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四月美在清明,美在谷雨。清明时节霜雪已经远去无踪,天地之间变得______,让人的心情也跟着明快起来。______有些许小雨,打湿了人的发髻,______更增添季节的迷人,增加了人与自然互动的______。
A.恍然大悟 即使 但 气氛
B.豁然开朗 即使 却 气氛
C.豁然开朗 可能 但 氛围
D.恍然大悟 可能 却 氛围
2、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项是( )
A. 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B. 当一个十七、八岁的健美青年向你走来,他给你的印象是爽直、纯洁、豪华、富丽。
C.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D.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模样(mó) 带挈(qiè) 作揖(yī) 褴褛(lǚ)
B.逞能(chěnɡ) 聒噪(ɡuā) 星宿(xiù) 存恤(xù)
C.娉婷(pīnɡ) 恪守(kè) 侥幸(jiǎo) 亲家(qìnɡ)
D.勾当(ɡōu) 拙病(zhuǒ) 纶巾(ɡuān) 愧赧(nǎn)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云南少数民族工艺制品的图案真是巧夺天工,令人称赞。
B. 终于挨到晚上,全家围坐在圆桌旁,享受着天伦之乐。
C.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D. 在读书报告会上,李文同学引经据典,断章取义,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5、程师孟,字公辟,吴人。进士甲科。累知南康军、楚州。泸戎数犯渝州边,使者治所在万州,相去远,有警,率十日乃至。师孟奏徙于渝。
出为江西转运使。盗发袁州,州吏为耳目,久不获,师孟械吏数辈送狱,盗即成擒。加直昭文馆,知福州,筑子城,建学舍,治行最东南。徙广州,州城为侬寇所毁,他日有警,民骇窜,方伯相踵至,皆言土疏恶不可筑。师孟在广六年,作西城,及交址陷邕管②,闻广守备固,不敢东。
贺契丹主生辰,至涿州,契丹命席,迎者正南向,涿州官西向,宋使东向。师孟曰:“是卑我也。”不就列。自日昃争至暮,从者失色,师孟辞气益厉,叱傧者易之,于是更与迎者东西向。明日,涿人饯于郊,疾驰过不顾。
师孟累领剧镇,为政简而严,罪非死者不以属吏。发隐擿伏③如神,得豪恶不逞跌宕者必痛惩艾之,至剿绝乃已,所部肃然。洪、福、广、越为立生祠。
【注释】①方伯:泛称地方长官。②交址,又叫交趾,这里指代南蛮人。邕管,古代地名。③擿(tī)伏:指揭露隐秘的坏事。
【1】下列句中的“之”与“叱傧者易之”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送孟浩然之广陵
C.学而时习之
D.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泸戎数犯渝州边 数:多次
B.州城为侬寇所毁 为:是
C.师孟辞气益厉 益:更加
D.至剿绝乃已 绝:穷尽,净尽
【3】翻译下列句子。
(1)及交址陷邕管,闻广守备固,不敢东。
(2)明日,涿人饯于郊,疾驰过不顾。
【4】结合文中内容,分析程师孟的形象特点。
6、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吴门道中二首
宋 孙买见
数间茅屋水边村,杨柳依依绿映门。
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
(1)试赏析诗中“湿”字的妙处。
(2)古人善借景抒情,试着概括诗中所写之景和所抒之情。
7、某班开展了以“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帮助完成下面的题目。
⑴在我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出无数风流人物。文化名人灿若群星,英雄人物各领风骚。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陈涉仰天“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范仲淹登楼“先天下之忧而忧”;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陶渊明“采菊东篱下,飞鸟相与还”。小明就此拟写了一幅对联,但下联不符合对联要求,请你修改或新对出下联。
上联:陶渊明安贫乐道东篱采菊 下联:狱中书心留取丹心文天祥
①下联修改为:
②下联新创为:
⑵请为活动主持人拟写一段100安左右的开场白。
⑶请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千古风流人物,简要介绍一下他的事迹及精神。
8、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2)云横秦岭家何在?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
(3)习总书记在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时所发表的演讲中引用李白《行路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寄语中俄关系将继续破浪前行。
(4)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醉翁亭记》中描写朝暮之景的句子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带一路”犹如一首意境优美的古诗,让我们做行走在路上的诗人,请写出古诗文中含有“路”字的连续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事业篇》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事业篇
柳斌杰
①自然造物,最美好的莫过于人的生命。然而它来去匆匆,惟其珍贵而短暂,所以在人类进步的历程中,每一代青年,在人生之舟起锚开航之际,总要探索人生永存的秘密。
②把它裹进花前月下的男女柔情之中?把它交给吃喝玩乐的享受?把它关在金钱筑起的象牙塔里?把它置于戒备森严的高楼深院?古往今来,有多少风华少年,在酒色财气的迷惘中浪费了最宝贵的一生。在前人用生命所写的启示录中,有一个个惊叹号在警告后人:要谨防灵魂的蛀虫、人生的蟊贼。金钱、财产、享乐,都只能是人们生活中的奴仆,一旦让它们变成人生的主宰,那将是最大的不幸。人们不停地探索,终于找到了人生永存的保险柜,这就是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使人永存。
③事业是人生的常青之树。它植根于人民幸福的土壤中,汇合千千万万的人生,永远生气勃勃,枝繁叶茂。谁的人生与事业不分离,谁就找到了最好的归宿。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类进步的事业是永存的。把人生溶进伟大事业的人,它就同事业一样永远年轻,不会消失。
④事业是人生的不朽丰碑。人类的史册告诉我们:凡是留下英名的人,总是创造了永存的事业。孔子、司马迁、鲁迅之所以为千秋万代传诵,是因为他们为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了财富;屈原、岳飞、郑成功之所以载入史册,是因为他们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伟大的爱国精神;李自成、洪秀全、孙中山之所以名垂千古,是因为他们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蔡伦、祖冲之、毕昇之所以永远为人们纪念,是因为他们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科学技术领域留下的发明创造,使后人享用不尽。谁做了对人类有益的事业,谁就树了一座人生的不朽丰碑。
⑤和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事业相比,共产主义事业是最宏伟的,它将给人类创造彻底的、全面的、永恒的幸福。献身于共产主义事业的人们,英名和业绩将永远留在人民心中。我们为能赶上这样辉煌的时代而自豪。新一代青年,只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共产主义,那无疑就是在建造人生永存的金字塔。
⑥时代的发展总是把我们青年置于新的起跑线上,注目那无垠的空间和广袤的大地,也许你会感到自己的渺小。是的,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伟大的事业需要汇集平凡的劳动。只要胸怀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脚踏实地为之奋斗,把人生献给你的岗位、你的工作、你的祖国,你的人生就将洋溢着永久的光彩。
(选自《中国青年》)
【1】全文论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支撑文章中心论点的两个分论点是什么?
【3】第四自然段中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4】关于事业,你有自己的看法吗?请写下来。
1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①现在不少人感觉到,焦虑、着急和不耐烦仿佛成了一些人的常见病,干什么事都显得急不可耐,总是等不得、坐不住、慢不了和静不下。
②比如,有的人看到他人成名成功了,一下子会乱了自己的方寸、节奏和步伐,变得焦躁不安、心慌意乱;有的人看到他人提拔重用了,顿时沉不住气,就千方百计走捷径;有的人则经不起一点怠慢和挫折,绕不得一点弯路和曲折,不愿也不舍得花更多时间做那些默默无闻、精雕细琢的事,恨不得一蹴而就,早日“梦想成真”;还有的人甚至变得有话不好好说,遇事不好好商量,碰到点问题动辄“一急二躁三冒火”,等等。一言以蔽之,没耐心。
③耐心就是不急躁、不厌烦,它既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品格,是“高尚的秉性”,能够成就事业,更成就人生。
④耐心成就成功之美。在相当意义上说,耐心是成功的“通行证”。在人生的征途上,哪有一帆风顺?总会遭遇挫折,有时还布满荆棘,如果没有耐心,不能坚持到底的话,则很难看到成功的模样。“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很多时候,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更在于你能否坚持到底。
⑤耐心成就过程之美。耐心是一种积极的等待和良好的心态。《道德经》上说,“静为躁君”(君,主宰)。《大学》里讲,“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丰子恺先生曾在《山中避雨》提到,同友人游山遇雨而仓皇奔走,友人不耐烦,但丰先生竟被“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遂借了把胡琴,信手而弹,一时把这苦雨荒山衬出了暖色。正是这份对世事的耐心,才能在细粒微毫间得到人生真趣味。“心收静里寻真乐,眼放长空得大观。”心清才能看到万物的生长,心静才能听到万物的声音,而这份静美唯有耐心才可获得。在人生的旅途上,多一份耐心,就会多一些发现,多一重体验。
⑥耐心成就意志之美。哲人说:“无论何人,若是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耐心考验人的毅力和定力。古往今来,滴水穿石也好、铁杵磨成针也罢,愚公移山也好、精卫填海也罢,难在耐心、贵在耐心、成也在耐心。我们做很多事情,往往要靠绣花功夫、工匠精神。如果你没有耐心去等待成功的到来,那么,你只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面对失败。好的人生需要文火慢炖、细水长流,这也正是对人的意志品质的锤炼和塑造。
⑦耐心是一种修养,需要修炼养成。耐心不够,或因心里想法太多、欲望太强,或因沉不住气、性子太急。少一点功利,多一份淡泊; , ;少一点喧嚣,多一份宁静。如此,方可保持一颗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2】作者从哪些方面论证中心论点的?
【3】第⑤段运用两种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根据语境,仿照上下文,在文中横线上补写出第⑦段中所缺的句子。
【5】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本文对你的启示。
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丁香花
杨明
①初识丁香花,是在废品站里。少年时代的我和家长去废品站卖废品,在废纸堆里我发现了一本品相还不算残缺的书,便抽出来翻看,废品站老板挥挥手说,拿去吧,送你了。
②那是一本园艺学的专业书籍。书中有一段这样写道:丁香花是木犀科丁香属落叶灌木,属于著名的庭园花木,开花繁茂,花色淡雅,习性强健,栽培简易,因而在园林中广泛栽培应用。丁香花是雅俗共赏的观赏植物,开时芬芳满目,清香远溢。露植在庭院、园圃;用盆栽摆设在书室、厅堂,都会令人感到风采秀丽,清艳宜人。
③二识丁香花,是在收音机里,听陈涌泉先生的单口相声,说到乾隆皇帝和刘墉赌赛对联,乾隆出了个上联:冰凉酒,一点二点三点。陈涌全先生说,这个上联出的有相当的难度,抢了先机,你要是在对四点五点六点什么就不新鲜了。刘墉不慌不忙的给乾隆叩了个头,说,皇上,臣给你对: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呵呵,这个百头千头万头实在令人豁然开朗:丁是百字头,香的上半部是千字头,花在上半部,是繁体字万字的头,正和行书体冰字的那一点遥相呼应,异曲同工。百头千头万头不但写意而且烘形,让我不由自主的去回想,丁香树在哪儿?它开花时到底是什么样子?
④我18岁那年跌入了一生的第一个低谷。我学业优良,高中毕业时踌躇满志的准备选择一所自己称心的高等学府。那是在1985年,高校招生体检标准上明确规定患有几种病症者不能投考任何高校,其中一种是重度失聪,两米内听不见耳语。这一条正是为我量身打造的,我完全符合标准。我眼巴巴的看着同学们纷纷从我身旁经过走进考场,明白了唐代刘禹锡为什么写了那两句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我根本听不清同学们轻快,自信的脚步声,只能在模糊记忆里搜索幼时的一场高烧,及退了我高烧的同时摧毁了我听力的注射药物——双氢链霉素。我眼睁睁地看着同学们考完一科后有的兴奋,有的紧张,有的沮丧地从考场出来。嘴里充溢着积年药液的苦味。
⑤我当了铁路工务段的一名筑路工人。施工现场在百公里外的戈壁滩上,每天坐着火车哐当哐当地跑出去,再哐当哐当地跑回来,日不出而作,日落也不息。
⑥深夜里,我拎着空饭盒儿从火车上下来,先走大马路后钻深胡同,快看到家门时,我先看到了它,丁香树。原来它长在这里,深胡同里的路灯下,原来他开放在这时。春天里,无从考查谁种下了它,却生长的如此恰到好处,眼前浮现出陈涌泉先生那滑稽好玩的脸,乾隆皇帝那威仪天下的面容,刘墉先生那高深莫测的罗锅,我呵呵呵的笑了。
⑦放下饭盒坐在丁香树下的马路牙子上,把疲惫不堪的身体在万籁俱寂的花香馥郁中熨帖开来,自然是一种惬意,也带来了浅浅的心酸。少年初识愁滋味,我发现丁香花是一种说话声音不高也不怎么争抢话头的花。它甚至不爱说话,春天是个绚丽的季节,然而又乍暖还寒阴晴不定,急着报春的花枝往往最易落入风尘,人生是美好的,然而人这一生有多少悲欢需要我们去面对?我偶尔抬抬头,望望开成了紫色的树冠,他在微风里微微甩摆。它不看我,我不问它什么,它也没回答我什么。我不说话,它也不说话。它也许在与风说话,我也听不清楚他们在聊什么。我只想这么在花树下坐着,没有理由的一直坐下去,我只想沉浸……
⑧我就养成了这个无意中的习惯, 无论时光让我走到哪里, 每逢春夜,丁香的花期里,我总要在路灯和树影下,停一停。
(选自《散文》2017年第5期有删改)
【1】通读全文,结合作者与丁香花的相识经历,说说作者从丁香花儿的哪些特点中获得了哪些人生感悟?感悟的过程是什么样的?
【2】阅读下面句子,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⑴我眼睁睁地看着同学们考完一科后有的兴奋,有的紧张,有的沮丧地从考场出来。嘴里充溢着积年药液的苦味。
⑵眼前浮现出陈涌泉先生那滑稽好玩的脸,乾隆皇帝那威仪天下的面容,刘墉先生那高深莫测的罗锅,我呵呵呵的笑了。
【3】有人说本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愿意学习丁香花不争不抢,默默沉浸自己的品质。你是否同意以上的观点,为什么?
12、作文。
信步西湖,杨万里发现了“别样红”的荷花;车站送别,朱自清体察到“别样暖”的背影。在你成长的道路上,或许有别样的风景,别样的体验,抑或别样的期许……与你同行,给你力量。
请以“别样的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②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③不少于500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