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朝的科举制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能自已随意发挥。否则文章写得再好,也不可能录用。此举的影响是
A.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B.严重影响了人才的选拔
C.阻碍了中央集权的发展
D.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2、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扩大和进一步扩大的标志分别是( )
①意大利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
②德国进攻苏联
③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
④诺曼底登陆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下列图表内容与“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有关,其中史实和结论对应恰当的是
A.A B.B C.C D.D
4、一名香港警察对记者说:“几个小时前我还是一个皇家警察,现在已经成为一名堂堂正正的中国香港警察。”他说出这番话的直接背景是
A.新中国成立 B.香港经济特区的设立
C.九二共识达成 D.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建立
5、下列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社会保障制度起源于近代欧洲
B.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标志是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的《社会保障法》
C. 美国、英国分别是“社会福利”型和“社会保险”型的典型代表。
D. 社保、医保、低保、养老金、义务教育阶段的“两免一补”等是我国有力的社会保障措施
6、“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一说法今天是通过下列哪一途径实现的
A.通讯技术
B.计算机网络
C.高新技术
D.学校教育
7、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其中,在尼罗河流域孕育的古代人类文明的象征是
A.《汉谟拉比法典》
B.金字塔
C.种姓制度
D.民主政治
8、下列表格是“清朝前期人口变化与人均耕地情况表”,这一表格折射的历史信息准确的是
年代 | 人口数(口) | 人均耕地亩数(亩) | 年代 | 耕地面积(顷) |
顺治12年(1655年) | 14033900 | 27.63 | 顺治18年(1661年) | 5493576 |
康熙50年(1711年) | 24621321 | 28.15 | 康熙24年(1685年) | 6078430 |
乾隆31年(1734年) | 2080957936 | 3.56 | 乾隆31年(1766年) | 7414495 |
A. 人口增长速度快于耕地增长速度,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B. 种植技术的改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新品种的改良,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
C. 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不择手段地兼并土地,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D. 官场腐败,军风军纪败坏,财政虚耗严重
9、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清朝时期为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辖设置了
A.宣政院 B.西域都护 C.驻藏大臣 D.伊犁将军
10、从1914至1918年“大战历时4年多,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亿人口卷入战争……飞机、坦克、毒气首次用于战争……战争期间参战各国共死伤达3000余万人,经济损失3400多亿美元。”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①这场“大战”的性质是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
②科技的不当应用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③这场“大战”以协约国的失败而告终
④战争危害巨大,我们要珍爱和平,反对战争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11、新中国建立初期(1949-1956年),百废待兴,国家贫困、技术落后,全国仅有两个化肥厂,几乎没有任何农业机械设备,缺乏驱动水泵的电力或小型发动机,这些现状意味着需要期望农业和农民来推动工业现代化的实现。这说明
A.土改无法提高农业生产力
B.三大改造任务已经全面完成
C.农业支持工业有其必然性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12、科技发明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也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在继续享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某旅行社为配合中学生研学旅行,制作了下面的旅行广告,其中符合历史事实的一句广告词是
A. 沿尼罗河而行,了解象形文字,领略胡夫金字塔的壮美
B. 在两河流域驻足,了解佛教文化,欣赏古巴比伦城遗址
C. 在恒河沿岸观光,了解楔形文字,感受古代印度的风采
D. 参观罗马历史博物馆,看万神殿、斗兽场,感叹伊斯兰文明的魅力
14、下图是罗斯福新政时在实施《国家工业复兴法》中给守法企业悬挂的蓝鹰标志,有下列哪种情况的企业不能悬挂蓝鹰标志
A. 扩大企业规模
B. 规定价格水平
C. 保证工资水平
D. 遵守市场分配
15、欧共体各成员国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指的是
A.只使用一种货币——欧元
B.建设统一的欧洲内部市场
C.外交政策协调一致
D.只使用一种语言——英语
16、《天演论》中指出:“以天演为体,而其用有二:曰物竞,曰天择。此万物莫不然,而于有生之类为尤著。物竞者,物争自存也。以一物以与物物争,或存或亡,而其效则归于大择天择者,物争焉而独存”严复宣传此思想的本质目的是
A. 宣传君权神授,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合理性辩护
B. 启蒙人们的思想,为维新派变法努力提供理论依据
C. 主张推翻清政府,为中国近代革命派提供思想武器
D. 彻底否定儒家思想,为西方学说在中国传播扫清道路
17、下列唐朝文学家、艺术家与其艺术特点的对应中,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飘逸洒脱,浪漫情怀
B.颜真卿——方折峻丽,笔力劲健
C.阎立本——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D.柳公权——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18、1884年,清政府批准新疆建省。新疆的首任巡抚是
A. 左宗棠
B. 曾纪泽
C. 刘锦棠
D. 张之洞
19、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也是一个学习西方的过程,经历了“始而言技(技术)”、“继而言政(制度)”,“进而言教(思想)”的过程。下列对近代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洋务运动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②维新派主张“三民主义”
③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④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20、下面是一位男士的简历,他的中文译名是( )
A. 牛顿 B. 达·芬奇 C. 爱因斯坦 D. 达尔文
21、世界现代史上曾召开过很多国际会议,请举出下列内容相对应的会议名称。(4分)
⑴形成了凡尔赛体系——
⑵签订《九国公约》——
⑶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
⑷决定成立联合国——
22、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________和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
23、世界近代史上,英、法、美颁布了一系列法律与法令,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为限制国王的权力,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 》,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2)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颁布了《 》,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3)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 》后,广大黑人踊跃报名参军,提升北方军队战斗力。
(4)罗斯福采取一系列措施干预经济调整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其核心是《 》。
24、约公元前(_____)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公元前221年(_____)(姓名)建立秦朝,是我国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国家。
25、联合国与国际安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世界反法西斯国家提出了建立战后国际安全组织的主张。________年________月,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是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总部设在美国纽约。联合国创始会员国有________个。截至2015年,联合国拥有________个会员国,2个观察员国(梵蒂冈和巴勒斯坦)。主要机构有联合国大会、联合国________、联合国秘书处等。
26、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在欧洲流行开来,这就是 ______ 。其具有司法权,设有 ______ 。
27、民主与法治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1) 是雅典的最高权利机构,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
(2)1789年制宪议会制定 , 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封建专制与封建等级制度。
(3)1912年,中华民国颁布的 是我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28、德国法西斯专政的暴政:
(1)纳粹党利用“_____” ,打击德国共产党,逮捕和迫害大批_____人和_____;
(2)接着,纳粹党乘机解散了_____;
(3)纳粹政权为加强_____控制,还焚烧了大量的_____;
(4)疯狂迫害_____;
(5)希特勒大力发展_____,积极_____备战。
①_____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条约》,实行普遍兵役制,建立起庞大的军队。
②_____年,德国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
③_____年,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29、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_______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也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0、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实行的社会等级制度是________。
31、读下图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中北约和华约组织为首的国家各是哪一国?
(2)北约和华约组织的性质是什么?
(3)两大对峙集团的形成是哪一政策的体现?
(4)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32、举例说明拉丁美洲各国为维护国家主权所进行的斗争。
33、苏联为什么会出现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有哪些严重的弊端?
3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但是,交战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蒙受了巨大的损失。面对战争的惨痛后果,战胜国的胜利失去了意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
﹣﹣摘编自《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二:一战与过去战争每天死亡人数的比较表
名称 | 数量(人) |
拿破仑战争(1790~1815) | 233 |
克里来亚战争(1853~1856) | 1075 |
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 | 518 |
普法战争(1870~1871) | 876 |
日俄战争(1904~1905) | 292 |
巴尔干战争(1912~1913) | 1941 |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 5509 |
﹣﹣摘编自《世界文明史(15)第一次世界大战》
材料三:在美国参战的影响下,中国、巴西、利比里亚等一批国家对德宣战,壮大了协约国集团的阵营,也使第一次世界大战真正进入全球规模阶段。交战双方把研制的新式武器投入战场。飞机、坦克、毒气首次用于战争,远程大炮杀伤力巨大,造成了重大的物资破坏和人员伤亡。
﹣﹣摘编自《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其依据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一战每天死亡人数与过去战争相比有何特点。试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其成因。(提示需答对4个成因)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总结一战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