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世纪6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科斯预言,苏联“撑不过三十年”就会垮台。30年后的1991年,科斯凭借这一预言获得了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金。从经济角度看,科斯做出这一预言的依据应是( )
A.西方国家对苏联进行持续经济封锁
B.农奴制残余严重制约苏联经济发展
C.苏联政府坚持以行政计划配置资源
D.苏联经济建立在落后经济基础之上
2、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猪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
A.无为而治政策的实施
B.宗法制度的繁荣
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发达
3、古代发生疫病时,政府会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救灾措施,要求地方官吏及时如实上报灾情,对上报灾情的时间和内容有详细的规定。1911年,清政府在沈阳召开中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会议——万国鼠疫研究会,确定了许多国际通行的防疫准则。与古代相比,清末防疫的不同在于( )
A.救灾措施有效
B.政府高度重视
C.吸收国际经验
D.制度保障抗疫
4、汉朝推行“以孝治天下”,对不赡养老人者,要在闹市执行死刑。对父母、祖父母等长辈不敬孝者也判重罪。子女杀戮父母、祖父母者,即使未遂,均判弃市(暴尸街头),殴伤长辈者同样也处弃市。这表明( )
A.儒家思想受到普遍认同
B.经济发展促进道德提升
C.司法审判渗透儒家伦理
D.专制皇权得到明显加强
5、普遍贫困是许多前殖民地和附属国的主要特征,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尽力通过多种手段提高收入水平,消灭贫困。但只有少数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实现了目标。由此可见发展中国家( )
A.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
B.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经济增长依赖于发达国家
D.社会内部贫富分化严重
6、汉文帝诏书充满了谦恭自省的淡泊平和态度。文帝在诏有司举贤良文学时说:“今朕获执天子之正,以承宗庙之祀,朕既不德,又不敏,……此大夫之所著闻也。”《除肉刑诏》:“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之薄,而教不明欤!吾甚自愧。”这反映出,汉文帝( )
A.遵循儒家和黄老治世之道
B.致力于打造封建盛世局面
C.推动了察举制的发展完善
D.消除了社会上潜在的隐患
7、据统计,《诗经》中含有忧、患、惊、恐、惮、悲、哀、怨等字眼的诗篇有140余篇,约占全书的46%,其中“忧”字出现次数最多,《风》38次,《雅》52次。这反映出
A.人们生活的丰富多彩
B.贵族群体的忧患意识
C.儒家的社会责任意识
D.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
8、1917年4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杂志第三卷第二号,其中刊登了毛泽东同志以笔名“二十八画生”发表的《体育之研究》,指出“国力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材料表明( )
A.毛泽东思想处于萌芽时期
B.鸦片输入败坏了国人体质
C.毛泽东主张塑造民族精神
D.《新青年》重视体育报道
9、考古学家指出,内蒙古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年代为公元前2000—前1500年左右。依据学者们的研究发现,夏家店下层文化彩绘陶纹饰蕴含着甲骨文的影子。这可以用来说明,甲骨文是( )
A.国家初始形态的表征
B.原始手工业发展下的结果
C.文化发展演进的产物
D.草原部族图腾文化的体现
10、近年来出土的汉简特别是张家山汉墓的简牍显示,汉初的法律基本上继承了秦的法律。但西汉不仅没有速亡,反而出现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的强盛局面。据此判断( )
A.秦朝速亡与法律苛刻无关
B.汉承秦律促进繁荣
C.儒家因焚书坑儒扭曲历史
D.法治根本在于民生
11、晚清时期,地方督抚不设属官。曾国藩、李鸿章等出于地方军务需要,自设善后、厘金等局,招募官员、幕友入局办事形成幕府,幕府逐渐掌握了部分军事权、财政权和人事权,实际上行使省一级政权的职能。这一现象( )
A.遏制了列强侵略的势头
B.反映了晚清政治的现代化
C.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变革
D.体现了政治权力结构变动
12、《法国民法典》第8条规定:“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第213条规定:“夫应该保护妻,妻应顺从夫。”即使在继承法领域,《法国民法典》对家庭财产利益的赠与自由与遗嘱继承自由也有极大的限制。据此可知,《法国民法典》( )
A.具有继承和创新的双重性
B.注重协调社会阶级间的差异
C.突出了其社会教化的功能
D.体现出资产阶级革命阶段性
13、《论语》记载:“列诸主在太祖庙堂,太祖之主在西壁东向,太祖之子为昭,在太祖之东而南向,太祖之孙为穆,对太祖之子而北上,以次东陈,在北者日昭,在南者为穆,所谓父昭子穆也。昭者,明也,尊父,故曰明也;穆,敬也,子宜敬于父也。”这表明
A.宗法制利于维护等级秩序
B.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C.周王拥有天下共主的地位
D.宗法制具有浓厚神权色彩
14、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显示,秦代曾用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了农耕播撒种子的数量:稻谷一亩播种二又三分之二斗,麦子一亩播种一斗,大豆一亩播种半斗。这反映出秦律
A.重视保护农民的私有财产
B.条目繁杂琐细,刑罚极其苛酷
C.关注民生与社会实际问题
D.剥夺贵族特权,适应社会转型
15、在13、14世纪,商品货币关系在向农村渗透,封建领主为了得到更多的货币,便把庄园中原实行的劳役地租普遍改变为货币地租,同时,领主们还允许庄园农奴用金钱赎买人身自由。这些现象的出现( )
A.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推动城市自治运动的兴起
C.说明庄园制经济走向崩溃
D.加速了封建农奴制的瓦解
16、《辽史》载:“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这一官制体现( )
A.行政区划的混乱
B.等级分化的严重
C.统治危机的加深
D.因俗而治的特点
17、春秋时期,鲁、齐、卫、越等国都以农村公社共同体为单位来处理全国的土地和农业人口问题,二十五家为一社,“以社之户口,书于版图”。而战国以后,以家户为对象的户籍制度开始成为国家对社区单位进行管理的主要办法之一。这一变化反映出( )
A.生产力发展影响户籍管理
B.宗法关系逐渐遭到破坏
C.社区管理的模式开始出现
D.国家权力延伸到了农村
1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构建了一种“总统的表面特权”(尊严)与“总理的实际权力”(效率)并存的二元体系,致力于使总统政治资源处于不断流失的状态。该状况的出现,是因为实施了
A.临时总统制
B.三权分立制
C.责任内阁制
D.君主立宪制
19、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南方与北方形成两套不同政治系统。到袁世凯当政时,他凭借个人实力强化了对北方控制,但是对南方各省却缺少实际掌控。为重新强化中央权威,袁世凯决定恢复帝制。据此可知( )
A.恢复帝制是当时的时代需要
B.革命党人造成南北分裂局面
C.政治近代化道路任重而道远
D.民主共和思想还未深入人心
20、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为防止日本进一步图谋台湾,清政府加强了守备,并于1885年正式宣布在台湾建省。这反映出( )
A.政府海疆防御意识提高
B.传统的宗藩体系已经解体
C.中央政权开始经略台湾
D.中国外交观念开始近代化
21、灭商后,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封邦建国”,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局面。对西周历史理解准确的有( )
①实行分封制和井田制 ②中国历史进入到“万邦时代”
③体现早期国家的特点 ④周天子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2、如表所示为20世纪上半叶重要的国际法文件及其基本内容。这反映出( )
时间 | 国际文件 | 基本内容 |
1919年 | 《国际联盟盟约》 | 联盟会员国发生争议,势将决裂者,当将此事提交仲裁或依司法解决,或交行政院审查……不得从事战争 |
1928年 | 《非战公约》 | 缔约国各方……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
1945年 | 《联合国宪章》 | 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安全理事会……采取必要之空海陆军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 |
A.国际法适用范围逐渐扩大
B.国际法主体是主权国家思想的确立
C.集体安全机制的不断完善
D.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形式的开创
23、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说过,人类古文化中的第一个文明标志应该是接骨技术或者叫接骨意识。接骨,就是大腿骨骨折,能接上,能保持活着,这才是人类的第一个文明。这种观点有助于( )
A.人们树立正确的史观
B.开拓医学史研究的新领域
C.扩展文明源研究视野
D.为考古研究提供新的证据
24、唐朝时,为加强边防在沿边重镇设立的节度使,逐渐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北宋建立后,革除前朝之弊,弱化地方权力,形成干强枝弱的局面。元朝的行省官员,常以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但却“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与唐、宋相比,元朝
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中央对地方权力分配趋于合理
C.行省官员有名无实
D.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2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表现
(1)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___法》正式颁布实施,以基本法律的形式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固定下来,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________轨道。
(2)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进行了有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工作。
(3)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________”,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4)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的________制度之一。
26、知识点
角度 | 成就 | 结局 |
共性 文化 | 都是多神教信仰。玛雅人崇拜的大多是与其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______________。在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的信仰中,_______________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 16世纪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入侵后,印第安人遭到了大肆屠杀,______________的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 |
建造了规模宏大的_______,他们在塔顶建起_______,祭司也在塔上________。 | ||
特殊 贡献 | 玛雅人创造了独特的______________,发明了_________,玛雅历为太阳历,他们知道_______的概念,创造出______________。 | |
印加人建造了长达数千千米的________和宏大的__________;会使用________,能进行________;还制定了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 ||
阿兹特克人锻造__________,还会使用__________记录重要事件。他们制作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都非常精美。 |
27、颁布《________》,作为施政纲领。
28、进程
阶段 | 主要事件 |
1914年 | ①德军进攻法国; ②________战役,德军战败,标志其“速决战”破产; ③日本占领德国在中国________的租借地,第二年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企图灭亡中国 |
1915—1916年 | ①意大利加入________一方作战; ②________和索姆河战役伤亡惨重; ③________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海上封锁 |
1917—1918年 | ①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②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于________年退出战争 |
29、东汉时期医学家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药学理论的基础。( )
30、在德意志,本应代表民意的议会,特别是________作用很小,实权掌握在皇帝和宰相手中,因此,议会在德意志只起到装点门面的作用。
31、
| 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 农业出现的意义 |
采集和渔猎时期 | 使用____________ 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在一 定的地域范围内过着 __________ 的生活 。 用火取暖 、烧烤食物。 | (1)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 人类开始从食物采 集者转变为食物_________。 (2)促进了 ____________的变化。 (3)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_____________ 、数学和其他相关 学科获得发展 。 |
原始农耕和畜牧的出现 | 西亚: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东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洲: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
32、背景:从三国到五代,________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不及佛教和道教
33、_________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了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它推动了_______、________新兴工业的发展,产生了_______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_______。
19世纪末美国提出“太平洋商业帝国”构想,并为此提出“______”政策。
34、南昌起义
(1)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了南昌起义。起义军撤出南昌,南下________,在潮汕地区遭到敌人的围攻而失败。
(2)起义军一部分在________、陈毅的率领下,转战________;另一部分起义军转移到________地区,与当地农民军会合。
(3)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________的第一枪。
35、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问题
(1)如图反映了西周、秦朝、西汉、元朝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
(2)结合上述图示与所学的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方式及其作用
36、在中国的宋词中,以苏轼的“豪放派”与李清照的“婉约派”为主要代表。你能举出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家中与上述两者相类似的情况吗?请各列举一名,概括其作品的艺术风格,并列举其部分作品。
37、拉美民族独立运动的历史原因有哪些?主要史实有哪些?
38、民族资产阶级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进行了怎样的抗争?
39、“冷战”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