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匿笑(ruò) 沆砀(dàng) 掺杂(cān) 歇斯底里(xié)
B.朦胧(móng) 砂砾(lè) 惘(wàng)然 抽丝剥茧(jiǎn)
C.瞥见(piē) 汲取(jí) 冠冕(miǎn) 怏怏不乐(yàng)
D.稠密(chóu) 积攒(zǎn) 矗立(zhù) 戛然而止(já)
2、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一副关于书法的对联,但对仗不够工整,同学们针对上联或下联提出了 四种修改方案,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上联:紫毫烟云绕风姿潇洒 下联:浓墨绽奇葩气象超然
A. 把上联改为:紫毫挥广宇风姿潇洒
B. 把上联改为:紫毫列锦绣风姿潇洒
C. 把下联改为:浓墨写丹青气象超然
D. 把下联改为:浓墨点画生气象超然
3、下列句子中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那些只懂得爱慕虚荣,攀比炫富而不努力学习的同学,他一向是鄙夷的。
B. 超出体育竞技范围的女排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C. 夜色里的蠡园,在彩灯的映照下,呈现出一派浮光掠影、流光溢彩的景象。
D. 调查显示,人类对微信的依赖与日俱增,刷朋友圈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4、下列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故乡》以“我”回故乡为线索,以“我”在故乡的见闻和感受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益凄苦的社会现实。
B. 《我的叔叔于勒》主要描写菲利普夫妇对待自己的亲兄弟于勒前后不同的态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纯粹是金钱关系”的残酷现实。
C. 《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都是指作者自己。
D.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小说的核心。
5、 盲人识日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①,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②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至钟,自烛而至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注释)①籥:古代乐器,形状像笛。②达:洞晓,透彻的知道。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或告之曰 (2)虽有巧譬善导
【2】把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6、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武侯庙①
(唐)杜甫
遗庙丹青②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注释】①武候庙:诸葛亮辞别刘禅,最后一次北伐病死军中《五丈原),后多地建庙祭祀,此处在夔州。②丹青:两种颜料,此指诸葛亮绘像。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二句表现的景象。
【2】简要分析一、二句中“落”与“长”的妙处。
【3】最后两句写出了作者对诸葛亮的哪些情感?
7、青年代表着行业的未来,更代表着国家的希望,在初中生活即将结束之际,九(5)班开展了“我的青春我做主”系列活动,请你参与。
【活动一:青春色彩我诠释】
杭州亚运会上,在男子200米个人混合泳决赛中,汪顺以1分54秒62的成绩夺冠,刷新了他在东京奥运会创下的出色成绩,被网友们称赞为“王者归来”,回顾过去两年,汪顺的职业生涯仿佛坐上了过山车,在东京奥运会上夺冠的他,曾凭一己之力打破了欧美运动员的垄断,职业生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在之后的世锦赛上,他却突然陷入低谷,频频出状况,因此饱受质疑与攻击。如今,汪顺在杭州亚运会上取得的出色成绩,不仅是对流言蜚语的有力回击,更是对自己一直以来所付出的努力的最好回报,期待他能够率领中国游泳队再创新辉煌。
【1】了解了汪顺的事迹,第一小组的同学感受颇深,想在留言板写下自己的感受,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不少于30字。
【活动二:青春讯息我收集】
10月6日,杭州亚运会举重男子109公斤级决赛,中国选手刘焕华以抓举185公斤、挺举233公斤、总成绩418公斤获得金牌,其中,挺举和总成绩均打破赛会纪录。而对他一度形成围剿之势的两位乌兹别克斯坦选手分列亚军和季军。“我也不知道是怎么举起来的。”赛后,这位中国“00后”小将把今天的表现称作“奇迹”。
【2】活动进程中,校园广播站设置了“新闻速递”栏目。为了及时报道小组创作的相关资讯,第二小组播报了上面这则消息。请你概括这则消息最重要的事实。(不超过30个字)
8、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启迪我们:即使前路坎坷,未来仍可期待。
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第十一筐青菜
昊昌勇
(1)这是陕西旬阳县吕河镇的险滩村。村里平展展的土地上,一大片时令蔬菜在阳光下泛着油绿的光。
(2)午饭过后,我戴着口罩走进村子。街道两旁的商铺大门紧闭,手持话筒沿街走过,他们嗓音有些沙哑。兴许是听见熟悉的声音
(3)这就算是新年的问候吧,彼此用眼神道一声保重。
(4)一天进村好几趟呢!一位当地干部说,这个时候,听见我们的声音,心里才安生。望着各家各户的门牌,生活还得继续,日子总会回归平静
(5)正在村中走着,突然发现,半蹲着一位老农。
(6)黄色的胶布鞋,裤管沾着泥土,抬起头的那一瞬间,额头淌下的汗水已经浸湿了贴合在鼻梁上的蓝色口罩。见到我们,握着满把青菜的双手在空中对碰了几下,新鲜的泥土从菜根处抖落。
(7)摘菜哩?村干部远远打招呼。
(8)他点点头,没吱声,注意防护啊。
(9)老人又点了点头,依旧没吱声
(10)这几天还能上街卖菜?我问。
(11)不卖!不卖!这菜不卖!他一口气重复了三遍,很着急的样子,生怕造成误会。
(12)这青菜,我送人呢!他补了一句。
(13)见我没做声,他索性从园子里走出来,掰着指头数了数:整整第十天了!
(14)这菜到底送到哪儿?安全吗?接触了哪些人?一长串的问号在我脑子里打旋儿。
(15)村干部隔着口罩喊话,说说嘛,你说说嘛。
(16)原来,他的女儿是一名护士,这些日子正在护理患者,已经十几天没有回家。尽管女儿闲下来的时候,但是他和老伴依旧惦念。
(17)女儿反复叮嘱:待在家里别出门,照顾好自己……顿了顿,可哪有不惦记儿女的父母呢?
(18)老两口心里发慌,于是就想出这个法子。每天从自家菜园摘一大筐青菜,推着小车送到女儿所在的医院门外——想给医院尽点力,是真的;想女儿,也是真的。
(19)怕医院不要,担心这菜不卫生,他就在筐子里留了一张字条,告诉医院,菜是自己种的,新鲜着呢。
(20)“女儿知道你每天送菜吗?”我问。
(21)“没说,怕她担心俺老两口,字条落款我写着‘老菜农’。头天送菜,我和老伴站在街边,看见保安从院子里走出来,看见筐子里的菜,又返回身,好像在打电话请示汇报。我担心他们不敢收,急忙穿过大街,给保安解释,自己就是附近的老菜农,并报了姓名和地址。他们怕冷落了我的一番好意,就收下了那筐青菜,还给我鞠了个躬!”
(22)“这点东西不值钱,是我和老伴的一点心意,只想让那些和我女儿一起忙碌的医生护士能吃到一口自家园子的青菜。”老人诚恳的说。
(23)已经送出第十筐青菜了。加上今天的,就是第十一筐了。老人补充道。
(24)我一时间不知说什么好。“要不,我们搭把手,一起将今天的筐子装满吧!”我提议。
(25)老人一边装菜,一边念叨,就是为国家添把力不是?等春暖花开,疫情过去,你在医院忙活的那段日子,大家伙儿和我们一样。
(26)那个下午,在暖暖的春光里。
(27)我们站在菜园边,一起目送着老人,载着满满一筐青菜,渐行渐远……
(1)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文章中老农给你留下哪些深刻印象?
(2)赏析文中第(11)段划线的语句。
不卖!不卖!这菜不卖!他一口气重复了三遍,很着急的样子,生怕造成误会。
(3)根据第(21)段划线句“我担心他们不敢收,急忙穿过大街,给保安解释”,把老农此时的心理描写出来。
(4)“我和村干部”这两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0、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陌生人交流
铁凝
①从前的我家,离我就读的中学不远,上学的路程大约10分钟。每天清晨我都要在途中的一家小吃店买早点。
②那年我13岁,念初中一年级。
③每个清晨,我就带着一副空荡的脑子走在上学的路上,走到那家小吃店门前。我要在这里吃馃子喝豆浆,馃子就是人们所说的油条。这个时候的小吃店,永远是热闹的,(A)一口大锅支在门前,滚沸的卫生油将不断下锅的面团炸得吱吱叫着。当年,能吃到这油炸馃子已经是欢天喜地的事了。我排在等待馃子的队伍里,看炸馃子的师傅麻利、娴熟的动作。
④站在锅前的是位年轻姑娘,她手持一双长的竹筷,不失时机地翻动着,将够了火候的成品夹入锅旁的铜丝笸箩。她用不着看顾客,只低垂着眼睑做着自己的事,但她是愉快的,身形也因了这愉快的劳作而显得十分灵巧。当她偶尔因擦汗把脸抬起时,我发现她长得非常好看,新鲜的肤色,从白帽沿下掉出来的粟色头发,纯净、专注的眼光,她的一切……
⑤在我当时的生活中,她几乎就是美丽的代名词——一种活生生的可以感觉和捕捉的美丽。她使我空荡的大脑骤然满当起来,使我决意要向着她那样子美好地成长。以后的早晨,我站在队伍里开始了我细致入微的观察,观察她那两条辫子的梳法,她站立的姿态,她擦汗的手势,脚上的凉鞋,头上的白布帽。当我学着她的样子,将两条辫子紧紧并到脑后时,便觉得这已大大缩短了我与她之间的距离。
⑥后来我搬了家,不能再光顾哪家小吃店了。又是一些年过去,我又一次光顾那家小吃店。记得是秋后的一个下午,我乘坐的一辆面包车在那家小吃店前抛锚。(B)此时,门前只有一口安静的油锅。我走进店内,看见她独自在柜台里坐着,头上仍旧戴着那白帽,帽子已被油烟沤成了灰色。她目光涣散,不时打着大而乏的呵欠,脸上没有热情,却也没有不安和烦躁,就像早已将自己的全部无所它求地交给了这家店。柜台里是打着蔫儿的凉拌黄瓜。我算着,无论如何她不过40来岁。
⑦下午的太阳使店内充满金黄的光亮,使那几张铺着干硬塑料布的餐桌也显得温暖、柔和。我莫名地生出一种愿望,非常想告诉这个坐在柜台里打着呵欠的女人,在许多年前我对她的崇拜。
⑧“小时候我常在这买馃子。”我说。
⑨“现在没有。”她漠然地告诉我。
⑩“那时候您天天站在锅前。”我说。
⑾“你要买什么?现在只有豆包。”她打断我。
⑿“您梳着两条又粗又长的辫子,穿着白凉鞋……”
⒀“你到底想干什么?”她几乎怪我打断了她的呆坐,索性别过脸不再看我。
⒁“我只是想告诉您,那时候我觉得您是最好看的人,我曾经学着您的样子打扮我自己。”
⒂“嗯?”她意外地转过脸来。面包车的喇叭响了,车子已经修好,司机在催我。我匆匆走出小吃店,为我这唐突的表白寻找动机。但我忘不了她那终于转向我的脸。我多么愿意相信,她相信了一个陌生人对她的赞美。
⒃不久,当又一个新鲜而嘈杂的早晨来临时,我又乘车经过这家小吃店。(C)门前的油锅又沸腾起来,还是她手持竹筷在锅里拨弄。她的头上又有了一顶雪白的新帽子,栗色的卷发又从帽沿里滚落下来,那些新烫就的小发卷儿为她的脸增添着活泼和妩媚。她以她那本来发胖的身形,正竭力再现着从前的灵巧,那是一种更加成熟的灵巧。车子从店前一晃而过,我忽然找到了那个下午我对她唐突表白的动机。正因为你不再幼稚,你才敢向曾经启发了你少年美感的女性表示感激;为着用这一份陌生的感激,唤起了她那爱美的心意。那小吃店的门前该不会有“欢迎卫生检查团”的标语了吧?我庆幸我的车子终究是一晃而过,我坚信原意坚信的:她的焕然一新是因为听见了我的感激。
⒄当你走向陌生人,平淡的生活便会常常充满陌生的魅力。
【1】本文主要记叙了“我”对 “炸油条姑娘”的三次不同印象。请分别用关键词概括写出。
第一次:_________ 第二次:________第三次: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品析句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她使我空荡的大脑骤然满当起来,使我决意要向着她那样子美好地成长。
【3】对话,不仅是言语的应答,更应是思想和心灵的互动。仔细阅读8-14段,“我”和“她”之间是否实现了真正的对话?为什么?
【4】文中A、B、C三处都对“油锅”进行了细节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文章结尾,“平淡的生活便会常常充满陌生的魅力”。联系全文及你的生活感受,谈谈“陌生的魅力”有哪些丰富的内涵。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耳朵也有乡愁
张金凤
①如果耳朵也有乡愁,它最先怀念的,一定是母亲那一声声呼唤。黄昏时候,暮色四合,炊烟袅袅散入天际。大街上玩耍的孩子,草坡里剜菜的孩子,田埂上捕鸟的孩子,沿着小河摘打碗花、捉蚂蚱的孩子,跟小羊在西坡上睡着的孩子,场院上看晚霞走了神的孩子,都会在母亲的喊声中醒来,抖掉满身的草叶、尘土和野地里的风,带一身花香回家吃饭。而今,那一声声呼唤在哪里呢?耳鼓已经寂寞得锈迹斑斑,长满了青苔,如今的孩子们放学回家,就埋在作业本、点读机、电视、电脑中,一个手掌大的手机里,藏着五花八门的游戏,他们戴着厚厚的玻璃镜片儿,佝偻着弱小的脊背,苍白着不沾泥土的小脸,钻进这些数字游戏和电子垃圾里,何须母亲呼唤,他们是宅一族、宅一代呀!
②如果耳朵也有乡愁,它一定怀念那些乡村最经典的天籁:清晨里最早叫醒它的鸟鸣,深夜里点缀梦境的落叶的脚步和沙漏般的清露的滴答。最早醒来的那是柳莺,在三月的树枝头跳跃;那是蓝鹊,在五月的麦田上畅游;那是燕子,在高高的电线上、高高的竹竿头、丝瓜藤上、葡萄架上呢喃着春风秋雨,呢喃着临冬的告别和春来的欣喜。夏夜的鸣蝉落脚在一封旧信笺上,那略显微黄的脚从稻田边、晒谷场边的老槐树上,吟唱到梨树下小院一角的星辉里,不肯消歇的歌吟半夜都会梦游出口,抚摸静谧夜色里的月华。昏黄的油灯下,伴着母亲纺线织布搓麻绳打补丁的针脚,是促织那深深浅浅、远远近近、平平仄仄的鸣唱,有了它的伴唱,清冷的秋夜似乎就不那么漫长了,寂寞的冬寒似乎就被挡在窗外了。
③如果耳朵也有乡愁,它一定惦念田野里那一声声吆牛犁地的声音,大路上催促马拉车的声音,沟畔里驯导羊不要靠近庄稼的声音。牛哞,羊咩,马嘶,那悠然漫长的蹄印,淹没在长长的阡陌间,长长的庄稼垄间。犁铧撕开硬土的声音,锄头斩除杂草的声音,牛鞭在空中“啪啪”一甩,那清脆的抽响,不是在催赶憨厚的牛,而是要拴住浓妆艳抹的夕阳。“呱呱”的驴叫声,是农耕交响曲里的高声部,短促高亢,却充满了号角般的激情;还有马的一声声响鼻,从架子车里传来,仿佛在讥笑那些沉甸甸的庄稼垛,在藐视那些看起来沉重的农活儿。马的蹄印“嗒嗒”地敲击着石板铺成的桥,驾轻就熟地驮着那熟睡的庄稼回村。
④如果耳朵也有乡愁,它一定怀念河畔上的交响曲,青蛙是主唱,它伏在芦苇间、菖蒲间,拨动着青苔,滑动着清水,它“咯咯、咯咯”地练声,然后“呱呱呱”高昂、气壮山河地高唱,那是撕裂长空般的欢笑,那是笑傲江湖的豪爽。来助演的还有那些小虫,它们声部庞大,井然有序。高声部在歌颂光明;低声部伏紧大地,握紧了大地的脉搏;中声区委婉迤逦,有时候也跳跃暴发一个小花腔,如那钻天的云雀。虫子们、青蛙们唱累了,会给一个弱小的纺织娘展现的机会,那琴弦上汩汩流淌的是抒情的小夜曲,与叮叮咚咚的溪水渔樵问答、和谐统一,许多小虫们就跟着那些琴声练轰鸣,如赞美诗般神圣。
⑤如果耳朵也有乡愁,它记得每一个柴门里的每一声犬吠,它记得谁家的雄鸡在清晨的墙头上,最自信地嘹亮歌唱;它记得那些咕咕叫的母鸡,在草垛根呼唤小鸡来吃虫的殷切;还有那些虚荣的年轻母鸡,每一次下蛋,都会张扬得村庄里每个角落都听见。这些,耳朵都记得,它都想念,可是,都远啦!村庄里还有狗,却不是那些柴门边巡夜的狗,它们睡在沙发上、炕头上,是卷毛的宠物,它们早已经背离了看家护院的神圣使命,它们的叫声谄媚而矫情,远没有穿透黑夜的力量和威慑罪恶的正义。鸡们群居在狭窄的宠子里,一生的使命,就是在体内用激素制造出圆溜溜的谎言,来欺骗世界。公鸡们更是凄惨,高科技缩短了它们的生命,一只骨骼未成年的雄鸡,被迫不及待地送上了人类的餐桌,满足那饕餮的嘴巴。乡村的雄鸡高唱图呢!耳朵,伤心地想,这图景,真的存在过吗?耳朵不记得了,难道它也老了?
⑥故乡,故乡,请唤我,唤醒我几近失聪在异乡的耳朵,游子将沿着你的召唤回来!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第①到④段作者所回忆的故乡声音,并填写在横线上。
①_____——②______——③_______——④_______。
【2】按要求品味下列句子。
(1)来助演的还有那些小虫,它们声部庞大,井然有序。高声部在歌颂光明;低声部伏紧大地,握紧了大地的脉搏;中声区委婉迤逦,有时候也跳跃暴发一个小花腔,如那钻天的云雀。(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还有那些虚荣的年轻母鸡,每一次下蛋,都会张扬得村庄里每个角落都听见。(从词义褒贬的角度)
【3】下列对文章以“如果耳朵也有乡愁”为题的妙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一个假设句式,引发人的丰富联想。
B.从听觉角度表达作者的乡愁,新颖独特。
C.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联起全文的内容。
D.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意生动形象。
【4】本文和鲁迅的《故乡》都写了记忆中和现实中“故乡”的人、事、景、物,请概括本文中作者和《故乡》中的“我”对于故乡的变化而产生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1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自然呵!请你容我只问一句话,一句郑重的话:“我不曾错解了你么?”——《繁星·春水》
请以“错解”为题,写一篇600字到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确定立意;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文中如需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请用化名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