
B. 造纸术
C. 雕版印刷术
D. 活字印刷术
7、1851年,正当伦敦世博会召开,宣布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以雷霆万钧之力重塑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和社会形态时,已经有人在解剖它的病灶,预备提前宣判它的死刑。该事件指
A. 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
B. 美国发表《独立宣言》
C. 法国爆发大革命
D. 中国兴起太平天国
8、丁一同学绘制的“中古西欧历史的发展线索”示意图,其中处应填的内容是
A.马其顿王国
B.法兰克王国
C.英吉利王国
D.教皇国
9、如图漫画反映了哪个王朝的灭亡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明朝
10、观察、运用地图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观察下图,据此判断,我们从中可以了解的是( )
A.太平军占领南京
B.八国联军侵占大沽
C.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D.百万雄师渡过长江
11、下面两张纪念邮票分别反映了我国在这两个地区实行的民主制度,不是这两种制度的共同之处有
A.都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
B.都有利于巩固祖国统一
C.都从国情出发,具有中国特色
D.都享有高度自治权
12、仔细观察表格,表中的第3项内容应是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 |
1 | 俄国的改革 |
2 | 美国内战 |
3 | ? |
A.早期殖民掠夺 B.马克思主义诞生
C.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D.日本明治维新
13、1981年联合国的一项调查报告,拉丁美洲输往美国的1000项产品中,美国应用了400条关税壁垒手段;日本在431项拉丁美洲的进口货上施行100条非关税壁垒。据此推知
A. 贸易保护主义能有效应对危机
B. 经济全球化面临严峻的挑战
C. 经济区域集团化进程被迫中断
D. 贸易保护导致国际局势紧张
14、下列最能体现“弱国无外交”、“强权即公理”等不公平现象的有 ( ▲ )
①《尼布楚条约》
②《南京条约》
③《独立宣言》
④《辛丑条约》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15、对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评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B. 苏联已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
C. 斯大林模式在一定程度推动了工业化
D. 大清洗是巩固苏维埃的必要手段
16、习近平总书记说:“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下列中国近代史上英雄人物展现的战斗情景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邓世昌壮烈殉国
②陈化成力竭牺牲
③左权将军血洒疆场
④赵登禹将军壮烈殉国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17、荷兰伟大的画家凡•高的代表作是 ( )
A.《向日葵》 B.《最后的晚餐》
C.《和平鸽》 D.《亚威农的少女》
18、新中国的国庆日定于10月1日,这是因为1949年10月1日的当天
A. 通过《共同纲领》
B. 举行开国大典
C. 国家领导人就职
D. 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
19、维克多·雨果先生在《悲惨世界》一书中评价拿破仑:“他是重建废墟的宗师巨匠……他在疏失中仍是庄严的,在污点中仍是卓越的,在罪恶中也还是有雄才大略的。”下列语句出自拿破仑的是【 】
A. 如果我看得的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
B. 我曾从天上窃了火种,作为一份礼物,奉献给法兰西
C.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D. 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20、导致一战爆发的因素有:
①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
②同盟国和协约国的扩军备战
③法西斯势力不断扩张
④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21、印度民族大起义
经过:
(1)时间、参与者:________年,印度________首先起来反抗英国殖民者,农民、手工业者以及一些被剥夺了权利的________也参加起义。
(2)领导人、经过:起义浪潮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起义军夺取了德里,英军虽然武器先进,但还是用了3个月的时间才攻陷德里。英军趁势进攻章西城,年轻的________领导军民与英军激战数日。章西失陷后,她率军转战外地。战斗中,她身先士卒,直到壮烈牺牲
22、谋求世界政治、经济的和谐有序的发展是人类的共同愿望。1945年2月,美苏英三国首脑在
_______会议上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1995年1月1日,________(全称)成立,成为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表现。
23、清朝,雍正帝时设立____,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_____。
24、中国共产党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指__________。
25、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过程:________年11月6日晚,列宁秘密来到____________的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领导起义。11月7日,这次武装起义取得胜利。成果:这次起义胜利后,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________当选为主席。
26、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北伐的对象是( ),孙传芳和( )。
27、观察图一,把下列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相应的空格中:
A一战导火线事件的发生地 B.一战中被称为“绞肉机”、“屠场”的战役 C.三国同盟的核心成员国
28、苏联的发展与改革:1953年,________上台,在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同时,在________上进行一系列改革。如:发动________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________;取消农产品的________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________体制,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29、玉树不倒,青海长青;汉藏友好,历史悠久。早在唐朝初年唐太宗派大臣护送___________与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成婚,促进了汉藏友好关系的发展,成为千古传颂的佳话。
30、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事件。
(1)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2)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东北全境的战役
(3)我国开始向杜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标志
31、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和不同国家利益,美苏从战时盟友关系转变为战后的敌对关系。美国经过二战,实力大增,妄图称霸世界。美国冷战政策的种种表现,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成立。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组成了“经互会”和“华沙条约组织”,至此,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双方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对峙。美国、苏联两国的争霸,不仅影响了世界和平,进而影响到世界的局势。
请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经济、军事条件是什么?举出 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表现。冷战曾使世界长期不安定,世界人民怎样做才能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32、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妄图把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7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维护人民政权的斗争。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什么法律文件?它标志哪项巩固新政权的措施开始?这项措施的实施有什么重大意义?
(2)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指挥“联合国军”入侵朝鲜,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越过“三八线”轰炸中国东北,严重威胁新中国安全,中国应朝鲜请求,作出什么战略决策?这项战略决策的开始标志是什么?列举在这次战争中牺牲的一位英雄人物。这个战争的胜利有什么伟大意义?
33、历史证明,统一必然促使国泰民安,分裂必将导致国运衰退。维护国家统一,打击民族分裂势力,是任何一个国家统治者的重大治国策略。
请回答:
(1)秦始皇为避免天下战斗不休,在地方推行什么制度?汉武帝为解决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
(2)元朝时,在中央分别设置什么机构加强对西藏、台湾的管理?
(3)在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有许多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民族英雄。请列出一位明清时期的民族英雄?
(4)当前,我国边疆地区面临外来势力和“台独”等分裂势力的威胁,对此你有何看法?
34、生产力是社会结构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城市人口的变迁(单位:万人)
时间 地点 | 1800年 | 1850年 | 1880年 | 1900年 |
纽约 | 6.4 | 69.6 | 191.2 | 343.7 |
伦敦 | 95.9 | 268.1 | 476.7 | 658.1 |
东京 | 80 |
| 105 | 160 |
悉尼 | 0.8 | 2 | 22.5 | 48.2 |
材料二 随着工厂制度的建立,大量人口涌入新的工业中心。由于能够从世界各地获得粮食,这些新增城市人口也得以生存下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图表指出近代城市人口变化的趋势,并据材料二概括其原因。
(2)综合上述信息,你能得出什么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