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上)沈阳九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依次填入下列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燃情赛场,青春飞扬;亚运之城,志愿同行。亚运会,一场全国 的盛事,每位志愿者 都鲜为人知, 如同一丛丛火苗,在这 的氛围中,燃起了服务亚运的星星之火。

    A.司空见惯       虽然                热烈

    B.家喻户晓       不仅                热情

    C.司空见惯       不仅                热情

    D.家喻户晓       虽然                热烈

  •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该书是战国时期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

    B. 讽刺小说善用夸张和对比手法来突显矛盾,表现主旨。比如清代蒲松龄创作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和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的游记体小说《格列佛游记》。

    C. 《呐喊》是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所著小说集,其中塑造的闰土、双喜、孔乙己、藤野先生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令人难忘。

    D. 《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小说描写了梁山好汉从起义到兴盛再到失败的全过程,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 3、对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神态描写)

    B. 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动作描写)

    C. 杜雍和沉着脸,绝不回头去看一眼。(动作描写)

    D. 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心理描写)

  • 4、下列关于文学作品的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借小说《故乡》表现了憎恨旧社会、同情劳动人民、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感情;借《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反驳了当时社会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鼓舞了人民的抗日斗志。

    B.《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都是文质兼美的散文,都写了“乐”。不同之处在于,《岳阳楼记》中“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作者宏伟的政治抱负,而《醉翁亭记》中的“太守之乐”只是游山玩水之乐,境界不及前者。

    C.《范进中举》选自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扣住“范进中举”这一中心事件,对比描写了范进在中举前后不同的境遇,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

    D.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主要以“我”——孩子若瑟夫为观察者,通过对“我”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孩童的纯真善良,寄寓了作者的良好愿望。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曾国藩家书

    【甲】纪鸿吾儿: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受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乙】温甫六弟:尔三月之信,所定功课太多,多则必不能专,万万不可。尔既看《史记》,则断不可看他书。功课无一定呆法,但须专耳。余从前教诸弟,常限以功课,近觉限人以课程,往往强人以所难,苟其不愿,虽日日遵照限程,亦复无益。

    【丙】诸位贤弟足下: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注释】①曾国藩: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②纪鸿:曾国藩次子,数学家。③温甫:曾国华,字温甫,曾国藩胞弟。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但:______________

    (2)薪牧豕,皆可读书。       负:______________

    (3)则家塾不读书。       宜:______________

    (4)不能发奋自立             苟: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且苟能发奋自立,家塾可读书       缊袍敝衣处其间

    B.常限功课             先旁帝不臣卑鄙

    C.余不愿大官             身死而不受

    D.诸位贤弟足下             足下事皆成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苟其不愿,虽日日遵照限程,亦复无益。

    (2)尔既看《史记》,则断不可看他书。

    【4】请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划两处)

    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5】先文中曾国藩对子女和弟兄有哪些告诫?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诗中用一个“_______”写出了秦淮河迷蒙冷清的特点,以“___________”三个字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2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描绘的是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B.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C. 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

    D. 这首诗描绘的是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答案在风中飘

    【虚假消息】

     

    【网民声音】

    @土豆泥的故事2046:村上一直关注着这个事情的动态。

    @焦-仲卿: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张 XiAozhao:诺贝尔都不要,造诣要上天了。

    @潘特维拉X:村上哭晕在厕所。

    @maskwong迪伦:真的要断了过去,让明天好好继续,你就不要再苦苦追问我的消息。

    @satow:可能是电话没有按时实名注册。

    @谷大白话:迪伦先生!恭喜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请尽快与我联系领取百万美元奖金!只需缴纳五万元人民币手续费即可!请把手续费打到我农行卡,卡号6228※※※※。

    【学者反思】

    首先,迪伦是一个以反叛和行为难以预测著称的艺术家,我头脑里已经有了这个先入之见,他的拒奖理由与我头脑里的想法是一致的。所以我就“自然而然”地把这当作他拒奖的真实理由,在这个过程中起作用的是一种“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确认偏误又称肯证偏见或验证偏见,是认知偏误(cognitive bias)的一种,指的是,当我们主观上已经有某种看法或观点时,我们往往倾向于寻找或直接接受那些能够支持原有看法的信息,而忽视那些可能推翻原有看法的证据。这种偏误是普遍存在的,一个人在某一件事情上能觉察自己的偏误,不等于他在其他事情上也能觉察自己的偏误。

    其次,我也没有给这条消息太多的停留时间。我们只是对特别注意或在意的信息才会产生认真的怀疑,有了怀疑也才会去进一步核实。我们对每天接收到的许许多多信息会作一个快速的评估,一般会只关注自己认为是重要的信息。对信息的重视是对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的必要条件,只有重视了才会细加思考。我对这条假消息觉得奇怪,但并没有将此转变为认真的怀疑,因此也就没有想到要核实它的真假。

    【凤凰评论】

    人们热传这些炮制出来的假新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许多人缺乏对信息的甄别、判断能力,或者没有养成核实、验证的习惯。这一方面与教育缺失有关——我们的教育往往不会鼓励学生质疑和批判。事实上,只要动一下鼠标,搜索一下相关信息,摆明了骗人的洋葱新闻就不会被那么多单纯的人“信以为真”了。

    还有一个原因,则是有些人在刷存在感与点击率。在我看来,这部分人在接受和传播这些洋葱新闻时,未必真“信”,他们可能无所谓真相如何,而更在乎在信息传播链条中的“不可缺位”。因此,对于“拒奖”信息的传播者来说,他们完全可以不在乎信息的真伪、质量,他们只在乎新的噱头在热传的过程中,自己是否缺位,是否抢占了先机。从这个角度看,“谣传”也好,“传讹”也罢,参与传播者基于传播竞争的优势而先转发了再说,也就不难理解了。

    (以上材料摘编自相关网站)

    1下列说法符合上述材料的一项是(   )

    A. 偏误是普遍存在的,一个人在某一件事情上能觉察自己的偏误,他在其他事情上也

    能觉察自己的偏误。

    B. 我们对每天接收到的信息会作一个快速的评估,只会关注自己认为是重要的信息。

    C. 人们热传假新闻,与我们的教育不会鼓励学生质疑和批判有关。

    D. 确认偏误是指当我们主观上已经有某种看法时,往往会忽视那些可能推翻原有看法

    2“他们只在乎新的噱头在热传的过程中,自己是否缺位,是否抢占了先机。”你赞成【凤凰评论】中这样的判断吗?结合【网民声音】,说说你的看法。

    3人们为什么会轻信鲍勃·迪伦拒奖的消息?结合【学者反思】和【凤凰评论】进行分析。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名言名句默写。

    (1)古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两句古诗词中表达“思乡”之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山不在高,____________。水不在深,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半碟冷菠菜

    ①我注意到那个刚刚走进餐厅的一脸病容的老妇人。她好像刚从另外一个世界走进来,一脸的彷徨无助。

    ②原本就因为人手不足忙得有些心浮气躁的女孩,走过来问她要点些什么,她茫然地望着女孩说:“简单就好。我吃点青菜。”女孩耐着性子机械般地说了几种菜,她点了菠菜。然后两人又讨论了许久,老妇人又点了一碗四神汤,女孩松了口气,转身向厨房念了两声,快速奔向别的桌子。

    ③这个城市越来越容不下节奏太慢的老人了,尤其是在那些有年轻人当服务生的地方,比如快餐店或是超市。年轻的消费者通常都很清楚地点了东西,付了钱就迅速离开柜台,动作干净利落。老人总是问东问西、举棋不定,掏钱的动作又很慢,对方找了零钱还会抓不稳掉一地,如果再给一张小小的贴纸,恐怕会要了老人半条命。老人走进超市或快餐店,听到服务生嘴里咕咕哝哝地说着一些像机器人说的话时,会以为自己踏上了火星。

    ④四神汤和菠菜端上来了,老妇人还是一脸茫然,她嫌菠菜太多了吃不完,感到相当困扰。于是她向邻桌的中年男子求助:“我把菠菜分你一半好吗?你看我都还没动筷子。”老妇人还举起筷子证明“清白”,中年男子笑着摇头说他也点了青菜:“谢谢你。你自己吃吧。”被拒绝后的老妇人还是想寻找相助的“贵人”,她转而拜托另一桌的年轻人,四个刚下课的中学生也笑笑说不要,好像怕被老人传染到什么似的。

    ⑤我想到吴念真写的那个已经被改编成儿童剧的故事《八岁,一个人去旅行》。故事中,八岁的阿钦被爸爸要求从九份搭火车去宜兰,在车上他遇到一个卖完菜要回家的陌生老婆婆。其实阿钦不太敢看脸上抹了白粉的老婆婆,但是当老婆婆昏睡过去后,阿钦以为她死了,吓得大喊“救人啊”。救醒后,全车的人都以为阿钦是老婆婆的乖孙,阿钦也就扮演起老婆婆的孙子了。

    ⑥我望着自己满桌的菜想着,如果老婆婆来求我,我就欣然接受。果然,她站起来走向了我,我说:“好的,正好我没点青菜。谢谢你。”她如释重负般给了我半碟菠菜,还向我鞠躬说:“谢谢你啊。”老妇人终于安心地回到座位上慢慢地喝着大概已经凉了的四神汤。我的桌上摆着猪肉、鲭鱼、嫩豆腐、萝卜汤,还有一碗大份卤肉饭。因为中午来不及吃饭就去工作,此刻只能午餐和晚餐一起解决。

    ⑦我吃着老妇人送给我的半碟菠菜,想着她的惜物和善意,对现代人而言反而是无法理解的事了。老妇人喝了汤吃了青菜,似乎有了点食欲,于是又加点了一碗卤肉饭。她去柜台结账时,女孩要她摸个彩,她摸出一张食品兑换券,是一个卤蛋。为了这个卤蛋她们又讨论了很久,老妇人望着我思考着。

    ⑧“她是不是又想问我,可不可以和她分半个蛋?”我摸着已经胀起来的肚子有点担心地想着。 选自《中外文摘》

    1阅读全文,在横线上填空,概括故事情节。

    (1)老妇人走进餐厅 (2) (3) (4) (5)   (6)老妇人结账时,摸彩摸出一张食品兑换券。

    2请结合上下文谈谈②④段中加点段“茫然”的含义。

    (1)她茫然地望着女孩说:“简单就好。我吃点青菜。”

    (2)四神汤和菠菜端上来了,老妇人还是一脸茫然。

    3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两处,并做简要分析

    4阅读全文,说说文章以“半碟冷菠菜”为题有什么好处?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这来的便是闰土。(   )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   )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国脸,已经变作灰黄,(   )加上了很深的较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村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太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②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

    ③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④“老爷!……”

    ⑤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

    ⑥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闫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⑦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⑧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依次填入第①段括号内的关联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既然  就  并且 B.即使  也  何况

    C.虽然  但  而且 D.虽然  而  况且

    2对“我”面对久别重逢的闰土,由“不知道怎么说才好”直至“说不出话”的根本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和闰土有许多话想说,却不知从何说起。

    B.闰土不如从前那样喜爱交流,变得沉默寡言。

    C.闰土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漠视彼此友情。

    D.闰土信守的封建等级观念让“我”感到无限悲凉。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以外貌描写为主,表现了闰土因生活重负特别是精神的压迫而憔悴、苍老。

    B.第④段语言描写只有一句,然而“老爷”足以证明“我”与闰土之间童年的纯真感情已完全为隔膜所代替。

    C.第⑥段中“辛苦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中”“辛苦”的含义是不相同的。

    D.文中第⑧段加点的“这”字指代的内容是: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4对于文中结尾处“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这一景物描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这是“我”眼前出现的真实画面,因为离开所以有一种释然的感觉,所以再看故乡也就客观了许多。

    B.这是“我”眼前出现的一幅虚幻的画面,这并不是现实故乡的景象,是“我”因为太热爱故乡而对它的一种美化。

    C.此处再现了故乡神异景色,展示了对故乡美好未来的憧憬,这是“我”理想中新生活的象征。

    D.这是“我”在离开时对记忆中故乡美好的景象的最后怀念,表达了“我”对故乡的依依不舍。

  •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磨难是最好的礼物

    ①磨难使人进步。正是磨难本身使人产生了对于环境的种种“适应性”,诱发了人的种种潜能。在恶劣环境下,有巢氏“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在病痛之下,燧人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在饥饿之下,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作”。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体的各种功能必将全面退化,最后可能倒退回原始状态。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的智慧将无异于三岁孩童。长期生活在一帆风顺、无忧无虑的环境中,淘汰不了劣者,筛选不出强者,人类就不会进化,社会也不会向前发展。

    ②磨难使人坚强。到过农村的人常发现这样一种农事现象:农民们对刚出生的青苗要进行碾压。开始人们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认为对柔嫩的幼苗采取如此高压手段,似乎近于残酷。后来有经验的老农告诉我们,碾压青苗恰恰是为了能让青苗长得更好!刚出土的青苗头重根浅,耐不住风吹雨打,必须施以重压才能扎稳根须,务实基础。根扎得稳,苗才长得壮。

    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生下来就掉进福堆里,被百般呵护,不经受种种磨砺,不遭受些许苦难,这种环境能培养出栋梁之材吗?假如一世顺利,遍地黄金随意拾取,那么这茬人及后代有可能成为愚不可及的白痴,八旗子弟的历史悲剧就是明鉴。富贵温柔如同一把无形利剑,它削去了人的铮铮铁骨、坚强意志、奋斗精神和冲天豪气,将猛虎变为病猫,将雄狮变为绵羊,将雄鹰变为麻雀,将龙种变为跳蚤……人之一生,在自己的哭声中临世,在亲人的哭声中辞世,中间百十年的生涯,无时无刻不在与艰难、困苦、疾病、灾祸打交道。然而正是由于人类尝尽磨难而甘之如饴,才将我们的生命演绎得如此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如诗如画,如梦如歌……

    ③磨难使人超越。《史记》有言:“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此真乃千古良言,历久弥珍!我们甚至还可以将司马迁的名句续写下来:太史公受辱而作《史记》,杜甫流落乃成《三吏》《三别》,吴敬梓落第方有《儒林外传》,曹雪芹困顿而著《红楼梦》。中国历史上这些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无一不是因作者饱受磨难,超越自我而成。磨难是人类文明成果的孵化器、催生剂!

    ④阳光总在风雨后!我们对人生中的各种磨难都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只要是不可摆脱的磨难,都来吧,我们绝不胆怯,绝不屈服!

    1根据文章内容,在横线上填空。

    中心论点:①_______________

    磨难使人进步:正反对比:正面:_______________

      反面:没有磨难,人类就不会进化和发展。

    磨难使人坚强:由事及人:事:③_________________

      人:人经历磨难更坚强。

    磨难使人超越:列举事例:西伯侯、仲尼、屈原、左丘明、太史公

    杜甫、吴敬梓、曹雪芹的事例

    2文中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根据本文对“磨难”的看法,简要评析《孤独之旅》中杜小康的经历。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幸福靠奋斗,兴邦靠实干。“奋斗”的时代旋律贯穿全国两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始终是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奋斗精神。

    (材料二)“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在2018的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这样阐释奋斗的深刻内涵: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

    “奋斗”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与其说初三是一个做梦的季节,不如说初三是一个奋斗的季节。梦想着受到成功的青睐,必须得接受苦涩的洗礼。处于人生十字路口,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奋斗的理解。(字数150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