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特殊句式类型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②因之以饥馑 ③毋吾以也 ④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⑤异乎三子者之撰 ⑥得不焚 ⑦罚依金谷酒数 ⑧开琼筵以坐花
A. ①③/②⑤⑦/④⑧/⑥ B. ①③/②⑤/④⑧/⑥⑦
C. ①②/③⑤/④⑧/⑥⑦ D. ①②/③⑤⑦/⑥/④⑧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新年伊始,一轮迅猛的纸张原料涨价潮呼啸而至,席卷整个用纸行业。纸价普涨,新闻、图书出版业首当其冲。
②实施“阶梯电价”本应是大快人心的改革之举,但调查表明,不是所有的受访者都支持这项改革,这值得决策者深思。
③坚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江心补漏。
④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的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的创作人才,是十九大赋予文艺界的期望。
⑤随着百镇千村建设稳步推进,海南省许多新的特色旅游产品脱颖而出,发展乡村旅游、推进全域旅游大有可为。
⑥《战狼Ⅱ》以扣人心弦的剧情设计,紧张刺激的格杀搏斗,恢宏震撼的战争场面,点燃了观众的观影热情。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奚:为什么
B.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厌:厌弃
C.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素:白色
D.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 达:达到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又前而为歌曰②天下云集响应③顷之未发,太子迟之④卿当日胜贵⑤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⑥使使以闻大王⑦却匈奴七百余里⑧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⑨一死生为虚诞⑩其曲中规⑪火尚足以明也⑫使人听此凋朱颜
A.①④⑧/②⑪/③⑨/⑤⑩/⑥⑦/⑫
B.①⑧/②④/③⑨/⑤⑩/⑥⑦②/①
C.①②④/③⑧⑨/⑤四/⑥⑦⑫/⑪
D.①②④/③⑨/⑤⑩/⑥⑦/⑧⑪/⑫
5、下列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眄庭柯以怡颜 B.或棹孤舟
C.怀良辰以孤往 D.园日涉以成趣
6、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材料二:
文化自信所具有的四个特质:
第一,自信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历史和无数典籍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生活智慧、政治智慧,丰富的历史经验、治国理政理念,以及作为独特标识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理念、中国价值等。这些具有极鲜明中国特色的理念和智慧,一旦为各国人民所理解,都会受到衷心的赞誉和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珍视他人的生命尊严和生命价值,不但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大智慧,更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道义准则,已为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高度认同。再比如,中华文化倡导和合文化,主张培养人的诚实、守信、宽厚、庄重、谦逊、温和等品质,实现“和为贵”。我们的文化自信首先是建立在对中华文化载体中内在蕴涵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理念、中国价值的整体性理解与把握之上。
第二,自信于中华文化蕴涵的浓厚深刻的人文精神,以人民为中心、以人为主体、以人为本。中华文化主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就是首先要理解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化也是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结晶。比如我们讲传统文化,什么是传统文化,它从哪里来?传统文化其实就是从民间、从人民群众现实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的风、俗、习惯中来的。“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风就是时尚、风尚,流传很快,变化也很快,风行一时;俗,则是在风的基础上沉淀下来,成为比较稳定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这就是传统文化。
第三,自信于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创新是中华文化生命活力的源泉。古人讲,“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任何一种民族文化、历史文化,都是在历史演进的长河中不断发生流变,大浪淘沙,日积月累,在各种文化的交流、交锋、交融中不断发展的。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当代对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就提出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原则,使之不断适应和融入当代人的生活实践,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包括四十年来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空前的改革开放,这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性选择,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历史性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抉择和必由之路。改革就是除旧布新,就是开拓创新,改革使中国社会充满了生命活力,使中华文化更加灿烂辉煌。
第四,自信于中华文化“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显著特色。就中华民族文化本身而言,它是“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国各个民族有自己的民族文化,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但中华民族文化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叠加,而是各民族文化逐渐融合而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各地域兄弟民族迁徙、汇聚,血脉交融,共同缔造了中华文化的辉煌。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也是整个人类文明和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还表现在其所具有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及“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大格局大气象大胸怀上。正是在历史上广泛、深刻的文化交往、交流、交锋中,中华文化吸取了异域、异族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加以吸收、改造,丰富发展了自己。同时我们也明确了这样一个道理:文化的民族特色是因比较而存在的,越是有比较越能显示自己,所以要坚持和其他文化开展交流。文化的民族特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与其他多样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有些因素会凸现出来,有些因素则会逐渐淡化乃至消失,从而在新的基础上生成新的文化特色。这也是文化发展的一个规律。
(原文化部部长、国家艺术基金理事长蔡武《学习时报》)
材料三:
我们需要有信心,在疫情带来巨大冲击而中国又最快走出极端疫情形势的时候,外部势力挑战中国不是更容易、更有机会了,而只会变得更难。所以我们无需被华盛顿搞出的舆论战吓住,它今年对华开启的战线可能更多,但实际总力度很难超过去年和前年。
李总理对各种涉外问题的回答很平和,这一方面反映了北京“和”字为先的基本态度,也折射了我们稳步上升的国家自信。疫情带来了一些根本性冲击,它似乎在动摇世界的一切,中国的办法就是做好自己的事情。我们因为大,做好了自己就做好了对外领域的主动性。
我们或许不知道前方会发生什么,或许也不知道可能会有什么结果,但中国能够把握住自己所处的每一个具体环节,不让它朝着损害我们国家利益的方向失控。其实这一届两会恰恰是对中国这种能力的综合展示。这个国家朴实无华,还经常被西方舆论围攻,但它就是实绩比较多,原来的起点虽然不高,但大趋势是人民越过越好。
(来源:环球时报2020-05-29)
【1】下面对材料二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珍视他人的生命尊严和生命价值,不但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大智慧,更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道义准则,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相互交流所必须遵守的标准。
B.“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风,则是在俗的基础上沉淀下来,成为比较稳定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俗,就是时尚、风尚,流传很快,变化也很快,风行一时。这就是传统文化。
C.传统文化要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就应该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原则,不断适应和融入当代人的生活实践。
D.中华民族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总和,是各民族文化逐渐叠加而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各地域兄弟民族迁徙、汇聚,血脉交融,共同缔造了中华文化的辉煌。
【2】下面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显示,在鲁迅生活的年代,中国人已失去了自信力,转向了“他信力”和“自欺力”。
B.材料二从“博大精深”“人文精神”“创新性”“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四个方面的特质来论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原因。
C.材料三表明,中国以最快的时间走出极端疫情的形势,没有被华盛顿搞出的舆论战吓住,一方面反映了北京“和”字为先的基本态度,也折射了我们稳步上升的国家自信。
D.三则材料表明,一个民族的自信,和国民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国家的实力是分不开的。中国能够把握住自己所处的每一个具体环节,让人民越过越好。
【3】结合材料,谈谈我国应该从哪些方面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自信?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中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一脉相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老子》中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孟子》中主张教化百姓的措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生命就个体而言,何其短暂,就整个人类而言,则是代代相传,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就体现了这一哲理。
(2)李白的《将进酒》中突出表现作者对富贵奢华生活鄙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3)杜甫《登岳阳楼》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创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描写洞庭湖湖水浩瀚,无边无际,承载万物。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的修辞来形容生命的短暂,并以此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中的“小年”。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表达了北方已非故土的感慨。
(3)______________,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______________。(苏轼《江城子》)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一句,写了蜩与学鸠对大鹏徙于南冥的嘲笑。“________”一句,批评了蜩与学鸠的狭隘。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夸张笔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与下文饯行的欢乐场面相对。
(3)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美了刘裕北伐中原收复河山的雄壮气势。
(4)《离骚》中表明自己即使佩带芳草和玉佩,但是自己光明纯洁的品质没有亏损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唯昭质其犹未亏。”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且挥霍无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两次提到“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第一次说他们“______________”,意在与士大夫以从师为耻形成对照;第二次说他们不被士大夫看重,可士大夫们的智慧比不上他们,最后以反问语气感叹道:“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向人们指出:一个国家的灭亡往往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内外因素造成的。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陆游《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摹了当地风俗,赞美了古老的乡土文化。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交代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
(3)庄子《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世间荣辱,不因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书愤二首(其一)
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①,忧愤张巡嚼齿空②。
细雨春芜上林苑③,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西汉时,苏武被困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改。②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嚼齿吞舌,不屈而死。③上林苑,汉时旧苑,它和“洛阳宫”在这里都是用来代指皇宫。
【1】下列对颔联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苏武的典故写诗人晚年的困厄境况,十分准确贴切地表达了自己的一片忠心。
B.用张巡的典故是诗人以史明志,写自己虽然被俘了,但是要坚持斗争永不屈服。
C.“久”字写出了困厄持续的时间之长;“空”字则突出了诗人年华已逝,报国无门的忧愤之情。
D.连用两个典故紧承首联的自我描述,诗人情绪激昂、内心悲愤,照应了题目。
【2】本诗颈联情景交融,特色鲜明,请结合全诗赏析这一联写景的精妙之处。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唐人学汉魏变汉魏,宋学唐变唐。其变也,非有心于变也,乃不得不变也。使不变,则不足以为唐,不足以为宋也。先生许唐人之变汉魏,而独不许宋人之变唐,惑也!且先生亦知唐人之自变其诗,与宋人无与乎?初、盛一变,中、晚一变,至皮、陆二家,已浸淫乎宋氏矣。风会所趋聪明所极有不期其然而然者故枚尝谓变尧舜者汤武也;然学尧舜者,莫善于汤武,莫不善于燕哙。变唐诗者,宋、元也;然学唐诗者,莫善于宋、元,莫不善于明七子。
(节选自袁枚《答沈大宗伯论诗书》)
【1】用斜线“/”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风会所趋聪明所极有不期其然而然者故枚尝谓变尧舜者汤武也
【2】在袁枚看来,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日前,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提出,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同时,也对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过程列出了“禁止情形”。《征求意见稿》的发布,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
请结合材料内容,在学生、教师、家长中任选一种身份,给“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写一封信,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提出你的意见与希望。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