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练习。
(1)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用“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对老朋友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而王维则在《送元二使安西》中用“______________,西出阳关无故人”来送别好友元二。
(2)读了《巨人的花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快乐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忆课文,哪个词语能概括下列事物或人物的特点呢?将序号填写在横线上。
①性格古怪 ②不可一世 ③气势雄伟 ④平易近人
长城:_______________ 猫:__________________
白鹅:_______________ 叶圣陶: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栽——( ) 久远——( )
称赞——( ) 考虑——( )
决心——( ) 沮丧——( )
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光亮而透明。( )
(2)原指帝王给予赏赐,现泛指因怜悯而施舍。( )
(3)用威力逼迫、恐吓,使人屈服。( )
(4)形容光彩鲜明耀眼。( )
(5)态度温和,可以亲近。( )
4、我来把本学期学习积累的词语填写完整。
( )断( )连 ( )钉截铁 安然无( ) 引入( )途
玲( )( )透 ( )不犹豫 破烂不( ) 一如( )往
5、查字典。
1、“稻”字右边第7笔是_______。
2、“载”字查_____部,再查____画,和它部首相同的字我还知道_____、_____。
3、“掠”字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夺取。②轻轻擦过。在“横掠过湖面”中,它应该取第_____种解释。
6、阅读下面两首诗
江 南 春 山 行
杜牧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对两首诗歌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___
A.“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句,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江南花红柳绿,鸟语花香的特点。
B.“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概括地写出了千里江南楼台掩映,春雨朦胧的特点。
C.在《山行》中,诗人以“枫叶”自比,表达了珍惜生命,老而弥坚的人生态度。
D.杜牧笔下,无论春秋,大自然都充满了无限生机。所以即便是凌霜的枫叶也比早春二月的鲜花更加美丽,更加鲜艳。
【2】对两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____
A.有诗人认为《江南春》中“千里”的“千”字实为 “十”字之误用,因为“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这是很有见地的。
B.《山行》用一“生”字,形象地写出了白云初现,萦绕山梁的情景,化静为动,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
C.《江南春》以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江南细雨朦胧,春意盎然的特征,写得十分传神。
D.两首诗都是写景抒怀之作,所写之景虽然不同,却都显得格调清新,充满诗情画意。
7、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
,白银盘里一青螺。
【1】把以上诗句补充完整。
【2】这首诗是(_______)代(_______)。
【3】诗句“白银盘里一青螺”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白银盘”指的是(_______),“青螺”指的是(_______)。
8、课内阅读。
毛茸茸的枝头,
雪绣的花边潇洒,
串串花穗齐绽,
洁白的流苏如画。
在朦胧的寂静中
玉立着这棵白桦,
在灿灿的金晖里
闪着晶亮的雪花。
【1】“串串花穗齐绽,洁白的流苏如画”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
A.比喻 B.夸张 C.拟人 D.排比
【2】“流苏”在文中指( )
A.花穗样的装饰物品 B.白桦枝条上垂落的冰凌
C.流动的物体 D.一种树
【3】这首诗以_________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姿态,表现出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美。
【4】下列对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洁白的流苏如画”赞美了流苏的洁白。
B.“在灿灿的金晖里闪着晶亮的雪花”说明白雪反射朝霞,产生光芒,这光芒让白桦更加圣洁,表达了对白桦的喜爱之情。
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大师风范
一位世界一流的小提琴演奏家为人指导演奏时,从来不说话。每当学生拉完一曲,他总是要把这一曲再拉一遍,让学生在倾听中得到教诲。“琴声是最好的教育。”他如是说。
一次,他收了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新生,在拜师仪式上,学生为他演奏了一首短曲。这个学生很有天赋,把这首短曲演奏得出神入化、天衣无缝。
学生演奏完毕,这位大师照例拿着琴走上台。但是这一次,他把琴放在肩上,却久久没有奏响。他沉默了很长时间,然后,把琴又从肩上拿了下来,深深地叹了口气,走下了台。
众人惊慌失措_____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_____他微笑着说_____你们知道吗_____我没有资格指导他_____最起码在刚才的一曲上_____我的琴声对他只是一种误导_____
全场静默片刻,然后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蕴含着三重含义:一是为学生的精湛琴艺;二是为教师对学生真诚的赞美与尊重;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盛名之下的演奏家并没有担心在大庭广众之下褒扬学生的高超会无形中降低自己的威信。他拥有光明磊落的胸怀和可贵的谦虚。仅此一点,就足以称为大师。
【1】给第四段加上标点。
众人惊慌失措________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________他微笑着说________你们知道吗________我没有资格指导他________最起码在刚才的一曲上________我的琴声对他只是一种误导________
【2】用“________”画出短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3】这位世界一流的小提琴演奏家怎样为人指导演奏?他为什么要这样?
________________
【4】说“这个学生很有天赋”。是指:________。
【5】从哪里可以看出大师“拥有光明磊落的胸怀和可贵的谦虚”?请用波浪线画出有关语句。
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
蔺相如 既然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
韩勃 (不解地)那么大人为什么好几天不敢上朝?分明就是怕见到廉将军嘛!
蔺相如 韩勃,你要知道,秦王不敢侵犯我国,就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要是我跟廉将军闹翻了,后果将会怎么样?这一点你想过没有?
【1】给文中画“________”的句子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听了蔺相如的话,韩勃可能会想:原来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所以秦王才不敢侵犯我们赵国啊!
【3】从选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蔺相如心系________,不计________的宽广胸怀。
【4】请你根据选文对对联。
上联:文有相如斗秦王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让你演这一剧本中的人物角色,你想演谁?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理解。
鸟巢是鸟儿的家吗?
①许多人认为鸟巢就是鸟儿的家,每当风雨袭来,它们会躲进这个“避风港”,每当夜幕降临,它们会在这个“安乐窝”里睡觉。事实果真如此吗?
②科学家发现,狂风暴雨时,许多鸟并不躲在窝里,还有许多也不在巢里过夜。夜晚,野鸭和天鹅把脖子弯曲着,将头夹在翅膀间,(漂 飘)浮在水面上入睡;鹤、鹳及鹭等长腿鸟类,更是站在地上睡觉。
③既然不在巢里睡觉,那么鸟儿辛辛苦苦地筑巢,又是为了什么呢?原来,对于大多数鸟来说,鸟巢( )它们的家,( )它们精心建造的“产房”。雌鸟大都在巢中产卵,产卵以后,它们就呆在里面孵卵,有时雌鸟和雄鸟轮流(伏 俯)在巢内孵卵。小鸟出壳后,鸟巢里( )热闹( )温暖。可随着小鸟逐渐长大,鸟巢越来越拥挤,以(致 至)后来,都没有它们爸爸、妈妈的立足之地了。等到小鸟飞离“产房”后,经风吹雨打后的鸟巢已破烂不堪,这时,它们的使命已经完成,就被鸟儿们抛弃了。
④有的鸟是不筑巢的,它们孵卵是不需要“产房”。南极的企鹅,是雄企鹅把卵放在脚面上孵化的。
⑤有没有以巢为家的鸟呢?有,如喜鹊和一些猛禽,一年四季都居住在鸟巢中。在我国吉林省曾发现一个喜鹊窝,喜鹊在里面度过了9年时间。美国有一对秃鹫,在一个直径达2.47米的大巢里住了整整36年。
⑥少数鸟确实以巢为家,但对于大多数鸟来说,它们的巢只是“产房”和“育儿室”,而不是家。
【1】划去括号中不正确的字。
【2】鸟儿们是怎样睡觉的?在文中用“ ”划出。
【3】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入第③自然段中的括号内。
①既……又…… ②不是……而是……
【4】阅读短文,在正确的句子后打“√”,错误的打“×”。
(1)鸟儿都会在鸟巢里过夜。 ( )
(2)大部分鸟类只在繁殖期间才到鸟巢里产卵、孵卵、育雏。 ( )
(3)鸟类都会筑巢。大多数鸟以巢为家,常年居住在巢里。 ( )
(4)第③自然段和第⑤自然段中划线的问句属于同类问句。 ( )
12、课内阅读。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暇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文段中的省略号省略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微波粼粼的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中________一词写出了波光的形态;_______一词写出了月光照射的范围。皮鞋匠在想象这一画面时,音乐家所弹的音乐曲调应是_________________的。
【3】“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中写的主要事物是_______________;句中描写月亮动态的词是________,描写微云形态的词是_______________。
【4】本段文字表现了《月光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可贵的沉默》片段(18分)
霎时,教室里安静下来。我把问题重复了一遍,教室里依然很安静。过了一会儿,几位女学生沉静地举起了手。
……
不久,学校开家长会,那些爸爸妈妈不约而同地说道:“我那小家伙真懂事了呢!”“他祝我生日快乐!”“他送了我礼物!”“他给我写信叫我不要烦恼!”“他会体贴人了!”
(1)请文中划线的句子改为被字句。(2分)
(2)用下面词语写一句话。(2分)
不约而同:
(3)文段中的“小家伙”是指: (1分)
(4)为什么家长们会不约而同地谈论他们的孩子呢?(2分)
(5)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5分)
体谅( ) 欢乐( ) 顿时( ) 依旧( ) 寂静( )
(6)多音字组词。(6分)
jiāo( ) chóng( ) lè( )
教{ 重{ 乐{
jiào( ) zhòng( ) yuè( )
14、品读语段,完成练习。
开国大典(节选)
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译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1】文中画“﹏﹏”的语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用于话题突然转变。
B.用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
C.用于声音延长的拟声词后面。
D.用于事项列举分承。
【2】文中加点的“瞻仰”一词能否换成“注视”?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三个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写了______和______两个过程。
【4】阅读文中画“ ”的部分,你能感受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句中的“站起来”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我能按要求写句子。
1.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正在低头吃草;有的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什么。
仿写句子:下课了,有的同学在________,有的同学在________,有的同学在________。
2.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田园诗情》这篇课文把荷兰田园风光写得很美。
改为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过去的往事经常出现在我的梦中。(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1)把下面两个句子用一个恰当的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①我们精心地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②地球会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_______________。
(2)仿写句子。
那票据好像黄叶跳着优美的舞蹈轻轻地落到地上。
________________。
18、大兴安岭的林海开满花。(扩句,扩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21世纪图书馆的大门不会关闭。(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改下句子
(1)改成反问句。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________________
(2)改成转述句。
老班长摸摸嘴说:“我早就吃过了。”
_______________
(3)改成肯定句
听了老班长的话,小战士不得不咽下鱼汤。
______________
21、习作表达。
题目一: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请你以“动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以写你与动物之间的故事,也可以编一个以动物为主角的童话故事,还可以写一写动物对人类的贡献……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叙述清楚,内容具体,句子通顺;③书写工整。
题目二:科学家的很多发明都来自生活中的奇思妙想。你有过什么样的奇妙想法?想发明什么样的神奇物品?
请以“我发明了 ”为题,写一篇作文。注意把题目补充完整,并将这种物品的样子、构造、用途等特点介绍清楚。
请选择一个题目完成习作。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