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三国演义》攻取雒城时,魏延违了军令,但是两次活捉了泠苞,刘备认为魏延此功可赎其罪。对于泠苞,刘备先放后杀,其用意都是显己之仁、收买人心。
B. 《明天》中王九妈、抬棺材的脚夫等一干人凡开过口、动过手的人,在办完宝儿丧事以后,吃过晚饭便回去了,这足见人情如纸般凉薄。
C. 鸣凤有“美丽的梦想”,然而梦毕竟是梦,一切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冰冷的现实一次次击碎她的梦想,她的出身决定了在这个世界上,梦想是不能成真的。
D. 翠翠第二次在白塔下的菜园地里被祖父询问到自己对婚事的主张时,把头低下不理会,只顾用手去掏葱,表达了她对大佬明确的拒绝之意。
E. 奥菲利亚把哈姆莱特的疯癫行为告诉了波洛涅斯,波洛涅斯觉得失恋才是哈姆莱特发疯的真正原因,认为这种事情不能隐瞒不报,于是决定去见国王。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唐代诗人是高明的,他们 ① 没有抛弃诗歌主体性, ② 不曾一叶障目,只看到主体, ③ 把它们给人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精神享受同促使社会的改革这一责任紧密联系起来, ④ 使诗歌发展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
| ① | ② | ③ | ④ |
A | 不仅 | 而且 | 因为 | 因而 |
B | 既 | 又 | 因为 | 因而 |
C | 不但 | 而且 | 而是 | 从而 |
D | 虽然 | 但是 | 而是 | 从而 |
A. A B. B C. C D. D
3、在下面的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群星之所以璀璨,是因为周围有数不清的热粒子滋养它们。 。
①而在另一些时代和国土
②巨人之所以诞生并顽强成活
③由于环境险恶,即使播下了龙种,收获的也是跳蚤
④也很快被迅速赶来的尘霾所吞,仿佛群蝇强暴一滴蜜
⑤是因为有充分的厚土、养分和地下水
⑥偶有星子闪烁
A. ①②⑤③⑥④ B. ③①⑥②④⑤
C. ③①②④⑤⑥ D. ②⑤①③⑥④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钱老,久闻您在瓷器鉴定方面的大名,我刚刚得到一个清代的青花瓷器,想请您 钧鉴可以吗?
B. 自公司成立以来,他忝任主管一职,重实干,抓创新,公司业绩年年攀升。
C. 虽然老李出国已近十年,但他音容宛在,那熟悉的声音和容颜,每每让我心怀感念。
D. 您惠赐的大作我已收到。拜读后,深感对我的写作有莫大的帮助,定当珍存。
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经典具一种探索的精神。 ① 对已知世界的解释, ② 对未知的事物的求索,经典都充满了强烈的探索气息。 ③ 就写作动机来看,经典作家对世界多怀悲悯之心,欲以其作品拯世济人; ④ 又多具怀疑、探究的性格,对-切都充满好奇,欲究其所以然。一个是责任,-个是求知,这两者使经典作家成为探索自然与社会问题的前行者。 ⑤ 前行的探索者, ⑥ 不被当代人埋解,是孤独的前行者。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既有 | 也有 | 所以 | / | 就 | 从而 |
B | 不仅 | 而且 | / | 并且 | 但 | 常常 |
C | 或者 | 或者 | 况且 | 其实 | 而 | / |
D | 无论 | 还是 | 如果 | 同时 | / | 往往 |
A. A B. B C. C D. D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 就中国的文化源头而言,无论是孔、孟,还是佛、老、墨翟、申、韩,孜孜汲汲,惕励忧勤,无不以济世安民为己任,怀抱一种死而后已的念头。自庄子、列子之后,继之以巢父、许由,乃至西晋的王衍之辈,倡导洁身自好,愿做山林高人、达士,隐士之风骤然而起。两者之分,其根本在于“人”“我”之别: 孔、孟认得“人”字真,身心性命只是为了天下国家;而庄、列则认得“我”字真,视天地万物只是成就自己。
② 事实确乎如此。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到处周游,辙环天下,孔子弟子亦不免事奉季氏。究其原因,固然因为事势不得不然,舍此无以自活;但更重要的因素,还是因为孔、孟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所以遍行天下,希望藉此行道。
③ 那么,士人为何必须出仕做官?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显然是为了达臻兼善天下的公共理想。担任官职是士人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即使是史书中所广泛记载的隐士、逸民,尽管他们远离官场,然此类隐居行为之所以被不断强调,还是因为他们原本就怀抱一种被君主征召入仕的期待。
④ 就原始儒家的理想而言,士人积极入仕体现为一种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当然,这种依附性尚不足以证明士人阶级的存在完全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儒家的忧乐观足以证明士人阶级原本怀抱一种“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孔颜之乐”自宋儒周敦颐提出之后,已经成为宋明理学的核心理念。所谓孔颜之乐,就是孔子“疏食饮水”,乐在其中;颜子身处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究其本义,并非是说孔子以“疏食饮水”为乐,而是孔子将“不义而富贵”,视之轻如浮云。至于颜子之乐,则是倡导身处陋巷,不失自己的本心,即使身处富贵,仍能坚持自己的节操。儒家又有“仁者不忧”之说。所谓“不忧”,就是不忧于未来,是一种不对个人未来祸害加以担心的境界。至于万民之忧,却被儒家一直系挂心头。为此,儒家士人也就有了“居朝廷则忧其民,处江湖则忧其君”之论。
⑤ 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开始发生异化,也就是从做官为了“养民”“爱民”,进而异化为做官为了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于是,士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也从高尚的淑世理想,转而变成单纯追逐利益的寄生官僚意识。随之而来者,则是官员为官意识、习气的三大转变:一是从“养德”转变为“养态”,士大夫不再为可怒、可行之事而显现出刚正、果毅的德容,而是追求宽厚浑涵,不再任事敢言、忧国济时的俗状;二是从“策名委质”转变为“营营于富贵身家”,士大夫不再为了任天下国家之事而不顾个人的安危得失,而是营营于富贵身家,将社稷苍生委质于自己,不再认真做事;三是“功名”观念的转变,也就是从做官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转乾旋坤,继往开来,转而变为追求富贵。
(选自《中国官本位意识的历史成因》,2014年11期《新华文摘》,有删改)
【1】对“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按照原始儒家的观点,其核心内容是兼善天下。
B. 是原始儒家的理想,外在表现为依附国家体系。
C. 是原始儒家追求的忧乐观,即怀抱“孔颜之乐”。
D. 后期发生了异化,出仕的目的转向了个人私利。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①②段从中国文化源头说起,通过分析仕与隐的不同明确本文的讨论重点,即为何有人“居朝廷”有人“处江湖”。
B. 第③段承上启下,分析“士人必须出仕做官”的原因,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任职是士人实践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
C. 第④段进一步阐述士人出仕做官体现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强调士人阶级的这种依附主要不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
D. 第⑤段着重剖析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异化的情况,即做官目的、依附国家体系的性质、为官意识与习气等的转变。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仕与隐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服务天下百姓,后者是为了成就自我。
B. 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开始异化并逐渐衰退。
C. 儒家的忧乐观既包括“孔颜之乐”又含万民之忧,主要是为兼济天下。
D. 为了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念,积极入仕成为士人的必然选择。
7、不写除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狗彘之畜,无失其时,__________________。 (《寡人之于国也》)
(2)暧暧远人村,___________________。 (《归园田居》陶渊明)
(3)___________________,猿猱欲度愁攀援。 (《蜀道难》李白)
(4)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高》杜甫)
(5)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定风波》苏轼)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表明放低姿态,希望人才屈驾来访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善于用典。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运用典故,暗含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两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阐明择师方面不分地位高低和年长年少的原则:“____________”,无论年长年少;“______________”,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先写“ ______________”,以美女衬英雄;再用“______________”,以曹军惨败来突出周瑜英气勃发的形象。
(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有“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其中“进亦忧”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退亦忧”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逍遥游》开篇,庄子在写出了鹏不知有几千里长的背之后,又用形象生动的笔法写出了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壮观气势。
(2)《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儒道两家都用行路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3)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描写了一场激战,战斗中只听得“___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___”这一句暗示将主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的壮烈情怀。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以制木为轮为喻,表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一文,表明作者韩愈对当时社会不学师的风气喟然长叹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
(3)陆游《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感受到山村淳朴的民风之后,产生的与村民无间相处的渴望。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妙用“ , ”的譬喻,阐明学习的态度,强调持之以恒方能获得成功。
(2)白居易的叙事诗《琵琶行》以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为明线,以诗人的感受为暗线,两条线交汇在“ , ”这两句诗中。
(3)苏轼《水调歌头》寄托了对亲人的殷切思念,其中祝愿自己和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能健康长寿并共赏明月的诗句是“ , ”。
13、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次韵翰林金侍讲大阅诗
夏原吉
永乐辛卯将用兵于沙漠。二月,大阅于北京城东。时翰林金侍讲有诗,因次其韵。
羽书飞召四方兵,百万貔貅①集帝城。
赫赫气横鱼丽阵②,桓桓威称虎贲③名。
銮舆晓阅霜凝盖,铁骑云屯风飏旌。
此去烽烟应尽扫,薇垣④长见泰阶平。
[注]①貔貅,传说中两种猛兽,比喻勇猛的战士。②鱼丽阵,即鱼鳞阵,古代战阵名。③虎贲,士之称。贲通“奔”。④薇垣,传说是天帝居住的地方。这里代指朝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叙写朝廷从全国急速调兵的情景,“飞”字生动地写出了飞骑传召的情形。
B.“百万貔貅”显示了军队的强大,“帝城”则交代了军队集结的地点。
C.“晓”“霜”写出了皇帝亲自来阵前检阅的环境特征。
D.诗人用“云屯”来比拟铁骑众多,用“风飏旌”侧面烘托出“铁骑”的精神昂扬。
【2】“赫赫气横鱼丽阵,桓桓威称虎贲名”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烈妇传
李翱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缧其男女,以会于陈州。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飞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①。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娣姒②,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则贤矣。至于辩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固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旌守御之臣,凭坚城深池之险,储蓄山积,货财自若,冠胄服甲,负弓矢而驰者,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注:①陴:城上的小墙,这里代城墙。②娣姒:妯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
B.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
C.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
D.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烈妇:封建礼教所提倡所表彰的不失身不改嫁以死殉节的女子。
B.县令:一县之长,掌握所管辖区域的行政、司法、审判、税务、兵役等大权,其同僚下属有县丞、主簿、县尉、典史等。
C.胥吏:旧时指官府的各类办事人员和差役,地位较低,属于没有官位的官府工作人员。
D.岁满:旧时指官员任职期满,县令三年一个任期,三年后根据政绩可升迁、调任、留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希烈的叛军要攻占项城县时,县令李侃不知怎么办,他的妻子杨氏说服他应忠于职责,为国家利益而坚守。
B.杨氏对召来的吏人百姓讲话,激励他们为保卫自己的家园而战,不做叛军之人。
C.李侃带领召集的几百人备战,杨氏亲自为他们做饭送饭。并让李侃向叛军讲话,表示准备战死决不投降。
D.李侃受伤回家,杨氏责备了他,并和他一起去指挥作战。叛军在主帅被射死后撤退,项城得以保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2)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曾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十月文学奖等国内外数十种文学奖项的著名诗人陈先发在儿子16岁要去美国读书时,曾写过一段告诫之语,劝儿子在生活中要积蓄起人生“四力”。
一、眼力:世界无限而你唯一,你须积累起一种强悍的辨别能力,剔除芜杂而后知道什么是你所应坚持的。
二、思力:习得一种方法,形成一种眼光,而后才有你自己的世界。
三、定力:不为他人的判断与观点所摆布,不为世界的复杂而乱了方寸之心。
四、抗压之力:不因挫败而弃,不因重负而失去对生命的激情。
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感悟,从以上“四力”中任选两种,谈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