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图表示直立放置的燕麦胚芽鞘经过单侧光照射后,甲、乙两侧的生长情况,对照组未经单侧光处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可能会直立生长
B.甲为背光侧,其生长素浓度高于对照组的
C.乙为向光侧,其生长素浓度低于甲侧和对照组的
D.若光照前去除尖端,甲、乙两侧的生长状况不一致
2、光是一个十分复杂而重要的生态因子,包括光照强度、光照时间长短和光质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幼苗经黑暗处理出现“黄化现象”,说明光可影响叶绿素的合成
B.植物的向光性生长是因为其细胞中的接受光信号的分子吸收光能用于光合作用所致
C.菠菜只有白天长度超过13小时才开花,说明植物的生殖与昼夜长短有关
D.养鸡时,延长光照时间可以大大提高产蛋率
3、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物种组成也不相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
B.生活在草原的动物都不能生活在森林里
C.不同的森林群落,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完全相同
D.草原上的动物大都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4、下列有关细胞中的酶和ATP的说法,错误的是( )
A.ATP的水解产物可能作为参与某些酶合成的原料
B.ATP和酶都可以由某些细胞产生而在其他细胞中起作用
C.在适宜的条件下,ATP和酶都能在细胞外发挥作用
D.酶起作用和ATP供能过程均与温度密切相关
5、下列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豌豆的高茎和绿茎
B.果蝇的白眼和棒眼
C.小麦的矮秆和抗锈病
D.人的双眼皮和单眼皮
6、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较实际数值偏小的是( )
A.对于个体较大、数量较少的生物可采用逐个计数法统计种群数量
B.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直接吸取上层菌液
C.标记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
D.标记重捕法两次捕获间隔时间过短,动物再次被捕获概率降低
7、人和哺乳动物体内都分布着许多能分泌物质的腺体。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腺体的分泌物都能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处
B.促胰液素由胰腺分泌,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C.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能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
D.下丘脑属于中枢神经系统,其分泌的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
8、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C点时,种内竞争最小
B.若某种群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其K值会变小
C.图中乙曲线可用于指导渔业捕捞,为了获得最大可持续捕捞量,捕捞后的剩余量应在B点左右
D.引入到新环境的种群,在一定时间内都能呈“J”型增长
9、下列有关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及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者的抗原均只来自体外
B.三者均属于免疫能力过强引起的疾病
C.易过敏体质者、初次接触过敏原时,易发生过敏反应
D.艾滋病(AIDS)患者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减退
10、“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正确处理人、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人类唯一正确的选择。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活动使得某些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碎片化,严重威胁了这些动物的生存
B.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物繁育中心等就地保护措施有利于对生物多样进行保护
C.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来分析,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蓄洪抗旱、净化水质等间接价值
D.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并不是完全禁渔,而是适时地、有计划地捕捞成鱼
11、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及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种群都具有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等种群数量特征
B.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不一定会增加
C.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会使调查结果偏大
D.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选取样方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12、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I、II、I、N不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或系统,①②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与内环境和细胞相比较,I内的O2浓度最高,CO2浓度最低
B.II、III内的液体是组织液,也是内环境的一部分
C.②表示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D.IV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13、研究表明,抑郁症与单胺类递质传递功能下降相关。单胺氧化酶是一种单胺类递质的降解酶,其抑制剂(MAOID)是一种常用的抗抑郁药物。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MAOID治疗抑郁症的过程中,兴奋在患者体内的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
B.单胺类递质与蛋白M结合引发突触后膜兴奋,最终膜内Na+多于膜外
C.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能使突触间隙的单胺类神经递质量增大
D.可选用抑制单胺类神经递质回收或分解过程的药物来治疗抑郁症
14、为研究脾脏中某种免疫细胞M在针对小细胞肺癌(肺癌的一种,以下简称肺癌)的免疫反应中的作用,研究人员设计了相关实验。
第1步:用肺癌细胞抗原与细胞M混合培养后,分离出细胞M。
第2步:将细胞M与某种T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分离出T淋巴细胞。
第3步:将分离出的T淋巴细胞与肺癌细胞混合培养,观察肺癌细胞是否裂解。
下列对实验步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M在骨髓中产生,在脾脏中成熟
B.实验中T淋巴细胞还可以分泌细胞因子
C.本实验还需设计对照组,对照组的T淋巴细胞不与细胞M混合培养
D.肺癌细胞发生裂解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功能
15、种群间的关系有多种形式,若用“+”表示有利,“-”表示有害,“0”表示既无利又无害,则种群间的关系可以划分为如下表所示的类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作用类型 | 类型1 | 类型2 | 类型3 | 类型4 |
种群1 | - | + | + | 0 |
种群2 | - | - | + | 0 |
A.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大、小草履虫的关系属于类型1
B.马蛔虫和马的关系属于类型2,且马属于种群2
C.组成地衣的真菌和藻类、犀牛和为其啄食寄生虫的小鸟均属于类型3
D.野兔和蜜蜂的关系为类型4,这两个种群不会发生相互影响
16、甲状腺球蛋白是甲状腺上皮细胞分泌的可溶性碘化糖蛋白,能诱发机体产生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诱导免疫细胞攻击甲状腺细胞,从而引起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下列与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致病机理最为相似的是( )
A.吃海鲜引起的皮肤红肿
B.感染HIV引起获得性免疫缺乏病
C.器官移植引起的排斥反应
D.感染链球菌引起的风湿性心脏病
17、上课时老师忽然提问某个同学,这种情况下,该同学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会发挥作用。下列有关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它们分别是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
B.它们能调控躯体运动,一般不受意识的控制
C.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数量远大于神经元
D.该同学在突然听到老师提问时,瞳孔和血管都收缩,心跳加快
18、滥用抗生素是细菌耐药性增强的重要原因。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的实验时,在接种大肠杆菌的培养基中放置含多种抗生素的圆形滤纸片,如图所示,每次挑取可能具有抗药性的菌落重复培养几代,记录每一代培养物抑菌圈的直径,结果如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抗生素类型 | 抑菌圈半径平均值(cm) | |
第一代 | 第二代 | |
无抗生素 | 0 | 0 |
青霉素 | 0.95 | 0.74 |
四环素 | 1.31 | 0.7 |
阿奇霉素 | 0.19 | 0 |
A.培养大肠杆菌时应将培养皿倒置于37℃的恒温箱中
B.挑取时需从抑菌圈的边缘挑取可能具有抗药性的菌落
C.培养两代后抑菌圈的直径变小说明抗生素起选择作用
D.大肠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抗性能力有差异,且对四环素的抗性最强
19、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持续感染可导致宫颈癌。如图表示首次注射HPV疫苗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部分过程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多次接种HPV疫苗能实现有效的免疫预防
B.物质A为细胞因子,能促进细胞③增殖分化
C.细胞①属于抗原呈递细胞,能摄取、处理、呈递抗原
D.接种HPV疫苗的人体在感染HPV后,细胞④会迅速增殖分泌抗体
20、图1为某森林生态系统的部分结构和功能,A-C代表各种生物成分,其中B1为食草动物,①-⑩代表碳元素流动的相应过程。图2表示松毛虫的能量流动过程,A-F代表能量值。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结构就是指图1中的A、B、C等生物成分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图1中,若②>①+④+⑩,则该森林生态系统可能处于发展的态势
C.图2中,A代表的是松毛虫的同化量,C代表松毛虫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D.利用特殊的化学物质扰乱松毛虫雌雄交配来控制松毛虫危害属于化学防治
21、某同学意外被锈钉扎出一较深伤口,经查体内无抗破伤风的抗体。医生建议使用破伤风类毒素(抗原)和破伤风抗毒素(抗体)以预防和治疗破伤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注射破伤风类毒素能激活机体记忆细胞分泌抗体
B.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属于人工被动免疫,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属于人工主动免疫
C.首次注射破伤风类毒素会出现过敏反应,属于异常的过高的免疫应答
D.有效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对人体的保护时间长于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22、袋装酸奶的包装上通常都会注明“胀袋勿食”。某同学选择一过期的胀袋密封酸奶,按图中的操作流程,研究其中的某微生物生长情况,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酸奶胀袋是酸奶中的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了CO2
B.使用巴氏消毒法可以杀死牛奶中的微生物和芽孢
C.图中过期酸奶中的菌种被稀释了104倍
D.推测图中用到的接种方法为平板划线法
23、人体通过多种调节机制保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寒冷环境下,肾上腺皮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
B.排尿反射过程中,神经系统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都发挥作用
C.血浆中Na+浓度升高或K+浓度降低,醛固酮分泌量增加
D.长时间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进入内环境会使内环境pH明显降低
24、我国北方某地区实施退耕还林三年后,对该地区蜘蛛类群的研究表明,地面蜘蛛丰富度增加,但原来分布于农田的蜘蛛种类部分消失。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人为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B.退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将要经历草本灌木等阶段
C.部分农田蜘蛛消失说明退耕还林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D.退耕还林后群落总体上朝着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
25、Ⅰ、自然保护区按其功能可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个区,核心区是研究生态系统稳定性、演替规律和植被恢复途径的良好场所;缓冲区对核心区起保护和缓冲作用,是核心区与试验区的过渡地带;实验区是保护区中人为活动相对频繁的区域。回答下列问题:
(1)保护区物种的___________________越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
(2)核心区的两种哺乳动物之间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该区域的植被大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样可以提高群落利用________________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3)缓冲区的生物种类会随着时间的延续发生改变,这种演替叫做___________演替。
(4)在实验区的附近,人们可从山脚沿着山路徒步登山,发现山坡上的植物种类和动物种类随着海拔的增高而出现差异,这是群落的_____________结构。
Ⅱ、紫茎泽兰是我国危害严重的外来入侵植物,调查其在不同入侵生境中的生长情况,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入侵生境 | 幼苗密度(株/m2) | 成熟植株密度(株/m2) | 成熟植株高度(cm) |
草地 | 468 | 123 | 120 |
人工林 | 548 | 95 | 115 |
自然林 | 688 | 64 | 84 |
(1)紫茎泽兰的种群密度可采____________法调查。紫茎泽兰可产生大量种子,其生态适应性很强,如果侵入地区能提供理想的生长环境,其种群数量将呈___________型增长。
(2)从不同生态环境的幼苗密度来看,最适宜紫茎泽兰定居的生态环境是____________。从综合来看,与草地和人工林相比自然林具有较强的____________稳定性。
(3)泽兰实蝇是紫茎泽兰的专食性天敌。泽兰实蝇将卵产在植株的茎尖,孵化后的幼虫蛀食幼嫩部分,并在植株茎尖形成虫瘿,阻碍植株生长和繁殖。两者的种间关系属于___________。
26、如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内环境是指__________。一般情况下,①与②成分上的主要区别在于__________________。
(2)人体内环境中有很多缓冲对,其中最重要的是__________。正常人的血糖含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
(3)若③为组织细胞,其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中的水可来自于____________________。
(4)CO2不能从毛细血管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 。
(5)若③为脑细胞,⑤处的氧气浓度____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①处.若③为肝脏细胞,饭后五小时⑤处的血糖浓度______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①处。若③为胰岛B细胞,饭后半小时⑤处的胰岛素浓度_______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高于①处。
27、番茄中红果、黄果是一对相对性状,D控制显性性状,d控制隐性性状,如图所示.根据遗传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1)红果、黄果中显性性状是______。
(2)F1红果的基因型是______,F2红果中基因型及比例是______。
(3)P的两个个体的杂交相当于______。
(4)F1黄果植株自交后代表现型是______,基因型是______。
(5)请写出以上亲本杂交得到F1的遗传图解. _________
28、闰绍细胞是脊髓前角内的一种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下图表示脊髓前角神经元、闰绍细胞共同支配肌肉收缩,防止肌肉过度兴奋的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的效应器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刺激b处,产生兴奋,该处膜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在图中__________(填字母)处也能检测到电位变化。
(2)适宜电刺激作用于a处,导致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兴奋并引起肌肉反应,同时闰绍细胞接受前角运动神经元轴突侧枝的支配,其活动使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__________(填“兴奋”或“抑制”)。这种结构及调节在中枢内广泛存在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破伤风毒素是破伤风杆菌产生的一种神经蛋白毒素,该物质可以抑制感染者的闰绍细胞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据此推测,机体感染破伤风杆菌后,会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症状。
29、近十年来,PCR技术(多聚酶链式反应)成为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里的一种常规手段,其原理是利用DNA半保留复制,在试管中进行DNA的人工复制(如图),在很短的时间内,将DNA扩增几百万倍甚至几十亿倍,使实验所需要的遗传物质不再受限于活的生物体。回答下列问题:
(1)加热94℃目的是打开______键,这一步称为变性。
(2)当温度降低时,引物与模板______端结合,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引物沿模板延伸,最终合成两个DNA分子,此过程中原料是______。
(3)PCR技术的必要条件,除了模板、原料、ATP、酶以外,至少还需要三个条件,即:液体环境、适宜的______和______,前者由PCR仪自动调控,后者则靠______来维持。
(4)DNA的复制需要引物,其主要原因是_____ 。退火温度的设置跟引物有关,若______,退高温度可以高点;若退火温度太低,会造成______,不但会造成非目标DNA片段多,而且会出现无序扩增。
30、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都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如图1中a、b为有机小分子物质,c是构成a的一种元素,甲、乙、丙代表有机大分子物质,已知HIV是由RNA和蛋白质构成的。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图1中c表示_____元素,丙表示________。
(2)在人体细胞内,a的名称是__________,一分子a是由1分子磷酸、1分子______、1分子______组成的。
(3)若图2是乙的基本单位,其特有的m是________。(填中文名称)
31、下图为与人缩手反射相关结构的示意图,请分析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甲中有突触的部位是________(填图中字母)。当针刺手指后会产生缩手反射,但化验取指血时,针刺手指时手并未缩回,这一现象说明在反射过程中,高级神经中枢对低极神经中枢有_____________作用。
(2)图乙所示为某段神经纤维模式图。受到适宜的刺激后,接受刺激部位膜内外电位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刺激使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导致Na+大量涌入细胞,在受刺激部位与未受刺激部位之间形成____________,使兴奋沿着神经纤维传导。
(3)肉毒杆菌毒素是从肉毒杆菌中提取出的毒蛋白,是目前已知的最强的神经毒素,它能抑制运动(传出)神经末梢突触前膜乙酰胆碱的释放。微量注射此毒素可以阻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肌肉松弛性麻痹而达到除皱的功效,这种毒素作用的位置是图甲中__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处。
32、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所示。
(1)该生态系统中鹰与蛇的关系是______。
(2)如果图中草能提供10000KJ的能量,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那么鹰占据的营养级能够得到最高能量值是______KJ。
(3)若去除蛇,且狐的数量不不变,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_____,原因是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