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年吉林白山中考二模试卷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9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4题,共 120分)
  • 1、中国古代某一赋税制度实行的主要原则是:“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该制度(     

    A.强调“舍地税人”宗旨

    B.主要推行于唐前期

    C.反映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D.与租庸调制相适应

  • 2、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提出建立“新的和公正的经济秩序”的主张;1974年,第四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正式把建立国际经济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纲领,并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地行使反对霸权主义的国家主权来巩固他们的独立。这表明不结盟运动(     

    A.冲击了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

    B.彻底终结了美苏对峙的局面

    C.有效维护了世界多极化格局

    D.极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

  • 3、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史记 · 陈涉世家》认为是严苛的秦法,“失期,法皆斩”,并广为流传;1975 年,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秦简,按照竹简中《秦律 · 徭律》规定,陈胜、吴广因为 大雨而延期,根本不会斩首。这表明(       

    A.私人修史的主观性太强可信度低

    B.考古资料比文献资料更加真实可靠

    C.多重史料互证可以丰富历史认知

    D.最新的考古发现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 4、唐代,灾情出现后,政府会减免赋税、发放贷款、平价粜粮,以及由国家收购农副产品,增加农民收入,扶助农民生产自救。做到“善自病者,不使至危惫;善救灾者,勿使至赈给”。这说明统治者(     

    A.忽视社会弱势群体利益

    B.强化基层社会的管理

    C.力图长久解决灾荒问题

    D.赈灾方式具有多元性

  • 5、史籍记载:“武帝元朔二年,令诸王得推恩分众子土,国家为封,亦为列侯。”材料中的措施主要是为了(     

    A.增加财政收入

    B.强化思想控制

    C.加强中央集权

    D.促进对外交往

  • 6、美国学者博克斯把美国社区治理模式称为“以公民为中心的智力结构”,市政府进行某项涉及社区利益的政策变动,首先要召开社区听证会,听取居民的意见;社区最高权力机构——社区董事会通过选举产生,向社区居民负责;社区居民可以建立独立的自治组织或参加社团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影响社区董事会以及地方政府的决策。这可以说明美国(  )

    A.民众拥有广泛政治权利

    B.社区运作不受政府的限制

    C.中央政府权力逐渐下移

    D.社区治理呈现民主化趋向

  • 7、《清实录》是清代官修编年体史书,为嗣君和先朝大臣所编撰。1900年7月31日光绪帝谕旨,原文如下:“如有教匪窜出抢掠等情,当饬队力剿。”收入《德宗实录》(成书于1927年)时改为:“如有教民窜出,不可加害。”这说明(     

    A.历史认识具有多元特性

    B.历史事件难以形成共识

    C.史料流转导致信息失真

    D.史料互证才能还原真相

  • 8、改革开放之后,中央强调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推动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下列制定于20世纪80年代的法律按照通过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①②①③

  • 9、下表是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表中信息反映了(     

    时间

    使用通货类别

    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

    宝钞23、银1、布1

    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

    宝钞4、银27、布42、稻谷4

    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

    银52、稻谷1

    A.宝钞失去货币功能

    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白银货币地位加强

    D.政府加强币制管理

  • 10、标语是时代的反映,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风格的标语。下图所示标语“拥护共产党!打倒土豪劣绅,把土地分给农民!”应该出现在(     

    A.北洋军阀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 11、自新石器时代到战国末期,中国文化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地域特征明显。然而,文化的一体化趋势不仅始终保持着,而且范围和程度也稳步地扩大和加深,直至秦汉帝国的建立。这说明中国文化(     

    A.具有南北对立特征

    B.在发展中不断交融

    C.深受社会形态影响

    D.从多元转变为一体

  • 12、地处川鄂陕三省交界的十堰,早在1960年代前,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小镇,1969年起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襄渝铁路(十堰段)、东风轮胎厂等的建设使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劳动大军聚集十堰地区,将秦巴山下的荒芜乡村建设成为一座现代化的英雄城市。十堰市的发展反映了(     

    A.国家政策对城市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B.“五讲四美三热爱”运动效果显著

    C.交通的改进加快了城市现代化进程

    D.产业迁移促进城市的工业化进程

  • 13、到宋代,商业信用大发展,领域遍及消费、流通以及生产,充当信用中介物的“交引”“券”“契约文书”大量涌现。由此可知(     

    A.商品流通速度加快

    B.宋代形成了商业信用

    C.货币作用逐步降低

    D.宋代货币形式多样化

  • 14、1884年,欧美列强在某次会议上规定:“占领非洲沿海新地区的国家必须通知《柏林会议关于非洲的总议定书》的签署各国,同时建立足以有效保护该地区现有各项权利(如确保航运和贸易自由等)的机构。”这一规定旨在(     

    A.巩固列强瓜分非洲的成果

    B.镇压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C.协调列强殖民扩张中的矛盾

    D.维护非洲各国的独立和完整

  • 15、与欧亚大陆隔绝的美洲的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印加文明像欧亚大陆的文明一样,曾经建立起自己的国家,都有自己的行政系统。这种现象说明(     

    A.印第安文明深受欧亚大陆各文明的影响

    B.印第安文明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交流

    C.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客观规律

    D.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都是独立进行的

  • 16、班图人具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当许多非洲土著居民还在以狩猎、采集为主时,他们已经农业和畜牧业并进。班图人最早培育的农业作物是(     

    A.大麦、小麦

    B.甜高粱、西瓜

    C.水稻、芋头

    D.玉米、马铃薯

  • 17、《韩非子·五蠹》记载:“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这反映了韩非子主张(  )

    A.世界在不断变化

    B.要实施以法治国

    C.治国须与时俱进

    D.须加强君主集权

  • 18、日本假名字母分为“平假名”和“片假名”。平假名源于汉字草书,约从9世纪起正式使用;片假名源于汉字楷书,约从10世纪起正式使用。这说明(     

    A.文化具有多样性

    B.文化具有传承性

    C.文化具有交互性

    D.文化具有创新性

  • 19、1933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在《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中指出,为使抗日游击运动及反日群众斗争取得胜利,满洲的党组织要“尽可能地造成全民族的反帝统一战线……党(在)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巩固和发展是满洲群众斗争胜利的保障”。这一指示有利于(     

    A.东北地区抗日力量的联合

    B.促成“联蒋抗日”方针实现

    C.牵制华北地区的日本军队

    D.延缓日本军队占领东北全境

  • 20、隋唐时期,医药学成就斐然。下列著作中,产生于该时期的是(     

    ①《黄帝内经》   ②《千金方》   ③《唐本草》   ④《本草纲目》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21、1935年12月,中共中央的一份报告指出:民族资产阶级和地主买办阶级是有区别的,地主买办营垒内部也不是完全统一的,“我们要把敌人营垒中间的一切争斗、缺口、矛盾,统统收集起来,作为反对当前主要敌人之用”。这一报告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A.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B.将工作重心转向城市

    C.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

    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 22、曹魏时期,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材料主要包括家世、品、状三个方面。状,指行状,是举主对于被举者道德才能的详细叙述。这反映出,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A.加大了荐官的随意性

    B.促进了社会阶级流动

    C.注重选拔的公正合理

    D.摒除了门第间的差别

  • 23、下图是公元前3000一前1000年的人口迁移图。图中的人口迁徙(     

       

    A.推动了希腊化时代的繁荣

    B.导致了亚欧大陆区域文明的衰落

    C.扩大了农耕文明传播范围

    D.影响了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形成

  • 24、1992年11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了在处理两岸事务交涉中的重要共识,史称“九二共识”。这个共识是指(     

    A.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保留军队

    D.台湾工商界人士可回大陆投资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5、清政府中的守旧势力以种种理由阻止变法的开展。9月21日,________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

  • 26、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贸易中心转移

    (1)条件:新航路的开辟及欧洲人的____

    (2)表现

    ①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____   ②16—17世纪,欧洲殖民者在东亚海域展开了激烈的____,形成新的亚洲贸易中心。

    A.葡萄牙殖民者经营从印度经澳门至日本的三角贸易。

    B.西班牙殖民者开辟了从马尼拉至墨西哥的____航线。

    C.果阿、澳门、长崎、马尼拉等地成为____的枢纽。

  • 27、(1)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是________

    (3)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以后,开展以________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 28、华工与大洋洲的开发

    (1)华工开发大洋洲的表现

    ①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到1858年,华工人数已超过4万。

    ②在_______的一些岛屿上,华工在种植园和矿山辛勤劳动,促进了这些地方的开发。

    (2)影响

    ①很多华工后来回国,留下来的华工由于相同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往往愿意居住在一起,在各地形成了一个个_______

    ②他们保留和传播着_______文化,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

  • 29、形成——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

    (1)背景:创建第一个农村根据地——___________根据地,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打破了___________模式,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_____________________相结合的创举,也是__________________的主要标志。

    (2)著作:《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0、内容

    (1)根据宗教权力至上的基督教理论,宣扬___________

    (2)国家观:___________高于王权;君主的权力是上帝通过教皇授予的,所以君权也是神圣的。

    (3)政体观:中央集权的政府或___________是最好的政府形式。

  • 31、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1)内涵:____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是指世界的总体和平,发展是指世界的繁荣与发展。

    (2)关系: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____,两者相辅相成。

  • 32、1688年,_________,通过不流血的政变,赶走了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二世。1689年,颁布了___________,确立了____________,国王的权力收到议会的限制,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的确立。英国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______________,英国社会进入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 33、__________________和“关贸总协定”这三大经济支柱,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

  • 34、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导火线:1517年,罗马教皇在德意志兜售赎罪劵;标志:发表_____________________,即《九十五条论纲》。主张:强调___________,反对罗马教皇的“因行称义”,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宣称赎罪劵的功效微不足道,每个基督徒只要内心真诚悔罪,就能得到赦免。性质:是一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宗教改革运动在德国拉开了序幕;改革后创立的______与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三、简答题 (共5题,共 25分)
  • 35、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相对应于16-18世纪的欧洲商业革命,一些学者认为16-18世纪的中国也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其主要表现为全国五大经济区域的形成以及以十大商帮为贸易主体的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发展。而我们如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角度上来看,这一时期也恰恰是欧洲人因美洲白银的获得和日本人因本国银矿的开采对中国产品需求急剧增加的时期。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促进了明清社会的白银货币化,明万历年间的“一条鞭法”和清雍正年间的“摊丁入亩”,就是白银货币化的具体体现。凭借着白银,中国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被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但其发展同样受到强大的阻碍,最终难以成长为一支独立的力量。

    ——张丽《第一次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材料二: 16世纪这些私人的商业贸易垄断公司不但控制某些地区的贸易,进行殖民掠夺活动,也起到了为本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如英国、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等。这些商业经营上的巨大变化导向就是所谓“商业革命”的发生。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马世力世界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商业革命的表现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商业革命的历史影响。分析明清商业革命与欧洲商业革命结局不同的主要原因。

  • 37、唐朝时期印刷术、火药、天文学和医学的成就分别是什么?

  • 38、“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怎样提出来的?简述其主要内涵和重大意义。

  • 39、概括一下,各发达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有何不同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95
题数 39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简答题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