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敬业乐群 无与伦比 恪尽职守 富丽唐皇
B.不可明状 李代桃僵 自惭形秽 自吹自擂
C.娇揉造作 惟余莽莽 附庸风雅 大发雷霆
D.心无旁骛 形销骨立 漠不关心 鸠占鹊巢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近日,南康籍波兰语翻译家林洪亮获得中国翻译界最高奖项——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B.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听着旁人的说笑和鄙夷的目光,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C.能否切实形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关键在于能否全面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
D.今年春节假期.新疆旅游延续“井喷”之势,接待游客超过300万人次以上,创历史新高。
3、(发现·美景)
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请你运用对偶知识,为“天高地厚华夏情”选出恰当的上联( )
A.山连山中见险峻 B.隐天蔽日三峡山
C.山峻水清三峡美 D.夏水奔流东逝去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每次回到乡下,我都很羡慕家乡人那种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
B.在未得到大家同意之前,我绝不会一意孤行地采取行动。
C.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和宣传报道,关于疫情的谣言终于不攻自破了。
D.这么多天过去了,我对妈妈的思念不但没有消减,反而与日俱增。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鱼,我所欲也( ) ⑵贤者能勿丧耳( )
⑶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⑷万钟于我何加焉(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⑵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3】【甲】文开头讲“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请简要作答。
【乙】
卫律①知武②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③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④,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⑤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⑥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有删改)
【注释】①卫律:匈奴人,曾在汉朝廷当官,后又投降匈奴。 ②武:苏武,汉朝的使臣。③旃:通“毡”,毛织物。 ④羝(dī):公羊。 ⑤常惠:人名,苏武的随从之一。⑥去:即“弆”(jǔ),收藏。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白单于/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B.单于愈益欲降之/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食之不能尽其材
D.羝乳,乃得归/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5】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武 留 匈 奴 凡 十 九 岁 始 以 强 壮 出 及 还 须 发 尽 白
【6】试用甲文作者的观点,结合乙文内容,说说你眼中的苏武。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树
艾青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伸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1940年春)
【1】作者艾青,原名______,现代著名______,他出版的第一部诗集是《______》。他的诗作运用______化的______诗体,抒发思想感情,语言朴素清新。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______年春天,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艰苦的相持阶段,中华民族正日益走向精神的______。
【3】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树》的开头“一棵树,一棵树”,采用反复的手法,着意强调和突现一棵棵“树”的形象。
B.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反映了中华民族遭受凌辱的精神受到扭曲的现象。
C. 诗的第二段,由“彼此孤离地兀立着”的形象,进行相反联想,慧眼独具,“在看不见的深处”,看到“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D. “根须纠缠在一起”象征中华民族正在团结并凝聚成坚强的力量。
E. 这首诗采用的是“比”的手法,是把具体的人和物相比。
【4】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托物抒情的诗,诗歌以点带面,小中见大,在冷静的客观描述之中,寄寓了丰富的思想内容。
B. 这首诗运用象征手法,用树的生存景观象征了当时的社会景观,两种景观相通的纽带是表面上孤离兀立,实质上团结一致。
C. “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运用拟人的手法,把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关系写得生动可感,而且人格化。
D. 全诗用具体可感的形象,表现极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给人以多方位、多层次的启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7、相识犹在昨天,离别却又在即。某班举行“岁月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温馨赠言】
同学们都在互写赠言,请按要求答题。
①下列对“赠言一”内的字体及字体特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颜体楷书 点画丰厚饱满 B.欧体楷书 笔画游丝连绵
C.隶书 笔画蚕头燕尾 D.隶书 整体空灵飘逸
②根据“赠言二”的特点仿写句子,将“赠言三”补充完整,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美好回忆】
同学们准备编写一本名为“岁月如歌”的班史纪念册,某同学准备用右图做它的封面,请你说说封面中“图标”的含义。
8、古诗文默写。
(1)看红装素裹,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雪》)
(2)______________,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
(3)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表达了作者之痴——痴情于山水,亦痴情于故国的点睛之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真情实感,耐人寻味。李商隐别后相思,至死不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题》)催人泪下;刘长卿凭吊贾谊,怜君伤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沙过贾谊宅》)令人动容。
9、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生活里常可见到这样的场面——
②两个年轻的妈妈在聊天,甲乙都说我的孩子怎么怎么样。她们的心里都充满对方欣赏自己孩子的渴望,但忘了自己也该去欣赏对方的孩子。
③一场演出刚完,全体演员拉着手排着队出来谢幕,但观众却已走了一半。剩下的也拥挤着往外走。掌声稀稀落落。其实演出成功,观众也满意,但就是不鼓掌。真为演员们难过,他们所要求观众的,不就是稍慢一点走,鼓一下掌吗?观众为什么就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表示一下对他们演出的欣赏呢?
④人们总是很吝啬对别人的欣赏。
⑤其实欣赏别人有什么不好呢?几下掌声,几句赞誉,或者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也可以。但别人却会从你的欣赏里,得到了对自我的肯定,得到了鼓励、欢乐、信心和力量。
⑥欣赏的力量是神奇的。
⑦一个中学生高考失败,万念俱灰,于是,带上所有储蓄出去旅游,预备花光钱就结束自己的生命。半路遇上两个小孩儿溺水,他奋勇救助,观者无不为他的勇气和出色的泳技鼓掌。小孩儿父母更是拉他到家中,感谢之余,赞叹不已。他不禁热泪盈眶,从别人的赞赏中,重新认识了自我,觉得生活还是值得留恋,于是轻松地踏上了归途。
⑧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常常捧着我那只能“发表”在本子上的习作欣赏,一番点评之后,是一句“这里有黄金”,包含了所有的期待和鼓励,使我战胜自卑,练笔不止。
⑨社会是一个大舞台,也是一个竞技场。人生是表演,也是奋斗。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关注、喝彩和鼓掌,就像需要批评一样。如果只有沉默,那生活就一定会索然无味。
⑩欣赏不同于阿谀,它是出于真诚,它是对别人人生意义的肯定,它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修养。
⑪伟大的发明、杰出的成就固然值得欣赏,但普普通通的一个巧思、一个小小的创见,甚至一件漂亮的衣服、几句机智的玩笑,都同样值得欣赏。只要我们敞开胸襟,我们就一定会发现,周围竟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欣赏。
⑫我们欣赏别人,别人也会欣赏我们。生活会因为有了欣赏而变得更加美丽。
【1】本文针对日常生活中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现象(用文中语句回答),阐述了__________________的中心论点(用自己语言概括)。
【2】第⑦⑧两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3】第⑩段中说“欣赏不同于阿谀”,请回答“欣赏”与“阿谀”有什么不同。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旗手
刘建超
①爷爷悄悄地回到村里时,已经是半夜了。鬼子封锁了村子,不许村民外出,怕给山里的游击队送衣送粮。几个给游击队送粮的村民,被鬼子抓住,被吊死在村口的两棵大槐树下。村子里阴森森的,死一般寂静,连狗都不敢叫了。
②爷爷端着一碗凉水,大口嚼着菜糠窝窝说,根据上级指示,组建了豫西抗日游击支队,我要做一面旗子,以后集中力量打击小日本鬼子。奶奶看看家徒四壁的屋子说,哪有可以做旗子的布料啊。爷爷挠着头,环顾了一下,指着炕上的被子说,被面,妮子,就用这个被面做旗子吧,图样我都带来了。奶奶赶紧把被子抱在怀里,摇摇头。这红色的丝绸被面,是奶奶的嫁妆。是奶奶的姑父费尽千辛万苦从杭州讨回来的,路上遇到土匪,还差点搭上性命,家里也就剩下这一条被子了。爷爷搂着奶奶的肩膀,说,妮子,我知道你舍不得。我保证,等打走了日本鬼子,我给你买十条比这还好看的被面,十条,妮子,你信不信?奶奶看着爷爷坚毅的眼神和自信的神态,相信了。
③那晚,爷爷用被子把窗户遮挡住,奶奶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一线地缝制着旗子。爷爷兴奋地给奶奶规划着赶走小日本鬼子以后的幸福生活,奶奶就在爷爷规划的美好蓝图中,做好了这面旗子。天已擦亮,鬼子和白狗子随时都可能来搜查。爷爷身轻如燕,爬上了院子里的槐树,把做好的旗子藏在了树上的喜鹊窝里。等到傍晚,爷爷怀里揣着旗子,悄悄地从后山走了。可还是被鬼子的暗哨发现了。十几个鬼子、白狗子,开枪扫射,穷追不舍。爷爷身上多处负伤,跑到老鹰嘴,已无路可走,下面就是万丈悬崖。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爷爷咬着牙毫不犹豫纵身跳下山崖。等爷爷醒来时,已经是后半夜了,是浓密的树枝挂住了他。伤痕遍体的爷爷,艰难地挪动着,走不动就爬,终于把浸渍着鲜血的旗子送到了游击队。
④爷爷成为游击队中的一名旗手。辽沈战役,爷爷所在部队的任务是攻城。团长问爷爷,准备好了吗?爷爷说,报告团长,准备好了,冲锋号一响,我保证把红旗插上城头,人在,旗在!城墙上的敌军居高临下,密集的火力封锁了战士们前进的道路。爆破组把城墙炸开了豁口,云梯组架上了梯子,冲锋号再次响起。爷爷握着旗杆冲上了城头,侧面的暗堡里射来子弹,前面的几名战士倒下了。爷爷也手臂负伤,他转身把红旗贴在城墙上,用胸膛紧紧压住旗杆,高喊着,冲啊!后面的几名战士都扑在爷爷的身上,护住了红旗。
⑤那场战役,爷爷的部队被授予“英雄团”的称号。
⑥爷爷是在抗美援朝的上甘岭战役中牺牲的。爷爷奔赴朝鲜战场时已经是营长,那时奶奶已经怀了身孕。爷爷对奶奶说,不管生男孩还是女孩,都叫他抗美!爷爷和战友们打光了子弹,拼弯了刺刀,砸光了石头,硬是没有让美国鬼子爬上山头。
⑦老山的总攻即将开始,父亲带领的突击队却遇到了敌军布下的地雷阵。排雷,时间已经来不及了。父亲说,我们用双脚蹚也要为大部队蹚出一条通道。共产党员站出来!突击队全体人员都站了出来。如同接力一般,战士们呐喊着祖国万岁、爸爸妈妈再见,举着军旗冲向雷区。前面的战士倒下,后面的战士接过军旗继续向前冲击。
⑧父亲被炸飞了一条腿,失去了双眼,被炸成筛子般的“英雄团”旗子依然牢牢地攥在父亲血迹斑斑的手中。
⑨今天,我站在受阅部队的方阵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的大阅兵,我是一名光荣的军旗手。爷爷,父亲:
⑩蓝天下,我手中的军旗格外鲜红!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1年16期,有删改)
【1】选文讲述了一家三代的故事。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
爷爷用奶奶的嫁妆做旗子—(1)___________—爷爷在辽沈战役中英勇护红旗—爷爷在上甘岭战役中牺牲—(2)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句子,你认为它放在选文哪个段落后最恰当,并结合上下文说明理由。
父亲是在南疆的战场上,接过了“英雄团”的旗子。
【3】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1)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奶奶赶紧把被子抱在怀里,摇摇头。
(2)结合上下文,在横线处补充“我”的心理活动。
爷爷,父亲:
【4】“家风无言,润物无声”家风能体现一个家庭传承的优良品德。学校学生会将开展“家风故事汇”展演活动,你准备推荐本文,请分别从选材和主题的角度说明理由。
1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一平方米的爱
王伟锋
①冬子回到村里的时候,天色已近黄昏。夕阳挂在低处的山脊,像一枚熟透的秋柿,又大又圆,惹人馋。余晖把半边天空渲染得无比壮丽,流瀑般飞泻下来的霞光,映衬着远远近近袅袅升起的炊烟。终于到家了!冬子深吸了一口山里熟悉的空气,不由自主加快了脚步。
②娘已经接到了冬子要回来的消息,早早准备儿子回家的第一餐饭。乡里的风俗,送行的饺子,接客的面。擀面条,可是娘的看家本领。面粉是自家地里的麦子磨的,和面时,娘还特意加了鸡蛋,将面团子揉捏了一遍又一遍,只为吃起来筋道。炒好的小鸡肉,配上清早采摘的新鲜野蘑菇,再淋上一勺子的小磨香油,那个香哟!这些,可是冬子小时候的最爱。那时候,家里虽然穷,但每个月,娘总要东拼西凑地做那么一两次,给儿子解解馋。
③想起儿子小时候的馋样,娘忍不住“噗”的一下笑出声,两只和面的手,更加欢快地上下舞动起来。爹正往火塘里加柴,听到娘的笑声,也嘿嘿地跟着乐。
④傍晚,冬子脚步急切地进了家门,扯嗓子喊一声娘,又喊一声爹,喜得爹和娘几乎同时从灶屋里跑出来,一起看着冬子笑。娘麻利地解下围裙,要给儿子扑打身上的灰尘,被冬子笑着拦下了。爹颤颤巍巍地打来一盆水,让儿子洗手洗脸,边走边趔趄。冬子忙跑过去,接过水盆放地上,又搬个凳子给爹坐。
⑤爹的腿脚不好,冬子考上高中那年,爹去百里外的小煤窑打工,刚去不到一个月,小煤窑冒顶,爹砸伤了一只脚,虽经医生全力救治,终是落下了永久的残疾。想起往事,冬子的嗓子眼便堵得慌,觉得愧对爹娘。
⑥如今,自己大学毕业在城里有了工作,也谈了女朋友,是该让爹娘过上好日子了。只是,眼下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婚房还没有着落。
⑦冬子接替爹烧火,将火烧得旺旺的,红舌头一样的火苗欢快地舔着锅底。娘手巧,面条很快做好了,一家人围着火塘子,哧溜哧溜,响声四起。冬子恍惚又回到了童年,找到了儿时的感觉。
⑧冬子几次想提起自己在城里买房的事,但看看娘鬓边的白发和爹布满沧桑的脸,只好欲言又止。那些早已打好腹稿的话语,分明在喉咙眼里蠢蠢欲动,冬子却卷着舌头,硬生生地把它们和着面条,吞咽进了肚子里。
⑨前不久,女朋友看中了一套房子,俩人找同事同学帮忙,该借的都借了,首付还差不少。俩人拿出上中学时攻克数学题的劲头,算来算去,仍是无解。实在没辙,女朋友要他回山里找找答案。
⑩吃过饭,一家人坐在炕上拉家常。娘问得多,冬子回答得少,嘴里嗯嗯应着,眼睛心不在焉地瞟着屋角的小电视。山里信号弱,电视画面蒙上了一层雾状的雪花。娘眼睛花,但心不糊涂,她看得出,冬子这次回来,有心事。这一点上,爹不如娘。娘不满地飞了一眼爹。爹却只顾着高兴,儿子回来了,不知道说啥好,就吧嗒吧嗒地抽旱烟,于是,只好一阵又一阵剧烈地咳嗽。
⑪山里人休息早。冬子辗转反侧,枕着爹的鼾声,刚要入眠,女朋友的短信忽然来了,追问买房子筹款的事。冬子一下子睡意全无,折腾了半宿,才胡乱睡去。
⑫鸡叫了三遍,冬子才起床。他帮着爹把猪圈塌陷的豁口重新和了泥巴垒好,又帮着娘挑拣她采摘的野生药材,忙前忙后,买房子的事,冬子始终没有提。依照家里现有的情况,冬子觉得自己实在开不了口。
⑬午饭,是香喷喷的荠菜馅饺子。吃过饭,冬子就该回城了。爹腿脚不方便,娘坚持一直把冬子送下山。漫山遍野的槐花开了,如云似霞。冬子怀揣心事,却无心欣赏眼前的美景。大道上的岔路口,娘突然收住脚,塞给冬子一样东西,然后急转身往回走。是一个鼓鼓囊囊的方便面袋子!不用看,里面装的是钱。那袋子是娘的钱包,她平时总宝贝似的带在身上。
⑭冬子喉头一紧,想追上娘,把钱还回去。娘却笑着摆摆手,加快脚步,转眼间,隐在了槐花深处。冬子仔细清点了一下,那些钱,居然有三千元。一张一张,全是娘积攒下来的辛苦钱,都熨帖地躺在袋子里。
⑮只是,娘不知道,这些钱,在县城里买房,刚好够买一平方米。但,在儿子眼里,这一平方米的爱,铺展开来,也便是整个的世界!
⑯“娘——”冬子站在一块高高的石头上,望着娘远去的方向,不管不顾地放声大喊起来。然而,只有自己的回声,没有娘的回音。山风清冽,送来阵阵槐花的清香。那槐花香里,有一种隐隐的清苦味道。冬子缓缓蹲下身子,闭上眼睛,泪水狠狠地落下来,硬生生地砸在石头上,吧嗒吧嗒地响。他捧起方便面袋子,紧紧捂在了自己的胸口。
⑰那袋子上,满满的,全是娘热乎乎的体温!
【1】请结合小说情节,说说冬子的情感变化。
【2】请谈谈你对第⑮自然段画线句的理解。
【3】回城的路上,女友又来信催问筹款的事,请你设身处地,帮冬子拟写一条手机短信,回复女友。
【4】小说中第⑯自然段对“槐花”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2、请以“_________________,对我很重要”为题,补全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③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④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