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临近年末,她每天都会伫立于村头张望。我们都知道,她在等待,在等待她那已经八年没有回家的儿子。
B.村支书热情地对本村的刘三说:“刘老板情系桑梓,回报家乡,实在是我们村的骄傲!”
C.《水浒传》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他们的故事家喻户晓。
D.他写的字十分难看,许多字根本无法辨认,真是目不忍睹。
2、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淤滩 阎罗 广袤 自欺其人
B. 箴言 游戈 濡养 走头无路
C. 虚妄 簇新 隧洞 前仆后继
D. 风骚 秘决 妄想 鸠占鹊巢
3、下列关于《世说新语》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撰的一部笔记小说。
B.《世说新语》从内容上分为“德行”“言语”“列传”“世家”“方正”等门类。
C.从《世说新语》可以看出,魏晋谈玄成为风尚,而玄学正是以道家老庄思想为根底的。
D.《世说新语》语言精炼含蓄,名士们“言论丰采,跃然纸上,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4、下列诗句与原作完全一致的是( )
A. 需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B. 当鱼塘寒浅滞留着游鱼。
C. 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D.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盛装。
5、韩擒字子通,河南东垣人也,后家新安。少慷慨,以胆略见称,容貌魁岸,有雄杰之表。性又好书,经史百家皆略知大旨。
陈人逼光州,擒以行军总管击破之。又从宇文忻平合州。高祖作相,迁和州刺史。陈将频寇江北,前后入界。擒屡挫其锋,陈人夺气。
开皇初,高祖潜有吞并江南之志,以擒有文武才用,夙著声名,于是委以平陈之任,甚为敌人所惮。及大举伐陈,以擒为先锋。擒率五百人宵济,袭采石,守者皆醉,擒遂取之。进攻姑熟,半日而拔,次于新林。江南父老素闻其威信,来谒军门,昼夜不绝。陈人大骇,其将相继降之。晋王广上状,高祖闻而大悦,宴赐群臣。晋王遣行军总管杜彦与擒合军,步骑二万。陈叔宝遣领军蔡征守朱雀航,闻擒将至,众惧而溃。任蛮奴为贺若弼所败,弃军降于擒。擒以精骑五百,直入朱雀门。陈人欲战,蛮奴挥之曰:“老夫尚降,诸君何事!”众皆散走。遂平金陵,执陈主叔宝。后进位上柱国。上赞曰:“静地活民,悉如朕意。”
其后突厥来朝,上谓之曰:“汝闻江南有陈国天子乎?”对曰:“闻之。”上命左右引突厥诣擒前,曰:“此是执得陈国天子者。”擒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视,其有威容如此。俄征还京,上宴之内殿,恩礼殊厚。无何因寝疾,数日竟卒,时年五十五。
【1】下列句中的“以”与“以擒有文武才用”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屠惧,投以骨
C.策之不以其道
D.属予作文以记之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韩擒,字子通,河南东垣人,后来居住在新安;他生性喜爱读书,对于各种经书他都能大略地知道其主要意思。
B.韩擒能文能武,一向有好的名声;韩擒揣摩高祖有吞并江南的志向,在伐陈时担任先锋。
C.韩擒仅用半天时间就攻下了姑熟,驻扎在新林。江南的人们一向听说他的威名,都来到军队的门口拜见,白天黑夜都不断绝。
D.韩擒就极有威容,韩擒严厉地瞪着突厥使者,突厥使者听说韩擒就是抓住陈地天子的人,十分恐惧,不敢抬头看他。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陈将频寇江北 寇:___________
②甚为敌人所##dot##惮 惮:___________
③擒率五百人宵济 济:___________
④静地活民 静: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1)老夫尚降,诸君何事!
(2)任蛮奴为贺若弼所败,弃军降于擒。
6、赏析《行路难》和《饮酒》,完成问题。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下列对古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仕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
B.《行路难》一诗想象丰富雄奇,感情基调豪迈乐观,充分显示出李白诗作的浪漫主义色彩。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飞鸟晨出的情景,体现出一派祥和的气氛。
D.“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诗人心灵的自由与惬意。
(2)陶渊明的《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而李白的这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异同。
7、综合性学习
小说是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其中的众多人物形象已深深烙刻在读者心中。接下来请你参加以“走进小说天地”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感受小说的魅力。
(1)做调查 说现状
下面的调查图表反映了什么情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有人拟了一副对联,上联取材于《西游记》,下联取材于《水浒传》,根据上联“降妖伏魔,孙行者扬威取经路”,找出与之对应的下联( )
A.路见不平,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B.报仇雪恨,黑旋风泄愤山神庙
C.惩凶除恶,晁天王聚义梁山泊 D.棋差一着,青面兽痛失生辰纲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______________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______________ ,拔剑四顾心茫然。(《行路难》)
(3)因思杜陵梦,___________________ 。(《商山早行》)
(4)有弟皆分散,___________________ 。 (《月夜忆舍弟》)
(5)__________,锦鳞游泳,______________,郁郁青青。(《岳阳楼记》)
(6)《水调歌头》中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醉翁亭记》中作者含蓄深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
9、冬 夜 (何君华)
(1)离家还有七八里路的时候,中巴车还是抛锚了,像一个突发心肌梗塞的老人,趴在寂静的山村公路上再也不肯动弹。
(2)乘客早就质疑这破车不行,叮儿当啷的,路上肯定要出问题。但当时司机叼着烟说:“坐不坐?不坐拉倒,哪那么多废话?”
(3)乘客们没办法,只得一个一个上去了,徐刚也跟着上去了。因为除了这辆破车,镇上实在看不到任何别的车辆。
(4)果不其然,半路车坏了。
(5)司机又叼起一支烟,冲车里仅剩的四个乘客喊道:“都下去走吧,车动不了了。”
(6)徐刚只得拎着行李疲倦地走下车,漫天飞舞的大雪依然在跳跃,大地早已被染成了白色,白茫茫一片,分外耀眼。
(7)村庄霍地胖了一圈。
(8)已经是除夕夜的十点钟了,不会再有任何一辆车来,徐刚只能拎着行李往家的方向走。
(9)这个年,徐刚本来是不打算回来的,他在电话里对娘说:“娘,我过年不回来了,工地不放假。”
(10)娘说:“儿,回来吧。”
(11)隔了一天徐刚又给娘打电话:“娘,火车票不好买。我去了车站一趟,没买着。”
(12)娘说:“儿,回来吧。”
(13)娘反反复复就是这一句话,徐刚只好决定回来。
(14)包工头跑了,徐刚一年白干了,这个年怎么过?
(15)徐刚的心情如同这寒冷的冬夜一样荒凉,他一个人慢吞吞地走在乡村公路上,心里盼望着早点到家,又盼望着永远走不到家。一年到头,两手空空,怎么面对娘呢?
(16)或许是雪压断了电线,公路穿过的村庄竟没有一户人家亮着灯,徐刚的心情也降到了冰点。
(17)徐刚茫然地朝前走着,没有一个人知道他此刻正走在回家的路上,除了娘。此刻娘一定站在屋门口等他,想到这里,徐刚赶紧加快了脚步。
(18)所有的鸟都躲了起来,四周一片寂静,只有徐刚踩在雪地上的脚步声嘎吱作响。终于,他走到了青石桥头。
(19)过了青石桥头就是家,徐刚没有加快步伐,反而减慢了步子。他又犹豫起来:“怎么面对娘呢?”
(20)这时,桥头的一座白色雕像突然开口:“是我的儿吗?”
(21)徐刚吓了一跳,但马上听出那是娘的声音,娘在青石桥头站成了一座白色的雕像。
(22)“娘,是我。”徐刚连忙扔下行李,掸掉落在娘头上和身上的雪花。
(23)“娘,怎么不在家里等?”徐刚责问道。
(24)“我来望我的儿呀,儿,你回来了啊!”娘摸徐刚的脸,娘的手在颤抖。
(25)徐刚握着娘的手说:“娘,我们回家吧。”
(26)娘也说:“儿,我们回家。”
(27)徐刚远远地看到了山坳上家里的灯,那是一盏微弱的、昏黄的、跳跃着的煤油灯,整个雪夜里唯一的一缕光。
(28)徐刚和娘坐在灯光下吃饺子。
(29)徐刚说:“娘,包工头跑了。”
(30)娘把饺子夹到徐刚碗里。娘说:“儿,吃饺子。”
(31)徐刚说:“娘,我一年白干了。”
(32)娘把饺子夹到徐刚碗里。娘说:“儿,吃饺子。”
(33)好像所有事娘都不关心,娘反反复复就是一句话:“儿,吃饺子。”
【1】【1】结合上下文,请简要分析第6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2】【2】从记叙的顺序看,小说第9至13段属于哪种顺序?有什么作用?
【3】【3】结合文意,赏析两处画线句子。
(1)心里盼望着早点到家,又盼望着永远走不到家。
(2)娘在青石桥头站成了一座白色的雕像。
【4】【4】“冬夜”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5】【5】文徐刚反复向娘叙说在外面的遭遇,但“好像所有事娘都不关心”,这是真的吗?谈谈你的理解。
10、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问题
匠人与大师
①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 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
②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 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 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 100 把也还是一个木匠。大 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 突破和创新。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 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③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 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大师则站 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甲)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 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 一个公式。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 烟云,进取不竭,心犹难宁。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 了一个诺奖。
④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
师则不靠这,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 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 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 石、泥,起一座高楼。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 哲学等。一个画家,当他成为绘画大师时,他艺术生命中起关键作用的早已不是绘画,而 是音乐、文学、科学、政治、哲学等。而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更高,马克思、恩 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⑤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研究这个区别毫无贬损匠人之意,大师是辉煌的里程 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需 要士兵。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需要人们有一个较高的追求目标。拿破仑说不想当将 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将军总是在优秀的士兵中成长起来的。当他不满足于打枪、投弹的 重复而由单一到综合,由经验到理性,有了战役、战略的水平时他就成了将军。(乙)鲁 班最初也是一名普通木匠,当他在技术层面已经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而进军建筑 设计、构造原理时,就成了建筑大师。虽然从匠人而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但这种进取精 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古语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 要是人人都法乎其下呢?这个社会就不堪设想。
⑥我们可能在实际业绩上达不到大师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师的思路,比 如力求创新,不要重复,不要窃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对事物要有识别、有目标、有 追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在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就会有所上进;在民族有了这样 一个素质,就会生机勃勃;在社会有了这样一个氛围,就是一个创新的社会。
【1】对文章各部分内容及相互关系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提出“匠人与大师有何区别”这一话题,引出下文。
B. 第②到第④段阐述匠人和大师三个方面的区别,三段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C. 第⑤段指出追求成为大师的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紧承上文深入论 述。
D. 第⑥段表明在思想方法上循大师思路对个人、民族和社会都有帮助,收束全文。
【2】依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对“大师”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师需要创造精神,突破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技艺,不断构思新的东西。
B. 在“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之间,大师站在“理论层面”,靠规律运作。
C. 在学科综合性运用方面,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大师比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大师要求更 高。
D. 大师不自持一技、不自炫一艺,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
【3】对文中画线句子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比喻论证,把匠人凭经验做事比作一个一个的摘瓜,把大师按规律做事比作提瓜 藤,生动形象的论证了“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
B. 甲:对比论证,用匠人和大师不同的摘瓜方式作对比,突出大师已上升到理论层面,
靠规律运作。
C. 乙:举例论证,以鲁班从匠人到大师的经历为例,令人信服的证明了只有追求更高的 目标才会不断进步的道理。
D. 乙:道理论证,以鲁班成长为大师的经历为依据,强有力的论证了“进取精神是人类 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
11、小说阅读,完成各题。
回 家
徐 风
①已近年关,隐藏在大山褶皱里的小县城年味渐浓。火车的汽笛声频繁地响起。一条悠长的巷道里藏着几户人家。一座陈旧的小四合院里传来清脆的电话铃声。
②妈,再过一两个小时我们就到家了,晚饭回家吃,一年没吃到您做的饭了,呵呵。
③你这孩子,咋突然就改主意了?不早讲,也好让妈提前高兴着,刚才还和苗苗念叨呢,苗苗一直想去看你们呢。
④不是想给您个惊喜吗,呵呵。
⑤好好好,妈这就准备去。苗苗奶奶放下电话,苗苗,你都听到了吧,你爸妈一会就到家喽,自己好好玩,奶奶给你做好吃的。奶奶脸上的皱纹一下全舒展开了。五岁的苗苗听说爸妈要回家了,高兴得手舞足蹈,冲向大门口。奶奶扶起被门槛绊倒的孙子,轻拍了下孙子的小脑瓜,乐呵呵跑进了厨房。
⑥就是,有钱没钱也得回家过年嘛。你们不记挂妈,不记挂苗苗,俺祖孙俩可天天伸脖子盼呢。苗苗奶奶一边自言自语,一边恨不得手脚并用地忙活。一切准备就绪,额头上竟沁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瞅着还算丰盛的菜肴,关键都是儿子媳妇爱吃的,喜滋滋地擦了擦汗,又捶了几下腰,却并不急着点火。天寒地冻的,等着儿子媳妇回家边炒边吃。也就在此时她才忽然想起小孙子,好像老一会没听到动静了,心里不知咋的“咯噔”一下,边喊边出了厨房,无人应答。
⑦苗苗奶奶翻遍了满屋满院,犄角旮旯,仍不见小孙子人影,便心慌慌地跑出院子,挨家挨户寻找。邻居们都是一样的答案,她大声呼喊着追出巷子,来到街上,四下里飞速扫了一遍,眼里满是失望和惊恐。
⑧这个节骨眼上孙子要是出点啥事,这个年还咋过?我咋向他爸妈交代?老天爷啊!苗苗奶奶双腿如灌了铅,“扑通”瘫坐在地上。
⑨天色渐晚,还飘起了雪花。
⑩咱这儿就巴掌大的地方,何况还报了警,他们很快就能把苗苗找到的。
⑪邻居们正在不住地安慰着精神几乎失控的苗苗奶奶,一阵急促的铃声骤然响起。
⑫真悬哪!苗苗奶奶哆嗦着手听完电话,扯着电话线瘫倒在地。
⑬邻居们急忙把苗苗奶奶搀起来,问:咋了?到底说啥了?
⑭孩子在车站警务室呢!苗苗奶奶带着哭腔说。
⑮咱咋就没想到呢?车站离这里不是很远。
⑯敢情这孩子是去接站了,等不及了。
⑰哎哟喂,你说这么点小孩,幸亏被警察发现了。
⑱麻烦你们帮我再守会家,我去把孩子弄回来。苗苗奶奶边说边往外走。
⑲让老刘守着,我们几个陪你一块去吧,天黑路滑的。几个热心的邻居前后撵了上去。
⑳工夫不大,一行人来到警务室。还未进门,苗苗奶奶就发现小孙子坐在沙发上伸着长长的舌头,正“吧唧吧唧”地舔着棒棒糖。
㉑苗苗奶奶气不打一处来,紧走几步,推门闯了进去,也忘了跟警察道谢,一把将苗苗从沙发上拖下来,抬手屁股上就一巴掌:你个小冤家,差点把奶奶吓死!
㉒奶奶不讲理,我又没做错事。反应过来的苗苗咧着嘴委屈地辩解。
㉓还没错呢?奶奶又举起巴掌。
㉔孩子毕竟小嘛,没丢就万幸了。邻居劝住苗苗奶奶。
㉕警察抱起苗苗,笑说:大娘,消消气,您往别处想想看,孩子今天这个举动是不是挺招人疼?他跟我们讲他爸爸电话里说给您一个惊喜,他也要给他爸妈一个惊喜呢。多乖,多懂事。
㉖苗苗奶奶瞅着警察怀里噘着嘴巴、抽抽噎噎的小孙子,忍不住老泪直流。
㉗此时,“呜——呜——”似是火车进站的汽笛响起,雪花也越发欢快起来。
(选自《羊城晚报》,有改动)
【1】小说中哪些内容暗示了苗苗会去车站接爸妈?请简要回答。
【2】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苗苗奶奶双腿如灌了铅,“扑通”瘫坐在地上。
(2)苗苗奶奶哆嗦着手听完电话,扯着电话线瘫倒在地。
【3】小说两处画线句子都写了雪花,各有什么作用?
【4】关于小说主题,有以下三种说法。你同意哪一种?请简述理由。
第一种:表现苗苗一家感人至深的亲情。
第二种:体现邻里之间相互关爱的人间温情。
第三种:反映留守家庭的生存现状,引发人们的关注与思考。
12、任选一题作文。
(1)这就是幸福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在玩耍,小男孩收集了很多石头,小女孩有很多的糖果,小男孩想用所有的石头与小女孩的糖果做个交换。小女孩同意了,小男孩偷偷地把最大和最好看的石头藏了起来,把剩下的给了小女孩。而小女孩则如她允诺的那样,把所有的糖果都给了男孩。那天晚上,小女孩睡得很香,而小男孩却彻夜难眠,他始终在想,小女孩是不是也跟他一样,藏起了很多糖果。
要求:①根据材料寓意,选好角度,自拟题目。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