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毛泽东在报告中写到“农民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士们的酣梦……我初到长沙时,会到各方面的人,听到许多的街谈巷议。从中层以上社会至国民党右派,无不一言以蔽之曰:‘糟得很。’”据此可知,材料所描绘的是哪个时期( )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2、下图为良渚先民在古城建设之初兴建的庞大而复杂的不同类型水利设施,它们具有防洪、农田灌溉和运输等综合功能。据此可知,良渚文化时期( )
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
A.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B.农业进步推动了社会分工
C.早期国家的特征已经出现
D.先民有一定社会组织能力
3、《东京梦华录》载:“新郑门,西水门,万胜门,生鱼有数千担入门……十字街南去有姜行,北去有纱行。”材料体现了( )
A.市场分工类别化
B.市场突破了时间界限
C.坊市的限制严格
D.商品交易额迅猛增长
4、“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的列国纷争、一个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摸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以下最能反映该观点的是
A.皇帝制度
B.世袭制度
C.大一统制度
D.郡县制度
5、下列材料反映了某个朝代政治制度的变化。这个朝代是这一时期, 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 )
A.东汉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6、1884年,香港、广州报纸大力渲染抗法将领刘永福和黑旗军事迹,并把刘永福照片大量复制后用来发售,深受民众欢迎。这反映了( )
A.报刊媒介决定社会舆论走向
B.新式思想推动民主革命
C.甲午战后反侵略斗争的高涨
D.民族危机激发爱国情怀
7、学者们在研究义和团运动时,发现其除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外,一些地方还打出了“捉拿洋教,振兴中国”“扶保中华,逐去外洋”“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大清亡,中国强”“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等口号。这些口号可以说明义和团运动( )
①倡导政治制度的变革 ②具有反帝爱国倾向
③领导阶级的理论先进 ④存在盲目排外行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8、有学者认为,预备立宪期间,清政府宣布实行铁路干线国有政策,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各地兴起各种形式的保路斗争,其中四川省尤为激烈,最后酿成了骇人听闻的“成都血案”;清廷命令湖广总督瑞澂自湖北带兵前往镇压,部分鄂军西调。这主要说明( )
A.革命派并未做好革命的准备
B.政策失当加剧了清朝统治危机
C.辛亥革命的发生具有必然性
D.清政府对革命力量的警惕性强
9、国共合作实现后,开创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革命新局面,有人称之为国民大革命。被称为“大革命”主要侧重于( )
A.群众基础的广泛性
B.领导力量的先进性
C.道路选择的正确性
D.革命斗争的彻底性
10、汉武帝选拔严助、主父偃等人,加授他们为侍中,使他们出入皇宫,接受皇帝垂询,参与大政。汉武帝这样做的结果是
A.解决了王国问题
B.削弱了丞相权力
C.确立了察举制
D.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11、北魏孝文帝十分重视孝道,他指出:“孝顺之道,天地之经”,并多次下诏,要州郡地方访查“力田孝悌”“孝友德义”者“具以名闻”。此外,他还在诏书中指出“三千之罪,莫大于不孝”。北魏孝文帝的这一举措( )
A.意在整合文化以维护统治
B.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C.旨在维护儒学正统的地位
D.改变了鲜卑族的社会习俗
12、大夫主父偃上疏说:“如今的诸侯王权只有嫡长子可以继承,其他人却一点封地都分不到。这明显不符合仁孝之道。”汉武帝遂颁诏“让诸侯将朝廷给他们的恩德惠及到其他子弟身上”。此举的出发点是( )
A.使儒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
B.加强中央集权
C.沿袭秦朝推行的郡县制传统
D.打击地方游侠
13、19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中国思想界出现三本代表性的著作:1859年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1861年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提出“中学为本,西学为用”的原则;1862年郑观应的《救时揭要》,关心时务,经世济用。这反映了( )
A.资产阶级改良派登上了政治舞台
B.向西方学习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C.民族危机下思想界出现了新动向
D.思想变革是社会政治变革的先导
14、下图是王祯《农书》中的“授时之图”。该图以平面上同一个轴的八重转盘,从内向外,分别代表北斗星斗杓的指向、天干、地支、四季……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以及各物候所指示的应该进行的农事活动。王祯绘制的“授时之图”( )
A.总结了元朝时期的农业技术
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C.保障了农业活动的顺利进行
D.成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
15、西周时期楚王熊渠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而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囊则说“赫赫楚国……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国家统一趋势的加强
B.礼崩乐坏局面
C.儒家思想受诸侯认同
D.华夏认同增强
16、下图是某场战役示意图。这场战役共进行大小战斗 1800 多次,摧毁了大量敌人据点,打破了日军的“囚笼”。该战役是( )
A.平型关大捷
B.百团大战
C.台儿庄战役
D.淮海战役
17、鸦片战争前,清政府把西方人当做琉球人或高丽人看待。1844年,清朝设置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领,负责外交事务。1861年,清政府建立专掌外交的中央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由恭亲王奕䜣亲自主持。这反映了( )
A.传统的宗藩外交彻底瓦解
B.清朝外交体制逐渐近代化
C.中国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
D.清政府努力维护国家主权
18、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渐清晰。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大一统趋势加强
B.兼并战争的日趋激烈
C.铁犁牛耕的使用
D.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
19、1940年,抗日名将杨靖宇在吉林濛江县被捕后,敌人残忍地铡下他的头、剖开他的腹部,惊骇地发现里面竟全是未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却没有一粒粮食。这可用于佐证( )
A.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残酷扫荡
B.国民党爱国将领的抗日情怀
C.东北抗日联军艰难的斗争环境
D.东北沦陷区经济的全面瘫痪
20、1937年9月18日,重庆市各界民众在夫子池体育场举行纪念“九一八”六周年的抗敌救国大会,参加大会的党政机关共64个,学校54个,军警机关27个,工商团体146个,各界群众共约10余万人。这说明当时重庆( )
A.战时陪都地位确立
B.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C.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D.广大民众踊跃参战
21、中国人民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被侵略的权益是在( )
A.南京、汉口
B.上海、九江
C.上海、南京
D.汉口、九江
22、某学者指出,“秦的很多做法恰恰是法家所反对的,韩非《亡征》篇中列举的一百多种国家灭亡的征兆,秦始皇的做法就占了好几条。”该学者意在说明秦朝的速亡( )
A.与暴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B.在于摒弃了法家的治国思想
C.起因于反秦势力的日益壮大
D.源于社会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23、如表所示是唐代韩愈和柳宗元的部分言论。据此可知,两人都( )
思想家 | 言论 |
韩愈 | 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
柳宗元 | 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 |
A.以复兴儒学正统为己任
B.深受佛道思想的影响
C.主张重建民众儒学信仰
D.肯定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24、北宋废除了过去工商之家不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规定。到了南宋,任何人,只要没有触犯法律的前科,身上没有残疾,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这些变化( )
A.实现了社会成员的平等
B.表明了抑商政策的废除
C.有利于门第观念的淡化
D.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公平
25、在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中,________被尊为“现代经济学之父”,他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主张________。
26、秦代的地方政权机构共分郡、县两级。与此相适应,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级________。
27、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_____________”的伟大构想。_____________ 年,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8、背景
(1)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________收归“国有”,随即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订立借款合同,四国银行团享有这两段铁路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优先权,激起粤、鄂、湘、川等省人民的强烈愤慨,引发________。
(2)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后,革命党人决定在________发动起义。
29、《新青年》阐述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张:要拥护“________”,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________”,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________。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________革命
30、____设置中外朝制制度
31、唐朝后期,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加剧。875年,_____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虽然被镇压,但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32、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________,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33、商业
(1)自明朝中期起,_______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美洲等地的_______通过_______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_______的集聚。
(2)一些地方的人以_______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安徽南部的_______和山西的_______。
(3)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_______功能为主的_______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34、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________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________远洋航海家的航行。但是,其目的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给明朝带来较大的________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
35、试归纳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36、三省六部制带来怎么的影响?
37、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时间和标志是什么?
38、日本投降的时间和标志以及台湾光复是什么?
39、内战爆发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