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湖北十堰高三(上)期末试卷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9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4题,共 120分)
  • 1、下面是某国侵华计划的部分内容。为了达到这项目的,该国发动了

    第三项又,即使在任何情况下,签订战胜条约时,也必须将以下六个要冲,纳入本邦版图。

    其一盛京益州以南之旅顺半岛

    其二山东登州府管辖之地

    其三浙江舟山群岛

    其四澎湖群岛

    其五台湾全岛

    其六扬子江沿岸左右十里之地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中日甲午战争

  • 2、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下令把自己主持制定的一套国家法律铸在鼎上放在王宫门口,让全国百姓都能够看到。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此前刑法都由贵族掌握,秘而不宣。子产的行为(     

    A.维护了奴隶主贵族专制统治

    B.使法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C.有利于新兴地主阶层的兴起

    D.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 3、冯劫曾位列秦朝三公之一,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还负责监察百官。当时他所担任的这一职位是(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

  • 4、元朝时,各行省重大事务必须上报中央,由中央作出决定,但地方也可对处于职责范围内的事务自行裁量,并不需要全部上报中央。由此可知,行省制(     

    A.促进了区域平衡发展

    B.兼顾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

    C.避免了地方据险割据

    D.阻碍了区域之间经济交流

  • 5、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全国人大相继制定并通过了《中外合资企业法》、《商标法》等法律。1984年通过的《国营工厂法》规定:“工矿企业的生产和指挥,以及正常的经营管理都由厂长负责。”这些法律(       

    A.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B.终结了计划经济的体制

    C.规范了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

    D.推动了经济特区的设立

  • 6、北朝至隋唐时期,少数民族纷纷拟构“黄帝”祖源,追溯汉族先祖,上至北朝统治者,下至政府官员,皆有此行为。这说明此时(     

    A.中国北方完成民族交融

    B.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

    C.少数民族努力探寻族源

    D.民族间隔阂逐渐消失

  • 7、“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结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此观点属于(     

    A.程朱理学

    B.阳明心学

    C.明清儒学

    D.近代西学

  • 8、针对1962年以来农村地区出现包产到户的新情况,邓小平表示:“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这说明当时中国农村(       )

    A.地方自主权明显扩大

    B.摆脱“左”倾错误的束缚

    C.经济政策有所调整

    D.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9、辛亥革命后,有些地方士人谈到孙中山是新皇帝,他们不了解总统这个专门名词,认为它只不过是更高头衔的一个委婉的说法,甚至视共和与帝制无甚区别,且时以帝制之观念解释共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B.封建帝制尚未废除

    C.民主宪法尚未制定

    D.封建势力污蔑革命

  • 10、开元十一年,“张说奏改政事堂曰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分掌庶政……其政事堂印改为中书门下之印。”部分由宰相直接裁决的政务公文书,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就是判四方之事的堂案和处分百司的堂贴。这反映出唐中后期(     

    A.三省体制日益完备

    B.相权膨胀,严重威胁皇权

    C.开始出现一体化趋势

    D.中书门下变成宰相施政机构

  • 11、汉文帝曾两次下诏“除田租税之半”,此后,三十税一遂成为汉代定制。公元前167年,又宣布全部免去老百姓的田租,算赋也由过去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钱减至四十钱,徭役也由一年一服减至每三年服役一次。这些措施的目的是(  )

    A.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B.为攻打匈奴养精蓄锐

    C.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

    D.确立重农抑商的国策

  • 12、下图所示为唐代女性不同的发髻。这可以看出(     

    A.追求个性的审美风尚

    B.理学对妇女束缚的加深

    C.艺术对自然美的回归

    D.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 13、明英宗时期,内阁成为朝堂政务运作最为中心的一环,阁臣全面参与朝政,甚至六部官员也要前往文渊阁与阁臣议政。这表明(     

    A.阁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B.君主专制受到威胁

    C.内阁中枢地位得到强化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 14、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中,田制改革是重点内容,如鲁国的“初税亩”、齐国的“尽地力之教”、晋国的“作爰田”、秦国的“废井田,开阡陌”等。由此可知,当时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变革生产关系

    B.打击旧的贵族

    C.实现国家富强

    D.推动社会转型

  • 15、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引用了《礼记·中庸》中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主要是因为该原则

    A.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B.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C.发展了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D.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 16、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取得了伟大成就。其中国防力量得到增强,工业布局得到改善的主要原因是(       

    A.周恩来对极左思潮的批判

    B.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

    C.邓小平对经济的全面整顿

    D.大规模三线建设的开展

  • 17、孙中山先生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即便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也有体现时代发展潮流的活动。”“时代发展潮流”表现在(     

    A.确立了政治民主化方向

    B.真正实现耕者有其田

    C.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方案

    D.废除了土地私有制度

  • 18、下表为西汉政府与南越的相关史实。表中史实体现了西汉政府(     

    时期

    史实

    汉高祖时期

    汉高祖十一年夏季,南越王赵佗接受汉高祖所赐南越王印绶,臣服汉朝,南越国遂成汉朝的藩属国

    汉武帝时期

    元鼎四年,南越王赵兴和群臣请求归属汉朝,请求比照内地诸侯,三年朝见天子一次,撤除边境的关塞。元鼎五年,汉武帝发动对南越国的战争,元鼎六年,南越国灭亡

    A.保持边疆地区稳定

    B.实施民族和睦政策

    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强化郡国并行政策

  • 19、隋朝统一后,各项建设较多,规模宏大,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建立许多义仓。其目的是(     

    A.加强各地经济交流

    B.保障朝廷的物资供应

    C.保证军队粮食供应

    D.防备灾害以赈济百姓

  • 20、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根据国际环境的变化,国家与人民利益的需求,不断调整外交政策,外交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对图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20世纪60年代,外交政策成熟

    B.20世纪70年代,重返联合国是突破口

    C.20世纪80年代,坚持对话结盟的战略

    D.十八大以来,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

  • 21、春秋战国时期,管仲推行“官(管)山海”之策,主张由国家垄断自然资源开采;李悝实施“平籴法”,主张政府收售粮食以调节粮价;商鞅主张政府奖励农业生产,抑制工商业发展等。这反映了当时(     

    A.重农抑商已成为各国的共识

    B.国家重视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

    C.变法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D.社会转型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

  • 22、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在一些历史通俗演义小说中,孔子也被塑造为一个既食人间烟火又顾及眼前利益,同时讲究灵活变通的人物形象。这一现象(       

    A.体现了民众开始关注现实

    B.说明孔子形象灵活多变

    C.迎合市井民众的审美需求

    D.使儒家学说进一步完善

  • 23、有学者认为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燕山南北等地区已经进入文明时代,如大汶口文化晚期、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等。这充分说明了中华文明起源具有

    A.特殊性

    B.多元性

    C.曲折性

    D.完整性

  • 24、贞观初年,三省间的纠纷即已出现。为避免中书、门下二省的纠缠不休,协调三省关系,提高工作效率,就将二省合在一起议事,并有尚书长官和各种名号宰相参与。为此,唐朝设立了(     

    A.尚书台

    B.中书省

    C.政事堂

    D.军机处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5、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军突破黄河天险,千里跃进________,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武汉,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

  • 26、被发现的历史意义:北京人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为_________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 27、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______________运动。其中,被称为______________的学派影响逐渐增大,其代表人物是北宋后期的______________兄弟和南宋的_______,因此这一学派也被称为“______________”。

  • 28、意义:有利于推动中国________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 29、请列举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

  • 30、东南:

    (1)________________建省,清政府强化了对台湾的管辖。

    (2)日本早就想占领中国台湾和藩属国朝鲜、琉球,然后进攻中国大陆。因________发生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通过________壮大了国力的日本,趁机出兵朝鲜,且在牙山口外________偷袭清朝运兵船。

    (3)________年8月,________战争爆发。

    (4)9月,清军在________大败。

    (5)同月,在________海战中,北洋舰队官兵英勇作战,重创日本舰队,致远舰管带________、经远舰管带________率部英勇奋战,最终与舰同沉。此次海战中,北洋舰队遭到重大损失。战后,李鸿章发出“避战保船”命令,北洋海军失去了________

    (6)1895年2月,日军在山东半岛登陆,摧毁了北洋舰队基地________军港,________舰队覆灭。

    (7)清政府派________到日本________与日本政府议和,被迫签订《________》,承认________独立,割让________________全岛及________附属各岛屿、________给日本,赔款________白银,增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通商口岸,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________

    (8)《________》丧权辱国,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________的深渊。

    (9)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________的破产。

    (10)________侵占台湾后,台湾人民进行了顽强抗争

    A.从1895年5至10月,台湾________与以________为首的黑旗军一起,展开了一波又一波反抗日军占领的武装斗争,重挫了日本占领军

    B.台湾人民的武装抗日斗争,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________

  • 31、________年,美国、法国先后迫使清政府签订《________》《________

  • 32、宗法制的特点是____

  • 33、①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________ 

    ②商和西周基本土地制度是________。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是________

  • 34、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采取________的策略,三次电邀毛泽东赴________谈判。

三、简答题 (共5题,共 25分)
  • 35、土地革命的开展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从范围、措施和作用思考)

  • 36、美国1787年宪法是如何分配和平衡权利的?

  • 37、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是什么?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38、少数民族分别创立了哪些文字?(从辽、金、西夏和蒙古归纳)

  • 39、新航路开辟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95
题数 3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简答题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