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若将处于G1期的胡萝卜愈伤组织细胞置于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液中,培养至第二次分裂中期。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每条染色体中的两条染色单体均含3H
B.每个DNA分子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均含3H
C.每个DNA分子中只有一条脱氧核苷酸链含3H
D.所有染色体的DNA分子中,含3H的脱氧核苷酸链占总链数的1/4
2、“中国脑计划”以“认识脑、模拟脑、保护脑、开发脑”为目的,目标是在未来十五年内,在脑科学、脑疾病早期诊断与干预类脑智能器件三个前沿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下列有关人脑高级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短期记忆经过多次重复就会转化为长期记忆
B.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V区受到损伤,则不能看懂文字
C.同声传译员进行翻译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H区和S区
D.阅读时通过神经纤维把眼部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到神经中枢
3、下图为各级中枢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某人因撞击损伤了②部位可导致呼吸骤停
B.①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
C.自主神经系统是不受意识控制的,因此它对机体活动的调节与大脑皮层无关
D.③中某些神经元发出的神经纤维能支配①②④和脊髓中的某些中枢
4、生态金字塔包括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由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故能量金字塔为上窄下宽型
B.浮游植物个体小寿命短且不断被浮游动物捕食,生物量金字塔可能倒置
C.如果消费者的个体小而生产者的个体大,数量金字塔可能为上宽下窄型
D.如果生物量金字塔或数量金字塔倒置,则对应的能量金字塔也会倒置
5、下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分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
B.甲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水平结构
C.丙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水深的影响
D.影响乙处鸟类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
6、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液是组成内环境的一种盐溶液
B.组织液中的物质都能被重新吸收回血浆
C.CO2是人体细胞的呼吸产生的废物,不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D.葡萄糖、胰岛素、抗体和Na+等都参与血浆渗透压的形成
7、小麦的抗倒伏(D)对易倒伏(d)为显性,易感条锈病(T)对抗条锈病(t)为显性,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现抗倒伏易感条锈病小麦与易倒伏抗条锈病小麦杂交得到F1,F1自由交配得到F2,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抗倒伏易感条锈病:抗倒伏抗条锈病:易倒伏易感条锈病:易倒伏抗条锈病=49:63:63:81。则亲本的基因型为( )
A.DdTt,ddtt
B.DDTt,ddtt
C.DdTt,DdTt
D.DdTT,ddtt
8、如图为下丘脑参与的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示意图,其中字母代表有关器官或细胞,数字代表有关激素。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下丘脑既参与了神经调节,又参与了激素调节
B.C表示胰岛A细胞,D、E分别表示垂体和肾
C.激素②④之间和激素④⑦之间均为协同作用
D.寒冷条件下,激素④⑦分泌逐渐增多,激素⑤⑥分泌逐渐减少
9、关于下图所示的过程,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过程发生在特异性免疫的开始阶段
B.细胞中的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
C.巨噬细胞可识别细菌表面的“异己”成分
D.巨噬细胞需将抗原呈递给B淋巴细胞
10、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种群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B.出生率再也不会超过死亡率
C.环境条件对该种群的影响没有作用
D.食物将不再是限制种群发展的因素
11、碳达峰指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加,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一定措施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列叙述与此理念及采用措施不相符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中碳以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内流动
B.碳中和是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措施,使碳实现真正零排放
C.减少碳释放和增加碳存储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D.改善能源利用结构、绿色出行有利于碳中和的实现
12、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上不起作用的是
A.肝脏根据体内需要增加或减少释放进入血液中的葡萄糖量
B.肾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
C.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红细胞
D.肺根据需要按一定速率呼出CO2和吸入O2
13、在同一个池塘生物群落中,鲢鱼生活在水的上层,鳙鱼常栖息在水的中层,青鱼通常栖息在水的下层。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影响鲢鱼、鳙鱼和青鱼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氧气
B.鲢鱼、鳙鱼和青鱼在不同水层的分布减少了生态位的重叠
C.两种生物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越激烈
D.生态位的分化是自然选择和生物对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14、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多种激素共同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
B.种子萌发时,赤霉素促进萌发,细胞分裂素抑制萌发
C.生长素浓度升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
D.黄瓜茎端的脱落酸与赤霉素的比值较高,有利于分化形成雌花
15、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影响”由吲哚乙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
B.该“影响”是胚芽鞘尖端接受单侧光刺激后产生的
C.该“影响”可以从尖端传递到伸长区与光照无关
D.该“影响”是一种对植物生长只有促进作用的物质
16、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该种群的补充量。某实验水域中定期投入适量的饲料,其他因素稳定。图中曲线I表示该实验水域中某种水生动物的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的关系,曲线I表示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相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亲体数量约为250个时,该种群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B.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
C.亲体数量约为1000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
D.温度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
17、下列不属于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是( )
A.2023年北京市人口中老龄人口所占比例
B.通过分析容器中两种草履虫数量变化推测二者关系
C.研究释放不育雄蚊对某地区白纹伊蚊出生率的影响
D.人工林中二月兰的数量随林冠层郁闭度而变化
18、免疫调节是人体内的护卫队,日夜巡视,紧张有序,让“非己”成分销声匿迹,是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溶菌酶和抗生素都有杀菌抑菌的作用,均为免疫活性物质
B.结核分枝杆菌侵染人体后会引起机体的细胞免疫
C.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D.抗原呈递细胞将处理并呈递在细胞表面的抗原呈递给B细胞
19、鳗弧菌是感染斑马鱼的一种致病菌,科研人员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敲除鳗弧菌的致病基因,使其丧失感染能力但保留菌体活性,从而获得鳗弧菌疫苗,科研人员针对该鳗弧菌疫苗的免疫效果,开展了以下实验。将斑马鱼分成四组:加强免疫0次组(BO×0)、加强免疫1次组(BO×1)、加强免疫2次组(BO×2)和对照组,并以14天为间隔进行加强免疫,实验设计如下:
时间 | 0天 | 14天 | 28天 | 56天 |
实验处理 | 初次免疫 | 第一次加强免疫 | 第二次加强免疫 | 野生型鳗弧菌进行感染 |
BO×0组 | + | ? | - | + |
BO×1组 | + | ? | - | + |
BO×2组 | + | ? | + | + |
对照组 | - | ? | - | + |
注:“+”表示施加相应处理,“-”表示未施加相应处理。
下列关于此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本实验中的疫苗属于灭活病毒类疫苗
B.第14天需进行第一次加强免疫处理的组别是BO×1组
C.注射该疫苗后发生的免疫过程主要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
D.注射该疫苗后,辅助性T细胞能够分裂分化形成辅助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
20、枪乌贼的神经元是研究神经兴奋的好材料。研究表明,当改变神经元轴突外Na+浓度的时候,静息电位并不受影响,但动作电位的幅度会随着Na+浓度的降低而降低。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细胞外Na+浓度降低,细胞内外Na+浓度差变大,动作电位值下降
B.动作电位与神经元外的Na+内流相关
C.静息电位与神经元内的K+外流相关
D.若要在体外测定神经元的正常电位,应保持环境钠钾离子浓度与内环境相同
21、机体内环境稳态是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请结合图示(图中a、b、c、d表示器官或细胞;①②③表示物质)分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图中a器官既能传导兴奋,也能分泌激素
B.血液中③的含量通过反馈调节维持相对稳定
C.c细胞识别抗原后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抗体
D.焦虑和紧张会使细胞因子的分泌减少,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
22、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说法有几项( )
①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重力有关
②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其促进生长的效果一定不相同
③生长素作为信息分子通过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过程来调节植物生长
④单侧光会刺激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并引起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使植物弯曲生长
⑤油菜素内酯促进种子萌发,赤霉素决定细胞的分化
⑥植物无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因此植物正常生命活动都是通过激素调节实现的
⑦光敏色素是接受光信号的分子,受到光照射时,其分子结构会发生变化
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
23、在孟德尔利用豌豆进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理论上不具有1∶1比例关系的是( )
A.F1产生配子种类的比例
B.F1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
C.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
D.F1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
24、研究发现T细胞表面的PD-1和癌细胞表面的PD-L1结合后,T细胞的活性会受到抑制,使其无法识别癌细胞,导致癌细胞免疫逃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癌症的发生与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低下或失调有关
B.当体内出现癌细胞时,机体主要通过体液免疫发挥免疫功能
C.PD-L1减少了癌细胞被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的机会
D.能与PD-L1特异性结合的抗体可以作为治疗癌症的药物
25、图是胚胎工程技术研究及应用的相关情况,其中供体1是良种荷斯坦高产奶牛,供体2是黄牛。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应用1为获得克隆牛的过程,从供体2的卵巢中吸取的卵母细胞需要在体外培养到MⅡ期,并去除卵母细胞中的细胞核,将供体1的细胞的细胞核注入去核卵母细胞。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激活重组细胞,使其完成________,形成早期胚胎。最终克隆动物的遗传物质来自________。
(2)应用2为获得试管牛的过程,在体外受精前,需要对采集的优良公牛的精子进行________。胚胎移植是胚胎工程的最后一道“工序”,胚胎发育到________阶段才能移植,胚胎移植的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胚胎能够存活的生理学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
(3)应用4为胚胎分割,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否则会影响胚胎的恢复和进一步发育。获得二分胚①和②的同时,需要取囊胚的滋养层细胞做________。
26、为研究血清及EVO(吴茱萸碱)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科研人员做了以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Ⅰ、研究不同“层次”血清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科研人员将分离出的牛血清装入专用血清瓶后放入冰箱中直立静置一段时间。取三根刻度吸管,将血清从上到下轻轻吸成均等的三份,分别装入消毒后的瓶中,标记为上、中、下,再分别从三个瓶中吸取等量的血清置于另一小瓶中,混合均匀备用。分别取等量的不同“层次”的血清和混合血清加入到新配制的动物细胞培养液中,再接种小鼠上皮细胞(接种细胞密度为5×104个/mL),在适宜条件下培养72h后,进行计数,结果如下表。
组别 | 上 | 中 | 下 | 混 |
72h细胞数/个mL﹣1 | 9.75×104 | 1.04×105 | 7.5×104 | 1.85×105 |
(1)细胞培养过程中,CO2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
(2)培养液中加入动物血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还加入一定量抗生素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吸取血清过程中,要严格禁止震动和摇晃,目的是______________。
(3)如果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细胞时进行如图所示的操作,统计出来的数据比实际值偏______________。
(4)从表中结果可以看出,不同“层次”的血清对细胞增殖的影响不同。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___。
(5)根据实验结果,在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正确使用血清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Ⅱ、检测EVO对人胃癌细胞BGC-823增殖的影响。
(1)①用含动物血清的DME/F-12培养基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BGC-823。
②取出上述培养的细胞,加入胰蛋白酶制成单细胞悬液,置于加入不同浓度EVO的多孔板中进行培养。
③EVO对BGC-823细胞增殖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1。
实验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
(2)检测EVO对BGC-823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如图2。根据上述实验,可判断是______________细胞周期抑制蛋白,该蛋白能与细胞周期蛋白基因的启动子结合,抑制其转录,从而抑制BGC-823细胞周期的运行。细胞凋亡蛋白Caspase-3表达量。
(3)综上所述,推测EVO对人胃癌细胞的作用机制是______________。
27、如图是健康人体从温度为T1的环境进人温度为T2的环境前后,机体散热量随时间变化的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调节人体体温稳定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 , 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___________。
(2)据图分析,环境温度T1_______ (填“大于”、 “等于”或“小于")T2。进入温度为T2的环境后,机体产热增多主要受_________(激素)的调节。。
(3)ab段机体散热量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 bc段机体减少散热的途径有__________(答出 1点即可),c点时机体的产“热量是___________。
28、为研究磷(P)对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人员在油菜的苗期、花蕾期和开花期分别对油菜设低磷胁迫(实验组)与正常施磷(对照组)两个处理,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测定其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
、胞间CO2浓度
和气孔导度
,结果如表所示。
组别 测定项目 | 苗期 | 花蕾期 | 开花期 | |||
对照期 | 低磷胁迫 | 对照期 | 低磷胁迫 | 对照期 | 低磷胁迫 | |
光合速率 | 6.7 | 5.8 | 19.4 | 14.0 | 10.7 | 8.5 |
叶绿素含量 | 50 | 42 | 58 | 52 | 50 | 49 |
胞间CO2浓度 | 398.6 | 389.8 | 230.0 | 222.7 | 299.6 | 294.8 |
气孔导度 | 0.30 | 0.25 | 0.25 | 0.16 | 0.69 | 0.21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提取叶绿素的过程中需加入__________保护色素,以防测定的叶绿素含量有较大误差;油菜植株叶肉细胞中的具有的黄色色素属于_________类色素,其在光反应中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
(2)参与光合作用过程的含磷物质有________(答出2种),据表分析,磷(P)元素对油菜的发育过程影响最大的时期是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3)据表分析可知,导致开花期低磷胁迫组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若在开花期摘除对照组花朵,推测在起初的一段时间内其光合速率逐渐__________(填“升高”、“下降”、“不变”或“无法确定”)。
29、将某种植物生理状态相同的下胚轴分成多个组,分别用不同浓度的乙烯、乙烯和10﹣4mol/LIBA混合液处理,一段时间后,测定下胚轴的生根条数,结果如图所示。图中数据不能说明( )
(图中横坐标所标数值分别是10﹣8、10﹣7、10﹣6、10﹣5、10﹣4、10﹣3)
A.高浓度乙烯对该植物的生根具有抑制作用
B.10﹣4mol/L的IBA对该植物的生根具有促进作用
C.IBA对该植物的生根作用表现为两重性
D.10﹣8mol/L乙烯和10﹣4mol/LIBA混合液的生根效果好
30、木质素广泛存在于植物细胞壁,是自然界含量仅次于纤维素的有机化合物。利用微生物降解木质素对于造纸工业废水处理、生产乙醇燃料具有重要意义。科研人员开展相关研究,从秸秆堆积处地表下筛选出高效分解木质素微生物,初筛培养基成分见下表。回答以下问题:
成分 | 木质素 | 硝酸铵 | 硫酸镁 | 磷酸二氢钾 | 磷酸氢二钠 | 琼脂 | 蒸馏水 |
含量 | 2.0g | 1.33g | 0.5g | 1.0g | 0.2g | 20g | 1000ml |
(1)该培养基从功能上来看属于______培养基,其依据是______。
(2)该培养基的灭菌方法是______。为进一步分离纯化,在含有愈创木酚的鉴别培养基上进行接种的方法是______。
(3)该类微生物会产生分解木质素的漆酶,利用凝胶色谱法可以提纯该酶,其原理是______。
(4)研究发现CU2+对漆酶活性有影响,其结果见下图所示,据图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31、下图是温带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该食物网含________ 条食物链,蟾蜍占有的营养级是_____,属于_____________级消费者。
(2)蟾蜍与蜘蛛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
(3)由于某种原因鼠突然死亡,短期内蛇和蟾蜍的数量变化情况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猫头鹰体重增加1kg,则至少消耗草_____________kg。
(5)图中生物和_____________一起构成生态系统。
(6)该生态系统有三大功能,其中具有双向性的是_____________。
32、下图为某生物细胞分裂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甲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区段是________________。
(2)图乙为细胞____________分裂____________期图像。该时期的主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2号染色体的遗传信息来自父方,那么与其遗传信息完全相同的染色体为____________号,其遗传信息完全相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4)图乙对应于图甲中的____________段,图丙对应于图甲中的____________段。
(5)请根据图甲画出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DNA数目的变化曲线,并绘出图乙上一个时期的动物细胞分裂的图像。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