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人类遗传病调查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进行调查
B.对遗传病的发病率进行统计时,只需在患者家系中进行调查
C.对遗传病的遗传方式进行调查时,需在人群中随机调查
D.若要调查21三体综合征的发病率,可在学校中进行调查
2、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tRNA可将内环境中的氨基酸运至核糖体参与翻译过程
B.动物的粪便不属于内环境成分,对内环境不会产生影响
C.胰岛素与靶细胞膜上受体的特异性结合属于内环境中发生的化学反应
D.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内环境保持恒定的主要调节机制
3、性染色体组成为XYY的男性,患者常表现为举止异常。关于其病因推测正确的是( )
A.若减数分裂Ⅱ异常,可能是其母亲产生的卵细胞异常
B.若减数分裂Ⅱ异常,可能是其父亲产生的精细胞异常
C.若减数分裂I 异常,可能是其母亲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异常
D.若减数分裂I 异常,可能是其父亲产生的次级精母细胞异常
4、下列有关环境保护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含氮、磷化合物的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可使水体富营养化
B.各国工业大量排放二氧化硫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C.劣质装修材料中的甲醛、苯、氡气等对人体有害
D.废旧电池中的汞、镉、铅等重金属盐对土壤和水源会造成污染
5、下列关于细胞衰老和凋亡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衰老细胞体积膨胀,呼吸增加
B.细胞凋亡是一种细胞的编程性死亡
C.细胞凋亡对生物体正常发育有利
D.细胞的普遍衰老会引起个体衰老
6、针阔混交林中的乔木层有红松、红皮云杉、白桦等多种植物,在林冠层生活着小杜鹃、大杜鹃、黑枕黄鹂等鸟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杜鹃主要生活在林冠层,这是小杜鹃的生态位
B.生态位重叠导致两物种之间竞争,竞争的结果是其中一个物种灭亡
C.同一群落中,某物种的生态位很少与别的物种完全孤立
D.生态位的分化会导致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降低
7、在减数分裂中会形成四分体,每个四分体中具有( )
A.两条同源染色体
B.四条同源染色体
C.八条同源染色体
D.十六条同源染色体
8、如图是人体某项生命活动调节过程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调节方式的特点是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
B.如果分泌物是胰岛素,则靶细胞可以为肝细胞
C.如果靶细胞为垂体细胞,则分泌细胞可以为甲状腺细胞
D.激素对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起催化作用
9、人能够在一定范围内随外界温度变化调整自身的产热和散热,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一个人从常温环境进入0℃寒冷环境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人进入寒冷环境后会不自觉发生颤抖,该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B.与常温环境相比,人在0℃寒冷环境中产热量仍然等于散热量
C.皮肤感受器接受寒冷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产热和散热
D.在极度寒冷的环境中,人体只靠神经、体液调节就能维持体温恒定
10、某种性染色体组成为XY的植株的花色有红色和白色两种,由完全显性的两对基因A/a和B/b共同控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将红花和白花两株纯种植株杂交产生F1,再将F1植株自由传粉,F2植株中红花∶白花=5∶7。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情况下,关于此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若A、B基因同时存在时开红花,基因型AaBb的个体完全死亡
B.若A、B基因同时存在时开红花,F1产生配子中AXB的雌配子完全死亡
C.若A、B基因同时存在时开白花,F1产生配子中Ab的配子完全死亡
D.若A、B基因同时存在时开白花,F1产生配子中aB的雄配子完全死亡
11、如图为某同学构建的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的模型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干扰雌雄交尾来控制特征④进而影响种群数量
B.种群甲的种群密度高于种群乙,但是种群甲的种群数量不一定比种群乙的种群数量大
C.种群都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
D.种群的特征②逐渐增加,则种群特征⑤是一定是增长型
12、由于轻微创伤使小腿某处皮下青紫并且局部水肿,对这一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
A.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增高
B.毛细淋巴管破裂,淋巴液外渗,使局部组织液回渗到血管
C.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使局部组织液含量减少
D.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使局部组织液含量减少
13、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A.Cl-、CO2、解旋酶、抗体
B.Ca2+、葡萄糖、淀粉酶、麦芽糖
C.K+、溶菌酶、尿素、神经递质
D.Na+、载体蛋白、血浆蛋白、受体
14、关于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特点和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兴奋通过反射弧传导、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二者的反应速度相当
B.神经调节作用于效应器,激素作用于靶细胞,二者的作用范围都比较局限
C.激素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因此体液调节的作用时间与神经调节一样短暂
D.若神经调节作用的腺体为内分泌腺,则体液调节可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15、若妊娠晚期母鼠甲状腺功能低下,新生鼠脑重量显著下降。研究人员取其神经元进行体外培养,并施加甲状腺激素(T3),检测神经元中神经营养因子NGF的表达量,结果如图。推断不合理的是( )
A.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胚胎脑的发育
B.甲状腺激素可促进NGF的表达
C.补充NGF可利于脑重量偏低新生鼠脑的发育
D.口服促甲状腺激素可治疗脑重量偏低新生鼠
16、第三代疫苗包括DNA疫苗和mRNA疫苗,其原理是将编码某种抗原蛋白的基因或mRNA导入人或动物细胞内,使其合成抗原蛋白,进而诱导人或动物产生免疫应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传统疫苗通常是用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B.从免疫学的角度看,DNA疫苗和mRNA疫苗属于抗原
C.注射DNA疫苗或mRNA疫苗可起到免疫预防的作用
D.mRNA疫苗无需进入细胞核,没有整合至宿主基因组的风险
17、瞳孔的大小可以控制进入眼内的光量,瞳孔大小随光照强度而变化的反应称为瞳孔对光反射,该反射的中枢位于中脑。当外界光线较强时,瞳孔括约肌向虹膜中心收缩,瞳孔缩小;当外界光线较弱时,瞳孔开大肌向虹膜外周收缩,瞳孔扩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瞳孔对光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B.支配瞳孔括约肌的交感神经和支配瞳孔开大肌的副交感神经均属于自主神经
C.对外界光线的强弱感觉产生于大脑皮层,进而通过中脑来调节瞳孔大小
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瞳孔的作用相反,有利于人适应外界光线变化
18、在F₁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产生的F₂中,与F1基因型完全相同的个体占( )
A.1/4
B.1/16
C.1/9
D.2/3
19、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点滴因能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而疗效显著。图中a、b、c为内环境的相关组成(其中b为血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为组织液,c为淋巴
B.胰液由小肠黏膜分泌产生,经过b运输至全身
C.若注射的是抗利尿激素,则其作用的靶细胞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
D.病人出现低血糖时,可通过静脉注射葡萄糖快速缓解病情
20、下列有关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每个浆细胞只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
B.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均为自身免疫病
C.浆细胞的产生,需要T细胞和抗原的共同刺激
D.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21、某校生物兴趣小组为证明小狗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设计了如表所示的实验,并获得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下列对实验结果叙述错误的是( )
甲组 | 注射等量放射性碘液测定血液放射性含量 | 注射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 | 定时测定血液的放射性 |
乙组 | 注射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 | ||
丙组 | 注射生理盐水 |
A.0-4天血液中放射性碘曲线变化是由于甲状腺吸收碘后合成甲状腺激素并将其释放
B.甲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反馈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激素的分泌
C.乙是由于促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功能
D.如果给狗饲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则此实验狗的血液中放射量与乙的相同
22、“窗前修竹霭如云,巧语春禽只听闻”是宋朝孙正平《春日岭南》中对岭南风光的描述。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修竹”和“春禽”等生物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B.高低错落的修竹体现了群落具有一定的垂直结构
C.“春禽巧语”是通过物理信息调节种间关系和促进种群繁衍
D.能量在“修竹”和“春禽”之间是单向的,物质在“修竹”秘“春禽”之间是循环利用的
23、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基因治疗,取代或修补血红蛋白基因有望成为治疗镰状细胞贫血症的方法
B.先天性愚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遗传病,可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体数目进行检测
C.通过产前诊断,可了解胎儿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
D.根据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伴X显性遗传病,推测该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高于男性
24、一个群落中的物种不论多少,都不是随机的简单集合,而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下列描述不属于种间关系的是( )
A.草原上的非洲狮与斑鬣狗抢夺食物
B.潮间带的海星以藤壶为食
C.雄性孔雀之间争夺配偶
D.消化道内的蛔虫与人体争夺养分
25、果蝇的灰身与黑身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直毛与分叉毛由另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下表表示亲代果蝇杂交得到F1代的表现型和数目。回答下列问题:
F1 | 灰身直毛 | 灰身分叉毛 | 黑身直毛 | 黑身分叉毛 |
雌蝇/只 | 82 | 0 | 27 | 0 |
雄蝇/只 | 42 | 39 | 14 | 13 |
(1)控制直毛与分叉毛的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在遗传时遵循________________定律。
(2)亲代雌雄果蝇的基因型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亲代雄果蝇的一个精原细胞正常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
(3)若同时考虑这两对相对性状,则F1雌果蝇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用分数表示)。
(4)若F1中灰身直毛果蝇自由交配得到F2,F2中黑身直毛所占比例为________(用分数表示)。
26、流感病毒会引起机体发烧,鼻塞等症状,有人在刚有点发烧时就服用扑热息痛药,使体温迅速下降。
(1)医生认为这样的做法不可取,因为一定限度发热是机体的良性反应,是人体____________调节网络维持机体稳态的集中体现。
(2)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点滴可将大剂量药物送到全身细胞。请写出下图中4处内环境成分的名称。
A______、B______、C________、D_______
27、某种成熟沙梨果皮颜色由两对基因控制。a 基因控制果皮呈绿色,A 基因控制呈褐色,而 B 基因只对基因型 Aa 个体有一定抑制作用而呈黄色。果皮表现型除受上述基因控制外同时还受环境的影响。现进行杂交实验如表所示:(两组杂交实验亲代相同)
组别 | 亲代 | F 1表现型 | F1 自交所得 F2 表现型及比例 |
一 | 绿色×褐色
| 全为黄色 | 褐色:黄色:绿色=6:6:4 |
二 | 全为褐色 | 褐色:黄色:绿色=10:2:4 |
(1)基因A在沙梨染色体上的位置称为_______________
(2)沙梨分生组织细胞中的 A 基因所在的 DNA 由甲乙两条链构成,经间期复制后,在分裂后期该 DNA 甲、乙两链分布于____________(填同一条或不同的)染色体上。
(3)第一组 F1 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分析控制梨果皮颜色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____________________ (填遵循或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4)研究者认为第二组 F1 全为褐色可能是环境因素导致,不是引种后某个基因突变所致,所以F2 表现型及比例为10:2:4。若是某个基因突变,F1 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2 代的表现型情况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表中的杂交实验结果不符。请用遗传图解写出推断过程__________。
28、如图为研究淹水时KNO3 对甜樱桃根呼吸的影响,设四组盆栽甜樱桃,其中一组淹入清水,其余三组分别淹入不同浓度的KNO3 溶液,保持液面高出盆土表面,每天定时测定甜樱桃根需氧呼吸速率,结果如图。请回答:
(1)细胞需氧呼吸过程中,分析图中A、B、C 三点,可知______点在单位时间内与氧结合的[H]最多。
(2)图中结果显示,淹水时KNO3 对甜樱桃根需氧呼吸速率降低有____作用。
(3)淹水缺氧使地上部分和根系的生长均受到阻碍,地上部分叶色变黄,叶绿素含量减少,使光合作用减弱;根系缺氧会导致根细胞厌氧呼吸增强,实验过程中能否改用CO2 释放速率作为检测有氧呼吸速率的指标?______(能/不能)请结合方程式分析说明_______。
29、环境条件的变化可能会改变种间关系并影响植物入侵的最终结果。科研工作者对入侵植物豚草和本地植物鬼针草施加不同浓度的酸雨模拟溶液探索酸雨对植物入侵的影响。
(1)研究者设置了如图1所示的混栽实验,施加不同浓度的模拟溶液(pH=3、4、5、7),培养一段时间后,记录植株在生长季结束时的株高。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
(2)单栽组结果如下表所示:
种类 | 豚草株高(cm) | 鬼针草株高(cm) | ||||||
pH | 3 | 4 | 5 | 7 | 3 | 4 | 5 | 7 |
株高 | 70.6 | 73.5 | 80.5 | 85.7 | 51.6 | 52.3 | 65.6 | 70.4 |
分析数据可知,_________(填豚草或鬼针草)对高浓度酸雨的耐受能力更强。
(3)混栽实验结果采用相对邻株效应指数(RNE)衡量该植物受到的生存压力,RNE越高意味着生存压力越大,结果如图2所示。
依据结果分析,在_________的条件下,鬼针草的生存压力最大。
(4)综合以上研究,分析豚草在酸雨严重的地区更易成功入侵的原因:________。
30、图1为细胞毒性T细胞通过表面受体(TCR)识别抗原呈递细胞呈递的肿瘤抗原后被激活,进而攻击肿瘤细胞的示意图。图2为肿瘤细胞的一种免疫逃逸机制示意图。肿瘤细胞大量表达PD-L1,与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逃避细胞毒性T细胞的攻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抗原呈递细胞通过______方式摄取肿瘤抗原。
(2)图1中细胞毒性T细胞通过TCR只能识别带有同样抗原的肿瘤细胞,故发挥的免疫作用具有______性,细胞毒性T细胞分泌毒素,使肿瘤细胞______。
(3)为阻断图2中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通路,利用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制备了抗PD-L1抗体。该抗体注入体内后通过体液运输与______结合,可解除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抑制。
(4)为应用于肿瘤的临床免疫治疗,需对该抗体进行改造,除抗原结合区域外,其他部分都替换为人抗体区段,目的是____________。
31、空气中的微生物在重力等作用下,可以一定程度地沉降。某研究小组欲用平板收集教室空气中的微生物,以了解教室内不同高度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实验步骤如下:
①配置培养基(成分:牛肉膏、蛋白胨、NaCl、X、H2O);
②制作无菌平板;
③设置空白对照组和若干实验组,进行相关操作,以收集教室内不同高度空气中的微生物;
④将各组平板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一段时间,统计各组平板上菌落的平均数。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培养基中微生物所需的碳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若要完成步骤②,该培养基中的成分X通常是_________________。
(2)配置好培养基后,需将培养基和培养皿进行______________操作,然后再倒平板。
(3)步骤③中,实验组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在某次调查中,某一实验组平板上菌落的平均数为36个/平板,而空白对照组的一个平板上出现了6个菌落,这种结果说明在此次调查中出现了_____________现象。若将30(即36-6)个/平板作为本组菌落数的平均值,该做法______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
32、5-羟色胺(5-HT)是一种在体内分布广泛,能够使人们产生愉悦情绪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5-HT通常有三条去路:与相关受体特异性结合(5-HT1A受体是5-HT受体中的一种,5-HT和受体结合后,能抑制结合部位释放神经递质);被单胺氧化酶(MAO)氧化成5-羟色醛;被突触前膜的载体回收重新利用。具体过程如图所示。突触间隙的5-HT数量过少是引发抑郁症的重要因素,回答下列问题:
(1)5HT存储在A细胞的____________中,5HT作为种兴奋性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变化,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的功能。
(2)5HT1A受体位于____________(填“突触前膜”或“突触后膜”),该受体存在的意义是____________。
(3)杨梅素主要存在于杨梅、山茶等植物中,研究发现杨梅素对抑郁症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为进一步探究杨梅素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相关实验:
I.取若干健康雄性大鼠均分3组,A组正常培养,B组和C组连续10周注射适量的苯巴比妥构建患有抑郁症的模型小鼠。
Ⅱ后续连续6周时间内,A组和B组都注射适量____________,C组注射等量的____________。
Ⅲ.一段时间后测定三组大鼠体内MAO的活性,结果如图所示。
①将步骤Ⅱ补充完整;
②分析实验结果可知,杨梅素能治疗抑郁症的机制是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