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上)来宾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书卷气得益于一丝不苟地读书,在书香的熏陶下,浊流能变为清雅,奢华能变为淡泊。

    B.北京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以灯笼为原型,以“中国红”为主色调,渲染了节日气氛。

    C.航天工作者一年到头兀兀穷年,正因如此,我国在航天领域才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D.从他激动到语无伦次的获奖感言中,我终于明白,这次的英语演讲比赛对他来说,意义非凡。

  • 2、依次填入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 只有一个, 多种多样。 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

    A.除非            否则            因而

    B.并非            而是            由于

    C.因为            所以            但是

    D.如果                           而且

  • 3、下列相关名著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武松是《水浒传》中浓墨重彩刻画的人物之一,他的经典情节有景阳冈打虎、醉打蒋门神、误入白虎堂、血溅鸳鸯楼等。

    B.《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首先在于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全面地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C.《童年》中,阿廖沙结识了小茨冈,他们成了最好的朋友,每次阿廖沙挨打时,小茨冈总把胳膊伸出去帮他挡着,每逢礼拜六,他带着阿廖沙做各种各样的游戏,他擅长跳舞,幻想着有一副好嗓子。

    D.鲁滨逊第三次出航极为不幸,他们遇到了土耳其海盗,被俘虏变成了奴隶,他逃出后抵达巴西,在那里经营一个种植园。

  • 4、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书外的风景有山有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向往书外风景的繁华与热闹,但我们更应热爱有单调之风、内涵之景的书内风景。

    A.有着深刻的内涵            书中的风景单调无趣            但也有热闹与喧嚣

    B.但它们单调无趣            书中的风景热闹喧嚣            且有其深刻的内涵

    C.它们热闹且喧嚣            书中的风景内涵深刻            但是其单调而无趣

    D.它们热闹且喧嚣            书中的风景单调无趣            但有其深刻的内涵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①函胡:通“含糊”,重浊而模糊。②桴:鼓槌。③栖鹘:宿巢的老鹰。④噌吰:形容钟声洪亮。⑤涵淡澎湃:波浪激荡。⑥窾坎镗鞳:击物声和钟鼓声。

    【1】根据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

    方法提示

    原文摘录

    解释加点字

    课内迁移法:晓雾将歇——《答谢中书书》

    余韵徐

    (1)

    追本溯源法:“莫”的字形演变过程

    夜月明

    (2)

    成语推断法:一窍不通、七窍玲珑

    空中而多

    (3)

    查阅字典法:①危险;②近于;③大概、恐怕;④同“怠”,懒惰

    与余同

    (4)

    【2】文章结尾处作者再一次提到了郦道元和李渤,照应开头。请你仔细品味文中的一“叹”一“笑”,分析作者对两人的态度有何不同,并阐述原因。

    【3】下列哪一个选项的纪年方法与文中划线处最接近?(     

    A.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记承天寺夜游》)

    B.晋太元中《桃花源记》)

    C.庆历四年春(《岳阳楼记》)

    D.天启壬戌秋日(《核舟记》)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小题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戌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塞外声”在诗中的意思是_______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二词都表现抗金的愿望与报国无门的矛盾。

    B. 二首词的结尾句都体现了理想落空的绝望。

    C. 二首词都运用了对比,从中突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D. 作者同为南宋时期爱国词人,都有不为所用的优愤。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食品安全系万家,网络谣言岂容狂。

    近年来,食品安全领域谣言成为网络谣言的重灾区。有数据显示,网络谣言中“舌尖上的谣言”占45%.这些谣言加剧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甚至引起民众恐慌。为此,某班开展“舌尖上的谣言,止于你我”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

    【材料一】上周,赵硕同学看到她小姨又转发了一篇文章,说什么“拉面里添加了强碱性的蓬灰,用以增加面的弹性,具有致癌性”。她就对小姨说:“蓬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是常见的食品添加剂,用于调节面团的酸度,比食用碱的效果还好,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她还劝说小姨要辨明真假再转发,但小姨坚持说:“宁可相信‘蓬灰致癌’是真的,不就是少吃几碗面嘛!”赵硕发现,像小姨这样轻信谣言的大有人在。

    【材料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方网站近日连续发布4批20个食品药品类谣言。班上同学特别搜集了这样5个:

    ①柿子和酸奶同吃致死②打针西瓜致人中毒③笔直黄瓜不正常④小龙虾用于处理尸体⑤猪肉、樱桃、大盘鸡等感染H7N9

    (1)研读以上材料,请从食品谣言的传播途径、语言特点、食品门类等方面写出两点探究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用一句合适的俗语来概括“小姨”这样的人转发此类信息时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铲除谣言滋生的土壤,让人们吃得放心?请你提出两点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月”是古诗文中作者借以抒怀的常用意象。“______,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借它表达复杂心境;“______________”,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它传递深挚情谊;“而或长烟一空,______”,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借它抒发览胜之乐。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莲池老人

    贾大山

    ①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静、最美丽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寺院,山门殿宇早坍塌了,留得几处石碑,几棵松树,树顶上蟠着几枝墨绿,气象苍古。寺院西南两面是个池塘,清清的水面上,有鸭,有鹅,有荷;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寺院虽破,里面却有一座钟楼。那是唐代遗物,青瓦重檐,两层楼阁,楼上吊着一只巨大的铜钟。据说,唐代钟楼,全国只有四个半了,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只是年代久了,墙皮酥裂,瓦垄里生满枯草。若有人走近它,老人就会隔着池塘喝喊:“喂——不要上去,危险——”

    ②老人很有一些年纪了,头顶秃亮,眉毛胡子雪白,嗓音却很雄壮。文物保管所的所长告诉我,他是看钟楼的,姓杨,名莲池,1956年春天,文保所成立不久,就雇了他,每月四元钱的补助,一直看到现在。

    ③我喜欢文物,时常到那寺院里散心。有一天,我顺着池塘的坡岸走过去。“老人家,辛苦了。”“不辛苦,天天歇着。”“今年高寿了?”“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聊了一会儿,我们就熟了,谈得很投机。

    ④老人单身独居,老伴儿早故去了。他的生活很简单,一日三餐,有米、面吃就行。两个儿子都是菜农,可他又在自己的院里,种了一畦白莱,一畦萝卜,栽了一沟大葱。除了收拾菜园子,天天坐在池边的石头上,看天上的鸽子,看水中的荷叶,有时也拿着工具到寺里去,负责清除里面的杂草、狗粪。——这项劳动也在那四元钱当中

    ⑤他不爱说话,可一开口,便有自己的道理,很有趣味。中秋节前的一天晚上,我和所长去看他,见他一人坐在院里,很是寂寞。我说:“老人家,买台电视看吧。”“不买。”他说。“那是玩具。钱凑手呢,买一台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为了买它,借债还债,那就是它玩我了。”我和所长都笑了,他也笑了。

    ⑥那天晚上,月色很好,他的精神也很好,不住地说话。他记得那座寺院里当年有几尊罗汉、几尊菩萨,现在有几块石碑、几棵树木,甚至记得钟楼上面住着几窝鸽子。秋夜天凉,我让他去披件衣服。他刚走到屋门口,突然站住了,屏息一听,走到门外去,朝着钟楼,放声喊起来:“喂——下来,那里玩不得呀!踩坏我一片瓦,饶不了你……”喊声未落,见一物腾空一跃,逃走了。我好奇怪,月色虽好,但究竟隔一个池塘呀,他怎么知道那野物上钟楼呢?他说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有“功夫”。

    ⑦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死了。那天上午,我到城外给父亲上坟,看到一棵小树下,添了一个新坟头。坟头很小,坟前立了一块砖,上写“杨莲池之墓”。字很端正,像用白灰写的。我感到太突然了。想着他生前的一些好处,就从送给父亲的冥钱里,匀了一点儿,给他烧化了……

    ⑧当天下午,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想再看看他的院落。一进院门,吃了一惊,屋里传出了欢笑声。推门一看,几位老人,有的坐在炕上,有的蹲在地下,正听他讲养生的道理。

    ⑨我傻了似的看着他说:“你不是死了吗?”老人们怔住了,他也怔住了。我又笑起来:“我在你的坟上,已烧过纸钱了!”“哎呀,白让你破费了!”

    ⑩他笑了,笑得十分快活。他说去年冬天,到城外拾柴火,见那里僻静,树木也多,一朝合了眼,就想“住”到那里去。见那里的坟头越来越多,怕没了自己的地方,就先堆了一个。老人们听了,“扑哧”笑了,一齐批判他:好啊,抢占宅基地!

    天暖了,他又在池边抱膝而坐,看天上的鸽子,水中的小荷……有人走近钟楼,他就隔着池塘喝喊:“喂——不要上去,危险——”

    清明节,我给父亲扫墓,发现他的“坟头”没有了,当天就去问他:“你的‘坟头’呢?”“平了。”他答。“怎么又平了?”“那也是个挂碍。”

    他说,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

    (摘自《中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有删改)

    【1】根据“我”与莲池老人交往的经过,填写下表。

    交往情形

    老人给“我”的印象

    “我”初见老人

    有些年纪、嗓音雄壮

    (1)____________________

    容易相处、生活简单

    “我”劝老人买电视他拒绝

    (2)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亲见老人隔池塘分辨野物

    记忆很好、很有“功夫”

    (3)____________________

    淡泊豁达、超脱生死

    【2】文章第一段描写寺院的环境,其用意是什么?

    【3】作者给小说人物取名,往往蕴含深意,或契合人物的经历,或象征人物的品行,或暗含对人物的褒贬。你能分析一下作者给本文主人公取名“莲池”的用意吗?

    【4】文章第四段划线句的“这项劳动”指的什么?为什么后面要加个“也”字?

    有时也拿着工具到寺里去,负责清除里面的杂草、狗粪。——这项劳动也在那四元钱当中。

    【5】联系文章内容,说说莲池老人的“功夫”是什么?作为学生,他练“功夫”的事,对你做人做事有什么启示?

  • 10、(题文)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难忘那夜的秋雨

    吴官正

    ①1950年深秋,我母亲到亲戚家赊了头小猪来养。大约过了不到十天,亲戚来到我家,对母亲说:“我是来看弟弟的,顺便来收你赊的猪崽钱。”母亲说:“现在确实没钱,等筹到钱一定给您送去。”亲戚没有说行还是不行。接着,她指着我家的破屋说:“我的亲戚现在住的都不错,就是你还住牛栏,这么破,这么矮,狗都跳得过去。”晚上,父亲知道了,大发脾气。好像猪崽也听懂了似的,不停地叫。父亲骂母亲没骨气,怨亲戚无情,也恨自己没用,坚决要把小猪送还人家,宁愿饿死,也不低三下四。

    ②母亲没办法,要我同她一起去。我们在小猪的脖子上绑了根绳,牵着送回亲戚家。

    ③已是凌晨二时许,秋风瑟瑟,细雨绵绵。我在前面牵着小猪,母亲在后面吆喝。快走到村西两棵大樟树旁时,想到这里曾枪毙过一个恶霸、一个反革命,那个恶霸被步枪打穿了胸脯,血肉模糊;那个反革命被手枪打碎了脑壳,脑浆迸溢。因曾亲眼目睹,感觉十分恐怖。顿时我双腿发软,走不动了,”吓得哭了起来。母亲也难过地哭了,安慰我说:“不要怕,哪里有鬼?就是有鬼,也不会吓我们这样的穷人,我活了四十多岁,受过人的欺侮,没有受过鬼的欺侮!”我心里好像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安慰,又好像吃了一颗壮胆药。再往前走了约一百米,又看见村里一个被邻村杀死的人放在棺材里,并用砖垒了一个小屋,说是报了仇才能下葬。我又害怕起来,但还是硬着头皮,牵拉着小猪往前走。这家伙不停地叫,好像是为我们壮胆,为我们叫苦,抑或是抨击人情太薄。

    ④再往前,要翻过一座山,走两里多长的山路,这时雨下得更大了,我和母亲的身上也湿透了。走在山路上,忽然窜出一只动物,不知是狼是狗,吓得我胆战心惊。母亲说:“不要怕,畜生不会伤害我们。”快到西北边山脚下时,看到一大片坟墓,大大小小的坟墓,好像大大小小的土馒头。母亲说:“再走一会儿就出山了,有我在,你不要怕。”我想到母亲可怜,又呜呜地哭起来。大约又过了半个多小时,终于把小猪送到亲戚家,这时天才蒙蒙亮。亲戚淡淡地说:“把猪关到栏里去,你们吃过早饭再回去吧。”我们全身湿透了,像落汤鸡,一夜折腾得够呛,连水都没喝一口,肚子早饿了。但母亲只轻轻地说:“不了,我们还要赶回去。”往回走时,天先是阴森森的,慢慢地亮了些,秋雨袭来,身上不时打寒噤。

    ⑤回到家里,看到我们可怜的样子,父亲没做声,转过身去,不停地用手抹眼泪。母亲赶紧把我的湿衣服换了下来,都是打补丁的旧土布衣服。

    ⑥父亲煮了一锅菜粥,桌上放了一碗咸芥菜,也没放油。父亲说:“哼,人穷盐钵里都会长蛆。”母亲对我说:“你都十多岁了,家里人多,几亩地又打不够全年吃的粮食,你爸爸也忙不过来,不要再去读书了,好吗?”我没做声,放下碗,倒在床上哭。父母心软了,让步了,又说:“是同你商量,你硬要读书就去读。”我爬起来,饿着肚子就往学校跑,母亲把我追了回来。

    ⑦这天傍晚,乌云密布,秋雨扑面,可晒场上的那棵松树,还是那样刚劲,不管严冬还是酷暑,总是那么挺拔。吃晚饭时,父亲突然问:“你能读个出息来吗?今后能不能当上小学教师?”我说:“不知道,只要你们允许我读,我会努力的。”这时母亲发现我发高烧,赶紧烧了一大碗姜汤,叫我全都喝下去,盖上被子把寒气逼出来。

    ⑧窗外秋雨仍下个不停。秋风从船板做的墙壁缝中往里面灌,冷飕飕的。看到父母骨瘦如柴,岁月和苦难在脸上刻满了忧愁,我鼻子发酸。再看自己皮包骨头的手,像鸡爪子,皮肤像两棵老樟树的皮。

    ⑨有人说:“求人比登天难,人情比纸还薄。”这虽不是生活的全部,却也道出了世态炎凉。童年经历的人间苦难,令我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感同身受,格外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我自认为是个有情有义的人,尤其懂得知恩图报。

    1】(小题1阅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有关母亲的几件事。

    2】(小题2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文章第⑧段划线句。

    3】(小题3文中多次写到秋雨,有什么作用?

    4】(小题4结合全文,试从表层和深层含义上分析文章标题“难忘那夜的秋雨”的妙处。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读史宜映雪,以莹玄鉴叫;读子宜伴月,以寄远神;读《山海经》《水经》、丛书、小史,宜倚疏花瘦竹、冷石寒苔,以收无垠之游而约缥缈之论;读忠烈传宜吹笙鼓瑟以扬芳;读奸佞论宜击剑捉酒以销愤;读《骚》宜空山悲号,可以惊壑;读赋宜纵水狂呼可以旋风;读诗词宜歌童按拍;读神鬼杂灵宜烧烛破幽……大凡读短册,恨其易竭;读累牍,苦于艰竞。读滂沛而襟拨,读幽愤而心悲。

    (节选自吴从先《赏心乐事》)

    (注释)①玄鉴:高明的见解。②按拍:打拍子。③滂沛:情感丰富充沛的文章。④拨:被撩起。

    (乙)

    对很多人而言,读书意味着利用别人的头脑来取代自己的头脑。一个真正会读书的人,自己思考出来的东西,比起单纯吸收他人的思想,可说是利多害少。因为后者的思想是从各种形形色色的精神得来,属于别人。他不能像那些自己思考的人一样,把自己的知识、个性、见解等融为二体。他的脑子里三教九流,百家思想纷然杂陈,混乱不堪。这种思想的过度拥挤,攫夺了一个人的正确观察力,也使人失去主见,并且很可能导致精神秩序的紊乱。这种现象,我们几乎在所有的学者身上都可发现。

    以读书终其一生的人,他的知识完全是从书本汲取而得,他们有如阅读了许多山水、游记之类的书籍,对于某地的有关知识虽可粗枝大叶地说出来,但是甲地和乙地有何联系则说不上来。反之,以思考终其一生的人,就像土生土长的父老,一打开话匣子便能把本地事物的来龙去脉及相互间的关系等,如数家珍般地道出来。

    (节选自叔本华《比读书更重要的是思考》)

    (丙)

    解放周末:在您看来,手机阅读到底算不算阅读?

    许纪霖:首先,我们要分清楚两个概念,一个是知识,一个是资讯。我发现人们通过手机阅读微信、微博,阅读到的大多是资讯,而不是知识。知识是完整的,是整体的,它不是以碎片的方式存在的,它一定有一个体系,以一套整体的系统来解释世界。

    解放周末: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以成败论英雄,读书也常被当作通往成功的一条路径。对此您怎么看?

    许纪霖:我认为读书完全和成功无关。就像我刚才说的,如果你抱着成功的目的去读书的话,你不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喜爱读书的人未必是一个成功的人,但一定是一个有知识、有品位的人。

    读书的最高境界是为了追求智慧。追求成功,只是需要具体的本领,但是读书是为了寻找智慧。智慧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就像一把洒在汤里的盐,它是散落在各种知识里的。所以,说“这个人好有智慧”和“这个人好有知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王元化先生在世的时候,有一次我陪一位台湾的杂志主编去看望他,这位主编见识过很多知名的文化人物,但他临走时感慨地说:“王先生真是一位有智慧的大家。”也许从知识的层面上说,我们的知识可能比王老先生还丰富一些,但是他身上散发的智慧,却是我们一般人所远远不及的。

    专家、学者有知识,但只有大师或大家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哪怕你发明了一种体系,你创造了一门学科,你可能也未必有智慧。智慧是人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有通透的悟性,能够参透天地,智慧让人变得完善,达到一般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和深度。所以,读书是为了获得智慧,那是一种远比成功更高的境界。

    (节选自《解放周末》2015年4月24日)

    1根据(甲)文提出的建议,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的作品在什么情境中读为宜。

    (1)读庄子《逍遥游》:

    (2)读屈原《离骚》:

    (3)读《唐诗三百首》:

    2(乙)文、(丙)文画线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分别有什么作用?

    3关于如何读书,上面的文字对你有什么启发?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学习了经典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之后,学校准备开展一次“九上写作训练检阅”的测评活动,请同学们自主选择下面三项写作任务中的一项,根据要求写作。

    任务

    话题

    目的

    体式

    读者

    表达看法

    于勒叔叔的来信,在小说构思中的作用分析

    通过有理有据的议论,为同学们莫泊桑运用“于勒叔叔的来信”进行构思的巧妙

    写成议论文,观点明确,议论言之有据,论证合理

    课堂聆听你分析的同学

    片段改写

    叙写于勒叔叔写信的经历

    以于勒的第一人称口吻,叙写“我”写信时的前思后想

    改写:展开想象联想,记叙描写还原我(于勒)写信的生活经历

    校刊杂志读者

    小说缩写

    哲尔赛岛游玩见于勒躲于勒

    缩写哲尔赛岛游玩,见于勒、躲于勒的故事梗概

    缩写小说

    班级课前三分钟故事讲述聆听者

    写作要求:①自拟题目;②符合文体特征,符合写作要求;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500字。

    课文附录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1

    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15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进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

    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在穷人家,这是最大的罪恶。在有钱的人家,一个人好玩乐无非算作糊涂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称他一声"花花公子"。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

    我这位于勒叔叔一到那里就做上了不知什么买卖,不久就写信来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这封信使我们家里人深切感动。于勒,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有一位船长又告诉我们,说于勒已经租了一所大店铺,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

    两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说:“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果然,10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于是每星期日,一看见大轮船喷着黑烟从天边驶过来,父亲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那时候大家简直好象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

    对于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不敢肯定父亲对于这个计划是不是进行了商谈。

    我大姐那时28岁,二姐26岁。她们老找不着对象,这是全家都十分发愁的事。

    终于有一个看中二姐的人上门来了。他是公务员,没有什么钱,但是诚实可靠。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

    2

    我们家赶忙答应了他的请求,并且决定在举行婚礼之后全家到哲尔赛岛去游玩一次。哲尔赛岛是穷人们最理想的游玩的地方。这个小岛是属英国管的。路并不远,乘小轮船渡过海,便到了。因此,一个法国人只要航行两个小时,就可以到一个邻国,看看这个国家的民族,并且研究一下这个不列颠国旗覆盖着的岛上的风俗习惯。

    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成了我们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得漂亮的太太吃牡蛎。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开牡蛎,递给两位先生,再由他们递给两位太太。她们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着牡蛎,头稍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吸进去,蛎壳扔到海里。

    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我只好留在母亲身边,觉得这种不同的待遇十分不公道。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我父亲突然好象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哪个于勒?”

    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可是父亲还是放不下心,他说:“克拉丽丝,你去看看吧!最好还是你去把事情弄个清楚,你亲眼去看看。”

    母亲站起来去找她两个女儿。我也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

    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父亲赶紧走去。我这次可跟着他走了,心里异常紧张。父亲客客气气地和船长搭上话,一面恭维,一面打听有关他职业上的事情,例如哲尔赛是否重要,有何出产,人口多少,风俗习惯怎样,土地性质怎样等等。后来谈到我们搭乘的这只特快号,随即谈到全船的船员。最后我父亲终于说:"您船上有一个卖牡蛎船的船员。最后我父亲终于说:“您船上有一个卖牡蛎的,那个人倒很有趣。您知道点儿这个家伙的底细吗?”

    船长本已不耐烦我父亲那番谈话,就冷冷地回答说:“他是个法国老流氓,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带回祖国。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他叫于勒……姓达尔芒司,——也不知还是达尔汪司,总之是跟这差不多的那么一个姓。听说他在那边阔绰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田地!”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他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张皇。母亲赶紧对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母亲马上回答道:“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父亲突然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

    母亲突然很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答道:“2法郎50生丁。”

    我把5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