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高三备考复习中,许多学生存在时间安排不合理,作业完成不及时,复习重点不突出,有的甚至记住了后面的知识,又忘了前面的知识。
B. 中美贸易战近期成为了媒体报道的热点,美国单方面制造事端,妄图影响中国的发展,以继续维持自己的霸主地位,中国政府立场坚定并予以了有力反击。
C. 条码支付由于具有支付便捷、应用门槛低的优势,在促进移动支付普及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现象。
D. 如果大学生在大学里没有重视课堂学习、自学能力培养和社会实践,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就不会迅速适应工作带来的角色转变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①现在还有很多司机不吸取血的教训,仍然酒后驾车,对这种铤而走险的行为,公安交通部门还应加大处罚力度。
②就日本名古屋市长关于“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危言危行,外交部发言人表示支持南京市做出暂停与名古屋市官方交往的决定。
③金阳新区一些居民违建之风抬头,部分业主占用公用场地非法搭建,或楼顶加层 ,或凌空搭建,这些违法建筑如雨后春笋,均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④ 他生前身无长物,家里连件像样的家电都没有,着实让人动容。
⑤在开罗大学的演讲中,奥巴马表示,要和伊斯兰世界开诚布公地对话,寻找共同价值,支持穆斯林,并决心用美国的力量来解决最困扰伊斯兰世界的问题。
⑥从被科尼法官讲述的一起案件深深触动,到把科尼的故事写成《复活》,托尔斯泰惨淡经营了整整了12年之久。
A. ①③⑥ B. ②④⑥ C. ①④⑤ D. ④⑤⑥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一位好朋友的新居刚刚落成,就诚挚邀请我到他的新居看看,我说:“一定会赏光的”。
B. 李教授病愈出院了,小王在电话里亲切地和他聊天,说道:“欣闻康复,特致祝贺之忱。”
C. 张强发了一则寻物启事:本人不慎在学校餐厅丢失一串钥匙,如有拾到者,请及时奉告。
D. 吴医生治好了不少患者的顽疾,有一位患者送了一面锦旗,写道:“杏林高手,医者仁心。”
4、下列各组短语,搭配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
A.强烈的要求 猛烈的炮火 剧烈的运动 热烈的掌声
B.鲜丽的色彩 鲜明的对比 鲜艳的花朵 鲜活的事例
C.严酷的剥削 严正的立场 严峻的制度 严厉的打击
D.深厚的感情 深切的怀念 深重的灾难 深奥的道理
5、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峨眉山风景最好的地方,我以为是由清音阁到洪春坪的一段山路。________。我觉得这就是鲁迅小说里写的张飞鸟。
① 下面是一条溪,溪水从大大小小黑的、白的、灰色的石块间夺路而下。
② 它为什么要这样?
③ 有时潴为浅潭,有时只是弯弯曲曲的涓涓细流,听不到声音。
④ 一边是山,竹树层叠,蒙蒙茸茸。一边是农田。
⑤ 时时飞来一只鸟,在石块上落定,不停地撅起尾巴。
⑥ 乌黑身白颊,黑得像墨,不叫。
A.①③④⑤⑥② B.①④③⑤②⑥ C.④①②③⑤⑥ D.④①③⑤②⑥
6、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长期以来,中国流行的几乎所有法学理论教科书都把法律上的“义务”解释为国家通过法律强加给法律主体的负担和不利。这种对“义务”做出的负价值定位是武断的,因为根据自然法学传统,法律上的义务并不能由国家随意规定,而是源自于自然法的义务,即源于道德义务。源自于道德义务的法律义务是远比“权利”重要得多的正价值概念。
②与“义务”一语准确对应的概念是“应当”。“应当”是一个表达精神现象的用语,是指社会群体对某种行为的看法——正确的且必须的。当社会群体用“应当”这一概念把某主体同某行为具体联系起来时,就意味着,该主体负有作(或不作)某行为的义务。义务就是主体作(或不作)某行为的应当性。
③“应当”并不是社会群体随意的看法,而是群体的每一个个体成员依据自身的良心体验形成的对外界行为的看法。一个人在外地听说自己的爷爷生病了,他的第一感受就是“我应当回去照顾爷爷!”这里的“应当”完全产生于主体自我良心的内省式要求。一般来说,每个人都会由自我良心自发地产生这种原始的义务要求。但是,如果某A比较另类,在听说爷爷生病之后毫无反应、沉迷于各种娱乐活动,与其相处的群体其他成员就会告 他:“你应当回去照顾爷爷!”群体成员对A提出的“应当”,就是赋予A一项义务。社会群体成员们之所以对 A提出这种要求,是因为,该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从自我经历的爷爷生病时的良心感受出发认为:回去照顾爷爷是正确的,也是必须的。
④人类社会实践中,在国家这种组织出现之前很久,社会群体成员就通过对一个一个行为的评价形成规定道德义务的道德规则。由于社会群体成员绝大多数人的良心、理性处于同一发展水平以至相似, , ,即能形成基本共识。譬如,对于杀人行为、盗窃行为,人们一致认为“不应当做”;对于赡养老人、抚养孩子行为,人们一致认为“应当做”,等等。人们用语言将这些共同判断表述出来,就形成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口口相传的道德规则:不应当杀人,不应当盗窃,应当赡养老人,应当抚养孩子,等等。人类社会通过道德规则向社会每一个个体成员提出道德义务要求,使每个个体成员赋有道德义务。
⑤人类社会的道德规则包括4个不同层次的规则:禁止损他类规则;倡导利他类规则;劝导自善类规则;引导入圣类规则。其中以不应当杀人、不应当放火、不应当抢劫等规则为 主要内容的禁止损他类规则最为重要,它们通常被认为是道德底线规则。这类规则赋予每一个体的道德义务是必须履行的。履行这类义务是维系人类最低限度文明、保持社会最低限度秩序的要求。换句话说,没有对这类义务的履行,人类就会处于丛林状态。所以说,义务是人类文明维系之根。
⑥道德规则自身并不具有保证规则赋予的义务得到履行的手段,以致一旦有人违反上述底线道德规则赋予的义务,道德规则自身并无有效应对手段。为了确保人们履行底线道德规则赋予每一个体的义务,人们将道德底线规则加以强化、改造:在底线道德的每一具体义务性规则之后附加针对违反义务的制裁规则,并由一定的社会权威机构对这些制裁规定加以执行,这就使道德底线规则演变为法律规则。
⑦人类超越野蛮状态跨入文明门槛,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法律规则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引导。人类在进入文明状态之前相当长时间内就形成了主要源自于道德底线规则的习惯法。在国家组织形成之后相当长时间里,国家作为执行制裁的权威机构,其适用的仍然是主要源自于道德底线规则的习惯法。只是在国家适用习惯法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出现由国家组织将习惯法成文化的做法,以致最初的成文法主要源自于习惯法,其义务规定部分主要源自于道德底线规则。
⑧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农耕文明时代法律规则的义务规定部分主要来自于底线道德义务规则,但是,由于农耕文明各国普遍实行全权君主制度,君主拥有立法权,这使君主代表的国家立法很容易在法律中混入大量的不合理、不适当的义务设定。从农耕文明国家立法到商工文明国家立法都存在大量的国家片面强加给民众的限制。我们把这种国家武力基础上的强制视为“伪义务”。我们不能把“伪义务”视为义务本体,不能因伪义务的存在而否定义务的真正价值。
【1】第①段加点字“负”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假设了爷爷生病是否应当回去照顾的事例,对其用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阐明“应当”是社会群体成员对某种行为所持的“正确的且必要的”的看法。
B.阐明“应当”是社会群体成员依据自身的良心体验形成的对外界行为的看法。
C.阐明“义务”是社会群体成员基于自己的良心感受向某主体提出的“应当”。
D.阐明社会群体成员向某主体提出“应当”是社会群体成员的良心和“义务”。
【3】依据本文,对“义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义务不应是国家单方面的限制。 B.义务是社会群体行为的“应当性”。
C.法律上的义务源自于道德义务。 D.道德义务基于道德规则的要求。
【4】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④段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A.因此,社会群体成员们各自做出的对各种行为的基本评价基本是一致的。
B.所以,社会群体成员们各自做出的对各种行为的基本评价基本是一致的。
C.所以,社会群体成员能通过行为评价形成规定道德义务的道德规则。
D.因此,社会群体成员能通过行为评价形成规定道德义务的道德规则。
【5】⑥⑦两段论述了法律规则形成的(____________)(填入两个字)、形成的机制和形成后的(____________)(填入两个字)。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庄子·逍遥游》一文借宋荣子之口说“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用香草做比喻,来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居室主人摆脱繁杂公务并暗寓欣喜之情的一句是“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作者面对污浊黑暗的社会环境,找不到出路的失意、痛苦与无奈之情。
(2)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铺写苍凉悲壮的战地气氛。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借南朝宋文帝的典故,指出北伐抗金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若草率出兵,即使有“____________”的雄心壮志,也可能是“____________”的结局。
9、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⑴庄子《逍遥游》中,清楚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够辨明荣辱的界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欧阳修《醉翁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山间景象朝暮变化之美。
⑶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秦极力搜刮民脂又奢侈浪费的行径,发出了激愤的质问。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子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说,天气寒冷,松柏晚于其他植物谢落,比喻人要坚韧不屈,不改初心。
(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木与绳”“金与砺”的关系做比喻,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3)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颔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引用屈原《离骚》中的名句,指出:创新从来都死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
⑵已故评书演员单田芳凭着其顽强的毅力,在传统表演艺术事业上执着追求,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正如荀子《劝学》中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一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原则,表示无论身处何地,都不忘忧国忧民。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渔家傲·秋思》中运用互文的手法表现戍边将士苦思家乡的句子是“人不寐, 。”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人们迎神赛社的作乐场面与前文“烽火扬州路”做比较,表明人们已淡忘国耻的句子是“ , ”。
(3)《师说》中指出老师职能的句子是“ , ”。
1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①。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①潺湲:水流动的样子,也可以指流水声。②接舆:人名,春秋时楚国的隐士。
【1】诗歌最后一句中的“五柳”是指 __________(人名)。
【2】下列各项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B.“寒山”、“暮蝉”点明了季节特征。
C.“倚杖”“临风”,写出悠然的心情。
D.尾联两处用典,蕴含愤懑不平之音。
【3】赏析颈联的精妙之处。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昌言,字仲谟,汾州孝义人。太平兴国三年,举进士,文思甚敏,有声于场屋,为贡部首荐。廷试日,太宗见其辞气俊辩,擢置甲科。昌言知天雄军,大河贯府境,豪民峙刍茭图利,诱奸人潜穴堤防,岁仍决溢。昌言知之。一日,堤吏告急,命径取豪家廥积以给用,自是无敢为奸利者。属澶州河决,流入御河,涨溢浸府城,昌言籍府兵负土增堤,数不及千,乃索禁卒佐役,皆偃蹇不进。昌言怒曰:“府城将垫,人民且溺,汝辈食厚禄,欲坐观耶?敢不从命者斩。”众股慄赴役,不浃旬城完。太宗手诏褒谕之,召拜给事中、参知政事,俾乘疾.置.以入,即赴中书。时京城连雨昌言请出厩马分牧外郡或以盛秋备敌马不可阙昌言曰塞下积水敌必不至太宗从之。未几,王小波、李顺构乱于蜀,议遣大臣抚慰。昌言独请发兵,无使滋蔓,廷论未决。会嘉、眉连陷,始命王继恩等分路进讨。昌言摄祭太.庙.,宿斋中,因召对滋福殿,复赞兵计,遂遣使督继恩战。真宗即位,迁兵部侍郎、知陕州。咸平三年,以本官兼御史中丞、知审官院。有言门资官不宜任亲民,昌言手疏,以才不才在人,岂以寒隽世家为限,遂罢其议。先时,多遣台吏巡察群臣逾越法式者,昌言建议请准故事,令左右巡使分领之。会知审刑院赵安仁、判大理寺。韩国华断狱失中解职,昌言因上言:“详断官宜加慎择,自今有议刑不当,严示惩罚,授以远官,若有罪被问不即引伏者,许令追摄。又天下大辟断讫,皆录款闻奏,付刑部详覆,用刑乖理者皆行按劾。”从之。会孟州民常德方讼临津尉任懿以贿登第,事下御史,乃知举王钦若受之,昌言以闻。钦若自诉,诏刑昺覆按,坐昌言故入,夺官。
(节选自《宋史·赵昌言》,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京城连雨/昌言请出/厩马分牧外郡或以盛秋备敌/马不可阙/昌言曰/塞下积水/敌必不至/太宗从之/
B.时京城连雨/昌言请出厩马分牧外郡/或以盛秋备敌/马不可阙/昌言曰/塞下积水/敌必不至/太宗从之/
C.时京城连雨/昌言请出厩马分牧外郡/或以盛秋备敌/马不可阙昌言/曰/塞下积水/敌必不至太宗/从之/
D.时京城连雨/昌言请出/厩马分牧外郡或以盛秋备敌/马不可阙昌言/曰/塞下积水/敌必不至/太宗从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疾置是古代为供紧急传递公文者中途换马或停宿的驿站,亦指驿站所备的车马。
B.太庙是帝王祭祖的宗庙。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前,后三昭,再后三穆。
C.大理寺掌管刑狱案件审理。宋朝的大理寺分左右寺,右寺审理京师百官的刑狱。
D.故入,指官吏故意将无罪断为有罪、或将轻罪断为重罪,是古代的一种罪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昌言文思敏捷,科场颇有声誉。他考取进士时,获得主持贡举部门的首荐;太宗也因为他的文章言辞雄辩,提拔他录在甲科。
B.赵昌言临事果断,喜用严刑峻法。面对豪民毁堤自利,他命令取走豪民家贮藏的干草以供使用;面对佐役禁卒不肯听命担土固堤,他以斩首威逼,驱使他们服役。
C.赵昌言主张平乱,坚决而有远见。王小波、李顺在蜀地叛乱,他反对派大臣安抚,主张发兵控制;他认为不发兵平乱,叛乱将蔓延,事情果如其料,嘉州、眉州接连失陷。
D.赵昌言重视真才,要求详断官权责相连。针对门资官不宜担任地方官的说法,他上奏提出是否有才取决于人;向真宗提出详断官议刑不当要严示惩罚,授任远地做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时,多遣台吏巡察群臣逾越法式者,昌言建议请准故事。
(2)皆录款闻奏,付刑部详覆,用刑乖理者皆行按劾。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荀子说“人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几乎获得最大程度的彰显。但人类对自然本身的价值、需求的关注依然极为有限,使得当今世界的生态危机和生态环境问题,以海啸、地震、物种灭绝、资源枯竭乃至各种疫病肆虐横行的形式爆发出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再次提醒并帮助我们深刻理解“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的生态文明理念。
这不得不促使我们进行反思。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