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汽车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国内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大部分厂商开始瞄准海外市场,奇瑞公司经过惨淡经营,2017年销量继续攀升。
②今年春季,合肥城区的快餐零售额迭3. 68亿元,比去年同期小幅增长。但由于缺乏科学的营销策略,中式快餐销售仍然不温不火。
③唐朝是诗的时代,但是唐人也非个个都擅长写诗,《全唐诗》中有的诗作就粗陋鄙薄,不忍卒读,虽然多数诗歌清新别致,情韵悠长。
④受全球经济形势影响,港元汇率呈现大幅波动。这种波动足以让市场产生恐慌,由此导致对港元与美元“脱钩”的猜测也甚嚣尘上。
⑤如今各种辅导机构鱼龙混杂,有时家长花费了大量金钱,却不一定能对孩子学习产生明显帮助,还可能会浪费孩子宝贵的休息时间。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④⑤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为了应对老龄化和养老金收支平衡的挑战,世界很多国家都尝试了延迟退休年龄,这是社会保障里最具调整空间的参数。
B. 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等举措,就是保障农民的财产权利奠定基础。
C.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一直是我国最为敏感的教育改革领域的地带。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等改革的探讨正在进行时。
D. 莫言在获奖演说中承认,他在创建自己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他重要的启发。
3、下列句中加粗的“于”作“比”讲的一项是
A. 寡人之于国也 B. 移其粟于河内
C.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史诗巨片《孔子》张弛有度,情节引人入胜,画面大气磅礴,镜头质感浓厚,观众看后无不拍手称快,大呼:“过瘾!值得一看!”
B.在校篮球比赛中,我们班同学顽强拼搏,把对手打得前仰后合,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
C.经过旷日持久的艰苦训练,女排队员掌握了新拦网技术,形成了严密而有效的攻守组合阵势,终于在大赛中击败对手。
D.这种草药能治疗高血压病,对人体又没有任何副作用,我们屡试不爽,你还有什么可怀疑的?
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B.盖亦反其本矣
C.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D.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智能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已开始介入到诗歌、散文等文艺创作之中,甚至生成的某些产品具有特定的风格,有“类人”的趋势。这虽然有可能改变文学艺术的生产方式,甚至改变艺术作品的范式,但人工智能所生成的只是产品,并非真正的艺术作品。人类所独有的文学艺术创作层面的典型特质即语言、感性和创造力,人工智能目前只能做到一定程度的模拟。
在语言层面、人类日常使用的语言是人类自然语言,区别于如程序设计的语言,也就是人工语言。多数的人工智能应用程序使用“自然语言处理"”(NLP),关涉的是计算机对呈现给它的语言的“理解”,而不是计算机自己创造语言。对“自然语言处理”而言,创造比接收更因难,包括主题内容和语法形式。在语法上,人工智能生成的诗歌通常很不恰当,有时甚至是不正确的。人工智能的诗歌产品,虽然形式上有先锋派的痕迹、后现代的味道,或许能给予读者一种“震惊”的短暂体验,但由于没有历史深度和时间刻度,显然属于一次性的“仿后现代”。
基于情绪和情感依赖于人类大脑中散布的神经调节这一事实,“感性”也是人工智能难以企及的能力。虽然日本软银公司开发出“云端情感引擎”机器人“派博”( Pepper) ,试图模拟神经调节,但效果并不理想。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应用层面,大部分研究仍很浅表。而感性是艺术创作过程中最不可或缺的品格。
在创造力层面,文学艺术创作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这一主体性的特质也是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至于人工智能何时拥有主体性的创造力,未来并不可期。英国认知科学家玛格丽特·博登将创造力分为组合型、探索型、变革型。然而。即使是探索型人工智能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人类的判断,因为只有人类才能识别并清楚地说明风格化的法则。倘若人工智能能够自己分析文学艺术的风格,那么,这种创造性探索才能被称为创作。事实上,目前人工智能的智能模式远不如人类,本质上仍是人类的工具,是一种技术手段。
对于人工智能而言,算法是大脑,算力是肌体,大数据是其成长的养分。基于深度学习机制的人工智能,并不理解自己所生成的产品的意义。它所做的只是在算法的驱动下,将一种形式投射到另外一种形式上。而真正意义上的“创作”,是比“算法”复杂得多的精神活动。人工智能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可以成为诗人或者作家的助手,但不可能替代诗人或者作家。创作主体的心灵世界诗人和艺术家的感性思维能力,艺术创作主体的灵感顿悟能力,是人工智能不可获得的。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将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艺术与人工智能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融合,将激发人类无限创造的潜能,新的艺术范式将产生,艺术创作也将前所未有地变得更加日常。人工智能不是诗人和艺术家, 但在它的协助下,诗人和艺术家的潜能将被极大激发,这是一道令人向往的风景。
(节选自朱志男《是产品,而非艺术品——也论人工智能与文学艺术》,有到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开始介人到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的创作中,它已经初步具备了人类创作的特质。
B.“自然语言处理”能帮助计算机“理解”呈现给它的语言,但不能使计算机很好地创造语言。
C.人工智能只要拥有像人类一样的主体性的创造力,就能创作出具有真正意义的文艺作品。
D.人工智能的“算法”只是一种简单机械的精神活动,无法与真正意义上的“创作”进行比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为总分总结构,开篇提出总的观点,然后从语言、感性和创造力三个层面分别加以具体阐述,最后进行总结。
B.文章对照人类所独有的文学艺术创作层面的典型特质,剖析了人工智能创作存在的问题及现状,论证鲜明深刻。
C.第三段以“云端情感引擎”机器人“派博”模拟神经调节效果不佳为例,旨在说明“感性”目前是人工智能难以企及的能力。
D.文章在论证上由浅人深、层层递进,最终证明人工智能目前很难替代人类的创作,它所生成的只能称为产品而不是艺术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锋派诗歌通过语法的非正常处理意象的跳跃性拼接以带来诗意的晦涩高深,这些特点在人工智能生成的诗歌上也一样具有。
B.“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诗人将自身情感与外在景物交融进行文学创作,人工智能目前是无法拥有这种情感体验的。
C.艺术家们不仅能对自身作品和其他艺术家作品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和鉴赏,还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人工智能则不能。
D.人工智能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发展前景令人向往,未来它在文艺领域的深度介入与融合将帮助文艺工作者创作出丰富多样的作品。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比兴是诗歌的常用手法,《氓》中“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通过植物枝叶茂盛与枝叶衰落的情形喑示女子的年轻貌美与年长色衰,生动形象,对比鲜明。
(2)陶渊明《饮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蕴含着只要有高尚的精神世界,即使身居喧嚣之境亦无喧器之感的哲理。
(3)《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两句写蜩与学鸠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形象地描述了自己在林中飞行和停下来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望》中描绘了长安城沦陷后的破败景象,寄寓了诗人感时忧国的深沉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写了与友人夜晚泛舟赤壁时把酒吟诗的快哉乐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雍也》中的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点明了学会学习和做事的三层境界,其中快乐是学习和做事的最高境界。
(2)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飞鸟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助具体形象,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侧面表现了洞箫声的悲凉幽怨。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忧国忧民、甘愿自我牺牲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自己谪居偏僻之地,纵然面对良辰美景却难遣孤独之情。
(3)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被用来勉励人们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经验时说,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对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
(2)翻开古典诗词,随处可以听到风吹雨落声。李煜《浪淘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描写寂寞零落的残春,细雨潺潺,倍增诗人凄苦之感。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绵绵的春雨彻夜淅沥,清晨卖花声里透出淡雅的春意,写得形象而又深致。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注]使心伤。
【注】怆悢:悲伤。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第一句中的“奇”字,总写出了凤凰自视甚高、不同凡俗、高蹈于世的形象特点。
B.第三到六句以“饮醴泉”“栖山冈”“彻九州”“望八荒”等举动描写了凤凰的品格、志向和抱负。
C.第七句中“商风”即秋风,点明了凤凰的艰辛处境,第八句写出了其自珍自爱的形象特点。
D.凤凰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鸟,诗中以此来比兴和象征,使诗歌主题隐晦而曲折。
(2)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阮籍的诗“阮旨遥深”,请结合全诗分析本诗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耳者,大梁人也。陈馀者,亦大梁人也。两人相与为刎颈交。章邯引兵至邯郸,夷其城郭。张耳与赵王歇走入钜鹿城,王离围之。张耳数使人召前陈馀,陈馀自度兵少,不敢前。当是时,燕、齐、楚闻赵急,皆来救。项羽兵数绝章邯甬道,遂破章邯。诸侯军乃敢击围钜鹿秦军,遂虏王离。张耳与陈馀相见,责让陈馀以不肯救赵。陈馀怒曰:“不意君之望臣深也!岂以臣为重去将哉?”乃脱解印绶,推予张耳。张耳亦愕不受。陈馀起如厕。客有说张耳曰:“臣闻‘天与不取,反受其咎’。今陈将军与君印,君不受,反天不祥。急取之!”张耳乃佩其印,收其麾下。而陈馀还,亦望张耳不让,遂趋出。
汉元年二月项羽立诸侯王张耳雅游人多为之言项羽亦素数闻张耳贤乃分赵立张耳为常山王治信都陈馀客多说项羽曰:“陈馀、张耳一体有功于赵。”项羽以陈馀不从入关,闻其在南皮,即以南皮旁三县以封之,而徙赵王歇王代。
张耳之国,陈馀愈益怒,曰:“张耳与馀功等也,今张耳王,馀独侯,此项羽不平。”及齐王田荣畔楚,陈馀乃使夏说说田荣曰:“项羽为天下宰不平,尽王诸将善地,徙故王王恶地,今赵王乃居代!愿王假臣兵,请以南皮为扦蔽。”田荣欲树党于赵以反楚,乃遣兵从陈馀。陈馀因悉三县兵袭常山王张耳。张耳败走。谒汉王,汉王厚遇之。
陈馀已败张耳,皆复收赵地,迎赵王于代,复为赵王。赵王德陈馀,立以为代王。陈馀为赵王弱,国初定,不之国,留傅赵王,而使夏说以相国守代。
汉二年,东击楚,使使告赵,欲与俱。陈馀曰:“汉杀张耳乃从。”于是汉王求人类张耳者斩之,持其头遗陈馀。陈馀乃遣兵助汉。汉之败于彭城西,陈馀亦复觉张耳不死,即背汉。
汉三年,韩信已定魏地,遣张耳与韩信击破赵井陉,斩陈馀泜水上,追杀赵王歇襄国。汉立张耳为赵王。汉五年,张耳薨,谥为景王。
(节选自《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元年二月/项羽立诸侯王/张耳雅游/人多为之/言项羽亦素数闻张耳贤/乃分赵立张耳为常山王/治信都/
B.汉元年二月/项羽立诸侯王张耳/雅游人多为之言/项羽亦素数闻张耳贤/乃分赵/立张耳为常山王/治信都/
C.汉元年二月/项羽立诸侯王/张耳雅游/人多为之言/项羽亦素数闻张耳贤/乃分赵立张耳为常山王/治信都/
D.汉元年二月/项羽立诸侯王张耳/雅游人多为之/言项羽亦素数闻张耳贤/乃分赵/立张耳为常山王/治信都/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郭作为古代城市建设制度,城指外城的城墙,郭指内城的城墙,现在则泛指城或城市。
B.印绶指印信和系印信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后又借指官爵。
C.宰原为奴隶主家中总管,卿大夫家臣,后泛指地方官吏。文中的“天下宰”即主宰天下的人。
D.薨是古人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臣的死,也用于高等级妃嫔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耳被困钜鹿,解围后,斥责陈馀拥兵自保不相救,陈馀生气地解下将军印绶推给张耳,张耳毫不犹豫就收下了,二人友谊出现裂痕。
B.陈馀认为项羽封张耳为王,封自己为侯很不公平。陈馀就联络反叛项羽的齐王田荣,出动兵力打败了张耳,二人彻底决裂。
C.陈馀打败张耳后,收复了赵国地盘。从代国接回赵王并恢复他赵王身份。被封为代王的陈馀仍留在赵王身边尽心辅佐。
D.汉王想联合赵国进攻楚国,陈馀以杀掉张耳为出兵条件,派兵和汉国一起攻打楚国,后来陈馀发现张耳没有死,就又背叛了汉国,最终被汉军所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陈馀还,亦望张耳不让,遂趋出。
(2)于是汉王求人类张耳者斩之,持其头遗陈馀。
14、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伟大壮举,是影视创作的宝贵资源。近年来,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但质量良莠不齐,有的甚至出现了过度夸张、雷人的场景,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被观众称为“抗日雷剧”。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