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上)鹤壁九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亮被誉为“智慧的象征”,《三国演义》中留下了他很多故事,如:借东风火烧赤壁;假装泄露机密让蒋干上钩偷密信;借荆州有借无还;锦囊妙计助赵云护卫刘备和孙夫人逃离虎口等等。

    B.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比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清明”三个节气。

    C.1931年,巴金创作的著名的《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在《时报》上连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句话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D.有人说,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因为剧本受篇幅和演出时间的限制,所以有的剧本为了适合舞台演出,就不会有矛盾冲突,只是简单地反映社会生活。

  •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文体中的“记”,以记叙、描写为主,如《岳阳楼记》描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醉翁亭记》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

    B.“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是指封建皇朝官吏降职或远调。古代表降职的还有“左迁、黜、陟”等。

    C.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有“连中三元”的说法。“三元”分别指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

    D.穆旦的《我看》从“我”看到的春日晚景写起,由自然景物的生生不息发出对人的生命的感悟,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

  • 3、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 《陈涉世家》——《史记》——司马迁——东汉

    B. 《鱼我所欲也》——《孟子》——孟子——战国

    C. 《范进中举》——《儒林外史》——吴敬梓——清代

    D. 《故乡》——《呐喊》——鲁迅——现代

  • 4、下列句子中加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也许是物质生活丰富让味觉麻木了吧面对美味大餐我们常有味同嚼蜡的感觉

    B. 大明湖明湖秀工程于 2017 年底开工工程紧锣密鼓将于今年初一气呵成

    C.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顶礼膜拜

    D.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不是一下子一蹴而就的需要亿万中华儿女长期艰苦奋斗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文言文阅读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来焦山有四快事:观返照吸江亭,青山落日,烟水苍茫中,居然米家父子笔意;晚望月孝然祠外,太虚一碧,长江万里,无复微云点缀;听晚梵声出松杪,悠然有遗世之想;晓起观海门日出,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映射江水,悉成明霞,演漾不定。

    《瘗鹤铭》③在雷轰石下,惊涛骇浪,朝夕喷激,予来游于冬月,江水方落,乃得踏危石于潮汐汩没之中,披剔尽致,实无不幸也。

    (选自《渔洋山人文略》)

    (注)①米家父子:米芾父子。②杪(miǎo):树梢。③《瘗()鹤铭》:六朝摩崖石刻。④披剔尽致:仔细而详尽的地阅览、观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春和明 

    (2)沙鸥翔

    (3)不物喜 

    (4)成明霞 

    (5)踏危石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2)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忽跃起数千丈。

    3根据(乙)文内容填空。

    游焦山四件快事:____________——晚望月孝然祠外——__________——晓起观海门日出

    4(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但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不同,请简述。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甲)

    咸阳城东楼

    唐·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乙)金陵怀古

    唐·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中,景阳兵合成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注)①景阳:指南朝陈景阳宫,陈后主在此就擒。②禾黍:据载周大夫过故宗庙宫室之地,看见到处长着禾黍,感伤王都颠覆。③石燕:《浙中记》记载,“零陵有石燕,得风雨则飞翔,风雨止还为石。”④江豚:《南越志》记载,“江豚如猪,居水中,每于浪尖跳跃,风辄起。”

    【1】诗人是在一天中的哪个时段登上咸阳城东楼的?请从诗中找出依据。

    【2】诗人登咸阳城东楼远眺,有远景,有近景,有形色,有声响,请你从中选择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3】(甲)(乙)两诗尾联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某同学收集了两则与“收钱”有关的材料,并探究了材料一中人物看似矛盾举动背后的真相。请你也探究一下材料二中的人物形象。

    【材料一】

    孔明见其意甚诚,乃曰:“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玄德大喜,遂命关、张入,拜献金帛礼物。孔明固辞不受。玄德曰:“此非聘大贤之礼,但表刘备寸心耳。”孔明方受。

    【材料二】

    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某同学对材料一的探究结果:材料一中对刘备送的金帛礼物,诸葛亮“固辞不受”,经过刘备一番解释后,“方受”。可见他收下礼金只是不忍拒绝刘备盛情,决定“出山”是为苍生,而不是贪图钱财。

    你对材料二的探究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任选其中6句,不得多选)

    ①云横秦岭家何在?________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_________,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③寂寂江山摇落处,___________!(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__________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⑤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_________,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⑦鸡声茅店月,_______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

    ⑧苏轼《水调歌头》中表现地位、业绩超出常人时寂寞孤独的心声的句子是:________

    (2)默写温庭筠《商山早行》后四句。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三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60 年后,如何让雷锋精神深入人心?

    ①1963年,毛泽东同志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自此之后,从学雷锋报告会、文艺演出,到组建志愿团队,再到关爱老幼弱残,学雷锋活动在各地持续开展。雷锋精神成为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不断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参与塑造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②雷锋精神经久不衰,因为它始终是高尚情操的同义语,是民族精神的代名词。雷锋立志“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折射出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雷锋甘当“螺丝钉”,映照着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品质……雷锋精神的丰富内涵,正是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最好呈现,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生动注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③雷锋的生命定格在了22 岁,但他的生命在很多人身上得以延续;雷锋离开我们九年已经60年,但他的精神一直激励我们矢志前行。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从“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王杰,到勇拦惊马救下儿童的刘英俊,再到“越干越基层、越干越辛苦”的郭明义,雷锋精神在一代代人的践履中赓续传承。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雷锋精神不断播种生根、开枝散叶,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

    ④社会上也曾出现过对“学雷锋”的质疑之声。当老人摔倒扶不扶成为问题,有人对见义勇为质疑;当金钱至上的价值观袭来,有人将舍己为人看作“犯傻”;有的地方流于形式,“雷锋三月来了四月走”;有的地方落于片面,除了扶老人过马路外似乎无事可做。这些现象不能证明雷锋精神过时。恰恰相反,越是社会转型期,越是社会飞速发展,越需要雷锋精神的激励,越能彰显出榜样力量的引导。关键在于,如何让雷锋精神与时俱进,绽放时代光芒。

    ⑤江苏连云港的“雷锋车”组,先后有6代车手500 多位姑娘爱心接力,免费帮助运送摆渡旅客33 万人次,向需要帮助的旅客施以援手。事实证明:学雷锋不能止于“一时”。纪念的目的是致敬,更是传承。只有把学习落到日常,雷锋精神才能不断释放正能量。

    ⑥雷锋是永垂不朽的英雄模范,也是生动鲜活的青年个体。雷锋也是爱写小说、诗歌的文艺青年,也是学骑摩托、学汽车的时髦小哥。还原可亲可爱、立体丰满的雷锋形象,避免过分拔高、不食烟火的扁平建构,有助于帮助当代青年扭转英雄模范高不可攀的观感;把雷锋精神与当代社会特点有效结合起来,青年才能更好地走进英雄模范的精神世界,真正将雷锋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选自人民网2022年3月5 日,有删改)

    文本二:

    ①2022年3月1日,郑州市中原区“学习雷锋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在五一公园举行。

    ②民间剪纸非遗传承人剪出的“冰墩墩”憨态可掬、活泼可爱,吸引不少市民驻足观看。海沉逸品非遗香学的负责人不仅展示了手工线香制作过程,还推出了盲盒,体现出传统非遗文化的创新和发展。现场其他非遗传承人也都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制作方法、加工工艺讲解给市民,以志愿服务的形式弘扬传统文化,助力中原区出彩。

    ③每年3月3 日为洛阳市社区“亲邻节”,每月第一个周日为社区“亲邻日”。洛阳各社区纷纷以各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亲邻日”活动,建立了包括全国学雷锋“四个一百”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洛阳市好人颂社区艺术团、洛阳市志愿者社区书画院在内的“10+1”志愿服务团队。

    (摘编自网络)

    【1】下列对两个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雷锋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不断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

    B.文本一第④段从反面论证雷锋精神过时的说法,结尾“如何让雷锋精神与时俱进,绽放时代光芒”,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C.文本一第⑤段举江苏连云港“雷锋车”组爱心接力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学雷锋不能止于“一时”,要落到日常。

    D.文本二中郑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和洛阳的社区“亲邻节”与“亲邻日”活动,都反映了雷锋精神与当代人民生活的有效结合。

    【2】请简要梳理文本一第①段至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3】两个文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请结合两个文本的侧重点简要分析;并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学习雷锋精神?

  • 10、   最后我父亲终于说:"您船上有一个卖牡蛎的,那个人倒很有趣。您知道点儿这个家伙的底细吗?”

    船长本已不耐烦我父亲那番谈话,就冷冷地回答说:"他是个法国老流氓,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带回祖国。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他叫于勒......姓达尔芒司,--也不知还是达尔汪司,总之是跟这差不多的那么一个姓。听说他在那边阔绰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田地!"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他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张皇。母亲赶紧对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母亲马上回答道:"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父亲突然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

    母亲突然很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主要内容。

    2探究选文人物语言描写的作用,写出你发现的结果。

    3有人说该小说的主旨在于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也有人认为其主题在于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民生活的辛酸。请说出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 1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做一粒“读书种子”

    ①“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黄庭坚。他在《山谷别集》中提到士大夫家无论如何断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后世的“读书种子”也屡见不鲜。明代方孝孺、清代叶德辉都被称为“读书种子”,明成祖要杀方孝孺,姚广孝谏曰不可;叶德辉是劣绅,革命党要杀他,章太炎说杀不得。可见“读书种子”之可贵。

    ②自古以来,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不断升级自己的认知水平,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

    ③植物的种子是有形的,而“读书种子”之“种子”,则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不仅仅是指“能读书做学问的人”,而且指喜爱读书的精神之承接,并可影响传递于后人,使读书之风绵延不绝,福荫子孙后代。在这方面,也有许多好的范例。毛泽东日理万机,还不忘关心部属及身边工作人员的学习,他曾要求为将者要把《红楼梦》至少读五遍;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立马”,也常用__________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也都养成了读书习惯,以至终身受益;墨西哥的总统推荐他的国民读一读世界名著《唐·吉诃德》,使他们有一个好的心态,好的感情,好的识见,好的行为……由此,我们看到了一种胸怀,一种远见,一种更为透彻的对读书种子内涵的把握。因为只有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读书,才能为培育更多的读书种子辟一方沃土。

    ④“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必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表现为极大的力量。因此,读书种子还应包括更本质、更深刻的含义,即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要如“种子”那样,与生活和实践的“泥土”结合,方能产生巨大的“裂变”。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红树林成功。“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

    ⑤“读书种子”一词在当今算得上是流行语, 不少人都以能做一粒“读书种子”为人生追求。而在当今多变浮躁的社会环境中,要想做一粒“读书种子”,静心读一点书,研究一点学问,实属不易。不过,愈难,则愈要去做。因为这是对一种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一种对生存状态的选择。

    【1】第④段加点词“奇思妙想”在文中具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读书种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种读书的力量

    B.读书做学问的人

    C.读书精神的承接

    D.读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3】为了证明“做一粒,‘读书种子’是可贵的”,本文②、③、④段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来加以论述,进而在结尾处点明做“读书种子”在当下的现实意义: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横线处应填入的一项是(     

    A.卖油翁熟能生巧

    B.陈子昂登幽州台作诗书愤

    C.吕蒙“士别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

    D.孔子“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按要求作文

    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②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梁启超《最苦与最乐》

    ③虽然我们的工作条件带给我们许多困难,但是我们仍然觉得很快乐。(罗曼•罗兰《美丽的颜色》

    要求:①请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述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在600~800字。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