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根据拼音依次填入相应的汉字,正确的一项是( )
好文章无不闪耀着思想的光芒。《敬业与乐业》中梁启超告诉我们,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一点不旁wù;《论教养》中利哈乔夫告诉我们,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待人处世绝不会自吹自léi;《精神的三间小屋》中毕淑敏告诉我们,要懂得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zhāng的局面……我们要牢记这些zhēn言,争做生活的智者。
A.鹜 擂 璋 贞
B.骛 磊 彰 箴
C.鹜 磊 璋 贞
D.骛 擂 彰 箴
2、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常常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抒写情志。艾青的诗歌《向太阳》,诗人就借助了“太阳”这一形象来抒发自己对光明的渴望,《周总理,你在哪里》也使用了同样的手法,表达了人们对总理的怀念之情。
B.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在议论文中,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能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C.能否在公共场所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是巩固防疫成果的重要前提。(这句话中两面和一面搭配不当,可删去“能否”。)
D.“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是一个并列复句。
3、下列句子中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对那些只懂得爱慕虚荣,攀比炫富而不努力学习的同学,他一向是鄙夷的。
B.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诗只是着力烘衬桂林山水的妙处,并非要褒贬天下山水。
C. 一切都好像刚刚发生一样,历历在目,却有更多的记忆,如仙山琼阁一般虚无缥缈了。
D. .他们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每天放学同行到岔路口,然后分道扬镳。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一带一路”这一合作倡议不仅迅速得到国际社会关注,并且业已形成大量的合作机会。
B.通过观看央视播放的《记住乡愁》节目,使我对中国乡村及民俗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C.1月23日至26日,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18年年会召开。此时此刻,恰逢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日内瓦发表重要演讲一周年。
D.能否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他们快乐成长,是我国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5、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然所欲也.义,亦然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者生,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乙)与善人居,如入芝兰①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②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③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⑤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注释]①芝兰:一种香草。 ②化:同化。 ③鲍鱼:咸鱼。 ④肆:店铺。 ⑤丹:丹砂,矿物名,红色。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故不为苟得也 (2)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所欲有甚于生者 生于忧患
B. 即与之化矣 春冬之时
C. 久而不闻其臭 临溪而渔
D. 亦我所欲也 亦与之化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4】人生经常面临各种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舍。请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式,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观。
【5】请分别说出两文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共同的论证方法。
甲文的观点:
乙文的观点:
共同的论证方法:
6、古诗词默写与鉴赏
⑴古诗词优美动人、内涵丰富,小陈同学独具创意,把几句古诗词放在一起,竟然组成了一个动人心弦、起承转合的故事,请你把背诵过的古诗词按情境恰当填入。
时间 | “⑴__________,人约黄昏后。”(《生查子·元夕》欧阳修) |
|
地点 | “⑵_________,二十三年弃置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
|
环境 | “鸟下绿芜秦苑夕, ⑶___________。”(《咸阳城东楼》许浑) |
|
主人公(一男子) | “⑷__________,拔剑四顾心茫然。”(《行路难》李白) |
|
开端(男子感慨人生,想回到最初的起点。) | “⑸__________, ⑹___________。”(《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来友》纳兰性德) |
|
插叙(回忆年少时积极进取,心怀梦想,豪情万丈的细节。 | “⑺_________,爱上层楼。”(《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倚东风, ⑻____________。”(《行香子》秦观)
|
|
发展(现在的境况很不如意,在现实的打击下,梦想凋落) | “⑼________,太匆匆, ⑽________。”(《相见欢》李煜) | |
高潮(为了志向,流尽眼泪,耗尽生命!) | “⑾__________, ⑿__________。”(《无题》李商隐)
| |
结尾 | ⒀________________ |
(2)下列哪位文学人物最符合上面的主人公的人物设定?( )
A.范仲淹 B.陶渊明 C.刘禹锡
(3)你认为在空格⒀处填下面哪句诗作为故事的结尾比较好?请结合表格内的故事简要分析。
A.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因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内容,不超过 30 字。
(2)根据材料内容,以“皮影戏”为描述对象,用上一种修辞方法,写一句话。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2)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_______,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
(3)欲说还休,却道“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4)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借用了“姜太公钓鱼”和“伊尹”典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忽复乘舟梦日边。
(5)听,这是春天的声音——刘方平描摹的春天是“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秦观在《行香子》中描绘的春天是:正莺儿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知入”与“知出”》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 ”;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 “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处理好阅读中的“如”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所在。
B.坚持“精思”和在熟读基础上精思,都是“入”的好方法。
C.叔本华认为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
D.不“入”则无所谓“出”,但可以有“入”不“出”
【2】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3】阅读以下材料,完成题目。
鲁迅早年读书专心致志,读过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 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请结合文本和材料,谈谈你对鲁迅先生“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看法。
10、阅读下面文章
晚秋
[亚美尼亚]埃·格林
(1)瓦萨卡在一所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停下了脚步
(2)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一阵已有几分凉意的秋风吹了过来,几片金黄的叶子在空中划着美丽的弧线轻盈地飘落到了地上。这却让他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鄙视他……
(3)两个身材姣好的姑娘从瓦萨卡的身边走了过去,飘过一阵沁人的香水的芳香。这样的姑娘瓦萨卡连想都不敢想,即使在年轻的时候,他也没敢奢望过,她们对他来说来自另一个世界。他和孤儿院长大的玛妮克结了婚。但那个曾经安安静静、勤快能干的玛妮克现在却好像换了个人,每天唠唠叨叨,不停地数落他,甚至连在床上也是一肚子怨气。想到这儿,瓦萨卡感到了一阵良心的责备,仿佛侮辱了自己的妻子。毕竟他们一起忍受了失去第一个孩子的伤痛,后来又生育了一个女儿。最近玛妮克不幸伤了胳膊,肿得很厉害,大概是骨折了,他需要尽快筹到钱给玛妮克拍X光片和治疗……
(4)瓦萨卡的心底一阵绝望。现在他就是在到处找工作,对他来说,时间非常紧迫,每一分钟都很重要! 以前不管怎么说他还能干粗活,当搬运工 ,可现在却得了疝气,粗活干不了了,可要治好疝气也得一大笔钱哪!
(5)又是一阵略带凉意的微风吹了过来,一种像翠菊似的黄色小花随风摇动着小小的脑袋。瓦萨卡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时他们家住在市中心,后来他们的房子被拆掉了,只得到了一点点少得可怜的补偿金。他和父母颠沛流离,几经辗转,最后才在邻近市郊的一个地方落下了脚,生活也随之落到了贫困线之下
(6)瓦萨卡低声骂了一句,两腿突然不听使唤地朝学校方向走了过去。是啊,他以前真的很喜欢学习,他可不像那个留级生梅鲁日。梅鲁日当年和他同桌,可现在这个梅鲁日已经是大富翁了,在学校里有一个正在建的小独楼工地
(7)这时,一个穿着绿风衣的女人轻轻地碰了一下瓦萨卡,侧着身子从沿着人行道停着的两辆汽车间穿了过去,急着过马路。瓦萨卡迅速瞥了这个女人一眼:她也来自另一个世界。于是瓦萨卡马上把目光移到了别处。突然他被一阵刺耳的刹车声和令人恐怖的尖叫声吓了一哆嗦。他顺着声音望了过去,那个穿绿风衣的女人一动不动地躺在了一辆大客车的底下。第一个从汽车驾驶室跳出来的是已经吓得半死了的司机,随后乘客们也慌慌张张地从车上走了下来。有一个姑娘第一个跑到了躺在地上的女人跟前。她动作敏捷、手脚麻利地摘下受伤女人耳朵上那对亮闪闪的耳环,迅速放到自己的上衣兜里,然后大声地喊了起来:“快来人啊!快来人啊!”
(8)瓦萨卡把这一切都清清楚楚地看在了眼里,他愤愤地骂了一声:“这条母狗!偷了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
(9)突然,瓦萨卡发现了一个绿色的东西,就在左边,离他只有一二十米远。瓦萨卡仔细地打量了一下,好像是一个女式小包,崭新的,样式非常精巧。这个小包最有可能就是那个受伤的女人的。现在众人正要把那个女人抬起来。瓦萨卡的注意力现在已经不能集中了。他又要留意那个女人,又要留意这个包。这时候救护车开过来了,车上下来几个穿白大褂的救护人员,把受伤的女人放到救护车里拉走了。出事地点只剩下了一片发黑的血迹
(10)阳光照到了那个小包上,包上的小锁扣和装饰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小包真漂亮,肯定价格不菲!它就这么神奇地被抛到了瓦萨卡的眼前,离他只有一二十步远……
(11)瓦萨卡心里一阵紧张,他屏住呼吸,朝那个小包的方向走了过去。他刚走了两步,马上又停住了:他心怦怦跳地想等身后响起的脚步声走远。同时,他又忍不住朝那个小包的方向看了一眼,结果他惊恐地发现,一个体态臃肿、手里拿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快速地倒着两条腿,像跳舞似的径直朝小包走了过去,一把捡起小包,然后又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朝着一个小花园的方向走去
(12)瓦萨卡心里一阵慌乱,额头上立刻渗出了汗珠。这简直就是当着他的面把他偷光了!
(13)那个胖男人已经从瓦萨卡的视野中消失了,但他还站在原地发愣,眼睛呆呆地盯着一个地方
(14)但过了一会儿,瓦萨卡突然又感到一阵轻松,如释重负。“我鬼迷心窍了,”他嘟囔了一句,“真是鬼迷心窍了……”
(15)凉爽的秋风轻拂在他的脸上,他的呼吸也变得自如了
(16)他信步在街上,孤身一人,漫无目的。只是当他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从前的老同学梅鲁日正在建的那个小独楼的工地上时,他才明白,其实他的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
(选自《俄罗斯文艺》,有删改)
【1】瓦萨卡的人生遭遇了哪些不幸?请分点概括。
【2】文中划线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3】结合上下文,分析瓦萨卡发现小包后心理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的原因,完成表格内容。
心理 变化 | 原因 |
心动 | ① |
紧张 | ② |
惊恐 | ③ |
慌乱 | 原本可能属于自己的小包竟然被别人当着自己的面捡走了 |
轻松 | ④ |
【4】你从摘耳环的姑娘和捡小包的中年胖男人身上,看出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5】如果中年男人没有捡走了小包,瓦萨卡会不会将小包捡起来?为什么?请结合选文说明理由。
11、阅读《阳台上的花》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阳台上的花
黄咏梅
①意识到母亲喜欢花,已是她退休的时候了。记忆中,我们家阳台上也种植物,但很少见到花。在有限的花盆里,小葱、小蒜、小辣椒、芫荽这些与其说是常见,不如说是常备。厨房里,主菜炒起来了,母亲会命我到阳台摘几根小葱或小辣椒,洗洗,直接放到锅里。“物尽其用”四个字,被母亲一辈子奉为人生信条,也将母亲训练得心灵手巧,家里很多淘汰的旧物都被她不厌其烦地改为他用。
②母亲不种花,可能也觉得花不好伺候。我们一家五口人,父母上班,孩子上学,并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养花。种下的花如果不开花,还不如种小菜。母亲种菜是很积极的。小时候有那么几年时间,我们家安在一个半山腰的独间平房。房前有一片平地,被母亲用篱笆围成小菜园,里边种了不少蔬菜瓜果,基本上可供应一家人的日常需求。印象最深的是葫芦,藤蔓攀在篱笆上,果实藏在叶子下。我们三个小孩子会挑选出自己喜欢的小葫芦,用一根针,在葫芦瓜上歪歪扭扭地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比赛哪一只长得又快又大,就像比赛自己的身高一样。母亲很懂种菜,在她特别的照顾下,刻有我们几个孩子名字的葫芦瓜,总是长势喜人,最终结出了皆大欢喜的果实。而刻着父亲母亲名字的那几只葫芦,远远落后于我们。我们欢天喜地地将自己的葫芦摘下来,挂在屋角,让它们跟我们的名字一起晒干、变黄,最终成为书桌上的摆设,权当一束不会凋谢的花。
③十七岁那年夏天,我到桂林读大学,父母送我去报到,趁机游览一下桂林山水。那是我第一次跟父母出远门,应该也是父母第一次一起出门旅游。我们住在一个简陋的小旅馆,窗外可以见到清澈的漓江水。旅馆对面有一个花坛,母亲在那里第一次看到了一种奇怪的花。小小的五瓣花瓣,组合成一张人的脸谱,有眼睛有鼻子有嘴巴,五官是深紫色,脸膛是浅紫色或嫩黄色。我们第一次见到这么有趣的花,就像花坛里有一个小人国。母亲对花的知识匮乏,直接称之为“人脸花”。每次进出旅馆,我们都要去看看这些有趣的“人脸花”。分别的时候,母亲想找找有没有种子可以带回家,找了半天没看到一粒果实。突然,母亲指着一簇角落里的花,说,这五朵,像不像我们一家?那五朵花挨得特别近,都快叠到一起了,上边两朵稍微大一些,浅紫色的脸膛上有着近乎墨色的五官,下边三朵大小差不多,嫩黄色的脸膛上,五官是浅浅的紫色。我和父亲都笑了,说像。我用手指点着那些小脸数过去,这是我,这是哥哥,这是姐姐。数完,我的眼泪就流了下来。那之后的许多年,离别、想家成为一种习惯。后来,在一些地方,我多次看到过这种“人脸花”,每次看到,我都会朝这些“小脸”会心一笑,想起那年小旅馆前的“一家五口花”,想起我们一家五口人。
④母亲退休之后,阳台慢慢开始种起了花,盆栽从实用转变为审美。种的都是些好养的花,茉莉、海棠、三角梅、芍药、桂花之类。阳台角落还留着几棵实用的小葱和辣椒,稀稀拉拉,枯老了也没被摘下放到锅里。年份最久的当属那株海棠花。花树不高,却很结实,主干已经比我的拳头还粗。每年过年,它都不辜负花期,准时开起了红艳艳的花朵,仿佛要跟我完成一个共同的约定——每年过年回家后,我会挑一个阳光充足的中午,搬两张小椅子,让父亲母亲坐在这株海棠花下,我一点一点将他们花白的头发染黑。阳光把海棠花照得通红,也将父母的衰老照得纹路清晰。我站在他们背后,既感伤又幸福,虔诚地祈祷年年岁岁都拥有这相同的一幕。
⑤除了在阳台种花,母亲也喜欢用花瓶插花。但我从来没在家里见过“人脸花”。近些年,家乡过年流行一种“年花”——五代同堂果。黄灿灿胖乎乎的果实,浆汁饱满,寓意子孙满堂,老少安康。去花市买一枝回来,不用费心管理,可以观赏半年之久。母亲会挑果实多的那一枝买回家。有一次,我用湿布给这些果实“洗澡”,指着最大的那两只说,这是爸,这是妈,然后又分别按个头指定了我和哥哥姐姐。母亲一听,笑了,看看那两只最大的果实,说,不像,现在我们家里,我和你爸最瘦。我愣了好一会儿,夸张地提高嗓门说,再瘦也是最大的。
⑥今年,在小区散步的时候,突然发现小区围栏下新摆了一溜花盆,花盆里边挤挤挨挨地开满了一张张“小脸”。整齐的五瓣花瓣,嫩黄、粉红、紫色的脸膛,颜色各异,风一吹,像笑脸。我也笑了,站着看了很久。手机里有一款植物识别软件,几秒钟之后,我得以知道,“人脸花”真正的名字叫三色堇,花语是——请思念我。我在微信上把照片发给母亲看,她高兴地说,你们那里也种“人脸花”啊!我暗自偷笑,并没有纠正母亲。这种花,在我们家就叫“人脸花”,早在很多年前,我家这位无暇养花的“花盲”,竟然无师自通,为我正确读出了那些“人脸花”的花语——请思念我。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请你谈谈对本文标题“阳台上的花”的理解。
【2】结合文章内容,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我愣了好一会儿,夸张地提高嗓门说,再瘦也是最大的。
【3】本文第③段写母亲命名“人脸花”,结尾才点明花名及花语,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①段使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列举母亲在阳台上种的多种植物,表现她勤劳俭朴、聪明能干的特点。
B.第②段中画线词语“皆大欢喜”既指孩子们因刻着自己名字的葫芦结果丰硕而欢喜,又指父母因满足孩子们的心愿而欢喜。
C.第③段写“我每次都会想起那年小旅馆前的‘一家五口花’”,主要原因是这些花奇怪且美丽,我被它们吸引了。
D.第④段“共同的约定”指每年过年“我”回家时,海棠花总会准时开花,“我”会在盛开的海棠花下,为父母染发。
E.文章两次写到“人脸花”,第一次在桂林一家旅馆,第二次在小区,既写了此花外形、颜色,又传达出它所寄寓的美好情感。
1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梁启超说“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你有过哪些关于“乐”的经历与体验?你对“乐”有着怎样的感悟与思考?
请以《乐在其中》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