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清政府暂时处于相对“稳定”局面,一种声音逐渐汇集,“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术,必先练兵”“目前之患在内寇,长久之患在西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似当委屈周旋,但求外敦和好,内要自强”。他们推动的一场历时三十年的自救运动( )
A.终结了自然经济
B.开启早期现代化
C.推翻了清朝统治
D.实现了富国强兵
2、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唐中期实行两税法,其实质都是( )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手段
B.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
C.对农民剥削程度的降低
D.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3、《旧五代史》载:“(后唐)闵帝嗣位⋯便延访学士读《贞观政要》《太宗实录》,有意于致理。”后汉隐帝与臣子讨论德政,臣下劝其读《贞观政要》;后周杜良曾撰《唐文皇画像记》,强调唐太宗统治中“仁义”的重要性。这说明,五代十国时期( )
A.儒学正统地位得以巩固
B.盛唐政治遗产被认同
C.华夏认同观念由此萌生
D.统一的趋势日益明显
4、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衣冠南渡”直接推动了
A.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B.黄河流域少数民族的大交融
C.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D.江南地区的大开发
5、《西游记》中孙悟空是道教出身,七十二变就是向菩提祖师学的。“孙悟空本领再大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既体现了佛法无边又存在着一定的等级观念。这从侧面折射出魏晋隋唐时期( )
A.佛教开始传入
B.佛道教广泛传播
C.儒学正统丧失
D.“三教合一”趋势
6、春秋战国时期质子制度成为处理诸侯国之间关系的重要方式。中国最早的交质活动发生在东周王室和郑国之间。周平王太子狐“为质于郑”,郑庄公世子忽“为质于周”,史称周郑交质。交制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
A.周王室与诸侯国地位平等
B.诸侯纷争有效解决
C.旧有统治秩序受到了挑战
D.阶级矛盾得以缓和
7、1878年,为解决轮船招商局的燃料问题,清政府成立了直隶开平矿务局,每月出煤五六百吨,除分供各厂、局及中外轮船之用外,兼可顾民用。这一时期,各省兴办的煤矿在十处以上,以台湾基隆、直隶门头沟等地较具规模。据此可知,当时( )
A.重工业成为民族工业的主体
B.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
C.发展商品经济成为社会共识
D.洋务企业助推了经济现代化
8、“它使得官员之间相互监督,彼此存有戒心从而不敢胆大妄为,不敢欺下媚上,只能甘心做忠顺的奴才。而最令人忌讳的……把官员秘密言事变成官员的一项本职工作,因而亦具有特务性质。”这里的“它”指的是( )
A.奏折制度
B.司礼监
C.内阁制度
D.军机处
9、元朝驿站以大都为中心,沿着几条交通干线,一直通达各边疆地区,建立了遍及全国的驿站制度。王公贵族、情报人员、中外使臣均可利用驿站。除驿站、急递铺之外,还有运输货物的递运站,分为马运、水运和车运等不同交通方式。元代交通建设( )
①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②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③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④促进了中外文化交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10、东晋时期,司马皇族与世家大族(如琅琊王氏)建立起“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关系,“共”天下是这一时期的主流,“争”天下只是个别的特殊现象,且为整个门阀集团所不容。强大的门阀势力,成为支撑这个政权的重要柱石。这表明当时
A.门阀政治削弱了中央集权
B.皇权与族权实现了相互制衡
C.选官制度影响着政治的发展
D.门阀政治的建立具有合理性
11、19世纪初,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00文;到20年代,每两银子可换铜钱1200文;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1600文铜钱才能兑换一两白银。对上述变化情况解读正确的是( )
A.白银已取代铜钱的流通功能
B.该变化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
C.此趋势将大大加重百姓负担
D.五口通商加剧银贵钱贱现象
12、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形成了一系列精神谱系。其中体现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的是( )
A.红船精神
B.长征精神
C.延安精神
D.西柏坡精神
13、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经济进一步发展。下列史实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B.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
C.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
D.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14、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发生在下图所示时空的历史现象不包括( )
A.重筑长城抵御蒙古袭扰
B.抗击东南沿海倭寇的骚扰活动
C.赐封渤海郡王管辖东北
D.葡萄牙人取得了澳门的租住权
15、唐朝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又设立了政事堂。每当需要颁下诏敕的时候,就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来商议、决定政务。由此可见,政事堂的设立
A.弱化了宰相权力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导致了冗官现象
D.加强了权力制衡
16、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理由是她1972年发现了青蒿素。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科技工作者排除“文革”错误干扰,坚持科学探索而获得的科技成就是
①中国自行设计制造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②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③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④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获得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③
17、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以下哪一个官名不是唐代三省的名称( )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内务省
18、“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受曾国藩奏折的影响,清政府开始创办( )
A.军事工业
B.民用企业
C.新式学校
D.近代海军
19、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以下史实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①新设商部巡警部等中央机构
②筹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③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
④开办同文馆、船政学堂、电报学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唐初,中央设中书、门下和尚书为最高政府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中书取旨,门一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是三省分工的原则。这一制度设计反映出唐初( )
A.重视权力制约
B.丞相严重威胁皇权
C.中枢机构异变
D.中书省的地位显赫
21、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19世纪50年代,《南京条约》以及法国和美国与中国签署的条约届满,需要重新谈判。以上三个条约国坚持要求允许其外交官常驻中国首都,中国人百般拖延,没有哪个清朝官员愿意在常驻外交使团的问题上做出让步。”清朝官员如此态度主要因为上述三国所提要求
A.严重侵犯了中国政治主权
B.冲击了传统夷夏秩序观念
C.便于列强控制中国决策层
D.暴露出条约的不平等性
22、明朝一学者认为“真心”就是“最初一念之本心”;他将未被伦理道德、社会关系所污染的人的原初状态视为人的“真实状态”。他极力追求未被知识和见闻所污染的“赤子之心”,强调“人皆有私”,人人生而平等。由此可知,该学者( )
A.深受道教的影响
B.践行了经世致用
C.发展了阳明心学
D.传播了西学理论
23、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
A.促成了国共两党党内合作
B.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C.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D.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24、下表是《清朝全国耕地面积和人口变化表》(部分),据此变化可推知,这一时期( )
时间 | 耕地面积(万公顷) | 人口(亿) |
1661年 | 549 | 0.2 |
1685年 | 608 | 1.2 |
1724年 | 683 | 1.5 |
1812年 | 791 | 3.6 |
A.政府加强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人地之间的矛盾逐渐走向缓和
C.农业生产技术发生根本性变革
D.高产粮食作物引进并得到推广
25、1946年7至10月,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队约30万人,粉碎了国民党的_______进攻。
26、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在_______以北的军事力量已全线崩溃。迫于内外压力,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告引退,由_______代理其总统职务。李宗仁表示愿以中共提出的条件为基础进行和平谈判。
27、会议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不过是国民党_______统治和_______独裁的装饰品,进一步暴露了国民党当局坚持_______和_______的真面目。
28、中国近代史线索之一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以下问题(要求:相关知识点是近代史上列强大规模侵华战争和两半社会形成的关系)
(1)鸦片战争:使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
(3)中日甲午战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29、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原因:共和政体的建立和南京临时政府的努力。
(2)表现: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______的法律;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30、中国
(1)政治:仍停留在封建社会,______统治顽固。
(2)经济:自给自足的______是主要生产方式。
(3)科技:非常落后。
(4)军事:作战能力低下,武器主要是______。
(5)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激化,各地______此起彼伏。
31、辽朝
(1)建立:________年,________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来版图扩大,改国号为________。
(2)辽与北宋关系: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频繁,贸易活跃。
(3)辽朝南、北面官设置:南面官负责________,北面官负责________。
32、下则材料中提到的当时欧洲人向往的香料群岛,应该位于今天的( )。 (单选)
A.爱琴海地区 B.中美洲地区 C.非洲西海岸 D.东南亚地区
在启航之前,西班牙国王和麦哲伦等人订立了关于发现香料群岛的协定,其中规定:朕愿下令赐给,从你们发现的岛屿和大陆获得的一切利润和收入,以及捐税和替朕征收的其他进款中,除去你们负担的开支后,给你们留下二十分之一。联也把联在上述地方和岛站的钦差和总督官街赐给你们。
——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輯中古部分》
33、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为了挽救国家的颓势,他们推行了一系列以“________”“________”为目标的洋务新政。学术界把这种推行新政的系列举措称为“________”,把提倡洋务新政的官僚称为“________”
34、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曾颁布《________》,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
35、古代中国在农业方面的创造,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发展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它们或起促进作用,或起阻碍作用,影响着传统农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生产工具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起关键作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有何突破?唐朝时生产工具又有何革新?
(2)“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反映了西周时期的什么土地制度?战国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实际又确立了什么土地制度?从这一时期起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形成的基本模式是什么?有哪些特点?
(3)“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揭示了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的什么现象?导致了哪些社会问题?
(4)古代中国历朝历代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目的和直接目的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政策?
36、有人说,一部中共的历史,就是一部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不断创新的历史。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共建立至今,形成了哪些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
(2)20世纪40年代形成的理论成果通过哪些文章在哪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该理论的精髓或灵魂是什么?
(3)你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理论成果对以往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最大突破是什么?该理论
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4)进入新世纪,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提出的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该理论主要解决了什么问题?
(5)结合上述问题的回答你认为一个政党永葆青春的经验教训是什么?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列强商品的涌入,非洲各地原有的手工业、冶炼业进一步受到摧毁,而机器制造业几乎是空白。单一作物制或矿产制的推行,更使非洲经济具有极大的依附性。
归纳材料反映的非洲殖民地经济的特点。
38、两汉时期的医学成就有哪些?
39、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它已经深刻影响到了我们每个人。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步伐大大加快。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因素有哪些?
(2)在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推进的今天,全球范围内却出现了一个反全球化的浪潮,并有愈演愈烈之势。我们经常可以从电视上看到在一些经济领域的国际会议进行期间,经常有很多反全球化的示威涛行。怎样认识全世界有许多人反对全球化?
(3)面对全球化,我们怎样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