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汉语知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厚重的文化内涵。”句中“节日”和“厚重”依次是名词、形容词。
B.“周末到孔子学堂听讲座已逐渐成为贵阳市民精神生活的新选择。”句中“听讲座”和“新选择”都是动宾短语。
C.“为了纪念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我国将举行一系列纪念活动。”句中“为了纪念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和“活动”依次是状语、宾语。
D.“虽然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勤俭节约的美德永远不会过时。”这是一个转折复句。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大家的作品,言辞脱口而出,没有矫揉造作的姿态。
B. 只有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C. 我们必须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去实现全民族梦寐以求的伟大理想。
D. 他操作计算机非常熟练,已经达到了无所不为的程度。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咸阳城东楼
(唐)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许浑,江南人。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公元849年所写,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登楼远望,蒹葭杨柳,好似江南之景,千古万里之愁,以乡思为始。
B.颔联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含蕴深刻。
C.颈联写晚眺之景,虚实结合,视听结合,以实景叠合虚景,景中有浓浓的情。
D.尾联“莫问”乃劝诫之词,表达了对唐王朝的憎恨以及自己消极的心态。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只要锲而不舍地努力,就能沿着自己的目标一步步前进。
B. 他的发言听起来味同嚼蜡,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
C. 他真是个怪人,读书时专爱寻章摘句。
D. 李老师问了我很多深奥的问题,但他没想到,我竟然能对答如流.。
5、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下面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令所睹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偱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所识穷乏者得我欤__________ (2)公被狐白之裘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失其本心”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4】乙文所讲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6、钟山即事①
王安石〔宋代〕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②。
茅檐③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注释】①钟山:紫金山,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此诗是王安石变法失利后,辞去相位退居金陵(南京),游钟山时有感而作。②弄春柔:在春意中摆弄柔美姿态的意思。③茅檐:茅屋檐。相对,对着山。
【1】王安石晚年的诗作多以七绝形式描写自然风光,意境优美含蓄,本诗前两句尤佳。请从炼字角度,结合诗句内容进行赏析。
【2】我们学过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同是登山,诗人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两首诗歌内容和诗人生平经历,试作分析。
7、综合性学习
我们金丰路初中即将举办“金秋十月”体育艺术节,假如你是开幕式活动的主持人,请试着写一段70字以内的开场白。
8、默写。
(1)晓战随金鼓, 。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2) ,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3)月黑雁飞高, 。 (卢纶《塞下曲》)
(4)蒌蒿满地芦芽短, 。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5) ,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6) ,鸡犬相闻。 (陶渊明《桃花源记》)
(7)《与朱元思书》中侧面描写江水清澈的句子是 , 。
9、读《怀疑与学问》,完成文后各题。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 ):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下面的几个句子是从文中括号处抽取出来的。请你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还原到文中,应该是 __________(只写序号)
①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 ②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
③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④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
【2】议论文要观点明确,论证严密。请认真阅读这篇文章,围绕顾颉刚先生的观点列出文章的提纲,体现他的论证思路。
【3】根据顾颉刚先生这篇文章给你的启发,请你阅读(链接材料3),就这段材料提出两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链接材料3)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出自《周易》,意思是天道运行刚健有力,永无止息,而君子处世,也应该遵循天道,刚毅坚韧,持之以恒,努力奋进。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捞月亮的母亲
石兵
①彼时我还只有二十出头,心性跳脱,常常只背着简单的行囊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那天天黑之后,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在那座贫瘠大山的一处平整山坡上,我支起帐篷,准备在野外过夜,就在似睡非睡之际,我听到远处传来了窸窸窣窣的声音。
②我吃了一惊,以为是有野兽出没,顿时睡意全无,连忙小心地坐起身来,慢慢拉开帐篷一角,仔细寻找声音的来源。很快,顺着声响传来的方向,我看到一个提着水桶的女人领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披着漫山的月光从山下走来。
③我屏住呼吸,这时已经接近午夜,居然还有人来山上汲水,种种灵异传说让我不寒而栗。可是,母子俩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山路旁边突兀而出的帐篷,女人一手提着水桶,一手牵着男孩,两人一言不发,不疾不徐地走着。
④好奇心最终让我战胜了恐惧,我走出帐篷,小心翼翼地循着他们的背影走去。走了大约半个小时,远远地,我看到母子俩停下了脚步,那里居然有一口水井。女人将水桶拴上绳子,放入井中,嘴里开始喃喃地说:“只有这个时候,井里的月亮才最大最圆,狗儿莫急,娘给你捞一个上来,回家以后放在你的床前。”女人的乡音十分绵软,不像山里女子所固有的泼辣。
⑤“娘,月亮落在水里,是不是就被洗干净了,不像在天上那样模糊着让人看不清楚了?”儿子稚嫩的声音充满着期待。
⑥女人顿了一顿,说:“狗儿说得对,月亮被水洗了以后,可好看了,就像狗儿的眼睛一样好看。”
⑦听了母亲的话,小男孩笑了起来,奶声奶气的笑声顿时让幽黑沉默的大山有了勃勃生机。
⑧母亲用力地从井中提出水桶,然后弓着腰提起水桶,另一只手牵着小男孩,吃力地踏上了归途。走上十几步,瘦弱的母亲就要休息一下,停下的时候,还摸了摸小男孩的头。随后,母亲又看了看天上与桶里的月亮,神情中竟有掩不住的忧伤。
⑨我不再犹豫,快步从低凹处走了出来,来到他们的面前。在寂静的午夜,这对母子竟对我这个不速之客没有丝毫不安与恐惧。
⑩我说:“大嫂,我来帮你提水吧。”
⑪女人没回答我,自顾自地说:“你是刚才路边帐篷里的游客吧,这山上很凉,收了帐篷跟我们到家里休息吧。本想下山时再叫醒你的,没想到你跟着我们上了山。”
⑫我顿时恍然,原来,她早就发现路边的帐篷和我了,也许只是早已司空见惯,所以没有刻意多看几眼罢了。
⑬走近以后,我才发现,小男孩的眼睛似乎有些问题。女人对我说:“狗儿眼上有病,长了白疮,我正在攒钱给他治。听说这病不难治,但是耗不起时间,要早治。这不,白天我上了一天工,给人纺丝线,晚上才能照管家里的田地。刚刚散了工,想起家里没水,才在这个时候上山,好在狗儿眼不好上不了学,不用担心明天他要早起。”
⑭我默默地提起水桶,慢慢地跟着母子俩下了山。
⑮这个小村落只有三四十户人家,同样的贫穷让女人无法得到他人的帮助,可女人跟我说起这些时却一如既往的平静。她说,乡邻们已经帮了她很多,不能再麻烦人家了。
⑯在家里,女人熟练地烧水给我喝,然后铺床,哄儿子睡觉,一切都像外面森严的大山一般井然有序。
⑰我躺在外间屋的床上,听到了母子俩在睡前的交谈。
⑱母亲说:“狗儿知道吗?你的眼睛跟天上的月亮一样好看,娘就是这条命不要了,也要把月亮从水里捞上来,让你看清楚你想看的一切。”
⑲或许是怕打扰,母子俩说话的声音很轻很轻,我却早已听得泪流满面难以自抑。
⑳第二天一早,我匆匆结束了旅行,回到城市,用最快的时间联系好医院,然后找朋友开车来到大山接这母子俩去医治眼患。面对他们的道谢,我竟羞愧得无地自容。
(21)时过境迁,那位捞月亮的母亲或许并不知道,她捞起的并非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愿望,更有一个旁观之人的迷途之心。只有我自己知道,当时的自己正因为一场懵懂爱情的破碎而选择了放逐与放纵,却忽略了这世间还有那么多更加珍贵的事物,譬如四处寻找我去向的焦虑父母,譬如被青春之雾迷失视线的纯真心灵,譬如这世间那么多的悲凉与温暖、伤痛与希望……
(有删改)
【1】本文主要写了与“我”有关的四件事,请从“我”的角度概括出其他三件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跟着母子俩去她家住宿,了解了她家的情况。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说说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4】联系全文,请简要分析第⑲段“我”“泪流满面难以自抑”的原因。
【5】小说标题为“捞月亮的母亲”,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捞月亮”的理解。
11、人生的纽扣
王开岭
①偶然读到一则故事:芬兰小男孩奥特索,用一个暑假的时间在森林里采集浆果,并在祖母的协助下做了400瓶果汁,卖掉后获得200欧元。缘起是一年前,他在动物园见到一只无精打采的熊,心想,若有一棵可以攀爬的树,说不定它会快乐起来。于是,男孩打定主意,要捐一棵树给动物园。
②读毕,心里像喝了一瓶果汁。我听见了熊的笑声。
③这是一个从安徒生童话里跑出来的孩子,带着树叶的干净,还有清晨的氧气。只有童话里,才住着这样的孩子。
④这个故事有三重美:他发现了别人的不快乐,他想帮别人快乐,他用诚实劳动去兑换心愿。
⑤一只熊不高兴,他觉得和自己有关,他觉得此现状应有所改变,这只熊的情绪于他很重要……于是他有了心愿,有了行动。他承揽了一个幼小的义务,其实,这也是人类的义务,它由一个孩子率先发现。
⑥由于清澈,孩子的眼睛总能比成人看见更多的东西;由于专注,孩子会把一件事记得很牢,看得很要紧,刻不容缓。
⑦有人说,那只是男孩的一个冲动。不错,或许是,但冲动会沉淀,会积累成习惯,成为他和他未来的孩子的秉性,成为他们的常识、基因、家教和信仰。
⑧儿子三岁,晚饭后,该散步了,他耍赖,不跟妈妈下楼,我脱口喊:“黑猫警长, 黑猫警长,月亮出来了,快去执勤!”他一怔,丢下玩具,冲下楼。
⑨我醒悟,对小儿来说,童话情景就是生活情景,他从童话里认领的角色和命令,远比现实中委派的更具诱惑力和号召力。
⑩小时候,童话就是我们的生活本身,长大后,它才被当成了文学。好的环境,是佑护童话的,它支持童话人格,鼓励你一生携带;而坏的现实,不仅不保护童话,还狠狠撕咬它,粉碎它,靠背叛它换取“成长”的信任。
⑪列夫·托尔斯泰,曾深情地感念儿时父亲教他的书和游戏,他叹道:“我难道不是在那一时期里获得了我现在赖以生存的一切吗?我的收获是如此之大,并且神速。在我一生的其余岁月中所得的全部馈赠,都不及那时的百分之一。”
⑫童年的价值观,是人生衣裳的第一粒纽扣,决定一生的精神走向和心灵格局。若它是端正高尚的,那么,在漫长的岁月里,请别让它轻易脱落,更别粗鲁地扯下它。
⑬网络上曾疯转过一条“虐驴男”的图片新闻:西藏阿里,蓝天白云,一名戴墨镜、姿态傲慢的男子站在辽阔的草原上,手持利刃,正从一头下跪的藏野驴身上割肉,竟然,他还在笑。
⑭藏野驴乃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人们的愤怒和唾弃声中,“虐驴男”很快被绳之以法。经查,此男子和同伴在驾车途中,疯狂追赶、撞击藏野驴,并将一头奄奄一息的藏野驴开膛破肚,拍照炫耀。
⑮这是个怎样的人呢?他扮演了一头野兽,并沾沾自喜,虽衣冠楚楚,但精神上披着兽皮,龇牙咧嘴。
⑯他也曾是一个孩子,何以生成今日这副嘴脸?
⑰或许他未读过安徒生童话,或许读过,却遗忘得干干净净。总之,他属于系错了纽扣或丢失了纽扣的人。
⑱又想起那些曾为“活熊取胆”和“狗肉节”辩护叫好的人。其实我很想看看,他们的胸襟上,是否有纽扣脱落的痕迹。是纽扣缝得不够结实,还是外力的摩擦太大,在与现实一场粗暴的扭打之后弄丢了它?或视之为幼稚,而在某个夜晚怀着虚荣偷偷埋葬了它?
⑲全世界的儿童皆无区别,长大后才有了区别,乃至天壤之别。
【1】阅读议论文,可以通过理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根据选文内容, 完成下表。
材 料 | 观 点 |
小男孩奥特索为动物园的熊捐树 | 引出“发现了别人的不快乐,通过自己的诚实 劳动帮别人快乐,是人类应尽的义务”。 |
托尔斯泰谈儿时父亲对他的教育 | 论述“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 论述“没有形成或丢失正确价值观,让人变成 禽兽”。 |
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下面哪位人物,没有丢失“人生的纽扣”?结合内容,联系人物经历,简述理由。
A.去湖心亭看雪的张岱 B.兵败新野的刘备
C.培育出杂交水稻的袁隆平 D.发现镭的居里夫人
12、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狂风呼喊着,咆哮着,狞笑着奔袭过来,企图把大地上的一切都席卷而去。一棵大树挺起胸膛,顽强地与狂风搏斗着。狂风暴虐地纠缠着它,想按下它高贵的头,压弯它不屈的腰。但是它奋力抗争,不屈不挠。大树下面有一片小草。狂风根本不把它们放在眼里,像擀面条一样把它们揉来揉去。几乎要把它们撕成碎片,辗成粉末。小草在狂风中抖动颤栗,屈腰伏身,把脸紧紧地贴在地面上。狂风终于累了,走了。人们发现,大树折断了腰,小草却慢慢扬起了脸。学生问苏格拉底:“老师,你认为大树和小草谁值得赞美?”苏格拉底说:“我赞美大树,也赞美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