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封建社会,某一时期会出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安定的“盛世”,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等,它们的共同之处是( )
A.统治者大兴土木工程
B.统治者实行稳定社会的政策
C.连年发动对少数民族战争
D.采取有力措施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2、清朝的商业活动中,逐渐形成地域色彩浓厚的大商帮。乾隆时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的商帮是
A.盐帮
B.漕帮
C.晋商
D.徽商
3、有学者认为:“草原丝绸之路使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使东南亚建立了与汉王朝及其以后历代王朝的密切关系,形成以古代中国为核心的‘汉文化圈’或叫‘儒家文化圈’。”该材料说明的是丝绸之路开通的
A.背景
B.目的
C.过程
D.影响
4、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其主要依据是它们
A.反对尊孔复古 B.反对外来侵略 C.反对封建主义 D.主张民王共和
5、《论语》云:“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该材料反映了
A.齐桓公称霸
B.楚庄王称霸
C.晋文公称霸
D.勾践称霸
6、漫画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右面漫画的名称为《救火器的误用》,用它来表达对下列哪一事件的看法最为恰当( )
A.清政府镇压武昌起义
B.北洋军阀政府镇压五四运动
C.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
D.列强镇压义和团运动
7、商鞅变法既是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争霸战争现实压力的必然结果,下列变法中哪一举措最能体现出当时经济发展的需求
A.奖励耕战
B.推行县制
C.加强刑罚
D.承认土地私有
8、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诸侯并起战乱频繁的时期,以下战争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
A.桂陵之战
B.阪泉之战
C.巨鹿之战
D.牧野之战
9、我国很多成语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下列成语与历史事件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A.退避三舍—城濮之战
B.纸上谈兵—桂陵之战
C.卧薪尝胆—长平之战
D.围魏救赵—吴越争霸
10、《齐民要术》共有92篇,其中饮食烹饪类占26篇,包括制曲酿酒、制盐做酱、造醋、做豆豉、做菜肴和点心等。由此可知《齐民要术》( )
A.系统总结了前代手工业技术
B.反映了当时百姓生活的富足
C.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
D.体现出古代科技的实用特征
11、下面关于甲骨文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
②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③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④甲骨文中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指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12、下列有关政权被灭亡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辽—金---北宋---南宋 B. 金---北宋----辽----南宋
C. 辽----北宋----金---南宋 D. 辽---北宋---南宋---金
13、下图的“秦朝行政系统简表”中,在中央执掌行政事务的官职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
14、桑田沧海,时世变迁,很多事情逐渐被历史的风沙所掩埋。下列古代制度中夏商周时己不存在的是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奴隶制 D.宗法制
15、北方各民族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表明这一时期( )
A.唐朝非常强大,北方各族与唐关系融洽
B.唐朝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了各族人民的拥戴
C.唐太宗用武力征服了北方民族
D.唐朝时北方各民族势力很弱,无法与唐抗衡
16、春秋时期第一霸主指的是
A.楚庄王
B.秦孝公
C.齐桓公
D.晋文公
17、潍坊某中学学生以“繁荣与开放的唐朝”为主题进行探究,下列他整理的内容中不符合史实 的是
A.唐太宗时出现“贞观之治”局面
B.唐玄宗时出现“开元盛世”局面
C.武则天时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D.都城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会
18、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汉朝
19、北宋初期,开封一位百姓接待来赶考的朋友,他请朋友游玩时,不可能办到的事是( )
A.带朋友去瓦子听说书、看杂技表演
B.到城里去品尝冷饮
C.在酒店里用交子买单
D.去开封郊外赏花
20、有人用“弱宋”二字形容这个统治中国300多年之久的朝代―宋朝。称宋朝为“弱宋”的主要原因是
A.重文轻武政策
B.休养生息政策
C.重农抑商政策
D.设置转运使
21、填空题。
(1)我国最早的人类是________人。
(2)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是________。
(3)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________朝。
(4)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________和________的使用。
22、_______,______地区出现_______,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23、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内容。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朝开始。
(2)都江堰是由蜀郡郡守 主持修建的。
(3)墨家的创始人是 。
(4)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 。
(5)楚汉之争中 (人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24、顺治、康熙、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______政策,使农业生产 很快得到恢复,为______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25、“东瀛(日本)有多远,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风雨莫阻挡” 这是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部有关唐朝高僧的电视剧片尾曲。这位高僧是( )
26、公元前221年秦王__________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__________。
27、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根据下列提示的信息,写出相应的历史事物。
(1)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______
(2)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______
(3)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著名水利工程是:______
(4)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至:______
(5)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___
(6)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______
(7)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______
(8)“六朝古都”,南朝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________
(9)他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人称“书圣”:______
(10)“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描述的中国历史上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______
28、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________创作了著名悲剧《窦娥冤》。
29、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人物。
(1)战国末期法家的集大成者( ),反对空谈仁义。
(2)( )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的皇帝。
(3)东汉名医,发明“麻沸散”的是( )。
(4)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南朝科学家是( )。
30、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的制度叫______;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继承了他的位置,这种父死子继的王位传承制度就是______。
31、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华。很多成语都与历史典故相关。亲爱的同学你能找出下面的成语的历史典故吗?你一定能行!
32、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人物。
(1)唐朝著名书法家,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2)唐朝著名画家,人物画形态各异,神形兼备——
(3)宋代著名女词人——
(4)元代悲剧《突娥冤》的作者——
(5)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
33、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发展经济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前期130多年中,朝廷经常发布诏令劝课农桑,组织兴修水利工程达160多项,劳动人民还发明了连筒、筒车和水轮等新式灌溉工具。贞观末年,全国户数约300万,到开元末年,全国户数已超过841万,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
材料二 互市是宋朝民族政策的一部分……随着商业的发展以及国内市场的扩大,周边少数民族对宋政权产生了很大的依赖性,他们迫切需要与内地进行贸易,以获得生活必需品。宋朝通过管理榷场贸易,促进与各少数民族政权的和平共处,从而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摘自林文勋《宋代以“互市”为内容的民族政策》
材料三 两宋期间,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业都有发展,但南方的发展速度更快。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四 在宋代,海外贸易集中在南部沿海和长江下游的几个大城市,……为了能征收关税,将对外贸易限制在某些官方控制的大港口的制度开始于8世纪,在宋代这些关税成为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摘自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五 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之时,南方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逐步进入南北经济并驾齐驱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文化知识,从而大大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二是隋唐时期国家统一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把南北经济联系起来,在这个基础上,黄河和长江两大领域的经济齐头并进;三是各族人民密切交流,互相学习,促进了民族交融,也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两宋之时,我国古代经济发展重心已南移于东南,即长江以南的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江西。
——摘编自谢琳《重心渐南移,经济共腾飞—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研究》
(1)将材料一横线处填写完整。“开元”是哪个皇帝的年号?材料一图中的生产工具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朝时期与少数民族政权进行边界贸易的主要场所,归纳这一场所起到什么历史作用?
(3)材料三中“新的手工行业”和“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各是什么?并写出该纸币的作用。
(4)据材料四指出宋代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是什么?导致“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出现的最重要的技术条件是什么?
(5)阅读材料,提炼一个有关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重点突出,史论结合,条理清楚,不少于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