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89年,大西洋中的一个岛国通过了一部法律文献,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革命统治在该国开始确立起来;100年后,欧洲大陆的某个国家颁布了另一部法律文献,自由、平等、博爱的声音很快响彻了整个欧洲。又100年后,亚洲的某个国家也颁布了一部法律文献,开始了有限的宪政统治。历史上这三部法律文献分别是
A.《权利法案》、《人权宣言》、《大日本帝国宪法》
B.《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
C.《独立宣言》、《人权宣言》、《大日本帝国宪法》
D.《权利法案》、《独立宣言》、《民法典》
2、《歌八百壮士》中唱道:“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指谢晋元),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方战场”,与此歌相关的著名战役是( )
A.淞沪会战
B.保卫大武汉
C.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
3、20世纪上半叶人类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灾难,反对战争热爱和平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下列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一战前在欧洲先后形成了两大敌对的侵略性的军事集团——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
B. 二战中,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组织——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
C. 二战中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标志着二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 二战中美英盟军诺曼底登陆战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4、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上共有八幅反映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运动的浮雕,其中一幅浮雕见下图。与该浮雕关系最密切的是
A.虎门销烟 B.武昌起义 C.五四运动 D.南昌起义
5、下列事件反映了法国近代史上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过程。按事件发生先后排序,最晚的是( )
A.处死路易十六 B.拿破仑称帝
C.攻占巴士底狱 D.巴黎公社起义
6、“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有关这一主题的史实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B.唐朝时,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
C.元朝时,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D.清朝时,设伊犁将军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7、一位美国学者在评价罗斯福新政时写道:“其实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是因为他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政治上的成功”主要休现在( )
A. 使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 B. 调整和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C. 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生活 D. 改变了社会性质
8、学习历史眼界一定开阔,要从世界整体的角度来观察和理解中国史。以下配搭不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鸦片战争 B.巴黎和会——五四运动
C.冷战结束——中美关系正常化 D.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9、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 史实 | 结论 |
A | 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 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 |
B |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 | 标志着“斯大林模式”形成 |
C | 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 | 苏共对国家的领导力加强 |
D | 1991年苏联解体 | 霸权主义威胁得以解除 |
A. A B. B C. C D. D
10、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鸦片战争触发了一些爆炸性事态……在经济上,核定关税剥夺了中国的保护性关税,中国丧失部分关税主权;在社会上,持续的非法交易加剧了鸦片问题,外国贸易在五个口岸的迅速增长,"材料论述了鸦片战争的
A.背景 B.目的 C.结果 D.影响
11、桐城某校历史教师用诗歌形式作课堂小结:“台儿庄胜鼓士气,百团大战坚信心,冼星海作大合唱,悲鸿画马勇向前,侯氏制碱破封锁,众志成城御强敌。”本节课的主题应是( )
A.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B. 全民族抗战的兴起
C.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D. 抗日战争的胜利
12、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里“一代天骄”的历史功绩是 ( )
A. 建立秦朝 B. 统一蒙古 C. 开创大一统格局 D. 建立元朝
13、如果将资产阶级革命传播比喻为“地震波”,那么以下传导顺序比较恰当的是( )
A. 英国→法国→美国 B. 法国→英国→美国
C. 英国→美国→法国 D. 美国→英国→法国
1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要顺应民心,就要变“只朝上”的“官僚文化”为“朝下看”的“底层文化”,建设一个民心所向的“底层结构”。习近平总书记的“底层结构”建设思想与下列古代政治家思想一致的是
A.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D.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5、认真观察下图,你认为目前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 ( )
A. B.
C.
D.
16、2019年4月21日,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等多地先后发生8次连环炸弹袭击,涉及至少3座教堂及3家酒店。这说明当今世界形势面临的挑战之一是
A. 环境污染
B. 恐怖主义
C. 人口危机
D. 逆全球化
17、马克思指出:“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下列印证这一说法的是
A. 北魏孝文帝改革
B. 江南地区的开发
C. 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
D. 郑和下西洋
18、国家统计局1953----1957年国民经济执行结果公报指出:“我们现在有了飞机、汽车、新式机床、发电设备、冶金、矿山设备等制造业。”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因为( )
A. 我国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 开始实践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C. 实行“八字方针”,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D. 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19、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这类纲领和政策的出台,标志着( )
A. “冷战”开始 B. 两极格局形成
C. 苏联解体 D. “冷战”结束
20、下表中两种所有制经济百分比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土地改革完成 B. 三大改造完成 C. 一五计划的实行 D. 国有企业改革
21、历史上一些重大会议的召开对世界局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引发了中国国内五四运动的会议:
(2)暂时协调了一战后日美矛盾的会议:
(3)牺牲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安抚法西斯国家的会议:
22、如果在百度引擎中输入关于渡江战役的“1949、湖口、江阴及 解放”的关键词,“ ”处应该是( )
A. 北京 B. 南京 C. 上海 D. 天津
23、“逢十纪念”是中国和世界各国的传统。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简表。(请在空白处填上相应的内容,4分)
时间 | 史实 | 意义(影响) |
1905 |
| 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
1914 |
| 一战爆发的导火线 |
1954 |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
1964 |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
24、宋代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______。北宋至南宋初,植棉地区尚限于广东和福建;到南宋后期,______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25、根据下列提示信息列举相对应的运动名称,
(1)创立“拜上帝会”,反清农民运动——
(2)提出“扶清灭洋”,抗击八国联军的反帝爱国运动——
(3)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口号的爱国运动——
26、南北矛盾的加剧:
原因:南北方不同的经济类型的发展,加剧了南北矛盾
(1)经济制度矛盾:北方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生产居世界第四位,南方却以___________经济为主,大量使用____________劳动。英国工业革命后,对棉花的需求进一步刺激了种植园经济的发展。
(2)市场、原料:北方为发展本国工业,要求提高关税,抵制外国商品的输人;南方为了扩大棉花等原料出口,换取英国廉价的工业品,反对提高关税。
(3)劳动力:同时,对美国西部新增加的土地,北方主张禁止________________制度,建立___________州,发展资本主义;南方则力图扩展奴隶制度,建立新的___________州。双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北方一些有识之士坚决主张废除奴隶制,开展____________运动。他们揭露奴隶制的罪恶,积极帮助黑人奴隶逃往北方。
27、世界古代思想文化成就灿烂辉煌。
(1)阿拉伯数字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运用相当广泛,它的发明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宗教是对社会现实虚幻的反映,产生于巴勒斯坦地区的宗教是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是在民间口头创作的基础上,由盲诗人加工整理而成,是古希腊著名的英雄史诗。
28、内容:法令规定:
(1)农奴获得( ),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2)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 ),但是必须出钱( ),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农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29、请写出相应的内容
(1)吸收徽剧和汉调的优点,在同治、光绪年间形成的艺术是 。
(2)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权益均遭到损害的国家是 。
(3)中共一大制定了党的组织原则是 。
(4)明朝时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是 .
30、19世纪,随着_______________的展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_______________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步。____,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它们被迅速____,促进了工业的蓬勃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31、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什么时候?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具有怎样的特点?
32、对外政策是影响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宋元时期中外交往频繁,海外贸易发达。请写出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名称请列出一个这一时期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或大都市的名称。
(2)明朝时,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行进的航海壮举是什么?此次远航最远到达什么地方?
(3)乾隆帝在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函中谈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反映出当时清政府实行的对外政策是什么?该政策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4)如下图所示通商口岸是在哪次战争后被迫开放的?这场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这反映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什么?2001年中国加入该组织,体现了我国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33、读史有感
历史的发展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它常常伴随着各种危机。面对殖民危机,被压迫的民 族进行了英勇的反抗斗争;面对社会危机,落后的国家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革;面对经济危机,各国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如今,面对在全球肆虐的公共卫生事件(“新冠”病毒)许多国家采取了积极的防控措施。
(1)18~19 世纪美国和印度为争取独立、反抗英国殖民侵略的领导者分别是谁?
(2)19 世纪 60 年代,日本历史上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其中在社会生活方面的措施是什么?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3)在世界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下,美国政府为缓和矛盾,救治危机所采取的核心措施是什么?德国和日本走上了什么道路?
(4)面对新冠疫情,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管控措施?对此你有什么感受和启示?
34、阅读下列材料,启迪智慧。
材料一:
材料二:1897年,英国某杂志为庆祝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在位)即位60周年发表专号,对60年间的变化进行总结:“在这个60年间,蒸汽和电克服了时间和空间,进步的速度超过了以往六百年。”
(1)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哪幅图不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请写出材料一中各机器的发明或改造者。
(2)材料二中所说这“60年”涵盖的两次工业革命分别引领了人们步入了哪两个新时代?
(3)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