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为了堵住汩汩往外喷涌的缺口,消防队员前仆后继,终于形成一道人墙,封住了洪水,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B.水质污染,水位急速下降,空气能见度降低,我们若再不改变原来的竭泽而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做法,那我们就真的山穷水尽了。
C.三娘这刺绣的手艺可是一绝,绣的那花仿佛就要开在眼前,绣的那鸟仿佛就要展翅高飞,这手艺精彩绝伦,妙手回春。
D.话剧《屈原》上演之后,观众口碑不错,都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表演到位,栩栩如生。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江寺公园这株白兰花的花期就快到了,而且能从5月持续到10月, 参差不齐地开出数百朵花。
B.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云雾缭绕,群山起伏,微风轻拂,群山若隐若现,仿佛身披薄纱的仙女翩翩起舞,这惟妙惟肖的绝美风光吸引了众多游人。
C.年近九十的谢欣在文史哲的修养与悟道上已达高境,以几十年的教学经验和实景山水创作实践作为基底,创作挥毫而书之,一气呵成,自由自在。
D.我们要记住“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道理,敬爱、尊重我们的老师。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随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临近,中国人民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与日俱增。
B.在众人的质疑声中,他依旧一意孤行,永不言弃,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量子科技研究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C.阅读是源头活水,课堂是半亩方塘,只有把活水引入方塘,语文教学才能清澈如许,这是不言而喻的。
D.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袁隆平院士将一生奉献给杂交水稻的科学事业,他的丰功伟绩感动了每个中国人。
4、下列句子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当阳光洒在身上时,它更坚定了心中的信念——要开出一朵鲜艳的花。
②不久,它从泥土里探出了小脑袋,渐渐地,种子变成了嫩芽。
③从此,它变得沉默,只有它知道它在努力,它在默默地汲取土壤中的养料。
④虽然它经受着黑暗的恐惧,暴雨的侵袭,但是它依然努力地生长着。
⑤种子在这块土地上的生活并不那么顺利,周围的各种杂草都嘲笑它,排挤它,认为它只是一粒平凡的种子。
A. ①⑤②③④
B. ①③②⑤④
C. ⑤③④②①
D. ⑤④②③①
5、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旦日,客从外来
B.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拉余同饮/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D.及下船/及郡下,诣太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结合原文舟子为什么认为作者“痴”?
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请概括这首词抒发的思想感情。
【2】“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运用借典抒情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7、按教育部要求,书法课要进入并已进入中小学课堂。但一些学校开设的情况并不乐观,为此,某校开展了“写字·书法”讨论专题活动。活动中,有人认为中国人写好汉字,这应当是我国教育最基本的也是最基础性的要求;有人认为只要学习好,字写得好不好无所谓。请结合下面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150字左右)
材料一:写字教育在汉字文化圈有着悠久的传统。我国的近邻日本、韩国等都非常重视中小学 的写字教育。日本的书道,韩国的书艺,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基础,韩国甚至要把书艺向联合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国的多位前总理曾联名上书,要求在小学实施汉字教育;日本则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和书写2000个汉字。
材料二:目前,中国按教育部要求,写字书法课已进入课堂,有的中小学校虽开设了书法课,但名存实亡,多数学生的写字水平越来越差,字迹潦草难认,错字屡出,提笔忘字的现象十分普遍。据某地对几所小学高年级学生写字情况的抽样调查,在被调查的40份试卷中,有6份识别不出答卷学生的名字;10本抽查作文本中,有7本字迹潦草,不整齐。有的学生被抽查时,竟辨认不出自己的作文本。
8、(10分)
根据课文默写。(10分)
(1) 竹外桃花三两枝,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惠崇春江晓景》)
(2) 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3) 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4) 抽刀断水水更流,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5) ____________________,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6) 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7) 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8) __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9) ____________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 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泊秦淮》)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守候一株水仙
朱钟洋
那年春天,我把母亲从乡下接进城来同住。一进门,母亲便看到了窗台上的花,满心欢喜。窗台上,葱兰、芦荟、吊兰、茉莉……在暖暖的春风里,长得郁郁葱葱,娇艳欲滴的叶子沐浴在阳光里。
忽然,母亲看着窗台一角的花说:“这盆花都蔫了,真可惜。”母亲久居乡下,不识得那盆花。那是年前妻在县城一家花店,特意买的水仙,就因它能赶在过年前开花,能给我们的新年增添一抹淡香,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富贵和灿烂。如今,已经是阳春三月了,水仙花期早过,它的枝叶散了,耷拉着,渐渐腐朽、干枯。水仙已经走过了生命里最美的时光,赖以生存的根须已被掏空了养分。
我安慰母亲说:“这是水仙,花开花谢之后就变成这样了。因为我们这里的气候土壤不适合水仙生长,它以后再也不会开花了。您看到的那些开花的水仙都是从外地买过来的。”说完,我用手轻轻一提,水仙便从沙土里提出来了,一粒粒细沙稀稀落落地粘在水仙的根须上。
我刚要把水仙扔掉,母亲慌忙制止我:“好歹也是生命,怎能随手扔掉呢?”母亲抢过水仙,像宝贝似的把它种在一个闲置的大花盆里,还用黑泥把它的根须盖好,压实。
看着母亲执著的样子,我没有再说什么,只能任由母亲去折腾。
母亲把水仙摆在窗台最靠近阳光的地方,日复一日地浇水、施肥、松土、除草。可尽管母亲费尽心思,它还是渐渐蔫下去,直到落尽最后一片叶子。
我以为,只要水仙落尽了叶子,母亲便会不再搭理它,可母亲仍旧日复一日地呵护它。在母亲心里,只要水仙一息尚存,就还有希望。
夏天过去了,秋天也接近了尾声,母亲告诉我说:“你知道吗,水仙又冒出绿芽了。”
我点点头,看着母亲高兴的样子,笑了。我知道,即便水仙长出了绿叶,也是一株野草,不会再开花了。
果然,一切如我所料,一年又一年过去了,水仙只管冬日里长出茂密的叶子,然后春日里悄然落尽。尽管水仙从未放弃过生命,但它丝毫也没有开花的迹象。
又是一年春草绿,当我忙完了一天的工作回到家的时候,母亲惊喜地告诉我:“水仙开花了!”我走近窗台,凝望着那株水仙,我惊呆了――就在一丛水仙叶子的中间,单单一朵水仙花恣意地绽放着,如从天而降的仙女,超凡脱俗。
在我们这里种植的水仙不是不能开花吗?这株水仙是怎么开花的?我惊讶得张大了嘴巴,连呼吸都屏住了。我的眼睛一眨也不敢眨地看着水仙花,生怕转眼之间这位落入凡间的仙女就要离我而去。
一株被带离故土的水仙,花开花谢之后,在快成一株干草的时候,被一位疼爱它的人拾起,小心浇灌,倍加怜惜。想不到,身处他乡的水仙,在主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守候中竟然也能绽放出最美的花朵,以独有的姿态展现自己的价值。
守候一株水仙,它是不会让人失望的;守候一株水仙,就是守候一个顽强的生命,就是守候一颗执著开花的心。我们的身边是不是也有一个疼爱自己的人在守候?我们的生命是不是也能像一株水仙?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坦然;少一些嫉恨,多一些珍爱;少一些冷漠,多一些感动;珍惜生命里所有的好,让生命极致绽放,一次,又一次,再一次……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5年第9期)
【1】选文作者将三个对象交织着写构建了全篇。请感知全文,从所给词语中选用最合适的三个填空。
放弃 惊叹 折腾 随便 呵护 不懈
母 亲: 执著守候――(① )生命
水 仙: (② )生长―― 绽放生命
“我”: 难信事实――(③ )生命
【2】选文运用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了文章主题。请问全文作了哪些对比(至少列出两条)?
【3】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的妙处。
就在一丛水仙叶子的中间,单单一朵水仙花恣意地绽放着,如从天而降的仙女,超凡脱俗。
【4】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在主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守候中竟然也能绽放出最美的花朵,以独有的姿态展现自己的价值。
【5】选文最后由物及人,谈到了怎样对待生命和人生。其中最能引起你共鸣的是哪个观点?为什么?
10、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藕荷色羊绒衫
刘心武
①她被老同学们动员很久,才加入了同窗微信群,但她基本上只是浏览别人的微信,自己极少回应发言,表情包也不会用。但若干同窗并不因她孤僻而疏离她。前几天就有人问她:重阳节登高了吗?她心里回答:又读《红楼梦》里“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一节呢,仿佛和薛宝琴及其丫头小螺同立在那琉璃世界的山坡上,共览美景啦;还有人问她:赏菊了吗?她当然把《红楼梦》里的菊花诗再诵读了一遍。但有人问她:今年重阳节晚辈孝敬的是什么呀?还是菊花糕吗?她心里就不大淡定了。
②老伴去世五年了,她独居。儿子儿媳孙女儿住得远。儿子在外企,儿媳妇在国企,孙女儿大学刚毕业跟几个同窗联袂创业。晚辈们自打中秋节以后就再没来看她,这倒还罢了,却也基本上没来电话聊天。算起来一人来过一次电话问候吧,问忙吗?回答是“忙倒不忙”“还行吧”“瞎忙”,话比以往少。不免有些挂念。
③今年重阳节不在双休日,晚辈们没来看望很正常,但现在年轻人多能网购,前面几个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如她的生日,端午节,也都不在双休日,人没来,却总有快递小哥按响门铃,送来晚辈们网购的应景应节礼物,虽说隔些天晚辈人来了,嗔怪他们多事,“人来时带东西就好,何必非咬定正日子”,心里却暖暖的,这不,晚辈人没来,电话没来,东西也没来,心里就有点子空落落的了。
④重阳节过后的那个星期日下午,门铃脆响,开门一迎,三张笑脸。“妈”“奶奶”的热乎呼唤重叠一起。
⑤原来,儿子儿媳妇孙女儿,一上午转了三个商场,为的是给她孝敬一件羊绒衫。她不免嗔怪:“现在不是什么都能从网上买到吗?怎么非得到实体店买?又怎么要转悠三个商场?什么精怪的羊绒衫?够贵的吧?奢侈品我可不要!”
⑥儿媳妇就把那精挑细选买来的羊绒衫从包装匣里取出来,抖开,举起给她看:“妈,怎么样?这颜色,绝了吧?”儿子、孙女儿站在儿媳妇两边,都笑吟吟地等待她作出反应。
⑦“天呀!藕荷色的!”她激动得不行。
⑧立刻理解了:藕荷色的羊绒衫,网购未必有货,就是有货,根据图片买来恐怕打开一看也难理想,而且实体店里也未必都备有这种颜色的货,难怪转到第三家商场才终于心想事成。
⑨立刻试穿,照镜,合身,雅丽,镜子里绽放出四张如花的笑脸。
⑩大家围坐到沙发茶话。她满脸放光,说:“原来你们记住了我以前说过的话。《红楼梦》里写到颜色的地方多了。贾母说那种软烟罗的纺织品,几种颜色呀?一种雨过天青,一种秋香色,一种松绿色,一种银红色。宝玉跟宝钗的丫头莺儿有关于颜色搭配的对话,怎么说的呀?大红要配黑色,松花色要配桃红色葱绿要配柳黄……书里还常提到玉色,有人以为玉色等同白色,不对,玉色比白色略暗却又润泽……当然啦,你们记住了,我最喜欢的,是藕荷色。书里起码三次写到藕荷色。林黛玉的床帐是藕荷色的,宝玉一次穿着簇新的藕荷色纱衫,鸳鸯抗婚,穿的也是藕荷绫袄……有人说藕荷色属于暖色,说的不准,藕荷色是中国画颜料里头的花青色和胭脂色调出来的,如果胭脂成分多些,那当然比较暖,如果花青色成分多了,就往紫色靠,那就又偏冷了,依我看,你们买的这件,属于最得宜的藕荷色,既不偏暖也不偏冷,很温馨,极雅致……"但她低头抚摸那羊绒衫下摆时,不禁问:“啊呀,很昂贵吧?从实招来,究竟多少钱买的?”
⑪儿子报出价格,确实不菲,但安慰母亲:“我们三个人集体孝敬您的,一分摊,也就不算奢侈了。”
⑫地眼光轮流扫视三个晚辈:“你们都顺遂吗?”三个人都笑了。儿子说:“妈,您就继续沉浸在您所喜爱的《红楼梦》世界里,安度晚年吧!”儿媳妇说:“您别为我们操心啦!”孙女儿依偎到她怀里,她搂住孙女儿,心里 。
【1】根据文意,在文末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内容。(要求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主人公是一个寡居,不喜交往,沉浸在《红楼梦》世界里的上了年纪的女人。
B.小说开头两次写“她”读《红楼梦》,表现了“她”喜爱读书,志趣高雅,老有所乐。
C.文中“她”两次“嗔怪”晚辈,嘴上这么说着,心里其实还是觉得很温暖的。
D.第⑩段中“她”滔滔讲述《红楼梦》中有关“藕荷色”的情节,是为了在儿孙们面前显示她读书读得仔细,记得准确。
【3】谈谈你对标题“藕荷色羊绒衫”含义的理解
【4】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1)立刻试穿,照镜,合身,雅丽。(赏析句子)
(2)孙女儿依偎到她怀里,她搂住孙女儿。(赏析加点词语)
【5】通过这篇小说,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态度?
11、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我的太爷老师
①我的家乡在西北高原上,那是一个贫寒闭塞的小山村。村子的中间有一个小学堂,学堂里有几排高低不等的长桌和板凳,西墙上挂着块小黑板。
②学堂只有一个老师,官名漆润江,四十多岁,民办教师。农村人讲究辈分,我叫他太爷。他有个绰号叫“行人”,“行人”就是能干能行的意思。他很早就入了党,作宣传抓革命,样样在行。他精于木工、画画,还会女红,村里唱戏穿的各类戏服,绝大部分出自他的手,最厉害的是,他还担任村里社戏的总导演和主演。太爷做老师的时候,把自己这十八般武艺发挥得淋漓尽致,使他的学堂在全县大有名气。
③学堂只有一间教室,但太爷调配得次序井然。他教完一年级生词,就让他们在外面的窗台下对着太阳去狂喊狠读,再教二年级或者三年级,互相岔开,互不干扰。他教书有声有色,形神兼具。有娃问,“拖”字是个啥?咋个念?太爷就拽着他的手满院子跑,直到他说出“拖”字来才放手,从此他永志不忘。我至今还记得他教《草原英雄小姐妹》时声嘶力竭地喊:“龙梅——,玉荣——,你们在哪里?”喊得我们都为英雄小姐妹揪心。
④那年月课本经常不能按时到,好在每年的课本也没有什么区别,太爷就抄在黑板上让我们跟着抄。没有复写纸,他有时一页一页地抄下来,发给大家。我觉得他抄得比课本还要好,可惜那些字纸都已经不存在了。
⑤太爷对我们纪律的要求有些酷苛,不许迟到,更不许逃学旷课。如果谁没来上课,太爷会派一个娃子去他家请,如果还不来,就派四个男娃去抬。所以如果不想上学,我们哪怕跑到野地里去,也不敢在家里呆着。如果你今天没有来,那明天一大早提前去,把学堂打扫得干干净净,太爷才不会处罚你。
⑥西土边壤,春夏之交时才山青草绿。每到这时,太爷就带着我们排着队,敲锣打鼓地去山野,那时我还不知道世上有所谓的踏青。山野翠绿,风和日丽,花香气清,百鸟欢鸣。我们挖野菜,追蝴蝶,采花蜜,摘大把的狗艳艳花,将里面的蚂蚁和小虫子抖出来,盘成花环戴在头上;把开了花的马莲从节上掐下,一吸一吹,“啾啾”鸣响。十几个娃娃,背着装满野菜的背篼,戴着鲜花的王冠,吹着自己的号角,像打了胜仗的战士,在将军的带领下,敲着得胜鼓满载而归。
⑦夏天麦收时节,太爷带我们排着队去收割过的麦地里拾麦穗;秋天,太爷带我们去山里采草药,柴胡、甘草、杜仲之类的,或挖或采;到了冬天,太爷让我们去拾柴,以作御寒之用,他要求我们必须把柴一捆一捆地码得整齐好看……
⑧太爷会唱戏,但却不会唱革命歌曲,可是他要强得很,到公社或县里去开会,听到一句半句,回来就教我们。太爷还充分发挥他的木匠美工优势,给我们每人做了一杆木枪一把木刀。有了刀枪,太爷就教大家跳舞。我们持枪舞刀,变换队形,边唱边舞。有时我们挎枪背刀去邻村作宣传,一二三四,孔武有力,威风凛凛。那些学校的学生娃看了,羡慕得眼珠子都要掉到地上。
⑨太爷得过公社、县里甚至地区的各种奖励,奖状贴满了他家厅房里的一面墙,那就是他的一切。他还经常作为先进代表去市里作报告,讲一个只读过十八天书的泥腿子,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⑩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中小学教学逐步走上正轨。小学数学中有了方程之类的内容,这些对于太爷来说,就等于是天书。他总是努力地学,也仍然不许他的学生考得不好。但现实是残酷的,他和他的学生终究是跟不上了。太爷经过痛苦的抉择,辞了职,还原成一个地道的农民。九十年代,民办教师纷纷转正,工资待遇大幅度提高,但他已经享受不到这些福利了。只有那些发黄的奖状和照片,记载着他过去的荣光。
⑪在我们那个小村,现在五十岁以上的人都是太爷的弟子。他为这个村子打下了读书识字的根基,使三代人摆脱了文盲命运。我想,在中国的贫困山区,像太爷这样的民办教师,在那个特殊年代应该有一大批,他们给孩子们点亮了知识的明灯,开启了心智的大门,使数以亿计的农家子弟,学会了写自己的姓名,走出了山沟,融入了城市,走向了世界。太爷们在新中国的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遗憾的是,我很少见过有人记述他们的功绩。他们是无言的丰碑,太上的大德。
(作者:漆永祥。有删改)
(1)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的太爷老师”的优秀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条概括。
(2)阅读第⑥段,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孩子们“踏青”的快乐的。
(3)分析第一段的作用。
(4)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我的太爷老师”的许多事,他是如何把这些事有条不紊地组织在一起的?请结合相关内容概括作答。
(5)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写“我的太爷老师”的用意。
12、请以“_______的青春最美丽”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请将文题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