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的垃圾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国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
B.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的垃圾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
C.我国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的垃圾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
D.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
2、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学校举行了一系列的文艺活动。八斗所在的班级决定开展屈原作品朗诵比赛,八斗如果参加比赛,可以选择以下哪些篇目进行朗读?( )
A.《高唐赋》
B.《风赋》
C.《天问》
D.《九歌》
E.《七发》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他初出茅庐的时候,常常被对手的奚落及小动作激怒,但现在他对此已经敬谢不敏,在足球场上从容不迫,一次次将足球送入对方的球门。
②儿子走后,母亲除了倚门倚闾以外,每天晚上都在窗前点一盏灯,终夜长明。每晚睡前都收拾孩子的床铺,把被子打开,枕头摆好。
③如何让作文语言出彩呢?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借花献佛,即巧妙地引用诗词,用诗词“亮化”文章的语言,丰富文章的内容。
④正常的社会关系对于每个人而言,犹如布帛菽粟一样不可缺少: 一个人从上学到就业、退休,都与社会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⑤刘秀在位时,西域诸国主动要求“内附”,希望东汉政权出兵西域,否则他们只能被迫投靠匈奴了,但刘秀面对左支右绌开疆拓土的机会不为所动。
⑥许教授把金钱看得很淡,安于清贫,生活极其俭朴,可精神上却十分富有,他专心治学,孜孜砣砣,成为闻名中外的学术大家。
A. ①②④ B. ①③⑥ C. ②④⑥ D. ③⑤⑥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今天是小女婷婷的十岁生日,借此机会,聊备薄酒,感谢各位亲友多年来对我全家的关怀和帮助,请大家开怀畅饮!
B. 俗话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你送我的笔筒虽不贵重,但盛满浓浓的友情,我就笑纳了,一定好自珍藏!
C. 这么多年来承蒙你的关怀照顾,我是受益匪浅。现在你家里遇到了难处,我自然也应该鼎力相助,竭诚回报。
D. 杨总率先发言,抛砖引玉,提出不少建设性的建议。接下来,请未发言的同志不吝才智,献计献策,畅所欲言。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乐府”是指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的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旧诗体,如《短歌行》。
B.唐宋八大家是指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C.“诸子百家”是指我国先秦到汉初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D.有些古文,其标题就表明了文章的体裁。如《陋室铭》、《醉翁亭记》、《出师表》、《捕蛇者说》等题目中的“铭”、“记”、“表”、“说”,都表明了该文的文体。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春秋笔法”看似一个语词,却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春秋笔法”是中国传统儒家经典固有的话语模式,发展至今仍活跃在新闻话语、文学话语乃至日常话语中。当我们了解新闻时,不仅仅在了解事情的真相,还能从事实的叙事中体会到叙述者的价值判断。
当下学术界,中国话语还远没能达到与中国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地位。回归传统,以当代的知识体系和学术视角对古典重新发掘、梳理、阐释,进而构建中国学术的当代话语,已成为学界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方向。“春秋笔法”的系统研究与阐释,不仅可弥补该领域研究之不足,更为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供尝试性探索,也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择,同时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
建立中国意义上的叙事学体系的呼声越来越强,应声而作的学术著作相继出现,这表明构建中国叙事学体系的自觉时代已经到来。但是,从总体上看,还是未能摆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而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则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
关于“春秋笔法”的研究方法,可以在传统考据学的基础上运用还原批评、阐释学和叙事学等方法。打通经学、史学与文学间的壁垒,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首先就应把“春秋笔法”还原到它产生的起始点上考察它是怎样形成的,具备怎样的功能。“春秋笔法”并非仅仅是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修辞手法。从源头上看,“春秋笔法”包含着“写什么”“不写什么”“怎么写”“写的目的是什么”等内容,涉及到作者在整部作品所要表达或寄托的美刺褒贬、结构安排等问题。“春秋笔法”所蕴含的“微言大义”是史家、作家之褒贬,在具体书写过程中,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春秋笔法”是中国叙事学有别于西方叙事学的主要范畴和基本特征,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尤为突出。
“春秋笔法”是中国独有的理论范畴,也是中国式话语对世界话语表达方式的贡献。
(摘编自李洲良《春秋笔法研究三题》)
材料二:
中国小说源于史传。史传之叙事,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春秋笔法”。“春秋笔法”是一种实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的叙事方式。中国小说有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两大系统。文言小说直接由史传衍生出来,其叙事传统继承史传自不待言;白话小说从民间“说话”口头文学演进而成,当生活在史官文化中的文人雅士成为它的主要创作者的时候,便意味着它也纳入到了史传叙事传统之中。白话小说与文言小说的最终合流是中国文化所决定的历史发展归宿。
白话叙述脱胎于口头文学的“说话”,而口头文学叙事方式的特征之一便是主观叙述。所谓主观叙述,就是叙事者随时都伴随在读者左右,或者诠释情节中疑惑难解的问题;或者提醒要注意某个关键处,或者把故事所要表达的思想直言不讳地说出来。
白话小说从主观叙述向客观叙述的转变,是由长篇章回小说来完成的。从历史纵向看,长篇章回小说对于客观叙述的把握又有一个从不甚纯熟发展到比较纯熟的过程。到《红楼梦》则达到古典小说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戚蓼生《石头记序》对于《红楼梦》的叙事评论道: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
《红楼梦》客观叙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叙述者戏剧化。一般客观叙述的小说,在叙述初次登场的人物时常有一段对这个人物的肖像描写和对他的背景资料的介绍,使人感到叙事者即作者的存在。《红楼梦》却把这个任务转交给作品中的人物,作品中担当此任的人物便成了一定意义上的叙事者,于是叙事者与作者分离开来,叙事者的观点并不等于作者的观点,这样作者就更深地隐蔽起来。作者让作品中行动的人物充任叙述者,由于叙述者并不完全代表作者的观点,所以作品对某个重要人物和事物的叙述,常常不是一次完成的。综合各人所叙,便是人物的立体影像。
《红楼梦》客观叙述的另一特点是叙述的限知性,限知是相对全知而言,全知就是叙事者无所不知。这种无所不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叙述视点的随意转换,二是随意代述角色的隐衷。限知叙述之叙事者也是有视点的,也可以代述角色的隐衷,不同的是他的叙述视点相对固定,而代述角色的隐衷也有限制,叙事者不能自由地进入任何角色的内心世界。这种限知性的客观叙述,有效地隐蔽了真正的叙事者——作者。
《春秋》所开创的直书其事的客观叙述原则,在小说《红楼梦》中得到生动的体现。春秋笔法强调“据事迹实录”,但同时又要在客观叙述中寓以褒贬。实录和褒贬,如何统一在文本中?要义之一是笔削。“笔”就是录,“削”就是不录。笔与削寄托着作者褒贬,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作者到底褒谁贬谁,如果用笔与削的春秋笔法来考量,得出作者之偏爱林黛玉的结论,谅必并不困难。曹雪芹是怎样表达他的倾向的呢?除了别的手段之外,他用了笔削的手法,他对黛玉的心理活动倾注了大量笔墨,却基本上不写宝钗的内心隐衷。客观叙述中笔与削大有深意,就“笔”而言,又有一个如何写,也就是载笔之体的问题。用晦之道,就是载笔的最重要的原则,其要义是直书其事却并不用直笔。
(摘编石昌渝《春秋笔法与〈红楼梦〉的叙事方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建立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才能摆脱当下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
B.如果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对“春秋笔法”的认识就不能局限于修辞手法这方面。
C.由于白话小说是从口头文学演进而成,因此需要通过长篇章回小说来帮助它完成从主观叙述向客观叙述的转变。
D.只要小说家与史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受到经学观念的影响,他们所叙述的作品就都会运用到笔削这一手法。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有关作品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别了,不列颠尼亚》写到“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叙事者在对客观事实的叙述中包含了自己的价值判断。
B.《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且把闲话休题,只说正话”,表明了叙事者伴随在读者身边,提醒读者注意作品的主要内容。
C.《茶馆》塑造了面貌各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得益于作者采用全知叙述,让叙事者能自由进入各种角色的内心世界。
D.《三国演义》叙事结构中蜀汉这条线索最重要,着墨最多,按春秋笔法的笔与削来看,这体现了作者抑曹尊刘的褒贬立场。
【4】请以《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的塑造为例,简要说明《红楼梦》是如何将叙述者戏剧化的。
【5】法国汉学家于连认为,“春秋笔法”是一种“迂回”的话语表达,对它的研究是理解中国文化的一种方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看法的理解。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执手相看泪眼,___________________。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更那堪、冷落清秋节!___________________?杨柳岸、晓风残月。
(3)此去经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与何人说!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明不要因为离别而伤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以车马为喻,讲明要善于利用外物让自己取得成功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诗句的空缺部分。
(1)靡室靡家,狁之故。______,______。
(2)王事靡盬,不遑启处。______,______。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望岳》中,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浔阳并非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
(3)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身居塞外思乡心切,但功业未成无以还家的感慨。
(2)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针对当时君子不屑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同列这种现象发出感慨。
(3)白居易《琵琶行》中主客借酒浇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环境描写渲染了即将分别时的伤感。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①
白居易
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②出道场。
卢橘子低山雨重,栟榈叶战水风凉。
烟波淡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
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注)①长庆二年(822)秋至四年夏,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政事之余,他喜欢到寺里听听高僧讲经。这首诗便是写他与“诸客”听讲归来时的感受。②桡(ráo):船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颔联写诗人归路所见。一个“重”字写出了饱含雨水的卢橘沉重而低垂。卢橘硕果累累,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B.第四句写棕榈树高叶大,雨后清风,阔叶颤动,似乎树叶也感到了水风的清爽。一个“风”字透出诗人无限的快感。
C.“烟波淡荡摇空碧”,写在宽阔的湖面上,轻轻寒烟似有似无,碧波共长天一色。“淡荡”二字写出清爽闲适之情。
D.颈联对句中的“参差”二字,写出了随山势高下而建筑的宇观楼殿的特点,从而使人想到檐牙错落的瑰丽情景。
(2)本诗首联写景先后多次转换镜头,层次分明效果显著。请简要赏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鲍永字君长,上党屯留人也。父宣,哀帝时任司隶校尉,为王莽所杀。永初为郡功曹。莽以宣不附己,欲灭其子孙。都尉路平承望风旨,欲害永。太守苟谏拥护,召以为吏,常置府中。永因数为谏陈兴复汉室、剪灭篡逆之策。谏每戒永曰:“君长机事不密,祸倚人门。”永感其言。及谏卒,自送丧归扶风。路平遂收永弟升。太守赵兴到,闻乃叹曰:“我受汉茅土,不能立节,而鲍宣死之,岂可害其子也!”敕县出升,复署永功曹。时有矫称侍中止传舍者,兴欲谒之。永疑其诈,谏不听而出,兴遂驾往,永乃拔佩刀截马当胸,乃止。后数日,莽诏书果下捕矫称者,永由是知名。更始①二年征,再迁尚书仆射,行大将军事。永虽为将帅,而车服敝素,为道路所识。时赤眉害更始,三辅道绝。光武即位,遣谏议大夫储大伯,持节征永诣行在所。永疑不从,乃收系大伯,遣使驰至长安。既知更始已亡,乃发丧,出大伯等,封上将军、列侯印绶,悉罢兵,但幅巾与诸将及同心客百余人诣河内。时攻怀未拔,帝谓永曰:“我攻怀三日而兵不下,关东畏服卿,可且将故人自往城下譬之。”即拜永谏议大夫。至怀,乃说更始河内太守,于是开城而降。建武十一年,征为司隶校尉。帝叔父赵王良尊戚贵重,永以事劾良大不敬,由是朝廷肃然。永行县到霸陵,路经更始墓,引车入陌,从事谏止之。永曰:“亲北面事人,宁有过墓不拜!虽以获罪,司隶所不避也。”遂下拜哭尽哀而去西至扶风椎牛上苟谏冢帝闻之意不平问公卿曰奉使如此何如太中大夫张湛对曰:“仁不遗旧,忠不忘君,行之高者也。”帝意乃释。
(选自《后汉书·卷二十九》,有删改)
【注】①更始:公元23年,刘玄被拥立为帝,质复汉朝国号,建立更始政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遂下拜/哭尽哀而去/西至扶风/椎牛上苟谏冢/帝闻之/意不平/问公卿曰/奉使如此何如/
B.遂下拜/哭尽哀而去/西至扶风椎牛/上苟谏冢/帝闻之意/不平/问公卿曰/奉使如此何如/
C.遂下拜/哭尽哀而去/西至扶风/椎牛上苟谏冢/帝闻之意/不平/问公卿曰/奉使如此何如/
D.遂下拜/哭尽哀而去/西至扶风椎牛/上苟谏冢/帝闻之/意不平/问公卿曰/奉使如此何如/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舍,指古时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舍相如广成传”的“传”即同此义。
B.三辅,又称“三秦”,西汉时本指治理长安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
C.行在,即“行在所”,一是指天子所在的地方,二是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文中是第一个意思。
D.北面,古时臣子面向北方朝见天子,故以“北面”指天子的地位,后来又指“弟子行敬师之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鲍永聪明果断。他怀疑有人假冒侍中身份来访,在劝阻赵兴无效的情况下,拔刀割断了马胸前的皮带,避免了赵兴受骗。
B.鲍永生活俭朴。他虽为位高权重的将帅,然而乘坐的车辆装饰却很破旧,因为这一特点,他很容易为路上的行人所辨识。
C.鲍永能言善辩。光武帝攻打怀州,三天都没能攻下,于是请鲍永去城下劝降,鲍永三言两语就让河内太守打开城门投降。
D.鲍永行事谨慎。光武帝即位,派遣储大伯征召鲍永,鲍永有所怀疑而没有听从,待派人确认更始帝已死才去投奔光武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受汉茅土,不能立节,而鲍宣死之,岂可害其子也!
(2)帝叔父赵王良尊戚贵重,永以事劾良大不敬,由是朝廷肃然。
【5】鲍永为何要亲自护送苟谏的灵柩回到扶风?请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12月24日起铁路部门在京沪高铁、成渝高铁的部分车次试点“静音车厢”服务。旅客在购买京沪高铁、成渝高铁指定车次车票时,可自愿购买“静音车厢”的车票。“静音车厢”设在3号车厢(二等座车厢)。“静音车厢”的票价与其他二等座车厢的票价相同。旅客乘坐“静音车厢”时需遵守以下“静音约定”:1.请在“静音车厢”内保持安静;2.请在使用各类电子设备时佩戴耳机或关闭音源外放功能;3.请将手机调至静音或震动状态;4.请在接打电话或相互交谈时离开“静音车厢”;5.请携儿童出行的旅客照看好您的孩子,避免喧哗。
请根据你对“静音车厢”及相关服务的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从下面的任务中选择一个,完成写作。(请在作文题目后加( )标明所选择的任务1/2/3)
1.写一篇时评文向《都市晚报》的《热点聚焦》栏目投稿。
2.你所在城市的火车站拟通过微信公众号宣传“静音车厢”服务,请你为火车站写一篇宣传文章。
3.你所在班级将举行一场辩论赛正方观点为“提供‘静音车厢’服务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反方观点为“提供‘静音车厢’服务是文明退步的体现”。请选择其中一方,写一篇文章作为一辩陈词文稿。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