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八年前,在国际金融危机最紧要关头,二十国集团临危受命,秉持同舟共济的伙伴精神,把正在滑向悬崖的世界经济拉回到稳定和复苏轨道。
B. 在传承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的同时,一些地方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开始从内容、形式、体验设计等方面创新,以提升红色旅游体验的丰富和品质。
C. 人民币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这是首次SDR创建以来纳入新兴经济体货币,人民币开启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新征程”。
D. 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网站的最新数据显示,在197个缔约方中已有73个批准加入《巴黎协定》,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56.87%。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一书以近200个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为对象,除了从语音的正误方面做出判断外,还注重对读错的原因进行分析。
B.上海某中学为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专门开设展台,展出了十多个学生制作的飞机模型。
C.农业部25日表示,康菲公司提供的10亿元将用于解决河北省和辽宁省部分区县养殖生物以及渤海天然渔业资源损害赔偿、补偿问题;地方政府部门将组织做好资金发放工作。
D.今年暑假,陕西省政府借鉴美国白宫实习生制度,邀请50名大学生到省政府办公厅见习,时间为期一个月,此举受到许多大学生好评。
3、抄检大观园时,( )只许搜她的东西,看到搜检,感到贾府的衰落,不觉流泪,还打了王善保家的一耳光。
A.迎春 B.探春 C.惜春
4、下列三副对联分别送给小商店、饮食店、美发店,最恰当的一组是( )
甲:东无西有通无有,方与人便人称便。
乙:聚首一堂杨柳东风初识面,垂丝万缕杏花春雨喜弹冠
丙:妙手调羹能适口,奇缘配偶自欢心。
A.甲—饮食店 乙—美发店 丙—小商店 B.甲—小商店 乙—饮食店 丙—美发店
C.甲—小商店 乙—美发店 丙—饮食店 D.甲—美发店 乙—小商店 丙—饮食店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抑耗其实而已 B.他植者虽窥伺效慕
C.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D.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起中国人使用香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三千年前。《尚书·君陈》中写道:“我闻曰:‘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意思是,我听说最好的政治会发出香气,感动神灵。不是祭祀的谷物发出的香气,而是圣明的德政发出的香气。显然那时的人对香气的理解与现代人有着很大的不同。
先说“香”这个字的产生,从小篆体来看,上黍下甘。“黍”是谷物的统称,“甘”则代表某种美好的味道,它的意思为“五谷热食时所散发的怡人气味”,这便是古人对“香”这种无法描述的事物的初步认知。宋代《陈氏香谱》开篇就说“香者,五臭之一,而人服媚之”,可见,香气是五嗅之中最为人类所喜欢的气味。上古之时的周公则用“香气”来比拟“明德”,可见在那个时候,人们已经开始将香气提升到精神层面,从而在很多方面开始享用,并已经形成了使用的习惯。或许更早,中国先民已经开始使用有香气的物质,并开始主动思考香物与人们生活的必要关联。
在古人眼中,生活的周匝,或许是一朵鲜花,一片香木,一粒种子,那些有着香气的物质,都是具备了某些神秘天命与崇高气质的。就如先人屈原,在其所著的传世佳作《离骚》中便将多种香草比作忠贞之人,而将艾榝之属比作谄媚小人,更因如“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等句,开了“香草美人”以物喻志、以香喻人的先河,使后世忠贞贤良之士找到喻己与喻志的美好方法,从而正式拉开了中国式用香文化的序幕。
对香气的崇拜始于祭祀之礼,《礼记·郊特牲》云:“诸侯为宾,灌用郁鬯,灌用臭也。”其中“郁鬯”是一种香酒,用鬯酒调和郁金之汁酿成的,是当时祭祀或待宾的必备饮品。这句话的意思是,诸侯朝见天子,宴席上献的就是这种酒的香气。这便是“至敬不飨味而贵气臭也”的道理,就是说,对于至为崇敬的天神,并不是以食物的美味为贵,而是要以气味的浓郁为贵。
《尚书·虞书·舜典》中有一段尧禅让帝位于舜的记述:“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其中“柴”便是一种燔烧木头等物的祭祀仪式,《礼记》中也有“柴于上帝”之说,可见“燔柴”是当时较常见的祭祀行为。再如《诗经·大雅·生民》有:“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其香始升,上帝居歆”。此两句大意为:“杀了公羊剥了皮,烧烤熟了供神享,祈求来年更兴旺”,“香气四溢满庭堂,上帝降临来尝尝”。以燔烧香草和奉献祭脂来供奉神明,以求来年兴旺发达,这便是人们的美好心愿。由此可见,用香物祭祀,在当时已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活动了。
或许世界对我们的认知也是如此,英国作家王斯福在其所著的《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中写道:“香火是中国人用来沟通人与具有灵性的神明的基本特征。”试想,在物质与交通均不发达的上古时期,人们在“燔柴”的祭祀活动中偶然发现了拥有特殊香气的草木之属,一定会感到非常神奇,并将其看作与天地神明交流的渠道,奉为神圣。如此想来,这便是人们向往香气的一个开端吧。
(摘编自肖木《中国使用香物的始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尚书·君陈》中的“黍稷非馨,明德惟馨”语句可知,约三千年前的人对香气的理解与现代人具有很大差异。
B.从小篆体来看,“香”这个字上黍下甘,由此可知古人对“香”的初步认知是谷物热食时散发出来的愉悦的味道。
C.周公用“香气”来比拟“明德”,说明了中国先民已经开始使用有香气的物质,并主动思考香物与人们生活的必要关联。
D.屈原所著的传世佳作《离骚》,赋予了香草之属比喻意义,为后世忠贞贤良之士提供了喻己与喻志的美好方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前五段围绕开篇第一句话“中国人使用香物的历史”展开,最后一段总结全文,论证思路清晰连贯。
B.文章第四段采用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着重论证了中国古人对于香气的崇拜起始于祭祀之礼。
C.文章论述了香气与德政、与精神生活的关系,也集中阐释了古人使用香物祭祀的普遍性,论述全面。
D.文章后半部分集中讨论香气与祭祀的关系,旨在说明中国古人对香物的崇拜与其对神明的敬畏密不可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五嗅之中,人类对香气情有独钟,主要是因为香气可以用来比拟“明德”,具有精神层面的价值。
B.古人认为,有香气的物质蕴含着一些神秘天命与崇高气质。屈原以香草象征高洁人格就体现了这一点。
C.要祭祀颇受崇敬的天神或接待重要的宾客,就需要在选择食物时,关注其气味浓郁与否而非美味与否。
D.在物质与交通均不发达的上古时期,人们往往通过祭祀实现与天地神明的沟通,这便是中国式用香文化的开端。
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月”在古诗文中已不是一个普通的天体,而是文人笔下情感和哲思的载体。它是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对友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的牵挂不舍,是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的哀伤迷惘,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两句则是由月的圆缺变化而引发的对自然和生命的思考……这些“月”凝聚着诗人的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
8、《荷塘月色》(朱自清)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5)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而导致屈原“怨生”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 , _________”。
(2)《短歌行》中,曹操化用《管子·形势解》中的话,以“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示自己渴望尽可能多地接纳贤才。
(3) “管弦”是古代管乐器和弦乐器的统称,亦泛指音乐,古诗文中有很多带有“管弦”的句子,如《兰亭集序》中的“_________”,又如《琵琶行》中的“_________”。
10、根据提示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水与舟为喻来写大鹏南飞要有所凭借。
(2)《出师表》中诸葛亮建议后主凡事宜多征询侍中、侍郎的意见,并陈述了这样做的效果。表现这效果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古代圣人“______________”,尚且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______________”,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11、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成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比喻和反问的手法描写楼阁之间通道壮丽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白居易由琵琶女的经历联想到自己的经历,从而心生同病相怜之感,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
(3)《出师表》中,诸葛亮写出了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自己躬耕南阳时的心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代赠二首(其一)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①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注)①玉梯:指玉楼,即华丽的楼阁;同时也是楼梯的美称。
【1】下列对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楼上黄昏”四字点明了时间,地点,“欲望休”三字则惟妙惟肖地描摹出了女子的行动,这既让我们看到了女子的姿态,也透露了她的神情。
B.三、四句写了女子低头所见近处地上的景物:蕉心还未展开的芭蕉和花蕾缄结不开的丁香,它们共同对着黄昏时清冷的春风,哀愁无限。
C.本诗以景托情,从对诗的主人公所见到的缺月、芭蕉、丁香等景物的描写中,衬托出她失望、愁苦以及满怀希望的情感。
D.本诗采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借物写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意境优美,含蕴无穷,历来为人所称道。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中女主人公的形象。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醉白堂记
(宋)苏轼
故魏国忠献韩公①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②矣,而犹有羡于乐天,何哉?
轼闻而笑曰:公岂独有羡于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天之生是人也,将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岂其所欲哉!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乞身于强健之时,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廩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
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克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通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实则不至,而皆有侈心焉。臧武仲自以为圣,白圭自以为禹,司马长卿自以为相如,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
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
(注)①魏国忠献韩公:即韩琦,谥忠献。②伊周:指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行乎利害之涂 涂:通“途”,道路
B.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 释:放弃
C.而文采表于后世 表:表率
D.方其寓形于一醉也 寓:寄托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岂其所欲哉! 其皆出于此乎?
B.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 请以战喻
C.天之生是人也 何厌之有
D.乃泣而书之 图穷而匕首见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
B.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
C.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
D.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
【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直接表现韩忠献公“无愧于伊、周”的一组是( )
①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
②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
③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
④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
⑤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
⑥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段交代了“醉白堂"建造及得名由来。韩忠献公建“醉白堂”取名自白乐天的《池上》诗,并将此诗作为醉白堂的歌赋。
B.作者认为韩琦辅佐三朝皇帝安定天下,晚年欲告老还乡却被天下人挽留而不得,这时他有羡慕白居易的想法,是无可非议的。
C.第三段作者通过古之君子与后之君子的比较,来说明真正君子的品德和行为远远超过他们的名声,烘托出韩琦是一位难得的君子。
D.结尾“泣而书之”表现了作者沉痛的哀悼之情。全文集议论与抒情于一体,语言凝练,较好地体现了苏文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
(2)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
(3)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
【7】作者将韩献公与白居易进行多方对比,“尊韩之意,隐然自见于言外矣”。结合文本分条概括哪些是“韩献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观堂中滴入清水,手持墨块,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研磨。这个过程就是磨墨。磨墨是书画创作的一项基本功,磨出好墨是创作优秀书画作品的重要前提之一。磨墨讲究轻和匀。轻,指持墨块的手不可用力过猛,稍稍用力按压墨块即可。匀,指手持墨块匀速移动,不要时急时缓。做到了轻和匀,磨出的墨方为上品。心浮气躁者在磨墨时无法做到轻和匀,磨不出好墨。心境平和、有耐心者才能在磨墨时做到轻和匀,从而磨出好墨。磨墨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磨心性的过程。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