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江西萍乡2025届高三语文下册三月考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学生的考场作文有的感情真挚、观点深刻;有的字字珠玑,读来酣畅淋漓、满口余香;有的却不忍卒读,难以入目。

    ②我们的时代不乏热门作品,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好作品、精品力作是微不足道的,是少得可怜的。

    ③陈邦彦书法洒落劲健,如兔起鹘落,气贯长虹,字里行间奔突着一股清刚俊逸又不失法度的气息。

    ④近段时间来有关李嘉诚旗下产业撤资、罢工等诸多话题甚嚣尘上,但大多数人都持观望态度,静待新的确切消息。

    ⑤郑渊洁说:我不知道国外的军人爱不爱唱歌,反正我服兵役的年代,中国军人特爱唱歌,唱的当然都是趾高气扬、荡气回肠的歌曲。

    A. ①③   B. ③④   C. ②④   D. ②⑤

  • 2、下列名胜古迹与其所对应的诗句、作者,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钱塘江——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苏轼——苏子瞻

    B. 玉门关——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王龙标

    C. 洞庭湖——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孟浩然——孟山人

    D. 武侯祠——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杜少陵

  •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博鳌亚洲论坛不仅是兼具亚洲特色和全球影响的国际交流平台,而且是连接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桥梁。

    B. 去年,太原钢铁宣布成功制造碳化钨球珠,正式结束圆珠笔产量第一大国每年花费1500万美元进口笔尖钢。

    C. 文化自信强不强,思想解放够不够,敢领风气之先的魄力足不足,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中国未来的发展。

    D. 金嗓子喉宝的主要成分是由薄荷脑、金银花、西青果、罗汉果、石斛等配制而成的,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

  •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大约有67.3%左右的国民认为应当召开读书节。

    B.做好复学复课工作离不开全社会的密切配合。

    C.中国女排顽强拼搏的精神鼓舞我们勇敢向前。

    D.新时代青年要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自从石峁遗址重见天日后,一直是考古界关注的焦点,其陆续出土的文物再一次刷新了人们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知。

    B. 近年来,为充分调动一些流域上下游地区开展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中央财政对跨省份的流域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给予政策引导和支持。

    C. 那些只简单地把观众当成为影视产品贡献多少票房的数字的做法,不仅会对社会文化环境产生污染,也将对影视产业造成致命的伤害。

    D. 《世界环境》杂志与“中国日报网”联合承办的“2018年度全球十大环境热点事件评选”活动,将有助于我们把握环境变化的脉搏,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甲】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乙】简jié,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取材于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B. 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

    C. 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D. 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B. 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 “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D. 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B. 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一定越具有创造性,正如《三国演义》之于《三国志》、电影《大话西游》之于《西游记》。

    C. 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D. 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一性。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常用来表达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一句运用数字,夸张地表现了蜀道中青泥岭上山路的曲折盘旋;攀行在高险摩天、伸手可以摸到星星的蜀道,人们会紧张、惊恐得“ __________”。

    (3)《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流水为喻,告诉客人“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的道理。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以乡愁为主题的诗词中,多以明月寄托愁思,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有这样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用“_______”来强调君子要自我砥砺保持锐气,用“______________”来强调君子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来提升自己。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的《登高》中写远望所见,为我们营造了一副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致。

    (3)《曹刿论战》中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_________ 。”

  •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①胶鬲举于鱼盐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孙叔敖举于海。(《孟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赤壁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肇锡余以嘉名。(《离骚》)

    ⑤鼎铛玉石,金块珠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阿房宫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月春风等闲度。(《琵琶行》)

    ⑦凭君莫话封侯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己亥岁二首》曹松)

    ⑧不失其所者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德经》)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来批评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

    (2)《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此诗句是:_____________

    (3)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___________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中国古代文人受到孔子的“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明显影响,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有着极强的忧患意识。如屈原在《离骚》中说到自己经常感叹流泪,就是因(1)____,表达了自己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孟子也十分关注一个国家的兴衰,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2)_________。而辛弃疾在(3)______;《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历史影射现实,说南宋的失败,金人的南侵,这都是国家的耻辱,但他又深怕这些渐渐地被人们淡忘,想到不堪回首的是:(4)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忆旧游·别黄澹翁

    吴文英

    送人犹未苦,苦送春、随人去天涯。片红都飞尽,正阴阴润绿,暗里啼鸦。赋情顿雪双鬓,飞梦逐尘沙。叹病渴凄凉,分香瘦减,两地看花。

    西湖断桥路,想系马垂杨,依旧欹斜。葵麦迷烟处,问离巢孤燕,飞过谁家。故人为写深怨,空壁扫秋蛇。但醉上吴台,残阳草色归思赊。

    (注)此词作于淳祐九年,词人在苏州仓台为幕僚。此词为词人在苏州送别友人黄澹翁时回忆起杭州姬妾而作。

    1陈洵在《海绡说词》中说“此恨有触即发,全不注在澹翁也,故曰‘送人犹未苦’”,联系全诗,概括作者“苦”的原因。

    2下阙“葵麦迷烟处,问离巢孤燕,飞过谁家”三句,历来为人称道,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书魏郑公传后

    曾巩

    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以其书存也。及观郑公以谏诤事付史官,而太宗怒之,薄其恩礼,失终始之义,则未尝不反复嗟惜,,恨其不思,而益知郑公之贤焉。

    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其怠且忌矣。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切谏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也。存之于书,未尝掩焉。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又何以知其贤且良欤?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史之,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与此戾也。”夫《春秋》之所以讳者,恶也,纳谏岂恶乎?“然则焚稿者非欤?”曰:焚稿者谁欤?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则?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噫!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万世者,郑公也。

    (选自《宋文鉴》,有删节)

    (注解)①亮:同“谅”,诚信。②必:断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其怠且忌矣 启:启发,引导

    B. 至于辽东之败 至于:到,到了

    C. 成区区之小 让:谦让

    D. 非其史之 遗:遗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渊源皆出于此也 ②皆出于此乎

    B. ①能知其有此,以其书存也 ②所以遣将守关,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 其书可见也 ②泊牧谗诛

    D. ①而不欺万世者 ②洋洋与造物者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赞扬了魏征以诚信持己事君、不欺于万世、大公至正的品德,也指出他所以能直言进谏,是因为遇上圣明的君主。

    B. 本文还阐述了为君不掩己过的道理,着重指出保存谏诤文辞和事实的重要意义,批评了替君王掩饰、隐瞒的不良行为。

    C. 本文举出《春秋》“对君主、父母、贤德之人要避开其过错”的原则,作为唐太宗晚年愤恨魏征把谏稿写入史册的原因。

    D. 本文叙事说理,注意运用对照法,既写魏征等人因敢于谏诤而名垂后世;又写唐太宗后期不能纳谏而导致“辽东之败”。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短句。

    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2)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新冠疫情,牵动着国人的心。社会上涌现出很多心系疫情捐赠助力的民众,其中老人捐款的现象更是频频出现,他们的捐赠行为受到媒体和网民的关注,同时也产生众多热议。

    1月28日,浙江杭州退休环卫工人戚宝兴捐出10万元;2月9日,江苏常州一名不愿具名的退休老工人捐出50万元;2月10日,在重庆路边摆摊的87岁老人倪素英捐出20万元……

    每一桩义举的背后,都有一则动人的故事,据《人民日报》2月10日报道:倪素英老人多年来一直独居,租住在一个老旧门市内,平时摆摊卖小百货来补贴家用。她生活节俭,舍不得为自己多花一分钱。这20万元,是她攒了30年的所有积蓄。

    问起为什么要捐钱?老人说:“国家有难,我不能做旁观者……”

    从媒体报道下网民态度来看,其中负面态度一方面是对老人表示心疼和难过,另一方面是对媒体这类新闻报道表示批判;正面态度主要是对老人行为的致敬和感动,但是也明确表示老人的钱不能收;还有一部分中立态度,他们认为老人的钱有自己支配的权力,他人无权干涉,要尊重老人的意见。

    图示1:                                                           图示2:

    对于以上事情,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呢?请结合材料内容,以石家庄二中学子李智的身份向捐款老人、媒体、网民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或写一份倡议书,来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月考试卷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