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因含N、P元素等污染物大量流入导致某河流大面积爆发蓝藻水华。研究人员尝试采取多种措施防治蓝藻水华,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蓝藻利用N、P元素合成生长所需的糖类和蛋白质
B.蓝藻可利用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C.可以在水体中引入直接以蓝藻为食的本土鱼类和浮游动物
D.采用硫酸铜等重金属盐类对河流中的蓝藻进行灭杀
2、二次免疫应答是指已经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免疫系统发挥记忆效应快速地清除抗原。关于二次免疫应答及其与过敏反应的比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过敏原是指能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
B.二次免疫应答与记忆细胞能存活较长时间有关
C.二次免疫应答中产生相应抗体的浆细胞主要来自B细胞的分化
D.二次免疫应答、过敏反应都是在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的
3、种植抗旱的沙棘、沙柳等植物能有效治理沙化环境,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选用沙棘、沙柳等植物主要依据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B.治理沙化环境说明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C.沙化环境中影响群落空间结构的最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
D.沙漠干旱环境植物种类单一,因而动物种类也十分稀少
4、某小组调查3hm2的树林中杜鹃鸟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捉了100只鸟,其中杜鹃鸟有80只,将其做好标记并放回树林中,一段时间后,又捕捉了60只杜鹃鸟,其中有标记的为20只,由此可计算出该树林中杜鹃鸟的种群密度约为( )
A.160只/hm2
B.80只/hm2
C.240只/hm2
D.120只/hm2
5、根据细胞学说的内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B.新细胞是从老细胞的细胞核中产生的
C.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D.细胞学说的建立应用了不完全归纳法
6、甜瓜是一种耐淹性较强的品种。为研究其耐淹性机理,研究人员将甜瓜幼苗进行水淹处理,一段时间后检测幼苗根部和叶片细胞中酶a和酶b的活性,结果如图1;图2为甜瓜幼苗细胞中存在的部分代谢途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酶a和酶b均存在于甜瓜幼苗细胞的线粒体基质中
B.Ⅱ、Ⅲ过程在甜瓜幼苗细胞中均能发生且产生少量ATP
C.水淹前后,甜瓜幼苗无氧呼吸的产物主要是酒精
D.水淹时间越长,酶a和酶b的活性越高,叶的无氧呼吸强度更高
7、某果农将广柑贮藏于密闭的土窑中,贮藏时间可以达到4~5 个月之久;某地利用大窑套小窑的办法,可使黄瓜贮存期达到3个月。以上方法在生物学上称为“自体保藏法”。下列关于“自体保藏法”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自体保藏法是一种简便的果蔬贮藏法,但其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B.自体保藏法的原理是依靠果蔬呼吸释放的CO2抑制自身的呼吸作用
C.在密闭环境中,CO2浓度越高,贮藏效果越好
D.在自体保藏法中如能控温在1~5 ℃,贮藏时间会更长
8、实验室中鉴别细胞死活常用“染色排除法”。例如:用台盼蓝染色,死细胞会被染成蓝色,而活细胞不着色,从而判断细胞死活。该实验利用的是细胞膜的什么功能特点( )
A.流动性
B.选择透过性
C.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将细胞与外界分隔开
9、2023年“世界水日”的主题为“加速变革”。下列关于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子晒干减少了结合水的含量,使其代谢水平降低
B.氢键使水具有较高的比热容,有助于维持生命系统的稳定性
C.结合水的存在形式主要是水与蛋白质、脂肪结合,这样就失去了流动性和溶解性
D.同一株植物中,老叶细胞中自由水的含量比幼叶细胞中的高
10、研究表明,脑老化及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症)等与细胞衰老密切相关。下列有关细胞衰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
B.线粒体对葡萄糖的吸收速率减慢,代谢减弱
C.细胞周期延长,端粒延长速率减慢,DNA受损
D.细胞衰老会引发疾病,故不利于人体内环境稳态
11、体液免疫对维持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人体初次接受抗原刺激时所引发的应答为初次应答,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所引发的应答为再次应答,一般规律见图。下列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初次接种某种疫苗引发的免疫应答不一定是初次应答
B.过敏时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应答是再次应答
C.体液免疫过程中,部分抗原被树突状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和加工处理
D.再次应答时,产生迅速、高效和持久免疫作用的原因是体内还存在初次应答产生的浆细胞
12、人的排尿活动不仅受到脊髓的控制,也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下图是与人体内尿液形成、排出相关的部分调节简图。数字代表结构。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④⑤属于自主神经系统,它们的活动往往不受意识支配
B.膀胱充盈时,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有利于完成排尿
C.机体处于兴奋状态,有强烈尿意但不能排尿可能是大脑皮层抑制了排尿反射
D.某患者神经系统部分受损,不能产生尿意,但刺激④排尿反射仍能完成
13、样方法是生态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调查方法。下列关于样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
B.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在植物生长密集处取样
C.利用样方法调查不同植物的种群密度一般要选用相同的样方面积
D.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应对各样方数据求平均值
14、下图表示三种海蟹在其他环境条件一定时,改变海水浓度时三种海蟹血液浓度的变化情况(已知海水的正常浓度约为0.5mol·L-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水浓度的变化对海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无任何影响
B.甲海蟹在较低浓度的海水中能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C.乙海蟹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能力最强
D.丙海蟹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能力最弱
15、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性的脂质过氧化产物积累引发的细胞程序性死亡。铁死亡的关键调节因子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活性受到抑制时,细胞的抗氧化能力下降,活性氧(ROS)大量堆积,从而引发氧化损伤导致细胞铁死亡;此过程中,线粒体发生萎缩、膜密度增加、嵴减少等重要且独特的形态学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铁死亡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B.维持GPX4的活性有利于脂质过氧化物的积累
C.铁依赖的细胞死亡不利于生物体稳态的维持
D.可根据线粒体形态学变化来判断细胞死亡方式
16、细胞学说的建立标志着生物学研究由器官、组织水平进入细胞水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学说的建立者施莱登和施旺发现并命名了细胞
B.“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是由魏尔肖总结提出的
C.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多样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D.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17、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 是 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下图表示部分实验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产生的子代噬菌体中大部分DNA被32P标记
B.该实验中,噬菌体直接以自身 DNA 为模板在细胞核中完成DNA复制和转录
C.图中离心的主要目的是使噬菌体外壳和DNA分离
D.若改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被32P标记的细菌,则子一代噬菌体全都含有32P
18、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有与其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因此生物适应环境具有普遍性。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有形态适应、行为适应、生理适应等。以下关于群落中植物对环境适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荒漠生物群落中骆驼刺为适应缺水的环境植株才几厘米高,但根可长达15m
B.草原生物群落中的植物为抵抗干旱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
C.落叶阔叶林群落中的植物为顺利度过寒冬树叶枯落,芽具有鳞片,树皮厚
D.森林生物群落中的阴生植物为适应弱光茎细长,叶薄,细胞壁薄,叶绿体体积小
19、下列有关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个核酸分子都是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碱基组成的
B.核酸的主要组成元素是C、H、O、N,有的含有P
C.核酸中碱基的排列顺序储存着生物的遗传信息
D.大肠杆菌细胞中含有2种核酸,5种核苷酸
20、植物的生长、发育受激素、光照、温度、重力等多种因素调控。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生长素除了能促进细胞伸长还能促进细胞分裂
B.光敏色素能够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
C.冬小麦的春化现象体现了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D.植物的根、茎中具有能感受重力的物质和细胞
21、如图是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单独研究N段神经纤维时,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
B.在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这与M结构有关
C.兴奋在M处是从左往右传递的,且以化学信号进行传递
D.缺氧、pH改变及离子浓度变化等都可能会影响M处兴奋的传递
22、假如某大肠杆菌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后期相对分子质量为a,用14N标记后的相对分子质量是b,现将用15N标记后的大肠杆菌,培养在含有14N的培养基中,子一代、子二代的DNA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 )
A.(a+b)/2,(a+3b)/4
B.a+b,a+3b
C.a+b/2,a+3b/2
D.a+b,(a+b)/3
23、某科研小组研究一稻田生态系统一年期间碳元素转移示意图如下,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元素传递方向和转移量。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b、d、g也可表示CO2,c、e、f也可表示有机物
B.植物生长期,该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量为a>(b+c+e)
C.图中乙、丁代表的生物成分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丙的重要也很重要
D.e中包括未利用的能量,能被土壤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利用
24、某科研团队对某牧区两块灌丛草地分别采用了放牧和封育管理两种处理措施。27年后进行调查时发现,封育样地灌丛高度显著大于放牧样地灌丛高度,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样地 | 草本植物 | 土壤 | 土壤动物(种) | ||||
物种数/种 | 密度/(株·m-2) | 高度cm | 全氮/(mg·kg-1) | 有机碳/(μg·kg-1) |
| ||
放牧 | 灌丛内 | 4 | 29.67 | 10.15 | 0.08 | 0.64 | 45 |
灌丛外 | 5 | 37.27 | 3.26 | 0.04 | 0.60 | 37 | |
封育 | 灌丛内 | 4 | 20.13 | 14.87 | 0.09 | 0.72 | 52 |
灌丛外 | 7 | 63.33 | 7.68 | 0.04 | 0.61 | 40 |
A.放牧样地灌丛内,外植物高度差异体现出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草本植物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越小,竞争结果有利于生态位的分化
C.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标记物应对小动物生存无影响
D.丰育后灌丛的动植物种类数增加,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25、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食物网中有______条食物链,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分析,图中缺少的组成成分是______。
(2)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的主要途径是______。
(3)由春天进入夏天,该生态系统的有机物总量将________,抵抗力稳定性将___________。
(4)“草色变绿,散发着阵阵草香”,青草传递给兔子的信息属于______,
(5)鼠破坏了草原的环境,对鼠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的方法是________。若鹰的食物3/5来自鼠,1/5来自兔,1/5来自蛇,而蛇的食物1/3来自兔,2/3来自鼠,则理论上,鹰增重1kg至少需要消耗草________kg。
26、甲图表示燕麦幼苗生长素浓度与作用的关系;乙图表示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情况;丙图表示燕麦胚芽鞘。
(1)甲图中,c点生长素浓度对根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甲图中曲线的来历是:材料培养→IAA处理→测量、记录→统计、计算并分析。如果选择小麦,需要将切取的胚芽鞘尖端下的一段用蒸馏水浸泡,其目的是 。图中的二条曲线表明,IAA作用的特点具有__________________,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植物生理现象是______________。
(2)乙图中b侧生长素浓度__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a侧,这是由______________引起的。
(3)为验证单侧光照射下,丙图燕麦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其横向运输发生在A段而不是B段。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请帮助其完成下列有关实验过程:
①实验材料及用具:燕麦胚芽鞘,一侧开孔的硬纸盒,薄云母片,光源等。
②实验过程:给以左侧单侧光照射,在下图a、b中绘出插入云母片的位置。
③实验结果:
a.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实验背景:利用纤维素解决能源问题的关键是高性能纤维素酶的获取。
实验目的:比较三种微生物所产生的纤维素酶的活性。
实验原理:纤维素酶催化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用葡萄糖的产生速率表示酶活性大小;用显色反应表示葡萄糖的生成量。
实验材料:三种微生物(A~C)培养物的纤维素酶提取液,提取液中酶蛋白浓度相同。
实验步骤:
(1)取四支试管,分别编号。在下表各列的一个适当位置,填写相应试剂的体积量,并按表内要求完成相关操作。
管号 试剂ml | 1 | 2 | 3 | 4 |
蒸馏水 | 1.4 | 1.4 | 1.4 |
|
PH7.5的缓冲液 |
| 0.2 | 0.2 | 0.2 |
纤维素悬浮液 | 0.3 |
| 0.3 | 0.3 |
微生物A提取液 | 0.1 |
|
|
|
微生物B提取液 |
|
|
|
|
微生物C提取液 |
|
| 0.1 |
|
总体积 | 2.0 | 2.0 | 2.0 | 2.0 |
______
(2)将上述四支试管放入37℃的水浴,保温1小时。在上述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________试剂,摇匀后,进行________处理。观察比较实验组的三支试管与对照组试管的颜色及其深浅。
实验结果:
| 微生物A提取物 | 微生物B提取物 | 微生物C提取物 |
颜色深浅程度 | + | +++ | ++ |
分析讨论:
(3)该实验中的对照组是_______号试管。实验组试管均呈现的颜色是_____________,但深浅不同。
(4)上述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纤维素酶,虽然酶蛋白浓度相同,但活性不同。若不考虑酶的最适pH和最适温度的差异,其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上述三种微生物中,最具有应用开发价值的是_________。从解决能源问题的角度,开发这种纤维素酶的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为了确定合理放牧强度,实现对草地的可持续利用,科研人员在西北某地草原牧场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放牧强度 | 物种丰富度(相对值) | 草地地上总生物量 | ||||
第1年 | 第2年 | 第3年 | 第1年 | 第2年 | 第3年 | |
轻度放牧 | 28 | 25 | 22 | 165 | 140 | 140 |
中度放牧 | 26 | 24 | 22 | 150 | 145 | 149 |
重度放牧 | 25 | 23 | 18 | 155 | 110 | 105 |
(1)调查草地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时,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采用________法进行采集和调查。
(2)物种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由表中物种丰富度的实验结果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表中草地地上总生物量的实验结果可推测,要使该草地保持可持续性利用,应采用______________放牧强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草地的生物群落与它的_____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作草原生态系统。
29、某科研小组以大豆、花生、棉花为实验材料,分别进行两种不同实验处理,甲组提供大气CO2浓度(375 μmol·mol-1),乙组提供CO2浓度倍增浓度(750 μmol·mol-1),在温度、光照等适宜条件下,分别测定各组的光合作用速率,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空气中的_____________、叶片______________(填结构)的开闭情况都会因影响CO2的供应量而影响光合作用的___________阶段,在叶肉细胞中该阶段进行的场所是____________。
(2)与甲组相比,相同时间内乙组三种植物的光反应速率____________(填“较高”“相同”或“较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3)其他条件适宜且不变,给三种植物提供的CO2浓度倍增时,其光合作用强度__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倍增,原因是____________。(答出两点)。
30、果蝇的眼色伊红、淡色和乳白分别由复等位基因e、t和i控制,基因不位于Y染色体上。科研小组做了如下杂交实验:
淡色眼(♀)×伊红眼(♂)→伊红眼(♀):乳白眼(♂):淡色眼(♂)=2:1:1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e、t和i之间的显隐性关系为__________。若只考虑眼色的遗传,雄果蝇的基因型有_______种。
(2)F1中雄果蝇出现乳白眼和淡色眼两种表现型的原因是__________。
(3)下图表示某雄性果蝇细胞分裂某一时期的图像。图中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如果图中M染色体上的基因为e,N染色体上的基因为t,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1、进食可刺激小肠K细胞分泌多肽GIP,GIP可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脂肪细胞,其作用机制如图所示(1~4代表细胞膜上的结构)。
(1)图中结构1~4是细胞膜上的 。进食后,GIP和胰岛素通过结构1、2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
,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2)给大鼠口服或静脉注射适量葡萄糖,让二者血糖浓度变化相当。与注射相比,口服后血浆胰岛素水平更 ,其原因是 。
(3)现有甲、乙两个糖尿病患者,甲体内检测出能作用于结构2的抗体(此抗体还可作用于肝细胞和肌细胞),乙体内检测出能作用于结构3的抗体。这两种糖尿病都属于
病,两个患者中,通过注射胰岛素能有效控制血糖浓度的是 。
32、下表是某同学在做几个实验时所列举的实验材料、实验条件和观察内容。回答问题:
组别 | 材料 | 实验条件 | 观察内容 |
A | 苹果匀浆 | 斐林试剂、水浴加热 | 颜色反应 |
B | 浸泡过的花生种子 | 淸水、苏丹Ⅲ染液、50%的酒精溶液 | 细胞中着色的小颗粒 |
C | 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 | 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 | 细胞中着色情况 |
D | 豆浆 | 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 | 颜色反应 |
(1)上述实验中,需要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是_____________(填实验组别字母)。
(2)A组实验酿到的颜色反应是___________。B组实验中50%的酒精的作用是___________。
(3)在C组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_。
(4)在D组实验操作中双缩脲试剂A液为___________,B液为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