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年青海海东高考二模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小明准备书写一幅古人的诗句寄给出国留学一年的同学,以表达别后的思念之情。你认为下列最不合适的一项是(  )。

    A.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B.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C.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D.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 2、下列对“以”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以吾一日长乎尔 (用来)   B. 毋吾以(因为)也

    C. 为国以(用)礼   D. 加之以(把)师旅

  • 3、下列各句中,画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阳春三月,桃红柳绿,蜂飞蝶舞,春意阑珊,徜徉于美丽的田野村落,无处不充溢着大自然那盎然的生机和活力。

    B.日本在处理国内危机的同时,应该推己及人,充分考虑事故可能对他国产生的影响,采取一切必要、可行的措施,保护海洋环境,切莫以邻为壑,对其他国家造成损害。

    C.近年来,古钱币收藏队伍越来越庞大。古钱币浩如烟海,如何辨珍稀?收藏专家提醒:收藏古钱币时要掌握一定的识别技巧。

    D.在美国准备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之际,俄罗斯4月11日威胁要采取军事措施,反制美国“天网”,一场冷战式军备竞赛在欧洲呼之欲出

  • 4、下列各项能够完全构成反义词的一项是(   )

    A.零散一集中   真理一谬论  细心—粗糙

    B.忍受一反对   暴露一隐匿  稀疏一稠密

    C.甜蜜一苦涩   薄弱—厚重  简单一复杂

    D.犹豫—果断   撤离一进驻  枯竭—充足

  • 5、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 斗折

    B.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 非能也,而绝江河

    D. 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上具有先天优势,理应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积极作为。

    礼仪文化是以礼仪为内核的文化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器物等的总称,内蕴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与价值追求。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礼仪文化相比,中华礼仪文化具有独特的内涵。

    作为礼仪之邦,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修齐治平就与礼仪息息相关:修身就是要造就彬彬有礼的君子;齐家就是要长幼有序,家庭和睦;治国就是重视礼仪熏陶,实现以礼治国;平天下更要以礼服人,实现天下太平。这种独特的传统文化代相传,深深镌刻在中国人的心灵里,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与象征。中华礼仪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在各民族文化禀赋、宗教风俗、价值体认等差异存在的前提下,生活在中华大地的各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彼此接触、相互融会、协同内聚,在礼仪文化上逐渐呈现出共同发展、交融一体的趋势,形成了共同的历史记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就打下了深厚根基。

    以礼仪文化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将礼仪教育作为一项重要抓手。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应当高度重视礼仪文化的育人功能,大力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传承弘扬优秀礼仪文化,进一步优化礼仪教育课程、丰富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形成家庭、社会、社会教育主体合力。通过礼仪文化教育,用共同的民族文化凝聚民心,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摘编自蒋璟萍《以礼仪文化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材料二: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传统礼仪以周为最,中国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周公制礼作乐,就是要让人的精神世界坦露出来,并将它们规范于用礼和乐编制成的网络中,通过这张有形的网络来约束和控制人们的道德、伦理和修养以及情感、思想和欲念。

    在《论语》中,孔子几次强调不知礼,无以立,意思就是一个人如果不懂得礼仪,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身。这也是儒家认为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懂不懂礼仪。《礼记》中有这样一段话: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可见,中国古代很早就认为,要想成为一个文明人,懂礼仪是先决条件。时至今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作为国学的精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与道德融合在一起,其齐民化俗的功能影响着普罗大众,深入作用于中国社会。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从遥远的历史走来,早已渗透到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它曾被作为一种制度被记录和推广,不仅仅作用于庙堂之上、殿陛之间,也同样影响着江湖民间、市井陋巷。但是传统礼仪文化也不是完美的,随着时代的变迁,日月更迭,总有一些传统礼节已经无法适应当今这个年代。因此在传承礼仪这个问题上,还是要有所讲究的。今天在学习中国传统礼仪的时候,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传统礼仪里面寻找真正适合现代社会、注入了我们民族灵魂的东西。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尊老敬贤、仪尚适宜、与人为善、礼尚往来、容仪有整等,都是可以传承下来的,将这些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精髓,跟当今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融合,才能对家庭、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和谐稳定产生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最终是要落在每个人的身上。个人要做到有礼行天下,就需要先懂礼仪,讲礼貌。

    首先要心中有礼,心存肃敬。心中有礼的人,讲究独善其身,如果没有从心里面真正做到讲礼仪,就是没有做到自律,没有自律之心,在他人面前表现的所谓礼仪也就不过是逢场作秀而已。心存肃敬,就是心里要尊重人,对待任何人或者任何事都不怠慢;不怠慢就不会为所欲为,会考虑对方的感受,不会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身上。心存肃敬的人,会凡事都以尊重对方为出发点,既振作了个人的精神面貌,又尊重了对方的感受,就做到了人我相协相悦。

    其次要学礼仪,学为人处事。孔子说只有懂得用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来传统礼仪,诸如《论语》《礼记》等古典书籍,阅读中国古代关于礼仪的经典著作可以让人明礼向善;同时,可以发掘生活中的优秀榜样,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多向谦和有礼的人学习,以其为师,自然可以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

    最后要做文明人,行文明事。生活中要待人以诚,尊重别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你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就要先学会尊重别人。在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彼此尊重,才能保持和谐、愉快的关系。在礼貌方面要做到平等待人、语气平和、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等,在礼节方面要做到热情主动、称呼得体、主次有序等,在仪表方面要讲究卫生、衣着得体、仪表端庄,在仪式方面,要懂得基本的仪式常识,就不会那么容易闹笑话。

    (摘编自王培国《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及其传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礼仪文化内涵丰富而独特,且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修齐治平”息息相关,故而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

    B.中华各民族文化存在差异,但在礼仪文化上逐渐呈现出共同发展、交融一体的趋势,这有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就。

    C.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庙堂、殿陛,还是江湖、市井,都深受其影响。

    D.真正心中有礼、心存肃敬的人,讲究独善其身和自律,会凡事以尊重对方为出发点,做到人我相协相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及其传承,但二者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B.西周时期的礼乐有效地约束和控制了人们的思想和欲念等,所以在传承时必须完整保留。

    C.儒家认为是否懂礼仪关涉到一个人能否立身处世,懂礼仪是成为一个文明人的前提条件。

    D.将传统礼仪文化的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有助于引导家国、社会的和谐稳定。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论证“礼仪重要性”的一项是(     

    A.《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B.《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C.颜元:“国尚礼则国兴,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

    D.《礼记·曲礼》:“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4】请简要概括材料二的论证特点。

    【5】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岀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描绘了大鹏南徙的奇幻景象,其中“__________”二句描绘了大鹏从海面升到高空为南飞蓄势的画面,极富动感。

    (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现诗人从贬所归来眼见物是人非,只觉恍如隔世,内心无比怅惘的句子是“_____, _____”。

    (3)李煜被誉为“千古词帝”,其作品情深意切,且常妙用比喻传情达意。例如“_____, _____”,便选取鲜活的视觉形象,传达出内心深重绵长的愁情。

  •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巧妙地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将主客二人的行为举止表现出来,避免了行文的单调,使叙事简明扼要。

    (2)韩愈在《师说》中将一些人为孩子“择师而教之”和自身“则耻师焉”的奇怪行为作对比,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夜雨寄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虚写未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当夜的孤寂。

  • 9、将进酒

    (1)《将进酒》中写曹植设宴饮酒、豪情满怀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

    (2)《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运用夸张手法极写人生短暂,真是妙笔生花。

    (3)《将进酒》中显示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4)《将进酒》中抒写万古寂寞之愁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5)《将进酒》中用比兴手法显示了黄河的浩大声势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6)《将进酒》中突出表现诗人对富贵奢华生活的鄙弃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其一)》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对声音的描写,表现了最富有农村特征的田园生活。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体衰多病的惆怅之情。

    (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4)《念奴娇·赤璧怀古》中,苏轼以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旷达人生态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做好准备,如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轻率发兵,虽有“_____________”之壮心,只怕会有“_____________”的结局。

  • 11、按要求填空。

    (1)可怜后主还祠庙, ___________。(杜甫《登楼》)

    (2)遥岑远目,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论语》记录的孔子对志士仁人的评判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卫灵公》)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王安石(宋)

    灯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乱。闻说洊亭新水漫,骑款段,穿云入坞寻游伴。

    却拂僧床褰素幔,千岩万壑春风暖。一弄松声悲急管,吹梦断,西看窗日犹嫌短。

    注:①本词写于王安石晚年退隐金陵时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前二句点明具体节令,描绘山间春意盎然的美好景象。

    B.词人外出春游,在高岗与低谷间穿行,游兴非常浓厚。

    C.下片写词人游兴已尽,回山寺就寝,有孤枕难眠之感。

    D.全词即事写景,以白描手法勾勒,物象清幽,气韵萧散。

    【2】晚年的王安石虽身居山林,却似闲非闲,他也曾写出“我欲抛山去,山仍劝我还”这样流露矛盾心境的诗句。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的这种矛盾心理。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张春,字泰宇,同州人。万历二十八年举于乡,历刑部主事。励操行,善谈兵。天启二年,辽东西尽失,廷议急边才,擢山东佥事,永平、燕建二路兵备道。时大军屯山海关,永平为孔道,士马络绎,关外难民云集。春运筹有方,事就理而民不病。累转副吏、参政,仍故官。

    崇祯元年改关内道。兵部尚书王在晋惑浮言,劾春嗜杀,一日枭斩十二人。春具揭辩,关内民亦为讼冤。在晋复劾其通奄克饷,遂削籍,下法司治。督师袁崇焕言春廉惠,不听。御史李炳言:“春疾恶过甚,为人中伤,夫杀之滥否,一勘即明,乞免提问。”不从。明年,法司言春被劾无实,乃释之。

    三年正月,永平失守,起春永平兵备参议。因言兵事不可预泄,乞赐陛见,面陈方略,帝许之。既入对,帝数称善,进春参政。已而偕诸将收复永平诸城,论功加太仆少卿,仍涖兵备事,候巡抚缺推用。永平当兵燹之余,闾阎困敝,春尽心抚恤,人益怀之。

    四年八月,大清兵围大凌河新城,命春监总兵吴襄、宋伟军驰救。九月二十四日渡小凌河。越三日次长山,距城十五里,大清兵以二万骑来逆战。两军交锋,火器竞发,声震天地。春营被冲,诸军遂败,襄先败,春复收溃众立营。时风起黑云见,春命纵火,风顺火甚炽。天忽雨反风,士卒焚死甚众。少顷雨霁,两军复鏖战,伟力不支亦走。春及参将张洪谟、杨华征,游击薛大湖等三十三人俱被执,部卒死者无算。诸人见清太宗文皇帝皆行臣礼,春独植立不跪。至晚,遣使赐以珍馔。春曰:“忠臣不事二君,礼也,我若贪生,亦安用我。”遂不食。越三日,复以酒馔赐之,春仍不食,守者恳劝,感太宗文皇帝恩,始一食。令薙发,不从。居古庙,服故衣冠,迄不失臣节而死。

    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朝议虽不从,而有司系其二子死于狱。

    (选自《明史》,有删节)

    1对文中加框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

    B. 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

    C. 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

    D. 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即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由各县知县主持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考后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B. 廷议,即廷臣会议,所议之事均为"事关大利害"的政事,多为按部门以商讨问题的形式进行,结果上奏皇帝,当意见不一致时,由皇帝作最终裁决。

    C. 关内,文中指山海关以西或嘉峪关以东一带地区;亦用来泛指关口以内的地方,如函谷关以内。

    D. 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用来指房屋建筑,乡村村落,亦泛指平民百姓,人家,民间。

    3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春善于兵事,临危受命。辽东辽西尽失,形势危急之下,他被起用为兵备参议,面君陈述方略被认可;永平失守,他带领诸将收复失地,凭借能力升为巡抚。

    B. 张春体恤百姓,深受爱戴。关外难民云集,他从不扰民,后遭弹劾,百姓为他诉冤;永平街巷毁于兵火,他尽心安抚百姓,百姓越发怀念他。

    C. 张春守节不屈,尽忠朝廷。大凌河之战中,兵败被俘,诸将皆跪拜清朝皇帝,唯张春直立不;被要求剃发效忠,他也不肯,最终守节而死。

    D. 张春屡遭弹劾,令人同情。受谣言蛊惑,王在晋不察实情,两次弹劾他,使张春下狱受审;兵败被执尽忠至死,刘孔昭弹劾他,致他两个儿子死于狱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人中伤,夫杀之滥否,一勘即明,乞免提问。

    (2)忠臣不事二君,礼也,我若贪生,亦安用我。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届女足亚洲杯决赛上,中国女足上半场落后两球,年轻的队员们稳住心态,冷静应对,终以32实现惊天逆转,勇夺冠军,创造历史。但生活中也不乏有一些青年人在困难、挫折、压力面前,懈怠、消沉甚至崩溃。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指出:2021年有关调查显示,88.0%的受访青年认为自己可以做情绪的主人。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斗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占据着中国青年的主流。

    上述材料对即将高中毕业的你具有启示意义。你所在的班级拟举行“做情绪的主人”的主题班会,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