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年安徽宣城中考一模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周末,我和李明同学一起去打球。(句中的“和”是连词。)

    B.清醒过来;推辞一番;卧倒在地;工作数月。(这四个短语都是补充短语。)

    C.在本次“战疫”中,中国不仅对本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而且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这句话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复句。)

    D.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之别。“鄙人”“寒舍”“见谅”属于谦辞,“惠顾”“赐教”“家慈”属于敬辞。

  • 2、以下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不习乎

    A.温而知新

    B.一箪食,一瓢

    C.疏食饮水

    D.学而习之

  • 3、选出对下面一段话从语法角度表述有误的一项(     

    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那么,这放弃与坚持之间,我们该如何抉择呢?我想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但我们应该看到在各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们,无不是在求索路上不畏艰辛执着前行的勇士。他们的成功告诉我们:只有克服一切阻力,与执着同行,就能在前进的路上勇往直前,一路高歌。

    A.“能”“克服”都是动词;“我们”“这”是代词。

    B.“放弃”和“坚持”是反义词。

    C.这段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方法。

    D.划线句子中把“就”改为“才”更恰当。

  •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瞬息   楷油   疲备   群蚁排衙

    B.斑斓   陡峭   包揽   锋芒毕露

    C.取谛   修茸   凝望   千钧重负

    D.凛冽   闲瑕   辫子   颠沛留离

  •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初中毕业十年后,同学们再次聚在一起,享受着天伦之乐

    B.电影《满江红》的演员把角色演绎得真实可信,栩栩如生,深受观众好评。

    C.与人交往时,要站在对方立场上,身临其境地为对方着想,不能只顾自己。

    D.当号角声响起,将士们就一鼓作气地冲向山下敌营,气势锐不可当。

  •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风度就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

    ①只须记住一条

    ②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③再加上几分随机应变的智慧

    ④如果你懂得了这一点

    ⑤无须背诵数以百计的格言信条

    A.⑤②①③④

    B.⑤①②④③

    C.①②⑤④③

    D.①②④③⑤

  • 7、根据课文,填写在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   ,白色的花   ,紫红色的   ,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  

    A. 高洁、淡雅、烂漫、热烈而深沉

    B. 高洁、淡雅、热烈而深沉、烂漫

    C. 淡雅、高洁、热烈而深沉、烂漫

    D. 淡雅、高洁、烂漫、热烈而深沉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

    行路难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甲诗中作者采用“______”“______”(每空限填4字)两个典故表明自己有为于当世的理想;乙文中______表现了曹刿主动关心国事的热忱,同时有两个成语出自乙文,它们是:____________

    2指出下列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 )

    A.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B.金樽:对美酒的美称。

    C.牺牲: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D.狱:诉讼案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甲诗的前四句中“停、投、拔、顾”四个动作,形象地显示了作者内心的苦闷,感情的激荡变化。

    B.乙文巧妙运用了对比,如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的责任感和护家卫国的热情。

    C.甲诗中的“斗十千”指的是“一斗值十千钱”;乙文中“十年”指的是“鲁庄公十年”。

    D.甲诗中“多歧路,今安在?”表现诗人已从迷惘中清醒过来;乙文中“既克,公问其故”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列各项中,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用语简洁。

    B.颈联以静观的视角,描绘了“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两幅画面。

    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思乡之叹,直接表达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D.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所作,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变化。

    【2】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请你对“山随平野尽”一句中的“随”字作简要分析。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10、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我们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近期,永州市某中学组织开展“我身边的文化遗产”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下面是某同学根据课文内容改写的一段文字,请你仔细阅读,完成后面的小题。

    《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画卷开端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甲)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乙)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丙)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   )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丁)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   )。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各类店铺,一应俱全。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为。正如前人诗云:“京明盛事殊观止,汴宋遗踪借探寻。”

    1请将文段中最后一句诗正确、规范地抄写在下面的空格里。

    汴宋遗踪借探寻

     

     

     

     

     

     

     

     

     

     

     

     

     

     

     

     

     

     

     

     

     

     

     

     

     

     

     

     

     

     

     

     

    2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及括号里应填写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A.chēn 桅杆 无瑕一顾 摩肩接zhòng

    B.chēn 危杆 无瑕一顾 摩肩接zhǒng

    C.chēng   桅杆 无暇一顾 摩肩接zhǒng

    D.chēng   危杆 无暇一顾 摩肩接zhòng

    3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画卷开端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

    B.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C.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D.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为

    4下列从文中摘取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

    B.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

    C.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各类店铺,一应俱全。

    D.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

    5“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这句话放在文中哪处最合适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6同学们准备到柳子庙开展活动,请你根据下图提示,用简洁的语言说明从东山景区北门到柳子庙的步行路线,50字左右。

    7活动中,同学们了解到,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列永州文化遗产中,全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是

    ①零陵花鼓戏 ②东安武术 ③浯溪碑林 ④江永女书 ⑤宁远九嶷山舜帝陵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⑤

    8为号召大家保护文化遗产,同学们准备拟写一则倡议书,请你帮忙补全。

    9同学们在活动中开展古诗文名句默写竞赛,请你参加。

    1)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2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3_____________,惊起沙禽掠岸飞。(欧阳修《采桑子》)

    4)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5)《三峡》中的“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和《与朱元思书》中的“________”都极言江水之湍急。

    6)夕阳西下,总是特别容易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正如崔颢《黄鹤楼》中所写:“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11、根据提示默写。

    (1)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抒发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抒发诗人托月送“愁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净沙·秋思》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不同景物组接在一起,从正反两面烘托出羁旅游子内心的凄楚与悲怆。

六、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小文同学所写的议论文开头,你觉得下面哪个人物可以当作论据进行论证?请结合作品说明理由。

    【作文开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一句流传很久的古谚。不可否认,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A.猪八戒(《西游记》)            B.匡超人(《儒林外史》)          C.简·爱(《简·爱》)

七、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3、从孩子照相说起

    鲁迅

    ①做儿子时,以将来的好父亲自命,待到自己有了儿子的时候,先前的宣言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况且我自以为也不算怎么坏的父亲,虽然有时也要骂,甚至于打,其实是爱他的。所以他健康,活泼,顽皮,毫没有被压迫得瘟头瘟脑。

    ②但那健康和活泼,有时却也使他吃亏,九一八事件后,就被同胞误认为日本孩子,骂了好几回,还挨过一次打——自然是并不重的。这里还要加一句说的听的,都不十分舒服的话:近一年多以来,这样的事情可是一次也没有了。

    ③中国和日本的小孩子,穿的如果都是洋服,普通实在是很难分辨的。但我们这里的有些人,却有一种错误的速断法:温文尔雅,不大言笑,不大动弹的,是中国孩子;健壮活泼,不怕生人,大叫大跳的,是日本孩子。

    ④然而奇怪,我曾在日本的照相馆里给他照过一张相,满脸顽皮,也真像日本孩子;后来又在中国的照相馆里照了一张相,相类的衣服,然而面貌很拘谨,驯良,是一个道地的中国孩子了。

    ⑤为了这事,我曾经想了一想。

    ⑥这不同的大原因,是在照相师的。他所指示的站或坐的姿势,两国的照相师先就不相同,站定之后,他就瞪了眼睛,伺机摄取他以为最好的一刹那的相貌。孩子被摆在照相机的镜头之下,表情是总在变化的,时而活泼,时而顽皮,时而驯良,时而拘谨,时而烦厌,时而疑惧,时而无畏,时而疲劳……照住了驯良和拘谨的一刹那的,是中国孩子相;照住了活泼或顽皮的一刹那的,就好像日本孩子相。

    ⑦驯良之类并不是恶德。但发展开去,对一切事无不驯良,却决不是美德,也许简直倒是没出息。“爸爸”和前辈的话,固然也要听的,但也须说得有道理。假使有一个孩子,自以为事事都不如人,鞠躬倒退;或者满脸笑容,实际上却总是阴谋暗箭,我实在宁可听到当面骂我“什么东西”的爽快,而且希望他自己是一个东西。

    ⑧但中国一般的趋势,却只在向驯良之类——“静”的一方面发展,低眉顺眼,唯唯诺诺,才算一个好孩子,名之曰“  ”(A.有趣  B.乖顺)。活泼,健康,顽强,挺胸仰面…… 固有文化,这才是爱国,这才不是奴隶性。

    ⑨其实,由我看来,所谓“洋气”之中,有不少是优点,也是中国人性质中所本有的,但因了历朝的压抑,已经萎缩了下去,现在就连自己也莫名其妙,统统送给洋人了。这是必须拿它回来——恢复过来的——自然还得加一番慎重的选择。

    ⑩即使并非中国所固有的罢,只要是优点,我们也应该学习。即使那老师是我们的仇敌罢,我们也应该向他学习。我在这里要提出现在大家所不高兴说的日本来,他的会摹仿,少创造,是为中国的许多论者所鄙薄的,但是,只要看看他们的出版物和工业品,早非中国所及,就知道“会摹仿”决不是劣点,我们正应该学习这“会摹仿”的。“会摹仿”又加以有创造,不是更好么?否则,只不过是一个“恨恨而死”而已。

    1通读全文,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证思路,补全思维导图。

    2下列四个句子出自《论语》,哪一句更符合文章的立意?( )

    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B.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D.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3根据全文语言风格,选择合适的词语序号填入空缺处,并说明理由。

    我选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

    4有人将鲁迅《故乡》中“闰土的故事”作为本文的论据,你觉得合适吗?阐述你的理由。

    5鲁迅先生看到生活中孩子照相的情况,“曾经想了一想”提出自己的批评。请观察下边漫画,也“想一想”,发表自己的观点,150字左右。温馨提示:先分析现象,再提出观点,并论证观点。

  • 14、爪哇金丝燕:被燕窝拖累的小燕子

    马晓惠

    ①爪哇金丝燕的黑褐色羽毛泛着金色光泽,故而得名。爪哇金丝燕的外形与家燕的外形非常相似,但与家燕相比爪哇金丝燕的体形更小。由于爪哇金丝燕的尾羽没有分叉,所以无法像家燕那样在飞行途中急转弯。爪哇金丝燕作为一种攀禽,其双脚短小,四趾朝向前方,因此无法站在地上或停在树枝上休息。于是,爪哇金丝燕整天沿着海岸或岛屿飞行,很少休息。即使是休息,爪哇金丝燕也只能将四趾牢牢地攀附在岩石缝隙或鸟窝边缘处,家燕胆子大,喜欢栖息在人类的屋檐下;爪哇金丝燕则生性胆小,喜欢栖息在岩石的缝隙或岩洞中。

    ②爪哇金丝燕的唾液腺很发达,分泌出的唾液具有很强的黏性,这些唾液会在空气中凝结成白色细丝,于是,爪哇金丝燕就使用自己的唾液筑巢,那些白色半透明的半圆形鸟窝,就是大名鼎鼎的燕窝。

    ③据说,明朝的航海家郑和是中国第一个吃燕窝的人。1405年,郑和船队在马六甲海峡遇到了大风暴,船队被迫紧急停靠在马来群岛的一座荒岛上。由于船上的食物有限,一连数日被困荒岛,船队陷入了断粮的危机。就在船员们绝望之际,郑和无意中发现了荒岛的峭壁上悬挂着很多白色鸟窝。他灵机一动,让部下把这些鸟窝采回来充饥。没想到船员们吃了几天后,一个个面色红润、中气十足。这下船员们都知道了鸟窝是好东西。于是,在船队返航时,郑和特意带上一些白色鸟窝进献给当时的皇帝——明成祖朱棣。

    ④那么,郑和真的是中国第一个吃燕窝的人吗?其实不然。早在元朝时期,养生家贾铭就在他所著的《饮食须知》一书中,留下“燕窝,味甘平,黄黑霉烂者有毒,勿食”的记载。由此可见,郑和并非中国第一个吃燕窝的人。不过,燕窝的确是从明朝开始被人们关注,并且在官府宴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据史料记载,明朝的崇祯皇帝就很喜欢吃燕窝粪,甚至到了“嗜”的程度。到了清朝,燕窝更是成为皇宫的御用珍品,深受皇室和达官贵人的青睐。

    ⑤众所周知,燕窝是一种名贵的滋补品。即使最上等的燕窝价比黄金,仍有很多人争相购买。所谓“燕窝”,就是金丝燕筑的窝。自然界中大约有15种金丝燕,但并不是所有的金丝燕筑的窝都可以成为滋补品“燕窝”。在能“生产”燕窝的金丝燕中,爪哇金丝燕是佼佼者。

    ⑥正常情况下,爪哇金丝燕一年能繁殖3次,每次能产2枚鸟蛋。就像人类喜欢住新房子一样,爪哇金丝燕也喜欢换新居。当幼鸟长大离巢后,爪哇金丝燕就会重新筑巢,迎接新生命的诞生。因此,人类采收“淘汰”后的燕窝并不会使爪哇金丝燕无家可归。

    ⑦然而,为了攫取巨额利润,一些不良的燕窝采收者往往不等爪哇金丝燕幼鸟长大,就迫不及待地夺取爪哇金丝燕的“家”。即便如此,市场上的上等燕窝仍然供不应求。这一情况不仅推高了燕窝的价格,也刺激了贪婪者竭泽而渔,从而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爪哇金丝燕幼鸟的大量死亡不仅威胁到爪哇金丝燕的生存,也威胁到燕窝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⑧此外,爪哇金丝燕喜欢把窝筑在悬崖裂缝处或岩洞中。为此,燕窝采收者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去采收燕窝。那么,是否有一种方法,既能让爪哇金丝燕的种群延续下去,又能保证燕窝采收者的生命安全呢?

    ⑨19世纪以前,爪哇金丝燕一直在沿海区域生活,并没有飞到内陆生活的记录。直到1880年,人们在东爪哇塞达尤村悬崖附近的一处房子里,发现了爪哇金丝燕筑的窝。这则奇闻趣事被报道后,使得一些人开始大胆设想:既然爪哇金丝燕能在房子里筑巢,那么是否能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把这种偶然变为必然呢?如果爪哇金丝燕真能从野生变为家养,延续了几百年的燕窝生产方式将会发生重大改变!

    ⑩20世纪30年代,燕窝采收者经过不断尝试,终于找到了将“野燕”变为“家燕”的终极大法——提供适合爪哇金丝燕生活的无光线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爪哇金丝燕群居的生活习性,用广播播放爪哇金丝燕的声音,吸引爪哇金丝燕进入房子里筑巢繁衍。这种供爪哇金丝燕栖息的房子,被称为“燕屋”。就这样,爪哇金丝燕白天飞出燕屋觅食,晚上飞回燕屋栖息,而燕窝采收者也能毫无风险地采收燕窝了。

    爪哇金丝燕从“野燕”变为“家燕”的消息,通过新闻报道流传开来。之后,越来越多的燕窝采收者开始尝试家养爪哇金丝燕,由此也衍生出了一个全新的爪哇金丝燕“品种”——屋燕。

    (《百科探秋·海底世界》2022年3期)

    【1】通读全文可知,题目“被燕窝拖累的小燕子”的意思是___________

    【2】下面对文章结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3】阅读第①段,完成下面表格。

    爪哇金丝燕

    说明方法

    特点

    原因

    体形小

     

    不能在飞行途中急转弯

    双脚短小,四趾朝向前方

    喜欢栖息在岩石的缝隙或岩洞中

    【4】读第⑨⑩段,概括产生“屋燕”的基本方法。

八、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

    生活中有许多微妙之处:花朵,总是在自己的花时开放;走路,一般先迈左脚后迈右脚;站队,有时由矮到高,有时由高到矮;乘坐公交,先下后上……可以说,从自然规律到个人习惯,再至社会生活,“序”无处不在。

    根据你的理解,以“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题目二:

    “梦”是人睡眠时局部大脑皮质还没有完全停止活动而引起的脑中的表象活动。个人有梦,传说诗仙李白年少时梦笔生花,从此才华横溢、名闻天下;民族有梦,可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人类有梦,梦想世界和谐共生、友好相处……

    发挥想象,以“因梦而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文章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如选择题目二,请将题目补充完整。(2)字数600~800字之间。(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真实校名或师生姓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中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名著阅读
七、现代文阅读
八、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