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据记载,宋代乡村居民的职业流向包括参与经商活动、应募参军、出家为僧道等内容,部分乡民在农闲时节兼职商贩、雇工,出现身兼数职的现象。这体现出当时( )
A.佛道思想的世俗化
B.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C.社会流动性的加强
D.租佃关系得到发展
2、据图1、图2可知,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B.国家走向局部统一
C.地方行政区划扩大
D.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3、中国人民邮政为纪念某一事件发行了一组邮票。 与该事件最相关的诗句是( )
A.“北伐西征荆满路”
B.“致远鼓楫冲重围”
C.“人间遍种自由花”
D.“似火青春救国忙”
4、公元前6世纪中叶,罗马国王塞尔维乌斯·图里乌斯实行改革,不分贵族和平民,将全体罗马居民根据财产资格划分等级并确定与其相适的权利和义务;公元前6世纪末,塔克文国王压制和打击元老贵族,处死了一些元老贵族,在元老院出现空额时也不增补。这些措施
A.延缓了等级矛盾的发展
B.强化了共和国的贵族寡头特征
C.加速了成文法的系统化
D.削弱了奴隶制政权的政治基础
5、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进厂、出厂和饮食都是在钟声所指示的一定的时间进行的。在工厂的内部,每人都有指定的位置和严格限定的老是一样的任务”。这么做的意图是( )
A.确保机器大生产正常运转
B.控制人员过多的频繁流动
C.缓和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
D.规范工人的生活生产行为
6、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
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
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
7、德国学者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第一次把公元前500年前后,人类文化突破的时代称之为轴心时代。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老子、孔子等。下列主张属于孔子的是( )
A.“道法自然”
B.“相生相胜”
C.“为政以德”
D.“明法审令”
8、据记载,曹丕在接受汉帝禅位后,立即实施了迎合中原名门望族的九品中正制;孙权的家族久居江东,在长江南北的世族豪强中颇受拥戴;“织席贩履”出身的刘备也依靠荆、益两州地主的支持而得以称帝。该局面的形成根源于( )
A.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
B.农业生产格局的变化
C.农民与地主矛盾的激化
D.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9、“它的出现把古今中外全人类的智慧都汇聚到覆盖全球的巨型网络系统之中,从而创造了一个每时刻都在急剧发展的全人类的‘大脑’”。材料的“它”指
A.电报
B.电话
C.报纸
D.互联网
10、1950年7月,政务院全体会议决定表彰工人、农民和士兵中的劳动模范;1979年8月,国务院决定表彰全国劳动模范,评选标准主要包括“在生产技术上有重大改革或有重大合理化建议”、“在创造发明、科学研究方面有重大贡献”等;200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修订了全国劳动模范的评选标准,进一步承认了管理、服务、科技等劳动形式的价值创造功能,私营业主、进城务工人员以及体育、娱乐明星等首次纳入评选范围。上述变化反映了( )
A.经济体制转型对思想观念的影响
B.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取得重大进步
C.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大成果
D.国家愈加重视经济结构均衡发展
11、如表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构成(单位:%)变化,这反映出( )
| 美元 | 英镑 | 欧元 | 日元 | 人民币 |
2011—2015年 | 41.9 | 11.3 | 37.4 | 9.4 | / |
2016—2021年 | 41.73 | 8.09 | 30.93 | 8.33 | 10.92 |
A.世界经济格局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B.国际货币多元化阻碍经济全球化
C.一种全新的国际贸易结构正在形成
D.美元丧失国际金融领域的中心地位
12、甲骨文卜辞云:“(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上的变化是( )
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B.统治者开始重视农业生产
C.精耕细作取代原始粗放经营
D.集体生产变为家庭式劳作
13、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广州、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增开天津、牛庄等十一个通商口岸:甲午战争后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这反映了( )
A.清朝主动实施对外开放
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西学东渐逐步推动中国近代化
14、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杨秀清创作了《太平军好章程》的歌谣:太平军,好章程;发放粮食,田地平分;打官兵,打洋人;鸦片、赌钱一齐禁,处处太平。这说明太平天国( )
A.舆论宣传形式单一
B.铲除了封建性的等级观念
C.革命纲领充分落实
D.重视巩固革命的群众基础
15、下面是东汉末至十六国时期人口迁移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①民族交融逐步加深②经济重心南移完成③人口的变迁源于门阀士族的壮大④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6、明代以前的英雄豪杰观带有显著的“圣人”性质,甚至可以“不近人情”。明代却趋于理性化,不止认同英雄有情,“儿女情,英雄气,并行不悖”,且推项羽为英雄第一、以曹操和勾践为英雄。这一变化( )
A.与心学思潮息息相关
B.说明民本思想成为主流
C.和孔孟学说理念不符
D.反映圣人崇拜有所弱化
17、从唐代中期到宋代末期,江西、福建、广东交界处的大片山区,曾经接受过五次大规模的外来移民,分别是安史之乱后、唐末五代宋初、两宋和平时期、两宋之际、宋元之际。这些移民与本土人混合后,福建汀州等地士人群体“风声气习颇类中州”。这反映了( )
A.移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B.士人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
C.人口迁移推动文化认同
D.南方山区与中原习俗趋同
18、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忽必烈下令“设国子监,立国学监官:祭酒一员,司业二员,监丞一员,学官博士二员,助教四员,生员百二十人,蒙古、汉人各半,官给纸札、饮食,仍隶集贤院。设江南各道儒学提举司”。这些举措的出发点是( )
A.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
B.完善人才培养的机制
C.弥合民族之间的分歧
D.顺应大一统国家建设
19、如图是关于古代炼铁的示意图。以下对古代炼铁技术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两河流域的居民首先发明
B.最早出现在小亚细亚地区
C.由尼罗河流域居民最先使用
D.最早出现在我国春秋时期
20、东汉后期,皇权逐渐失去了对全国政局的有效控制。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礼乐制度破坏
B.外戚宦官相互勾结
C.以“柔道”治天下
D.地方豪强势力膨胀
21、在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方面,清朝政府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根据这一政策,清朝统治者在西藏地区采取的措施是( )
A.推行猛安谋克制度
B.设立盟、旗两级单位
C.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D.设立澎湖巡检司
22、《论语》记载:“列诸主在太祖庙堂,太祖之主在西壁东向,太祖之子为昭,在太祖之东而南向,太祖之孙为穆,对太祖之子而北上,以次东陈,在北者日昭,在南者为穆,所谓父昭子穆也。昭者,明也,尊父,故曰明也;穆,敬也,子宜敬于父也。”这表明
A.宗法制利于维护等级秩序
B.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C.周王拥有天下共主的地位
D.宗法制具有浓厚神权色彩
23、《史记·秦本纪》一篇“求贤令”记载“……寡人(注:孝公)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由此可佐证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孝文帝改革
B.王安石变法
C.商鞅变法
D.戊戌变法
24、世界各地的民居具有多样性、差异性的特点,下表中对应不正确的是( )
| 地区 | 建筑材料 | 建筑风格 |
① | 两河流域 | 黏土、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 | 墙壁贴着墙壁;有前庭、前室、主室 |
② | 古埃及 | 泥和木材、椰子叶 | 中庭是民居的核心,复合式公寓 |
③ | 古代中国 | 木、砖 | 布局讲究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
④ | 古印第安 | 野牛皮、木头 | 圆锥形的帐篷 |
A.①
B.②
C.③
D.④
25、1960年提出_________的方针,1962年_______ 总结了经验,1964年 _____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
26、社会经济发展
(1)农业
①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粮食作物________、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②________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________繁多,种植广泛。
(2)手工业: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出现新的经营手段,即开设________,使用________劳动进行生产。
(3)商业:进入新的繁荣期。
①美洲等地的________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
②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________和晋商。
③以经济功能为主的________兴起,逐渐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27、1937年9月________发表,至此,在中国共产党推动下,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________。中国共产党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28、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________的进步
①________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________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
②自南宋起,________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29、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_____________”的伟大构想。_____________ 年,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30、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________,国民政府组织了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最后,日军占领________,淞沪会战结束
31、第二次世界大战促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具体表现在________(填序号)。
①美国政治经济和军事大国地位的确立②苏联综合实力的增强
③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④欧洲列强失去主宰世界的实力
32、兴起与发展【知识点134】
(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____。
(2)1905年,____在日本东京成立,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____。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3)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其中____起义最为壮烈。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____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4)1911年5月,全国爆发____。清政府派湖北新军前往镇压四川____,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为武昌起义提供有利时机。
33、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________的统治,引起________和________结构的变化。随着________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34、6月3日和4日,北京大批学生被捕,消息传到________。6月5日,上海出现大规模的________罢工和________罢市,这标志着中国________登上政治舞台,也推动着这场爱国运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35、近代科学的主要成就有哪些?(从天文学、物理学等思考)
36、国家的宏观调控结果是怎样的?
37、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胡锦涛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这些论断都是对世界历史发展经验的总结,请回答:
(1)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应用于工业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2)简要阐述17世纪至20世纪初自然科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8、日军在侵华期间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
39、“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状态。下列属于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的是
A.采集渔猎经济的盛行
B.农耕、畜牧业的产生
C.早期城市国家的出现
D.国家机器的成熟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