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初藩镇节度使掌管所属地区军队,朝廷另外委派按察、安抚、度支、营田、转运各使管理其他事务,玄宗时按察、安抚、度支、营田、转运各使,都由节度使兼任。据此分析,这一变化( )
A.缓解了冗官现象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减轻了边防压力
D.加剧了外重内轻局面
2、19世纪60年代,英语逐渐取代荷兰语,成为日本知识分子使用的主要西方语言。1867年后,日本对词典的编纂渐趋重视,出版了大批高质量的英日、法日、俄日、德日等词典。这表明,日本向西方的学习
A.以文化交流为主要途径
B.以外语学习为重要内容
C.受到了欧洲列强的牵制
D.着眼于吸收各国的长处
3、《古今图书集成·经济篇》中分为“选举典、诠衡典、食货典、礼仪典、乐律典、戎政典、祥刑典、考工典”,这种图书分类表明“经济”的内涵是( )
A.经世济民
B.治国之才
C.心外无理
D.经济管理
4、1930年,武汉、长沙等南方的大中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尤其是江西南昌、赣州等地,更是在短时间内涌入了十多万地主及其家属。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内发生严重经济危机
B.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实践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D.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影响
5、南宋画家李嵩创作的《货郎图》以白描手法作细腻精致的描绘,落笔凝重,收笔沉稳有力,疏密、精粗均可游刃有余地展开,设色淡雅自然。描画货担上的物品几乎达到与实物纹丝不差的程度,人物衣纹体现下层百姓衣着粗布的质感。该作品表明
A.绘画手法受到理学的影响
B.风俗画是当时的亮点
C.艺术形式呈现平民化趋势
D.宋朝商品经济的繁荣
6、21世纪的现代战争使军事家们认识到,过去单纯以计算有多少装甲师、航空舰队、航母战斗群来衡量军事能力的做法已经过时,一些无形的力量,如计算机能力、通信容量和可靠性、实时侦察能力等,也应该被计算在内。“军事家们”认识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战争的灾难性后果
B.现代科技决定战争的成败
C.信息化程度的提高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7、学者阎步克说:“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这说明孝文帝改革( )
A.实现了北魏政权的长治久安
B.导致门阀士族制度消亡
C.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
D.加剧了民族之间的矛盾
8、《汉书》记载:“是时征伐四夷,开置边郡,军旅数发,内改制度,朝廷多事……上令(严)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天子之宾客)外(公卿大夫)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该记载可以印证汉武帝时期采取了
A.北击匈奴
B.内外朝制度
C.尊崇儒术
D.刺史制度
9、如表为关于华夏早期民众领袖举动的记载。据此可推知( )
早期领袖 | 举动记载 | 出处 |
尧 | 饭于土簋,饮于土 | 《韩非子·十过》 |
舜 | 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 | 《墨子·尚贤中》 |
禹 | 亲自操橐耜 | 《庄子·天下》 |
A.上古时代社会生产力落后
B.原始民主遗风尚存
C.战国社会呈现出转型态势
D.先秦诸子推崇德治
10、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之中。以下关于不同时期地方行政制度和基层组织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汉:郡、县二级制——乡里制度
B.唐朝:郡、县二级制——乡里制度
C.明朝:路、州、县三级制——里甲制度
D.清朝:省、路、府、州、县多级制——里甲制度
11、中国古代的“三复奏”制度形成于北魏,发展于隋,完善于唐。内容为死刑核准以后、执行前还有一个复核程序,由皇帝在死刑犯人的名字上勾决才能执行。这种核准复奏的程序一共要履行三次。这体现了( )
A.皇权掌控所有司法程序
B.民为邦本的有效保障
C.刑法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D.礼刑并用的法治理念
12、某政府公报中曾写道:“第二届高等考试……包括普通行政人员、财务行政人员、教育行政人员、统计人员、外交官领事官、司法官、会计人员7类考试。10月20日,考试在南京北平同时举行,经过甄录试、正试,共录取及格人员102人(首次录取女性2名)”据此推断,该政府是( )
A.清政府
B.南京临时政府
C.北洋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13、春秋时吴国贵族虽自称是太伯之后,但在西周之后很长时间内却并未表现出亲近华夏的一面。而在春秋时期他们开始强调自身的华夏血缘,则并非偶然。吴国毗临楚国,通过强调与华夏的血缘关系,吴国获得了华夏(如晋国)的支持,增强了吴国与楚国等同抗衡的实力。由此可见( )
A.政治利益影响华夏认同
B.血缘联系保证华夏认同
C.接受华夏文化推动融合
D.楚国排斥在华夏族以外
14、下图为1954年画家杨之光创作的一幅美术作品《一辈子第一回》(画中老人手捧“选民证”)。该作品反映了( )
A.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成就
B.农民土地改革之后的喜悦
C.扫盲教育带来的巨大变化
D.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变革
15、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时任江苏布政使的李星沅十分愤慨,他认为“夷妇与大皇帝并书”、“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这些不可接受。这说明李星沅( )
A.国家主权意识强烈
B.受天朝上国观念影响
C.认清了条约的本质
D.已具备近代外交意识
16、《春秋左传》记载:“(子产临终对后继者的遗言)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子产临终前态度转变说明了( )
A.从以德服民转变为立法从严,严刑峻法
B.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舍宽取猛是救世之需
C.铸刑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D.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
17、南宋时期,起源于福建莆田的妈祖信仰,主要由泉州地方长官和市舶司官员自发定期举行祭祀活动。进入元代后,妈祖祭祀被列入国家祭典,甚至邀请外国使者、商人观礼,规模空前。促成妈祖祭祀国家化的重要因素是( )
A.中外广大信众的推动
B.统一意识形态的需要
C.重农抑商政策的废弃
D.漕粮海运航线的开辟
18、下表为12世纪时期,西欧流行的社会俗谚。这说明西欧( )
沉默寡言的审慎和体面除外,一切都在集市出售 |
买下没有上钩的鱼,到头来只会落得一场空 |
聪明人与其柜子里有钱,宁要集市上有朋友 |
既想着自己也想着集市(这等于说,也想着别人,因为集市上不会只剩下你孤身一人) |
A.人文精神的萌生
B.资产阶层日益壮大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教会权威不断提升
19、秦朝推行郡县制,进行“焚书坑儒”;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采用“黄老之学”;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采纳“尊崇儒术”的建议。秦至西汉中期的这些做法( )
A.建立与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B.加强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C.持续强化了封建专制主义统治
D.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础
20、宗教改革之前,英国主教群体在国家世俗和宗教事务上拥有诸多特权,如司法豁免等;宗教改革之后,主教的职能被限制在宗教领域,并被取消了一系列宗教特权。这一变化( )
A.破坏了天主教会的信仰基础
B.勾勒了理性王国的发展蓝图
C.推动了英国的近代国家建构
D.催生了英国君主的世俗权力
21、1921年1月,北京大学的先进学生组织创办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学校简章规定“以增进劳动者和劳动者子弟的完全知识,养成劳动者和劳动者子弟高尚人格为宗旨”“概不收学费”。这所学校的创办( )
A.表明救亡理念得到群众认可
B.体现出新文化运动的转型
C.得益于党的奋斗目标的确立
D.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2、相传诸葛亮“七擒孟获”之后,在云南大规模推广茶叶种植。为了纪念诸葛亮,这里的人们奉诸葛亮为茶祖。这种传说反映了三国时期
A.西南地区得到开发
B.中央政府直接管辖西南
C.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D.茶税成为政府主要收入来源
23、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将从地主手中获取的土地和资源,无偿分配给占乡村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并提出“巩固胜利果实”“保卫翻身果实”等口号。这些举措体现了( )
A.推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B.革命向建设转变的趋向
C.党和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D.国共内战爆发的必然性
24、它创新之处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其最大合理性“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这种古代选官选官制度是( )
A.军功爵制
B.科举制
C.察举制
D.九品中正制
25、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________的时代。
26、背景
①1927年6月,日本首相________主持召开东方会议,确立了侵略中国的总方针。
②1929年秋,资本主义世界性________爆发,严重影响日本。
③1931年上半年,日本政府及其在中国东北的殖民机构加紧进行武装侵略的部署。
27、隋唐时期创立的________,有利于明确分工,提高行政效率,又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时期另一项重要的制度发明是________,打破了士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能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
28、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东欧剧变
(1)背景
①东欧各国的改革没有突破________的束缚,经济陷入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②苏联鼓励东欧改革
③西方“________”战略的影响
(2)含义: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改革的________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________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1989—1992年,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
(3)表现
①波兰、匈牙利、________和阿尔巴尼亚的变化相对平稳。
②________发生了流血冲突。
③________并入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实现统一。
④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
⑤________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
29、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的皇帝是______。
30、背景
(1)________胜利后,彼得格勒________的领导人将政权交给临时政府。
(2)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镇压人民的反抗。
(3)1917年4月,列宁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________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31、商业繁荣:长途大额贸易发展,明清出现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安徽南部的__________和山西________。但就全社会看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_____________还占据压倒优势。
32、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确立了________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会议制定了《________》体现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3、世界古代文明阅读地图并回答问题
(1)古代文字的书写材料大都因地制宜。以水生植物晒干成后作为主要书写工具的古文明区域是① ;在② 地区考古发现的兽骨、龟甲上面有刻画文字;在烧制或晒干的黏土泥板上刻写文字的古代人生活在③ 。
(2)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方式来思考这个世界。用理性思辨的方式探索世界本原的哲学产生于④ ;用轮回报应来揭示人生真谛的宗教产生于⑤ ;提倡用伦理道德规范社会的学派产生于⑥ 。
(3)古代历史上产生了多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强盛与1—2世纪,以法治精神著称的帝国发源于⑦ ;公元8世纪中叶进入鼎盛时期,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帝国始建于⑧ ;公元15—16世纪,阻碍了地中海商路,迫使西欧人寻找新航路的帝国最早建立于⑨ 。
34、影响(评价):对___________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构成中国早期_________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35、尼德兰革命的性质?
36、楚汉战争中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37、干部制度的发展演变
(1)改革开放前干部管理制度的演变是怎样的?
(2)改革开放以后干部管理又是如何规定的?
38、南亚德里苏丹国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和地点建立的?它信奉的国教是什么?
39、简述实行国有企业改革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