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的成语与其他三项构成方式不同的是( )
A.摇头晃脑
B.提心吊胆
C.面红耳赤
D.七上八下
2、指出下列句子各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A.列数字B.举例子C.作比较D.打比方
①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 )
②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
③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6000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2500倍。( )
3、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与“落日”的“落”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落枕
B.角落
C.丢三落四
D.大大落落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是( )
A.胸脯(fú)
B.沉浸(jìn)
C.瑰丽(guī)
D.雨靴(xuē)
5、照样子,写词语。
(1)懒洋洋(ABB式)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2)又香又脆(又A又B)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6、给下列字加上偏旁组成新字,再分别组词。(4分)
7、根据课内外阅读填空。
1.这学期,我们从课文中了解了很多名人:诚实守信的________,虎门销烟的__________。我们还懂得了许多道理:《剪枝的学问》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字经》中,“香九龄,__________。__________,所当执。”教育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夏洛用织字的方法帮助威尔伯,第二次在网上织的字是_________。小猪威尔伯为了回报朋友,把夏洛的___________放在舌头上带回了家。
8、看拼音,我能规范地写词语。
(1)昨天晚上,层子里点着là zhú,第二天,地面上、窗台上满是飞蚁的chì bǎng
。
(2)你可以和小朋友一起wán shuǎ,huò zhě
呆在房间里画画。
9、课外类文阅读。
美丽的香山公园
秋天的香山总是那么美丽,令人陶醉。
早晨,我们乘车到香山游览。远远望见香山上深红一片,分不清哪里是坡,哪里是路。一下车,我立即(jí jì)奔向山脚下,仰望香山,山上一片红色,好像熊熊的大火在燃烧,又像天边飘落下来的一片红云罩(zhào)住整个山林。
我们爬到半山腰,近看黄栌(lú)树,那一片片红叶密密麻麻地长在枝上,椭(tuǒ)圆形的叶子,像一把团扇,颜色红得极艳,像是画家精心涂过的一样。这真是“霜叶红于二月花”啊!时不时飘落下来的落叶,更给山路铺了一条红通通的地毯,踩上去让人感到那么温柔,那么舒服。
我们爬到山顶,眺望山下,满山火红。蜿蜒的盘山路,像条条玉带,环绕着美丽的香山。这时,我仿佛置身于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中,真是“万山红遍,层林尽(jìn jǐn)染”。
【1】判断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在正确的读音下画“√”。
【2】把文中描写红叶的语句用“___________”画下来。
【3】用“﹏﹏”画出一个你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喜爱香山的红叶吗?请用一两句话表达一下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理解。
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祥的音乐。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伟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1】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在文中划出来。
【2】联系上下文,我猜测“呢喃细语”这个词语的意思是( )
A.风很大
B.风的声音很响亮
C.风儿吹过,发出“沙啦啦”的声音,很轻柔
【3】阅读短文,体会作者是怎么写出“风”的特点的,完成下面的填空。
【4】关于文中画“ ”句子的朗读,下面正确的说法是( )
A.这句话要读得悲愤痛恨。
B.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可以帮助我们读得更好。
C.这句话要一直读得温和舒缓。
11、课外阅读。
上帝的望远镜
孙建勇
在台湾苗栗县头份镇,魏女士摆了一个蔬菜自助摊。摊上摆满了各种时鲜蔬菜,任人自取,随意投钱,所得钱款全部捐给当地的红十字会。自助摊一开办,附近的居民都来捧场。
不久,魏女士发现,大部分人取己所需后,能自觉地往盛钱箱里投钱,可是,也有一些人取菜之后,没有投钱,偷偷溜走。
魏女士很郁闷,便将这种情况告诉了舅舅,希望他有办法制止这种不自觉的行为。
魏女士的舅舅是台湾著名漫画家刘兴钦。第二天,刘兴钦把一幅题了字的漫画交给魏女士说:“把这画挂在菜摊旁,也许能管用。”魏女士将信将疑,将漫画挂了出去。没有想到,效果出奇地好。人们看到漫画,读过上面的题字后,来取菜的人越来越多,而且所有的人都自觉地向盛钱箱中投钱。
原来,刘兴钦在漫画上题了这样两行字:“这里没有监视器,只有上帝的望远镜。”
——摘自《博爱》2011年第2期
1.照样子,写词语。
将信将疑(ABAC式):( )( )( )
偷偷溜走(AABC式):( )( )( )
2.为什么开始有些人不投钱而偷偷溜走呢?
3.魏女士很郁闷的原因是什么?
4.“只有上帝的望远镜”的含意是什么?
12、课外阅读
在乡下一家简陋的旅店里,躺着一位客人。他正在欣赏着楼上优美的琴声:琴声一会儿低沉,一会儿高亢。低的时候像珠子在盘子里滚动,高的时候像雷鸣震撼大地。
“这是谁弹的呢?”旅客想。忽然,“啪”的一声,一滴水滴在他的脸上,他睁开眼睛往天花板上望去,又滴下一滴水,正好滴进他的眼里,他跳了起来,张开喉咙喊道:“来人呀!来人呀!”“什么事,先生?”服务员慌慌张张地跑进来。“楼上是谁?怎么往地上倒水?”旅客生气地问。服务员看着漏下的水,答道:“上面住的是当代德国大音乐家贝多芬!”“哦!贝多芬!难怪弹得这么好!”旅客一听这个名字,怒气消了一大半。
“要不要我去关照他不要让水滴下来呢?”
“不,不!你不要打扰他,我自己去看看他吧。”
读到这里,我预测故事中的水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旅客轻步走上楼去,透过门缝看见贝多芬正集中全副精神地弹着。琴边放着一盆水。他正在纳闷儿,忽然看见满身大汗的贝多芬把手指往盆里一浸,又继续弹下去。啊!原来贝多芬练得连手指都发烫了,需要随时用冷水冷却一下,因为太慌张匆忙,水溅了一地,顺着地板缝滴到楼下去了。
读到这里,我预测这位旅客可能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位旅客站了很长时间才离开,当他下娄时,已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了,感叹道:“真怒力呀!怪不得成为伟大的音乐家!
【1】用“______”画出描写琴声优美的句子。
【2】最后一自然段中有两个错别字,用“﹏﹏”画出来并在括号中改正。
( ) ( )
【3】将文中两处画“______”的句子换成相应的成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高亢——______豪华——______
分散——______镇静——______
【5】这位旅客为什么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篇短文赞扬了( )
A.贝多芬会想办法,用冷水浸发烫的手指。
B.贝多芬会弹钢琴,琴声十分优美。
C.贝多芬顽强的毅力和勤学苦练的精神。
【7】将两次预测的内容写在文中的横线上。
13、阅读《鲁班造伞》,完成题目。
①很久以前,还没有伞。著名的工匠鲁班和几个木匠一起在路边造了许多亭子。亭子的顶是尖尖的,四面用几根柱子撑住。雨来了,或是被太阳晒得难受了,行人可以躲一躲,歇一歇,喘口气儿。
②可是鲁班想,要是雨下个不停,那该怎么办呢?人总不能待在亭子里不走啊。要是能把亭子做得很小,让大家带在身上,该多好啊!用什么办法才能把亭子做得轻轻巧巧的呢。一天,天气热极了,鲁班看见许多小孩子在荷塘边玩,每个孩子的头上都顶着一片荷叶。
③鲁班问他们:“你们为什么顶着荷叶呢?”小孩子七嘴八舌地说:“太阳像个大火轮,我们头上顶着荷叶,就不怕晒了。”鲁班拿过一片荷叶,仔细地瞧了又瞧。荷叶圆圆的,上面有许多叶脉,朝头上一罩,又轻巧,又凉快
④鲁班的心里一下亮堂起来。他赶紧跑回家去,找了一根竹子,劈成许多细条,照着荷叶的样子,扎了个架子;又找了一块羊皮,把它剪得圆圆的,蒙在竹架子上。□好啦□好啦□□他高兴地喊起来□□这东西既能挡雨遮太阳□又很轻巧□□
⑤后来,他又把它改成了可以活动的:用的时候,就把它撑开;不用的时候,就把它收拢。这就是最早的伞。
【1】请在第④段“□”中补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在文段中用“△”画出鲁班造伞时的动词。
【3】描写鲁班造出“羊皮伞”时心情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我会写出一个与它意思相近的表示心情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上下文的故事内容,猜猜第④段加点词“亮堂”的意思。
亮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故事,按故事内容填空。
很久以前,鲁班和工匠们为大家建了许多______,大家可以__________________。但是,鲁班想继续改进,把亭子做得更_____________。一天,他看见_________________,受到了启发。回家后,他用______劈成细条,扎成______,又把________________蒙在架子上。鲁班造的______,既____________又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习题。
仙人掌
我家的小花园里有各种各样的花。有像火一样红的鸡冠花,有洁白如玉的兰花,还有月季花,迎春花。这些花迎着灿烂的阳光相继开放。真惹人喜爱。但我最爱的却是那身上长满刺的仙人掌。说起来,这还有一段经历呢。
记得有一天,爸爸下班回来拿着一个大纸包,我知道又是花,连忙打开一看,咳!竟然是一盆长满刺的仙人掌。既没有好看的颜色,又没有好闻的香味。于是。就把它放在小花园里,置之不理了。
我一连几天都没给它浇水。心想,大概枯死了。可是我跑到小花园一看呀!仙人掌不仅没有死去,而且很健康。
去年冬天,我得了腮(sāi)腺(xiàn)炎,腮帮子肿得厉害,又疼又胀,难受极了,吃药打针都不见效。后来,爸爸找了个偏方,就是把那棵仙人掌切下半截,拔了刺,捣碎,给我敷(fū)上,嗬!还真有效,肿处觉得凉凉的,不那么火辣辣的了。我想起那棵仙人掌。便跑到小花园去看它,只见它被切掉了头,刀口处渗出一粒粒小水珠。为了我,它也许会死的。
又过了几天,我的病好了,就又跑到小花园去看。只见它的伤口干了,留下一条灰白的伤痕,可全身还是绿油油的。仙人掌( )活下来了。
带着伤疤的仙人掌坚强地站在角落里,在众多的花丛中大概谁也不会注意到它,但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却是百花中最可贵的一种。
【1】用“○”圈出下面句子中表示动作的词。
后来,爸爸找了个偏方,就是把那棵仙人掌切下半截,拔了刺,捣碎,给我敷上。
【2】下列词语最适合填在第5自然段括号里的一项是( )
A.果然
B.居然
C.当然
D.突然
【3】认真阅读短文,再填空。
①“置”是“放”的意思,“置之不理”就是放在一旁不理睬。文中的“我”把仙人掌放在小花园里,置之不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②“我”两次认为仙人掌会死:一次是因为___________;另一次是因为仙人掌被切下半截给“我”治病了
【4】小作者为什么喜欢仙人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短文
蚂蚁报信(12分)
蚂蚁全身褐色,头和肚子又黑又粗,腰部又细又长,两对探路的触角来回晃动,可爱极了。你知道它们之间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吗?
到蚂蚁比较多的地方去,丢一粒大点的食物残渣,然后耐心地等待。你会发现,当一蚂蚁发现食物后,就会赶快回家通风报信。如果在路上遇见自己的同伴,它会用触角碰一下对方的触角,过一会儿,就会有很多蚂蚁来到有事物的地方,齐心协力地食物搬回家。这说明蚂蚁主要是靠触角的接触来传递信息的。
蚂蚁是很小的动物,但却拥有一个很大的家庭。在大家庭里它们分工明确,各自都有专门的事物做,是一个纪律严明、团结的集体。
(1)填空。(4分)
①一只蚂蚁发现事物后,它会( )。
②蚂蚁靠( )来传递信息。
(2)我会照样子,写词语。(2分)
又黑又粗:( ) ( )
(3)蚂蚁的样子:(2分)
(4)你喜欢这一群小蚂蚁吗?为什么?(4分)
16、按要求写句子。
(1)轰隆隆的坦克和大炮打破了他们的梦幻。(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导弹的气浪把一张张课桌掀翻。(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频频发射的导弹把星星的家园搅得很不安静。(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1)我不敢跟都督开玩笑。(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葛亮说,他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改为直接引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的校长很年轻,大概三十岁左右。(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周瑜妒忌诸葛亮。(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我会写句子。
(1)冰川从遥远的秦岭带来了这块大石头。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柳枝飘动。(把句子写得生动、具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照样子写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节课他首先第一个发言。(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花园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红花。(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病句)
20、修改病句。
1.夜深人静,想起今天一连串发生的事情,我怎么也睡不着。
2.赵州桥设计得非常特别精巧。
3.学了这篇课文,使我们知道了《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21、按要求完成习作。
你曾经做过什么小实验?实验的过程是怎样的?在实验中你观察到了哪些现象?实验的结果如何?请你把这次难忘的实验经历的过程写清楚。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可以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③可以写一写实验时的心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