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上)青岛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面对与日俱增的新型冠状病毒病例,志愿者们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击疫情的战斗中。

    B.疫情期间,部分民众不遵守公共安全,对工作人员劝说置之不理,甚至出现推搡、辱骂等行为,严重影响了检疫工作的正常开展。

    C.广大医务工作者,迅速投身到一线工作中,日夜孜孜不倦,坚守阵地,成为让人心生敬意的最美逆行者。

    D.实践证明,中国政府在这场全球性的新冠肺炎疫情中采取的应对措施是行之有效的。

  •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言(zhēn)          (yòu)            (rǎn)            人事(xǐng)

    B.拜(yè)             婷(pīng)          下(huī)            抽丝茧(bō)

    C.惊(hài)            见(piě)            (lüè)            彬有礼(bīn)

    D.席(yán)            养(rù)             冕(guàn)          顿开茅(sè)

  •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课文第二段,依次抓住春夏秋冬的“香”“繁”“洁”“落”四个典型情景来写四季变化之美。

    B. 课文包含了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其中太守之乐的境界最高。

    C.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是作者被贬后政治上不得意、思想消沉的表现。

    D. 课文第二、三、四段每段开头都有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圆明园昔日宏伟壮丽的景象已荡然无存

    B.真正的朋友之间,应该亲密无间,关系密切如一人。

    C.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谓相得益彰,堪称世间一绝。

    D.经过多年的锻炼,他变成了一个身强体壮、形销骨立的阳光青年。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孙晷(guǐ),字文度,吴国富春人。晷为儿童时神明清审志气贞立。及长,恭孝表约,学识有理义。虽家丰厚,而晷常布衣蔬食,躬亲垄亩,诵咏不废,欣然独得。父母起居尝馔,虽诸兄亲馈,而晷不离左右。富春车道既少,动经江川,父难于风波,每行乘篮舆,晷躬自扶侍,所诣之处,则于门树下籓屏之间隐息。兄尝笃疾经年,晷躬自持侍,药石甘苦,必经心目,跋涉山水,祈求恳至。

    见人饥寒,并周赡之,乡里赠遗,一无所受。亲故有穷老者数人,恒往来告索,人多厌慢之,而晷见之,欣敬逾甚,寒则与同衾,食则与同器,或解衣推被以恤之。时年饥谷贵,有人偷刈其稻者,晷见而避之,须去而出,既而自刈送与之。乡邻感愧,莫敢侵犯。

    注释:①刈:割。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2处。

    晷为儿童时神明清审志气贞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

    (1)亲垄亩___________   (2)亲有穷老者数人_________

    (3)所之处___________   (4)既而自刈送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1)晷常布衣蔬食,躬亲垄亩,诵咏不废,欣然独得。

    (2)乡邻感愧,莫敢侵犯。

    4孙晷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文意加以评析。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倶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这首词气势恢宏,意境壮美。上阕写的是______,下阕写的是______,再现了一代伟人的豪迈气概。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进行赏析。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学校正在举办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学经典】围绕活动主题,从下列名言中选出可以作为论据的名言,符合要求的是(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④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⑤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⑥

    C.①③⑤⑥

    D.②③⑤⑥

    (2)【写自强】我们的先贤崇尚自强不息的品格,常把梅、兰、竹、菊四种植物人格化,称为“四君子”。请从梅、竹、菊中选择一种对出下联,体现活动主题。

    上联:种幽兰追求淡雅情趣

    下联: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2)去国怀乡,  

    (3)山水之乐,     (4)   ,春风不度玉门关。

    (5)   ,月晕午时风   (6) ,窥谷忘反。

    (7)古诗文中有许多描写落花的句子。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     造词工丽,随手拈来;晏殊《浣溪沙》中的     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哭泣的圆明园

    ①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英法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臂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②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去。

    ③是阴凄凄的天,是冷嗖嗖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见一个人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科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玉白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后来我就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我没带相机,但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水不磨灭的壁画。

    ④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⑤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曾经寂静的圆明园一片喧嚣。柳绿桃红藤紫,满目春色也罢,昔日皇族的休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门票从五角涨到二十五元也罢,这遗址这偌大的园子要人管理也得养活自己。装饰华丽的人力车左右缠着:去福海?去绮春风?就十元,拖您去西洋楼您哪!谢了您哪,我说,我就是想自个儿走走。

    ⑥往前,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⑦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竟也有这许多的人!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着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棒棒糖儿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声唱着“对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几位看上去似干部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像,那捧着相机的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在大水法遗址前,就是那小时在书中看到,十年前在那儿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

    ⑧刹那,我有点不知所措。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要唱歌蛮好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

    ⑨前些年,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论,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了。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嘻闹的人群,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岁月之后,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

    ⑩该是来圆明园,天就要阴的。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1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写“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上文结尾也写到了“流泪”,简要分析“眼泪”背后两位作者思想感情的异同。

    2文中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结合句中加点的词语作简要分析。

    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

    3文章第④段的“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简要说说作者要“凭吊、拜谒”什么? “提醒”什么呢?

    4请你为圆明园遗址准备一条宣传语,要能揭示遗址给人的警示。(不超过20字,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

  • 10、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请简要分析①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2】第⑥段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顺序可否任意调整?请简述理由。

    【3】第⑤段划线句运用了何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

    A.著名天文学家哥白尼挑战地心说,创立了日心说。

    B.祖冲之潜心研究,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

    C.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陈献章

    D.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真正的真理寻求者,在你的一生中至少应该有一个时期,要对一切事物都尽量怀疑。——笛卡儿

  • 1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儿菜

    谢俊芬

    ①儿菜长到一定阶段,会从叶腋处长出许多嫩芽苞儿,一个个翠绿的嫩芽苞儿环抱着粗根,如同无数孩子把母亲围在中间,儿菜因此得名。

    ②小时候,我细身条,脸色白中带黄,幺婶见我就咋呼:“崽儿,你瘦得怕人哟!”我妈一把将我藏在身后轻声说:“她不爱吃菜,怎么长得好嘛!”我妈生怕幺婶因为我太瘦而说出不吉祥的话来。

    ③有一回去外婆家,我偷听到另一个版本的对话。外婆说:“大妹,你管管玲儿。昨晚家里来了一大桌客人,玲儿只顾狠命吃她面前的那盘儿菜,好吃的人将来婆家嫌弃。”

    ④我妈听说女儿贪吃,无比羞窘,默不作声。第二天,我妈从后山掰回两个儿菜,洗净切开。切开的儿菜有着洁白的心、翠色的边。我妈将猪油、碎红椒煎香后,再倒进儿菜片,锅里开了花:红的、绿的、白的……那天,我自然又是狼吞虎咽。

    ⑤“崽儿习惯吃浓香浓辣,以后不会过寡淡日子……”我爸敲着碗沿说,“以后不准放辣子。”我妈早已习惯唯命是从,家里的菜肴变得如斋饭,不辣、不咸、无肉,寡淡!

    ⑥念中学后我住了校,身体一天天变得壮实。每次出门,我妈都偷偷塞给我一个玻璃罐,她说:“别让你爸看见,他吵人。”我把罐子藏进书包,紧捂着去了学校。上世纪八十年代住校是一件有趣的事儿。偌大一幢木楼,地上一人铺一张草席,就是一个人的窝儿。那时候正是长身体容易饿的年龄,夜里自习后,大家变着法儿找吃的,或是家里炒的玉米粒儿,或是大红番茄……最奢侈的是刘富贵带的兔肉,是她爷爷上山打的野兔。她的床与我的挨着,熄灯后我俩打着电筒在被窝偷偷嚼兔肉,细碎细碎的声音生怕招来老师。那夜,我掏出我妈塞给我的玻璃罐,揭开盖子,一股辣子和姜蒜的香味弥散开来,我夹起一条浸泡在辣子里的儿菜丝儿,放进富贵嘴里说:“我妈偷偷给我泡的。”

    ⑦富贵嚼了嚼,啧啧着嘴,用手扇扇嘴说:“够辣,够脆,再给我夹根儿”富贵说完,仰着脖子、嘟着嘴等待儿菜丝儿,还顺势反手从枕下掏出十元钱说:“这罐香辣儿菜丝儿值姐一周饭钱。”看着她的馋样儿,我故意把儿菜丝儿晃着不让她吃,我们像亲姊妹一样闹腾着。

    ⑧第二天,富贵拉着我说:“玲儿,我枕下的钱不见了,我家穷你是知道的。”富贵失魂落魄,谁能忍受只吃白米饭过上一周?我把香辣儿菜丝儿拿出来,她略有迟疑,接过玻璃罐儿走了。

    ⑨我以为她会感激我,那可是我妈给我的开胃菜,她却躲着我独享儿菜丝儿。从那以后,我俩再无夜嚼兔肉的快乐,一直到毕业。偶尔,我主动向她示好,她却斜着身子扭头走过。深深的失落感令我许久尝不出香辣儿菜丝儿的鲜美来,但终因有香辣儿菜丝儿相伴,我渐渐白胖起来。

    ⑩如今,我已上班许久,富贵偶尔会闯进我的回忆。我爸老了,多病,前阵去菜地后浑身起疹子,我带我爸去镇医院看大夫,竟然遇见多年未见的她——富贵。她那极具韵致的身姿晃在白大褂里,我发现,富贵竟然那么美!

    “嗨!”我朝她招手。

    “玲儿……”她跑过来,亲热地抱住我。

    富贵是我爸的主治医生,她耐心细致地给我爸擦药。我爸出院后,我发现钱包落在医院了,赶紧回去取,碰巧听见富贵说:“我与玲儿扯平了!这次她爸患皮疹,我多开了几支美肤膏。读书时,她做了错事。虽然那时大家都穷,情有可原,但不惩惩她,我心绪难平。”她们哈哈笑起来,我躲着,直到她们离开,我才进去取走钱包。

    又到了吃儿菜的季节,从医院出来,我带我爸去了我家。我切开儿菜,儿菜有着洁白的心、翠绿的边,特别好看。我爸在边上说:“炒时兑点辣椒圈儿,趁你妈没来。”我笑了笑,切碎了红椒说:“吃浓香浓辣,不会过寡淡日子。”

    “不是我不让吃辣子,是你妈生你后患了炎症,吃辣就犯病,咱爷俩吃辣,那不是折磨你妈呀?”

    听完,我从碗柜里拿出一瓶老妈做的香辣儿菜丝儿说:“尝尝吧,我妈做的,我一直有吃。”“你俩?”

    那天,我讲了我与富贵的事儿。

    “富贵心结解了。”我爸沉吟了会儿又说,“你得感谢她,她怀疑你,但没告诉老师,也没在同学间乱传!”

    我听着,用力铲着锅里的儿菜,锅里又开了花:红的、绿的、洁白的……

    【1】小说结尾处爸爸说“富贵的心结解了”。联系全文思考,富贵的心结是什么?并概括文中两处与“心结”相照应的情节。

    【2】小说围绕“儿菜”讲述“我”成长过程中的故事,在“儿菜”中包含了丰富的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儿菜”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有着重要作用。

    B.小说按“小时候”“念中学后”“上班后”的时间顺序叙述故事,条理清晰且内容丰富。

    C.父亲要求母亲在做儿菜的时候“以后不准放辣子”,仅仅是为了让我体验到生活的寡淡。

    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真实生动之感。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题目一:请将“怀念 ”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要求:①不少于500字;②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字母代替;③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