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上)青岛九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折腰 潮夕 无精打彩 政通人和

    B.呢喃 游弋 娇揉造作 停杯投箸

    C.杜绝 嘟囔 旁征博引 相得益彰

    D.宽宥 亵渎 形消骨立 樯倾辑摧

  • 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敬业与乐业》选自《饮冰室合集》,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的维新派代表人物,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

    B.《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选自《雨果文集》第十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程曾厚译。有改动。雨果(1802——1885),法国哲学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C.《醉翁亭记》选自《欧阳修散文全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文体:山水游记。

    D.《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选自《刘禹锡集》)。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在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六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屡遭贬谪、怀才不遇的命运寄予深切的同情。刘禹锡作此诗答谢。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断章取义   形消骨立   矫揉造作   荡然无存

    B.置之不理   郑重其事   相得益章   自吹自擂

    C.附庸风雅   金戈铁马   富丽堂皇   歇斯底里

    D.间不容发   李代桃僵   忸怩作态   鸠占雀巢

  • 4、请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给自己的思维留下一条细细的羊肠小道。”这是一个并列复句。

    B.古代诗歌很讲究韵律和节奏,现代诗歌虽然形式比较自由,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但也要注意保持一定的节奏。

    C.《我的叔叔于勒》作者莫泊桑,法国作家,被誉为“长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

    D.《水浒传》是一部以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作者施耐庵是明末清初小说家。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文言文阅读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舍:放弃)

    B.所欲有甚于生者(甚:胜过)

    C.故患有所不避也(患:灾祸)

    D.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得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为表现一箪食,一豆羹对于乞人具有重要的作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限8个字)

    【4】下面是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舍生而取义的论点。

    B.所欲有甚于生者指的是义,所恶有甚于死者指的是不义,这是从正面论证中心论点,证明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比生命更宝贵的是义,比死亡更令人厌恶的是不义。

    C.本文中最能概括全篇主旨的句子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D.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种俸禄;本心则指的是羞耻之心。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古诗词,回答问题。

    【甲】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乙】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①香砌:有落花的台阶。②月华:月光。③练:白色的丝绸。④欹(qī):倾斜。⑤谙(ān)尽:尝尽。⑥都来:算来。

    【1】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词中一个“异”字统领全篇,既写出了塞下天气的极度寒冷,又写出了塞下奇异的声音,还表现了战事紧张,戒备森严。

    B.甲词中“霜满地”借边塞的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也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C.乙词中“碎”字,不但写出秋叶纷纷坠地的无奈,更渲染秋夜中悲凉寂寥的心情。

    D.两首词都写秋天的景象,“雁”“霜满地”“纷纷坠叶”“银河”是秋天特有的意象,作者都从视觉角度描绘了秋夜。

    【2】甲、乙两首词的核心部分都在下片,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A)大年初一,央视一套的原创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惊艳上线,节目将传统诗歌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出现很多令人刮目相看的新歌曲,其中也不乏经典的面孔和声音,比如陈力在87版红楼梦中的《枉凝眉》和杨洪基老师演唱的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B)因为都是老歌曲,但是他们一张口就仿佛能把观众带回那个桃花地下读西厢的红楼梦中,又或者是群雄并起吞吐天下的三国纷争。

    1有人认为,经典名著往往艰深难懂,离现实生活较远,因此少读为妙。而流行作品用的是现代生活中鲜活的语言,反映的是当代人的思想感情,读起来轻松省力,有兴趣,吸收快,应该多读流行作品。请你利用以上材料作为论据,反驳有人的观点。

    2仿照下列画线句续写两个句子。

    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使我们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充实我们的生活。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中A、B两句都有语病,请写出你的修改意见。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默写

    1.衣沾不足惜    。     (《归田园居》)

    2. ,闻郎江上踏歌声。   (《竹枝词》)

    3.此生谁料,心在天山, (《诉衷情》)

    4 ,不逾矩。   (《孔孟论学》)

    5问今是何世, ,无论魏晋 。 (《桃花源记》)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完成下列小题。

    特殊训练

    梁刚

    读大四那年,谈欣还在拼学分,其中最难的一门课程是设计。这门课程是毕业设计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今后工作的实际应用,必须学好。但据师哥师姐说,这门课程有点变态,课程设置变态,老师变态,学生也会跟着变态。真有这么夸张吗?谁知道。

    谈欣的专业是给排水,涉及环保和土木工程两个领域,女孩学工科本来就不容易,跨专业就更不容易了。但老师说了:“你们这个专业的就业形势很好,学好了是吃饭本钱。”

    等到画图纸了,学生提出:“这个画图软件我们不会,能教一下吗?”

    老师沉下脸来说:“你们玩游戏有人教过?不是一个个都玩得很溜,还‘985’大学,素质哪去了?”

    等到大家学会软件了,老师又说:“今天画图全部采用手工。”

    同学们顿时蒙圈了,太变态了吧,有电脑不用,手工画,累死人了!

    老师尖着嗓门说:“假如电脑坏了、网络瘫痪了你们就不设计了?未来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只有能力,是你唯一的保证。”

    然后老师就失踪了,打电话不接,设计方案没人审核,对与不对,心里一点没底,直至截止日的前一天,老师出现了,通知把方案拿过去审核,结果全军覆没,没一个通过。

    上次你就是这么说的,同学们嚷嚷起来:“我们就是按你说的方案做的。”

    “赶紧,别浪费时间了,”老师吼道,“明天必须交出合格的方案,否则别怪我无情。”

    变态!谈欣那一刻也愤怒了,不由自主地嘀咕道。

    到了画图纸,老师再次玩失踪,说好的,会随时教,但找人时就是不见踪影了,打电话始终无人接听。谈欣同宿舍两个山东人,都是学霸型的,她们都是奔“考研保送生”去的。谈欣在这种氛围里学习,难免着魔。连续熬了好几个通宵,总算完成作业,但还是怕再次遭遇“滑铁卢”。

    第二天她早早起床,决定到老师办公室去守候。而且,她的这个行为,被后面陆续前来的许多同学唠叨,这种“不想重蹈覆辙”的想法,已是一种普遍的默契。

    然而,等了一天,老师始终没有出现。

    “有这样的老师,还讲什么教育质量!”同学们嘟囔着,焦虑着。

    眼看只剩最后一天了,老师飘然而至。看了同学们的作业,再次全盘否定。

    同学们脸绿了。谈欣自然也顾不得矜持,脱口骂了一句“变态”!而且没控制好音量,被老师听见了。老师看她一眼,波澜不惊地一笑,说:“连淑女都骂人了,好。那就明天把修改好的图纸交上来,逾期不候!”

    “好”是什么意思?还逾期不候,太变态了!

    为修改图纸,许多同学又熬了通宵。但谈欣没改,她就想看看老师怎么说。老师居然没说啥,也给过了。

    谈欣暗自得意,刚想离开。老师突然说:“你没改,知不知道为啥也给你过了?不是我怕你骂人,而是同情你的懦弱。做这一行,是要服务好甲方的,难免被反复折腾,受不了委屈,经不起折腾,根本过不了关,没有这种准备,你还是趁早改行吧。”

    谈欣顿时愣住了,她不明白老师的训导是啥意思,难道是传说中的“挫折训练”?太不靠谱了吧?谈欣对老师的执教理念一直是持怀疑态度的。

    大学毕业后,谈欣去建筑设计院找了份工作,经常碰到变态甲方,许多事先商量好的设计方案,临了突遭变卦;图纸反复修改,临到交图时,又被全盘否定。

    那一刻,她突然明白了老师的用意,仿佛一场人生的酒拼,有了这碗酒的垫底,那就什么都不怕了。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1根据小说内容,将下列情节补充完整。

    谈欣选择了据说难到“变态”的设计课。→老师要求学生自学画图软件,学生学会后却被要求全部手工画图。→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师又在截止日前一天才审核学生的图纸并再次全盘否定,却要求第二天上交修改好的图纸。→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谈欣工作后常遇变态甲方,终于理解了老师的用意。

    2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所反映的人物心理。

    老师看她一眼,波澜不惊地一笑,说:“连淑女都骂人了,好。”

    3阅读文章最后一句话,紧扣加点之处,分析这样结尾的妙处。

    4小说中的老师对学生实行了“特殊训练”,你是否认同老师的做法?请结合文本陈述观点和理由。

  •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

    ①作家总是有那么多东西可写。他哪儿来的那么多材料?有人说这就是天才,他在捕捉题材时有过人的敏感与敏捷;有人说这是因为专注——注意力集中,别人发现题材的机会跟他一样多,只是别人心不在焉,往往视而不见。这两个说法都有道理。通常,你需要什么就特别注意什么,经常注意什么就能多知道什么。我在子女幼小时熟知小儿科名医的住址,老大后却能背诵心脏病医生的电话号码。【甲】若有一人经过梧桐树下,恰巧一片叶子在他面前飘然坠地,而他肯弯下腰去拾起来把玩一番,这人不是小孩就是一个作家。所以作家描写秋天有话可说。但是,如果每个作家都很专注,如果每个作家都描写秋景,还是分得出长短高下,这里面恐怕有天生的差异。也许有一个作家,起初写秋景写不好,几年以后却写得很生动,这又是努力的结果。

    ②提到天才,我无话可说,这里能说的是人力修为。笼统地说,作家的题材来自人生和自然。一个人,不论他是不是作家,他生活在世界上,人生和自然必定在他心里留下一些东西。诗是一个人“夜半心头之一声”,说这句话的人认为人人心中有作诗的材料。所以,有些人,他从未想到要做作家,最后也写了一本书:他的自传。这是“材料”找上了他。作家固然也有机会被“材料”找上门来,但是他也主动去找材料。他故意深入人生,故意接近自然。为了这个,有人到非洲打猎,到圣地亚哥钓鱼,有人到德国探访纳粹的集中营。有人可以坐在一块石头上纹风不动,以致飞鸟也把他当作一块石头,落在他的肩上。有人“漆身吞炭”,装扮黑人,到美国南部最歧视黑人的地方去挨打受骂。樱花开了,多少人去看樱花,作家去看花时多多少少会想到“留着写文章用”。也许他等樱花谢了以后再去看,也写一篇《樱落后游阳明山》。

    ③为了写作,作家十分热心地观察人生及自然。他观察人生百态:生老病死喜怒哀乐聚散离合得失荣辱;他观察自然万象:春夏秋冬晴雨霜雪鸟兽虫鱼湖海山原。他看人怎么适应自然改变自然利用自然,他也看自然怎样影响人生充实人生。作家是生命力的见证人,美的发现者,他挑选一些值得保存的东西,使它们不被时间毁灭。有一个诗人说:“如果我不来,这一山野花都白开了。”花开了,又谢了,落在泥土里腐烂了,而山上只有牛羊走过,老鹰飞过,那教花儿怎么忍受——作家来了,他观察这些花,产生意象,这些花就可能永远不谢,价值也可能不只是一些花。

    ④看前人的作品,可以发现作家的观察各有独到,可以从中学习观察的方法。诗人从空中乌鸦的背上看见夕阳的余晖,我们也从草原里羊群的背上看见,从都市高楼的电视天线上看见。【乙】诗人看见酒杯里不只是酒,还有满杯的山光,我们也从酒里看见月色。诗人指出,由于光线变化,早晨的山和中午的山几乎不是同一座山,我们也看出,一个人在阳光下是一副样子,在阴影里另是一副样子,在灯光下又是一个样子,几乎不是同一个人。看那些好作品会生发一种感想:那么精微隐秘的现象他怎么看得见!或者,这么平常普遍的现象我怎么没看见!若非一位小说家提醒,我从未注意到新生的婴儿个个握着拳头(他们来争夺一切),而停在太平间里的尸体个个撒开手掌(他们已放弃一切!)。若非一位画家谈到皴法,我不知道山的脸上有许多皱纹,是一尊尊饱经沧桑的巨灵!

    ⑤官能感觉以视觉最重要,因此观察以眼睛为主力,但听觉、嗅觉、触觉也是观察力的一部分。【丙】一位诗人在农家宿夜,听到玉蜀黍生长的声音。另一诗人“归来已三更,敲门都不应”,就干脆“倚杖听潮声”。做饭的丫头从厨房里出来,一位诗人闻见她一身都是油盐酱醋的气味。一位小说家描写一个无趣的人:“跟那人握手就像跟树枝握手”,另一位小说家形容另一个人,则说:“跟他握手时像握住了一条泥鳅。”在著名的诗句里面,“此时无声胜有声”有听觉上的效果,“重帘不卷留香久”有嗅觉上的效果,“温泉水滑洗凝脂”有触觉上的效果。

    ⑥以上所说的观察偏重片断。观察还有连续的、总体的观察。【丁】当年有位小说家在某某茶叶公司做事,工作不多,待遇也少,有人劝他改换职业,他不肯,他说那茶叶公司的老板是个小说人物,他要把这台戏看到底。有位作家住在和平东路,另一位作家住在敦化北路,他们各自描写自己住了几十年的一条马路,把路上的兴废成坏前前后后写出来,反映三十年来台北市的变迁。那个给英国文豪约翰逊写传记的人,天天跟紧了约翰逊,使约翰逊觉得浑身不自在,有一次恨不得想杀死他。复杂的题材大都由连续的、总体的观察得来。

    (节选自王鼎钧《文学种子》)

    【1】下列说法与文章内容不符的是( )

    A.作家总是有那么多东西可写。一是由于天才,他在捕捉题材时有过人的敏感与敏捷;还有可能是因为专注——注意力集中,别人发现题材的机会跟他一样多,只是别人心不在焉,往往视而不见。

    B.作家往往需要主动去找材料,如有人“漆身吞炭”,装扮黑人,到美国南部最歧视黑人的地方去挨打受骂。

    C.平常普遍的现象我们却往往错过,精微隐秘的现象只有作家方才看得见。

    D.作家是生命力的见证人,美的发现者。有一个诗人说:“如果我不来,这一山野花都白开了。”正是此意。

    【2】下面对文章所用论证方法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句用到了举例论证,使“你需要什么就特别注意什么,经常注意什么就能多知道什么”一句更具说服力。

    B.【乙】句用例证法论证了作家的观察各有独到,“满杯的山光”“早晨的山和中午的山几乎不是同一座山”,他们眼中之物总别有一番天地,不同于普通人眼中“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我们往往又受作家观察方法的影响,进而觉出酒中尚有月色,人在不同光线作用下模样迥异。

    C.【丙】句运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正好对应听觉、嗅觉、触觉三个观察角度,更为直观地印证了观察以眼睛为主力,但听觉、嗅觉、触觉也是观察力的一部分。

    D.【丁】句用到了正反对比论证,以给英国文豪约翰逊写传记的人为反例,提出观察还有连续的、总体的观察,复杂的题材大都由连续的、总体的观察得来。

    【3】下面对文章理解和品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以疑问的方式引入,不仅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更能巧妙引出本文的论题“题材来源”,这种写作技巧在议论性文本中十分常见,如《谈创造性思维》一文中,罗迦·费·因格也正是利用大量的疑问句层层推进论述的。

    B.本文主要使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丰富的事实论据,对论点的迭陈、论述的推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C.作者思维缜密,论述严谨,巧妙承接,自然流畅。“所以”屡次出现,点明因果联系,往往表明由前文的论据能推出后文的论点。比如“无论他是不是作家,他生活在世界上,人生和自然必定在人心里留下一些东西。”是论据;“所以,有些人,他从未想到要做作家,最后也写了一本书”是论点。

    D.本文多为写作干货,旨在说理,但语言却毫不教条,反而文意隽永,值得反复咀嚼。“这些花就可能永远不谢,价值也可能不只是一些花。”花开有时,落花无声,可作者却道“花”“不谢”,那是因为这些花儿早已化作作家笔下的一个意象,在文学中葆有了永恒的生命力,花开不败。读至此,对于写作的价值和意义,读者又有了更深层的悟得。

  • 1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平凹

    我老家的门前,有棵老槐树,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被雷电击折了。家里来信说,它死得很惨,是拦腰断的,裂成四块,什么也不能做,只有将它锯下来,劈成木柴烧罢了。我听了,很是伤感。

    后来我回乡去,就不能不去看它了。

    这棵老槐,打我记事起,就在门前站着,似乎没见长,一直是那么粗,那么高。我们小孩子日日夜夜恋着它,在那里荡秋千,抓石子,踢毽子,快活得很。与我们同乐的便是那些鸟儿了,一到天黑,漫天的黑点,陡然间全落了进去,奇妙地不见了。我们觉得十分有趣,猜想那一定是鸟儿的家,它们惊惧夜的黑暗,想得到家的庇护,享受家的温暖。或者,它竟是一块立在天地之间的磁石,无所不包地将空中的生灵都吸去了,留给黑暗的,只是那个漠漠的天的空白。冬天,世上什么都光秃秃的,老槐也变得赤裸,鸟儿却来报答它,落得满枝满梢。立时,一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寂寞的冬天,老槐就是竖起的一首歌。于是,它们飞来了,我们就听着这冬天的歌,欢喜地跑出屋来,在严寒里大呼小叫;它们飞走了,我们就捡着抖落在树下的几片羽毛,幻想着也要变成一只鸟儿,住在树上,或飞到天空,看那七斗星座,究竟是谁夜夜把勺儿放在那里,又要舀些什么呢?

    如今我回来了,离开老槐十多年的游子回来了。我一站在村口,就急切切地看那老槐,它果然不见了。进了院门,家人很吃惊,又都脸色灰黑,我立即看见那老槐了,被劈成碎片,乱七八糟地散堆在那里,白花花的刺眼,我的心不禁抽搐起来。我大声责问家人,说它那么高的身架,那么大的气魄,怎么骤然之间,就在这天地间消失了呢?如今,我的童年过去了,以老槐慰藉的回忆也不能再留存了,留给我的,就是那一个刺眼的,让人痛心的树桩吗?我再也硬不起心肠看这一场沧桑的残酷,眼里蕴藏的对老槐的一腔柔情,全然化作泪水流下来。

    夜里,我无论如何都睡不着,走了出来,又不知要走到何处,就呆呆地坐在树桩上。树桩筐筛般大,磨盘一样圆,在月下泛着白光,可怜它没有被刨了根去。那桩四边的皮层里,又抽出了一圈儿细细的、小小的嫩枝,奋力地长上来,高的已盈尺,矮的也有半寸了。我想起当年的夏夜,槐荫铺满院落,孩子们手拉手围着树转的情景,不觉又泪流满面。世界是这般残忍,竟不放过这么一棵老槐,是它长得太高了、目标要向着天上,还是它长得太大,挡住了风雨的肆虐?

    小儿从屋里出来,摇摇摆摆的,终伏在我的身上,看着我的眼,说:“爸爸,树没有了。”

    “没有了。”

    “爸爸也想槐树吗?”

    我突然感受到孩子的可怜了。我同情老槐,是它给过我幸福,给过我快乐;我的小儿更是悲伤了,他出生后一直留在老家,在这棵槐树下长大,可他的幸福、快乐并没有尽然就霎时消失。我再不忍心看他,催他去睡,他却说他喜欢每天坐在这里,已经成习惯了。

    “爸爸,”小儿突然说,“我好像又听到那树叶在响,是水一样的声音呢。”

    唉,这孩子,为什么偏偏要这样说呢?水一样的声音,我是听过的,可是如今,水在哪儿呢?古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可这因叶动而响的“水”,怎么就被雷电斩断了呢?难道天上可以有银河,地上可以有长江,却容不得这天地之间绿的“水流”吗?

    “爸爸,水还在呢!”小儿又惊呼起来,“你瞧,这树桩不是一眼泉吗?”

    我转过身来,向那树桩看去。眼前的景色使我惊异不已:啊,真是一眼泉呢!那白白的木质,分明是月光下的水影,一圈儿一圈儿的年轮,不正是泉水泛起的涟漪吗?我的小儿,多么可爱的小儿,他竟发现了泉。

    “泉!生命的泉!”我激动起来,紧紧抱住了我的小儿。想这大千世界,竟有这么多出奇不意,原来一棵树便是一条竖起的河,雷电可以击折河身,却毁不了它的泉眼,它日日夜夜生动,永不枯竭,那纵横蔓延在地下的每一根枝条,便是一道道水源了!

    我有些不能自已了。月光下,一眼一眼看着那树桩皮里抽上来的嫩枝,是那么的精神,一片片的小叶绽开来,绿得鲜鲜的、深深的。这绿的结晶,生命的精灵,莫非就是从泉里溅起的一道道水柱?那锯齿一般的叶峰上的露珠,莫非是水溅起时的泡沫?哦,一个泡沫里有一个小小的月亮,灿灿的,在夜里摇曳生辉。

    小儿见我高兴,也快活起来,从怀里掏出一撮往日捡的羽毛,万般逗弄,问我:“爸爸,这嫩枝儿能长大吗?”

    “能。”我肯定地说。

    “鸟儿还会来吗?”

    “会的。”

    “那还会有雷电击吗?”

    小儿突然说出的这句话,使我惶恐了,怎样回答他呢?说不会有了,可在这茫茫世界里,我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分子,我能说出那话,欺骗孩子,欺骗自己吗?

    “或许还会吧,”我看着小儿的眼睛,鼓足了劲儿说,“但是,泉水不会枯竭,它永远会从树中长上来,因为这泉水是活的!”

    说完,我们就再没有言语,静静地坐在树桩的泉边,在袅袅的风里,在万籁沉沉的夜里,尽力抚平心绪,屏住呼吸,谛听那从地下涌上来的,在泉里翻涌的,在空中溅起的生命的水声。

    (选自《贾平凹散文精选集:万物有灵》)

    【1】作者在行文中描绘了老槐在不同时间的场景特点,并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心理感受。请按行文先后顺序依次概括,补充填写以下表格。

    老槐的场景特点

    作者的心理感受

    被雷电所击,拦腰折断,裂成四块,被家人劈成柴烧

    很是伤感

    【2】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童年的“我”与小儿两人在性格上的异同点。

    【3】文中写景,化静为动、化实为虚、多种修辞等手法运用自如,请择其一,选用与文题“泉”相照应的一句写景句作简要赏析。

    【4】本文与《紫藤萝瀑布》在写法上和主旨表达上有哪些共同点?请简要分析。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双腿瘫痪的史铁生,拒绝与母亲同去北海看花,这样做,他错了吗?家境拮据的若瑟夫,给了于勒十个铜子小费,这样做,他错了吗?带领伙伴走向南极的斯科特,将生命永远留在荒无人迹的雪原上,这样做,他错了吗?生活中,我们也难免回顾反省,“这样做,我错了吗?”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与思考,以“这样做,我错了吗?”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